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6年7月我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系铸造专业,因文化大革命推迟分配,到了1968年5月初去河北省保定市省机械厅报到,由省机械厅分配到邢台拖拉机厂,邢台拖拉机厂由邢台市农机厂、邢台市内燃机厂合并组成。到厂报到后,我被安排在铸工车间上班,与工人师傅一起铲沙造型。上班一个月,车间领导通知我到厂技术科上班,参加东方红—12型拖拉机设计。设计组由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曹卫东,省农机所【宋绍成】、孔泽民、陈秀英,厂部【阎来顺】、钱大林、高大良、【王金玉】、张旭、【白素梅】、【黄文绮】和我等组成;在原12型小四轮拖拉机的基础上改进设计,设计组进行分工,我负责变速箱壳体设计,设计组同志互相配合,精心设计,三个多月完成了东方红—12型拖拉机改进设计;接着进行样机试制,设计组同志下车间,与工人师傅一起参加了样机试制。原邢台市农机厂、邢台市内燃机厂的机械加工设备缺少而陈旧,没有插齿机床、刨齿机床、花键铣床、拉床等设备,拖拉机变速箱内的双联园柱齿轮、锥齿轮、花键轴等零件无法加工,在这种情况下,工人师傅背着零件毛坯、半成品,跑天津、北京等城市,请有关工厂加工。有些零件先制作简易夹具、刀具后再进行加工……。试制组同志克服种种困难、精心制作,加班加点,在11月底完成三台样机;样机通过磨合试验,选择二台进行1500小时耐久试验。厂部成立了试验组,由省农机化所3人,厂部技术员4人(高大良、张旭、李学军、和我),工人2人,拖拉机驾驶员5人等组成。1969年1月初赴湖北省枣阳县杨当公社,进行耕田耐久试验,试验了半个月,因天下大雪,气温下降,大地冰冻,无法耕田,经厂部同意试验组撤回邢台,试验组同志乘火车回邢台,留下我和李树仁师傅办理拖拉机、农机具,试验工具等托运,并随车押运。货车上没有凳子,我们就坐在铺着稻草车厢地上,累了就躺在稻草上,盖上棉大衣,饿了、渴了吃喝是自己带的干粮和水。从枣阳火车站到武昌货运站列车开了二十多个小时,到了武昌火车站,我们买了到邢台硬座票,回到邢台已是大年三十下午了,厂里除了几位值班人员外,职工都回家过年去了。我开门进宿舍,宿舍中间沏了炉子,烟囱、拔火管、木柴、煤、生炉取暖用工具等放在炉子边。我把行李一放就动手生炉子,生了老半天生不着,隔壁有位师傅没有回家过年,听到生炉子声音就走过来,问我怎么没回家过年了,我说:刚从试验地湖北省栆阳县回来,回宁波老家过年赶不上了!他又问:炉子生着了吗!,我说:没生着。他看了下炉子说:你这样生炉子是生不着的,我帮你,他把炉膛清理干净,在炉栅上放一层炉渣和煤块,再放入木柴,然后点燃木柴,待木柴燃烧后加煤,并把拔火罐罩上,半小时后炉子生着了。他还对我说:夜里睡觉前,用泥、水拌好的湿煤把炉子封好,留个孔,罩上拔火管,最好窗口上方留条通气缝、防止煤气中毒。我说:好!到时你过来看下。炉子生着了,时间已到下午4点多,我拿了盆子到食堂吃晚饭,按北方风俗大年三十吃饺子,我到了食堂一看,傻眼了,饺子要自己包的,我对大师傅说:我不会包饺子,有馒头、菜吗!大师傅一听我口音是江浙一带就说:北方过年要吃饺子!不会包没关系,我们替你包,你要包多少。我说:给我包一斤面粉的饺子。不到半个小时,二盆热气腾腾白菜大葱猪肉馅饺子端上来了,我一吃真香、好吃!一口气把一大盆饺子吃完了,另外一盆拿回宿舍明天初一早晨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年轻人好睡觉,起床已9点多了,通开炉子,洗好脸,把昨天剩下一盆饺子热一热当作早餐,我用筷子拨饺子,怎么拨也拨不开,粘在一起成大饼了,我干脆把它放锅内,倒上开水煮,并把它搞碎成了白菜大葱肉末面疙瘩。后来我知道剩下饺子在冷却过程中要用筷子拨动几次,这样饺子不会粘在一起了。就这样离开老家宁波在邢台过了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春节后天气转暖、大地解冻,试验组赴临西县东留善固村吕玉兰(全国劳动模范)的家乡进行耐久试验。临西县东留善固村位于河北、山东二省交界,土地贫瘠、干旱缺水,刮起风沙时,白天变黑夜,农民收入低,生活贫穷。试验组进村后,集体住宿睡坑床,单独起火做饭。每天吃的主食玉米糊、窝窝头、馒头,菜是大白菜、萝卜、大葱,能吃上大白菜、海带炖肉,那是改善生活了。在这样工作环境、生活条件下,试验组同志克服种种困难,积极投入耐久试验;为了早日完1500小时耐久试验,试验组实行三班工作制,24小时犁耕作业;每周召开一次业务会,通报试验情况,讨论试验中出现的问题及下步工作。那时候我们的工资低,买不起收音机,空余时间只能看看书,男同志下象棋,女同志走跳棋,就这样来调节下生活。6月底东留善固村的田犁耕完了,试验组撤出东留善固村,试验组分二组,一组到邢台县会宁村,另一组到内丘县分别进行耐久试验,到7月初2台样机园满地完成了1500小时耐久试验,试验组回到厂部,由我执笔起草东方红—12型拖拉机耐久试验报告,8月召开了东方红—12型拖拉机鉴定会。会上介绍了二台样机1500小时耐久试验情况,经与会专家讨论,通过鉴定,可以批量生产,同时对拖拉机某些部位提出几点意见,例:半轴上盘式制动改为蹄式制动、机械式提升机构的安全问题等。鉴定会后,设计组按照专家提出的意见,对东方红一12型拖拉机某些部位再进行设计。