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出心中的歌一一记我六、七十年代发表在报纸上的诗歌与文章

草青青(温纯如)

<h1>我出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锦州西郊农村。50年代,我的军人哥哥送给我一本诗集,是1953年版的抗美援朝题材的《祖国,我回来了》。其中未央的诗:“车过鸭绿江,/好像飞一样。/祖国,我回来了,/祖国,我的亲娘!……”读后,震撼了我,于是我开始学习写诗。<br>高中时,我是在齐齐哈尔第一中学就读。我经常在班级、学校黑板报上写些诗。那期间,得到了班主任、教语文的周德纯老师不少的辅导,我也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些诗。后来这些诗被我贴在一个剪报本里,珍藏着。<br>1968年大学毕业时,我写诗的笔记本被人交给了工宣队。记得那首“冰棍冰棍,/五分一根,/走了十里,/没卖一分。”说的是卖冰棍的老爷爷,从城里到乡下走了十里没卖出冰棍的辛苦事实,却被工宣队被说成“黑诗”并装入毕业档案,再加上出身问题,当时对我冲击很大 ,对我的工作和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从那以后,我也就不再写诗了。<br>70年代中期落实了政策,我从讷河农村中学调到讷河一中任教。那期间,我写了一些哲理方面的文章,发表在报纸的理论版上。<br>50多年来,我从黑龙江的农村中学到安徽读研、北京读博以及在安徽大学工作至今,我一直珍藏着这个剪报本。每每看到这个剪报本,便唤起我对青少年时代生活的美好和坎坷的回忆,它记录了我的青春和梦想,是我心中唱出的歌。<br>现将这十几首小诗及十篇理论文章制做成美篇,分享给大家。</h1><h3><br></h3> <h1>▼这是我收藏的剪报本 ,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了。它里面所收藏的,是我60年代中学时期和70年代青年时期在报纸上所发表的诗歌和文章。</h1> <h1>▼这是我高中毕业时,我的班主任、语文老师周德纯先生给我这本诗文集写下的《序言》。<br>全文如下:<br>非艰无以立业。古今中外凡成大学问大事业的人,总是不畏劳苦地攀登崎岖顶峰的人。他们的著作是他们呕心沥血、艰苦劳动的结晶品。<br>你知道吗?<br>司马迁写《史记》,化了十八年。<br>左思写《三都赋》,化了十年。<br>李时珍写《本草纲目》,化了三十年。<br>谈迁写《国榷》,化了二十七年。<br>王祯写《农书》,化了十五年。<br>马克思写《资本论》,化了四十年。<br>歌德写《浮士德》,化了六十年。<br>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化了三十年。<br>达尔文写《物种起源》,化了二十八年。<br>弥尔顿写《失乐园》,化了二十七年<br>例子举不胜举。<br>非艰无以立业。艰者,乃是苦、被、劳、陰之谓也。<br>  愿与<br>纯儒共勉之!<br>  周德纯1963.6.26于<br> 齐齐哈尔第一中学<br>周德纯先生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齐齐哈尔第一中学任语文教员,是我们高中时期的班主任。她对我走上文科之路颇有影响。在改革开放后,周先生到广州外国语学院任教去了。</h1> <h1>我在报纸上发表的第一首诗,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是在《凌源日报》上发表的。这是1958年念初中时去凌源参加劳动时有感而发。<br><b>风吹红旗飘</b></h1><h1>风吹红旗飘,<br>我们心里笑。<br>今天得红旗,<br>明日超指标!