<h3>在北海公园北岸,有一座古朴典雅的皇家建筑,这组幽静的三进院落,就是快雪堂书法石刻博物馆。馆中有澄观堂.浴兰轩.快雪堂。院内四周用彩绘游廊连接。其中澄观堂.浴兰轩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是皇帝的行宫,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乾隆帝为收藏晋代—元代20位书法大家的48块书法作品石刻,特命增建了快雪堂,用金丝楠木修建了大殿,书法石刻镶嵌在东西游廊。民国时为紀念讨袁护国运动的著名将领蔡锷将军,经黎元洪批准,将快雪堂三进院落拨作"松坡图书馆",粱启超任馆长。解放后归国家所有,1987年改为"快雪堂书法石刻博物馆",后向游人开放。<br></h3><h3> </h3> <h3>"快雪堂书法石刻博物馆",馆名由溥杰先生题写。</h3> <h3>快雪堂2013年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评委会授与的优秀奖。</h3> <h3>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经过几百年的风吹日晒,已经癍驳模糊,</h3> <h3>第一进院落澄观堂。堂内对联:娱目引清机,烟霏林秀。会心得佳趣,月印波澄。</h3><h3> 澄观堂民国时是阅览室。</h3><h3> 这处幽静典雅的四合院,不但有历史.有文化.有典故,还有最浪漫的爱情故事。当年林微因的家在北海公园东门外的雪池胡同,粱思成和林微因周日经常到这里谈情说爱。</h3><h3>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婚礼也是在快雪堂举行。</h3> <h3>第二进院落浴兰轩。联曰:心田静洗全如水,鼻观清芬讵必莲。明代时叫开心斋。是皇家子弟读书的地方。清代时是帝.后.妃子们到北海祈福.上香后休息的大殿。</h3><h3> 民国时是藏书室。</h3> <h3>在这个院子的西面游廊,镶嵌着清代大书法家马德昭的书法石刻。</h3> <h3>马德昭的一笔虎,书于同治五年</h3> <h3>马德昭的寿字。此寿字用寿字九十九与二十一叠加构成,即为一百二十取花甲重同之意。</h3> <h3>清代大书法家马德昭的书法石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在三亚大小洞天的鳌山也有此字的摩崖石刻。</h3> <h3>汉夫子雨竹。汉夫子即关羽,相传出于关羽本人之手,两块碑即是两幅画,又是两首诗。竹叶即为笔划,组字成诗,构成一首五言绝句。</h3><h3> 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形象地刻画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义品德。</h3> <h3>东游廊有九块石刻,为兰亭禊绘图,描绘的是永和九年三月三,王羲之请当时全国四十二位名士,在会稽山兰亭聚会饮酒赋诗的雅事。后来王羲之将各人诗文结集并序,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王羲之酒兴方酣之际用蚕茧纸.鼠须笔疾书324字,凡字有重复变化不一,精美绝伦,世称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得到了这件珍品,唐太宗去世后兰亭集序被殉葬,从此再也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h3> <h3>右王羲之侑祓禊为古今书法第一。自唐以来摹捐相尚各有不同,而传世久远者惟石刻存故后世。有定武褚遂良诸家,……不啻数十本众惟以定武本为逼真。</h3> <h3>《兰亭修禊图》再现了兰亭赋诗盛况,作者是朱元璋六孙子明周王朱橚之子朱有燉。图首为王羲之坐于临水楟榭内,捻笔抚纸沉思,亭前白鹅戏于水中。</h3> <h3>溪流两岸,四十二贤士沿曲水而坐,研磨展纸,各为诗赋。酒杯顺流而下随取饮。</h3> <h3>雕栏.石桥.垂柳.童子五人,三人在桥下打捞空杯.覆盏,两童子在桥上一扶栏,一捧食盒走来,画卷接近尾声。</h3> <h3>进入第三进院落快雪堂,一座高贵典雅的金丝楠木大殿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座专为书法而建造的宫殿,仿照园明园长春园内淳化轩的规制增建的。大殿百分之七十都是金丝楠木原木,不腐不蛀,散发着幽香,距今有二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依然挺立。楠木大殿.两侧游廊的书法石刻.满院子的太湖石,交相辉映,各放异彩,散发着古典建筑.传统文化.江南婉约的幽静之美,书卷之感。让人沉醉其中不愿离去。</h3><h3> 民国时快雪堂辟为"蔡公祠"。</h3> <h3>金色的阳光洒满了庭院,古树绿草勃勃生机。</h3> <h3>《快雪时晴帖》是明代汇帖拓善本,为明末大学士冯铨选辑,并刻的48方书法石刻,大半由真迹摹出,镌手为铁笔名家刘光旸。乾隆时闽浙总督杨景素买到了冯铨编辑的《快雪时晴帖》等八十一块名家石刻,献给了乾隆帝,乾隆帝如获至宝,特批了楠木增建大殿,并根据快雪时晴帖的前两个字,把这座大殿取堂号为快雪堂,</h3> <h3>正房匾"快雪堂"几个字是乾隆帝的亲笔御题,上方还有乾隆帝的红色御印。</h3> <h3>大门上的五蝠献寿图。</h3> <h3>东西两边游廊镶嵌的各二十四块书法石刻,默默显示着它们的份量,这就是快雪堂的镇馆之宝,据专家考证快雪堂石刻的艺术价值高于北海阅古楼的三希堂石刻。</h3> <h3>快雪堂的书法石刻,收入了晋王羲之.王献之,唐欧阳询.怀素.