为了加快达到年产几千台拖拉机生产能力,厂部成立工装设计组,对拖拉机的主、副变速箱壳体、左右半轴壳体等加工线上的组合机床进行设计制作,同时要求各车间编制拖拉机零部件的加工工艺流程、工艺卡,设计制作工夹模具。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实现农业机械化, 省、市各级领导对邢台拖拉机厂很重视,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先后盖了锻造、铸铁、铸钢、热处理、冲压、机加工等车间,购置设备、仪器等;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从1968~1969二年中分配到厂的大中专毕业生有100多人,他们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学院、北京林学院、南开大学、吉林工业大学、山东工学院、镇江农机学院、武汉工学院、洛阳农机学院、河北工学院、河北机电学校等,厂里盖了几幢单身宿舍、一批家属宿舍,解决单身职工、成家职工的用房问题,工厂职工热情很高,生产蒸蒸日上,形势一片大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东方红一12型拖拉机投入生产后,设计组、试验组等撤销,我到厂部技术科上班,负责东方红—12型拖拉机生产中技术工作,先后编写了东方红—12型拖拉机零件图册,东方红—12型拖拉机使用说明书,设计了邢台拖拉机厂的厂标,并编写东方红—12型拖拉机一书,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北省新华书店发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解东方红一12型拖拉机质量及使用情况,技术科组织用户调查组,由我带队赴河北省各地进行用户调查,那年代河北省农村不通客车,农村交通工具靠毛驴车,人力车等。调查组到了县城后,根据用户分布情况统筹安排,每天起早,带上干粮,步行二三十里路到达用户家,向用户说明我们来意,用户听了后很激动地说:“是毛主席派来的,感谢毛主席!”用户详细地向我们讲述了东方红一12型拖拉机使用情况,认为拖拉机结构紧凑,使用方便,价格低买得起,好用!并反映一些问题。调查结束后,技术科根据用户反映情况对某些零件的尺寸、材质作了修改;拖拉机配件(易损件)难买问题,供销科作了安排,通过邮局寄发给各县农机站。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79年4月我和夫人沈毓琴(1966年毕业于镇江农机学院)调到家乡——宁波,在浙江农业大学宁波分校任教,1984年10月改之浙江农村技术师范专科学校(现改浙江万里学院),先后担任教研组长、系主任、副校长等职务。1990年起任全国农技高师教育研究会理事、省中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省农机学会理事、省农业工程学会常务理事、宁波市农机学会副理事长。1999年3月去由省农业厅与学校合办的“浙江农村机电”杂志编辑部任主编,2001年10月退休后,继续在杂志编辑部工作了5年,2006年3月回家休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邢台拖拉机厂11年是我跨入社会第一步,这一步锻炼自己、学到东西、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积累经验,终生难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0年代邢台拖拉机厂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毕业于镇江农业机械学院(66届)三位同事合影于厂部,1968年6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左起:柴志泉、吴伟明,后左起:金咸梕、金伟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试验组在湖北省栆阳县杨垱公社合影,1969年1月。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1、李学军 ,2、高大良,3、4、拖拉机手, 5、柴志泉 后排左起:1、3、省农机化所,2、4、7、拖拉机手,6、张旭 ,5、8、厂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邢台市临西县东留善固村,试验组与吕玉兰(全国劳动模范)和村干部合影,1969年5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后排左起:1、【宋绍成】(省农机所)2、柴志泉,6、吕玉兰, 中排左起:8、【白素梅】。 前排左起:1、【王合元】(省农机化所) 2、魏xx(厂部) 3、小齐(厂部) 4、韩永山(省农机化所) 5、李岐山 6、左xx 7、李益民(省农机化所) 8、老王(洛拖所)。