<br>可惜,报纸没保存下来。<br>这是我自己制作的剪报本的封面</h1><h1><br></h1> <h1><b>只因有了共产党</b></h1><h1>高粱红,稻谷香,<br>夺秋战士齐欢唱 ,<br>丰收赞歌传百里,<br>劳动热情高万丈。</h1><h1><br>秋田无边一片黄,<br>谷穗足有一尺长,<br>土豆大得地皮地,<br>玉米杆高过了丈。</h1><h1><br>东风一吹翻金浪,<br>高产红旗处处扬,<br>颗粒还家保秋收,<br>将士不分昼夜忙。</h1><h1><br>一滴汗水一两金,<br>丰收美景喜人心,<br>刀生风来身起舞,<br>定要颗粒归家门。</h1><h1><br>堆堆合垛高如山,<br>玉米高粱满场院,<br>仓仓囤囤装不下,<br>一秋收成抵十年。</h1><h1><br>往昔这里脱光光,<br>天灾地荒不生秧,<br>如今连年大丰收,<br>只因有了共产党。<br>一一《嫩江日报》1960年11月5日</h1><h3><br></h3> <h1><b>▼送粮小调</b></h1><h1></h1><h1>车马排成队,<br>好像龙摆尾,<br>辗碎满地明月光,<br>夜半送粮鞭声脆。</h1><h1><br>呵气成霜染白眉,<br>赶车的老板挂银须,<br>欣喜忘去天气寒 ,<br>越想丰收心越美。</h1><h1><br>藏不住的笑,<br>合不拢的嘴,<br>山歌小曲,<br>听不出个头和尾。</h1><h1><br>驾!驾!吁!<br>一气跑出十八里,<br>新粮送给咱国家,<br>一轮红日刚滚起……。<br>一一《锦州日报》1962年10月21日</h1><h3><br></h3> <h1><b>“铁牛”出征</b></h1><h1>听!马达隆隆,<br>机耕队的铁牛出征,<br>千里良田沃野,<br>游动一条条长龙。</h1><h1><br>看!铧光烁烁,<br>吐出波涛万顷,<br>一踏冒油的泥土呵!<br>卷起一阵阵香风。</h1><h1><br>卷起一阵阵香风,<br>社员喜气多浓。<br>深感工人大哥援助,<br>明年庄稼多收一成。</h1><h1><br>明年庄稼多收一成,<br>拖拉机手满面春风,<br>工农兄弟并肩 ,<br>共为保粮立功!<br>一一《锦州日报》1962年11月22日<br></h1><h3><br></h3> <h1><b>战 鼓 催 春</b></h1><h1>战鼓催春,扬鞭跃进,<br>大地上回荡着急骤的蹄声,<br>我们向一九六一年进军,<br>一派英雄豪气,添满心胸。</h1><h1><br>党支部书记守炉熬成“火眼金睛”,<br>师徒互下战表比赛输赢,<br>千员猛将如龙腾虎跃,<br>生产指标像火箭飞升。</h1><h1><br>打场送粮的“淮海战役”越打越响,<br>支援祖国,人人分秒不让,<br>增措施,增车辆,<br>你追我赶,翻江倒海。</h1><h1><br>季节分明是数九隆冬,<br>可是我们满怀春意更浓,<br>让胜利的喜报满天飞舞,<br>让祖国的江山一片殷红……。<br>一一《嫩江日报》1960年12月27日</h1> <h1><b>新仓又修高多少</b></h1><h1><br>一轮红日挂上了树梢,<br>打谷场上一片喧闹,<br>石磙碾脱粒粒珍珠,<br>木掀扬去彩虹一道。<br>转眼又是一座金山,<br>激起人们阵阵欢笑,<br>工间休息抬头一望,<br>嘿!新仓又修高多少!<br>一一《嫩江日报》1961年10月26日</h1> <h1><b>送 粪 队</b></h1><h1>星月墜,<br>灯火辉,<br>送粪队,<br>人相随;<br>车水马龙串成串,<br>担子悠悠追。</h1><h1><br>五里山,<br>十里水,<br>冰凌凌,<br>雪霏霏;<br>喝口北风爽爽心,<br>一股豪气跨山水。</h1><h1><br>天微明,<br>钟声脆,<br>千亩田,<br>万担肥;<br>书记村头摆喜酒,<br>庆贺三军归!