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雾病

康复中心

<h3>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脑血管病,在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时,发病部位的异常血管网在影像图上很像一团“烟雾”,因此而得名。</h3><h3>烟雾病的危害极大,严重者会出现生命危险,危害主要体现在大脑失血和出血两个方面,大脑缺血的症状主要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梗死、偏瘫、癫痫等;出血相关症状包括脑出血、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h3><h3>烟雾病治疗的重点是改善病灶处的血液循环,防止大脑血流受阻后挤压上游血管壁,造成脑出血;也要防止大脑血流受阻后,后续的血管因供血不足而出现缺血症状,如脑细胞死亡、脑梗死等等。</h3> <h3>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判断病情的进展程度以及相应的分期。</h3> <h3>烟雾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药物,但对处于慢性期的患者或烟雾综合征患者,针对卒中危险因素或合并疾病的某些药物治疗可能是有益的,如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抗凝药等,但需要警惕药物的不良作用。</h3><h3>目前颅内外血管重建术是烟雾病的主要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治缺血性卒中。近年来其降低出血风险的疗效也逐渐得到证实。</h3><h3>急性期治疗</h3><h3>对于脑梗死或颅内出血急性期的患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h3><h3>一般治疗</h3><h3>烟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控制好情绪,避免生气、发怒、激动、过度兴奋等。同时要正确看待疾病,不要丧失治疗信心,更不要悲观失望,有过重的思想负担。此外,还需要保持健康规律的作息,避免过累、过劳。最后,要避免过度换气,平稳呼吸,保护好手术部位,避免手术区域的血管受压。</h3><h3>药物治疗</h3><h3>烟雾病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药物。处在慢性期的患者、烟雾综合征患者,可以针对卒中危险因素或合并疾病,给予一些药物治疗,但需要警惕此类药物的不良作用。患者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自己的病情,医生将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有针对性的选择最合适该患者的药物,取得最佳的治疗效果。</h3><h3>手术治疗</h3><h3>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是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的主要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治缺血性卒中。 近年来,其降低出血风险的疗效也逐渐得到证实。</h3><h3>对于该病来说,不论是出血型还是缺血型,主流观点越来越倾向于采取积极的手术策略。 同时,由于该病属于进展性疾病,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并避开脑梗死或颅内出血的急性期。具体时间间隔存在较大争议,应结合患者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等相关因素综合考虑,通常为1~3个月不等。</h3><h3>直接血管重建术</h3><h3>1、颞浅动脉-MCA(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最常用;颞浅动脉-ACA(大脑前动脉)或颞浅动脉-PCA(大脑后动脉)吻合术可作为补充或替代,当MCA动脉分支过于纤细或者缺血区位于ACA或PCA分布区时选择应用。</h3><h3>2、枕动脉或耳后动脉-MCA分支吻合术,在颞浅动脉细小时可以选用。</h3><h3>3、枕动脉-PCA吻合术,主要改善PCA分布区的血流灌注,目前应用较少。</h3><h3>术后护理:</h3><h3>1、重点监测患者的血压、血容量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等血气指标,确保上述指标处于正常水平。如果血压高于正常值,就会增加手术伤口的渗血风险。其它血气指标一旦出现异常,患者就可能发生体内电解质失衡,不利于术后恢复。</h3><h3>2、监测患者术后是否伴有神经功能障碍。如果发生,应仔细寻找病因,针对病因进一步处理;</h3><h3>3、密切观察患者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情况,避免发生药物相关性出血。此类药物虽然能够降低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但因增加出血的风险,依然需要谨慎使用;</h3><h3>4、加强对患者术后癫痫的管控,以及做好疼痛管理。特别是针对儿童患者,一定要防止哭闹,以免增加术后风险。</h3><h3>间接血管重建术</h3><h3>主要包括以下方法:脑-硬脑膜-动脉血管融合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EDAS)、脑-肌肉-血管融合术(encephalo-myo-synangiosis,EMS)、脑-肌肉-动脉血管融合术(encephalo-myo-arterio-synangiosis,EMAS)、脑-硬脑膜-动脉-肌肉血管融合术(encephalo-duro-arterio-myo-synangiosis,EDAMS)、脑-硬膜-肌肉-血管融合术(encephalo-duro-myo-synangiosis,EDMS)、多点钻孔术(multiple burr holes,MBH)以及大网膜移植术(omental transplantation,OT)等。</h3><h3>术前进行影像学评估、血流动力学评估;重点监控血压、血容量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等血气指标;酌情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加强对癫痫的防治,管控疼痛及情绪,尤其是对儿童患者。</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