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题目,看官存疑。内中缘由,且听我慢慢道来。<br>49年前(上世纪1970年初)我就来到濯水,在河对面的龙潭公社龙潭大队三队插队,历时1年零8个月。与知青们不同的是我有工资,在生产队出工只记工分,不分粮。不如知青的是我不能享受知青们的新建房,而是直接住在农民家中,同吃同劳作,接收再教育。现在的你很难想象每天只吃两顿饭,每月7元2毛钱的伙食是怎样过来的……<br> 那时的濯水,五天一场。我因为要在这里的区财粮手中领工资,在粮站买米,肉铺买供应,带回去交给住户,于是和同时插队的大专毕业生们约好,我们逢赶场天就休息。看起来我们好像享受着4天1休息的福利,但是每天工作的时间却远远超过8小时。总之,濯水是经常来。但是当年河上没有桥(是历来就没有桥!),渡河靠船。<br><br><br> <p>今天,回到濯水,说是“故地重游”,其实说得上“故”的大概只有这山,这水,这地和地名,眼前的一切,焕然一新。心中的那个濯水还有哪些踪迹?</p><p>我走进这“心外的濯水”去细细搜寻。</p><p><br></p> 濯水镇东依伍佛岭西傍阿蓬江,地处一块狭长的河谷平坝,故有“濯河坝”之称。古镇兴于唐,盛于宋。元明时期为酉阳土司所辖,其独特的商业地理位置,成为重要的驿站和商埠。清代后期,便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经民国到抗战,因川湘公路穿镇而过,“濯河坝”已是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日益发达,促进了当地与外界的物资交流,创造了最为繁荣昌盛的历史,甚至居于同时期的黔江县城之上,与酉阳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解放后黔江县下设濯水区,区政府就摆在濯水镇上。<br><br> 然而,现在新建的这些“仿古”建筑,不知典出何处。大概是出于对当年“繁荣昌盛”的艺术想象吧。<br><br> 还记得樊家开办濯河坝讲堂的故事,急切的进入沿河老街,寻找樊家大院。 <br><br> <p>穿过仿古新街,终于来到“樊家大院”。<br></p> 凉厅外还有一片开阔地,这么大一片活动场地在拥挤的集镇上实在难得。<br><br> 推行新学以后,濯河坝樊家义学讲堂便逐渐停了下来。凉厅从此成为小商小贩们赶集聚集之地。也极大的方便了镇上的人们休息、避雨。民国时期,这里一度变成了布匹的集中市场。樊家也趁着商业氛围卖点烟、酒、菜油之类的小东西,做点小买卖,维持生计。<br>据说这个风格独特的“凉厅街”,目前在全国的古集镇中,除四川犍为和濯水之外,尚无发现。而濯水古镇的这个凉厅街更是唯一体现了徽派古民居与土家族民居建筑的完美结合。<br> 古镇中还有其他特色建筑。吊脚楼。 过街楼。 城门楼。<br> 砖石门小巷……<br><br> 当然最有特色的还是风雨廊桥。<br>这座2010年10月竣工的风雨廊桥,横跨于阿蓬江上,长303米,宽5米,分为桥、塔、亭三部分,当年号称亚洲第一廊桥。2013年11月28日,因火灾导致其主体木制结构烧毁。 <p class="ql-block">重建的廊桥又增加了跨越蒲花河部分,名为“唐钟长韵”、“彩虹伏波”、“蒲花飞龙”成为一座700米左右的长桥。(全景图片。点开可看细部。)</p><p class="ql-block"><br></p> “唐钟长韵” “彩虹伏波”和“蒲花飞龙” 河西桥南的这片滩涂,修起了漫步江堤,建成公园“濯水花田”。<br><br> 将这一切摄入镜头,存入电脑,重新建立起濯水的新映像。<br> <p>心外的濯水,补充了心中的濯水。</p><p>濯水!我还会再回来!</p> <p class="ql-block">毛狗2爹2019/5/23制作。2021/5/5更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