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合影于临西县东留善固村,1969年5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左起:…【葛x x】,柴志泉,李岐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耕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试验组人员在耕田作业结束后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耕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打场(碾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合影于内丘县公路上。二位女同志:【白素梅】,王玉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5年3月,我与工具车间张福兴师傅去湖南衡阳柴油机厂、手扶拖拉机厂参观学习,结束后去韶山参观了毛主席故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方红—12型拖拉机零件图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方红—12型拖拉机使用说明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方红—12型拖拉机一书,由河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北省新华书店发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邢台拖拉机厂大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93年8月我和我夫人沈毓琴去河北省昌黎县参加全国农科类职技高师研究会,绕道到邢台,在邢台拖拉厂招待所与同事、同学相聚叙旧。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左起:【徐耀良】、【高辛文】、柴志泉、沈毓琴、金咸梕、吴伟明、裴传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左起:【徐耀良】、曹继平、【高辛文】、柴志泉、沈毓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9年4月离开邢台拖拉机厂调回宁波,至今已40周年了,2019年7月5日乘火车到邢台,看望曾一起工作的同事、同学,相聚在“天桥玉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排左起:贾桂芝、赵秀华、沈毓琴、涂永华、王秀明、董淑英、李秀芬、高秀琴、史新立、李桂英;后排左起:王庆华、曹继平、张百岁、张大智、白军晓、柴志泉、郭禄、关迪华、金咸梕、吴伟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位镇江农机学院同学及其夫人(先生)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与技术科下属资料室三位女士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左起:贾桂芝、柴志泉、涂永华、李秀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忆往事,谈今朝,情深意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九十年末邢台拖拉机厂改制,把所有厂房、办公楼都拆除,建了个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型“天一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一广场夜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邢台拖拉机厂东面生活区的家属宿舍没有拆除。1978年初我家搬到厂东面生活区,就住在这单元二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左起:赵秀华、庞淑娟、沈毓琴、柴志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邢台与邢拖厂初期一起工作的同志相聚几天,忆往事、谈今朝,情深意长,终身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月10日下午我们乘火车返回宁波,老同事、老同学赶到宾馆、车站相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祝老同事、老同学生活快乐,健康长寿!</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欢迎老同事、老同学来东海之滨——宁波,再忆往事、谈今朝……。</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