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宋高宗赵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赵孟頫等书法大家法帖,还有清代乾隆的御笔。几乎都是真迹临摹而出,其中东墙之首篇乾隆皇帝的快雪堂记,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最为珍贵。</h3> <h3>乾隆帝一生酷爱书法,他对快雪时晴帖极为珍爱,在帖前写下了"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八个小字,"神乎其技”四个大字,又说"龙跳龙门,虎卧凤阁",全书28个字,誉为二十八骊珠。</h3><h3> 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的晋人三帖,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珍宝。</h3><h3> 下图就是乾隆帝御笔快雪堂记。</h3> <h3>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是国粹,是中华灿烂文化一朵美丽的花朵,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这是先人留给我们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做为炎黄子孙要好好珍惜。喜欢传统文化,欣赏漂亮的石刻墨迹,享受书法大师作品的无穷魅力,一种美感滋润心田。</h3> <h3>王羲之的快雪堂法书。原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h3><h3> 快雪时晴帖,就是王羲之在大雪刚晴时,写给友人山阴张侯的一张便签。意思是:山阴张侯:羲之在此给您掬躬了,一场大雪后,出门访友未遇。短短28个字,就成传世之作,可见王羲之在中国书法界的影响力,足以让后世顶礼膜拜。</h3> <h3>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h3> <h3>唐代大书法家怀素的书法石刻。</h3> <h3>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临摹王羲之兰亭集序。</h3> <h3>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的书法。</h3> <h3>快雪堂法书宋高宗的唐悉蟀。</h3> <h3>北宋大诗人苏轼的书法石刻。</h3> <h3>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弟子黄庭坚的快雪堂法书。</h3> <h3>快雪堂法书米芾书。</h3> <h3>宋代大书法家米芾的书法。</h3> <h3>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的书法。在三亚大小洞天也有赵孟頫的书法摩崖石刻。</h3> <h3>北宋大书法家蔡襄的书法石刻。</h3> <h3>宛陵刘光旸。快雪堂的四十八块书法都是他刻在石碑上的,由于他的镌笔使得历代书法大家的书法作品得以经典永留传。</h3> <h3>快雪堂院落第三个亮点就是院子里东西横卧巨大的太湖石。</h3> <h3>大自然形成的太湖石玲珑剔透,奇形怪状,具有瘦漏透皱的特点,深受皇家贵族的喜爱,是布置皇家园林的观赏石。宋代时宋徽宗过生日在民间征集太湖石(花石纲)引起民愤,发生了农民起义。这些史实,水浒传小说里都有记载。快雪堂的院内就摆放了这样的太湖石,堆砌的太湖石像假山,传说这些石头是由宋代的艮岳御园运来,此太湖石被誉为北京十大名石之一。乾隆帝异常喜欢快雪堂的太湖石,经常来这里休闲,欣赏天上的云起云落,地上的太湖名石。</h3> <h3>院里有两块乱云飞渡状的太湖石。东面的石头高约5米,石的两面刻有乾隆帝的诗和御笔题字,西面的石头高约4米,两块石头像两块白云相互对应。</h3> <h3>东面的太湖石北面顶端刻着乾隆帝的一首诗,《云起峰歌》。</h3> <h3> 乾隆帝的《云起峰歌》</h3><h3> 移石动云根,植石看云起。</h3><h3> 石实云之主,云以石为侣。</h3><h3> 滃滃蔚蔚出窍间,云固忙矣石乃闲。</h3><h3> 云以无心为离合,石以无心为出纳。</h3><h3> 出纳何不知,离合涉有为。</h3><h3> 因悟贾岛句,不及王维诗。</h3><h3><br></h3><h3> </h3> <h3>叠加的太湖石像是屏障,其实有曲径通幽,再往前走就是一通道,可以转到石头的南面。</h3> <h3>石头的南面可以看到乾隆帝御笔题字“云起"两个字。乾隆帝根据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终南别业》这首诗的一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把这块石头比作云起石 。所以这块太湖石以乾隆帝的题字身价倍增。</h3> <h3>站在云起石旁品味"云起峰歌"的意境。古人把天上的白云比喻似流水——行云流水,比喻似花朵——云卷云舒,花开花落。比喻似大海——悬山云海。乾隆帝把石头比喻似固定的云——石实云之主,云以石为侣,这一静一动的比喻赋与了太湖石的生命,使满院子的太湖石像翻滚的浮云动了起来。</h3> <h3>今天真是满载而归。当我快要走出这座院子时,快雪堂的楠木大殿,历代书法大师的石刻墨迹,似白云翻滚的云起石,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留给我美好的回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