<br>一一《锦州日报》1962年12月4日</h1> <h1><b>年货下乡来(外一首)</b></h1><h1>乌嘴马披红,<br>胶轮车挂彩,<br>多少年货送下乡来!<br>操场变成了集市,<br>笑声淹没了人海。</h1><h1><br>年货、糕点……一溜,<br>年画、鞭炮……成排,<br>农具两边摆。<br>瞅这瞧那,<br>样样喜熬社员的心怀。</h1><h1><br>你挑我选咯咯地乐,<br>营业员把咱当亲人待,<br>一手手货物一股股爱。<br>看人们张张笑脸,<br>像朵朵芙蓉盛开。</h1><h3><br></h3><h1><b>放映队员</b><br>拉着放音箱,<br>带着新影片,<br>冒着北风雪,<br>放映队员把路赶一一<br>快呀快,<br>把欢乐送给社员。</h1><h1><br>喇叭,<br>招来多少观众?<br>银幕,<br>激起多少笑脸?<br>一天的疲乏,<br>融进幸福的夜晚!<br>一一《锦州日扱》1962年12月27日</h1><h1><br></h1><h3></h3> <h1>我陆续在几家报纸发表一些诗以后,心里非常高兴,当时我觉得,心里没有别的,只有诗。</h1> <h1><b>备 耕 散 曲 二 首</b></h1><h1><b>原</b><b>来是</b>……</h1><h1>五更鼓响,金鸡长啼,<br>大队部的灯光怎么通宵不息?<br>姑娘小伙子笑语喧嚷,<br>莫不是业余剧团排戏!?<br>侧耳倾听一一<br>春兰的嗓门儿真细:<br>“黄金金的豆啊,圆溜溜的粒,<br>一把把汗水,一片片心意……”<br>老队长开口笑嘿嘿:<br>“籽肥苗儿壮,<br>今年的收成准保没比!”<br>哦!青衣的声调夹杂着老生的语气 ,<br>我琢磨不透这出“戏”。<br>大步踉跄闯进门槛 ,<br>原来是社员选种欢天喜地。</h1><h3><br></h3><h1><b>铁业社锤队</b><br>炉烟袅袅飘,<br>微风轻轻刮,<br>黄石岗中扎营寨,<br>第一线上摆人马。</h1><h1><br>风匣呼哒哒,<br>火龙烧红霞,<br>锤飞锤落山回音,<br>岭前岭后开金花。</h1><h1><br>声满凌河滩,<br>百里传佳话,<br>夏打锄头秋打镰,<br>逢春巧锤砸犁铧。</h1><h1><br>一日千张铧,<br>日日铁锤砸,<br>刚刚饮罢迎春酒,<br>砸出一束迎春花。<br>一一《锦州日报》1963年2月3日</h1><br><h3></h3> <h1><b>▼春夜</b></h1><h1>春宵一刻值千金,<br>山庄春夜闹融融。</h1><h1><br>铁匠炉内洒金花,<br>播种农具摆长龙;</h1><h1><br>饲养院骡马咴咴叫 ,<br>锅煮饲料热腾腾;</h1><h1><br>灯光下选种人挤满 ,<br>社员手下流金银。</h1><h1><br>心怨春宵这么短,<br>金鸡啼晓又三声。<br>一一《锦州日报》1963年2月24日</h1> <h3>🌼🌸🌼🌸🌼🌸☘️🌸🌼🌸🌼🌸🌼</h3> <h1>我写诗受到冲击之后,就不想再写诗了。我心中没有诗了,也写不出诗来了。沉默数年之后,我就考虑写写文章吧!因我是学习哲学的,将与所学专业相结合,适应时代需要,开始写一些理论方面的文章,投稿后大多被采用,发表在《嫩江日报》理论版上。</h1> <h1><b>哲理随笔系列</b></h1><h3><b><br></b></h3><h1><b>杜林的“原则”与“四人帮”的“规律</b>”</h1><h3>一一《嫩江日扱》理论版, 1977年3月3日</h3> <h1><b>匪帮与黑帮</b></h1><h3>一一《嫩江日报》理论版,1977年6月14日</h3> <h1><b>从“原则同格”看“四人帮”的唯我论</b></h1><h3>一一《嫩江日报》理论版,1977年10月12日</h3> <h1><b>析“四人帮”识别走资派的标准</b></h1><h3>一一《嫩江日报》理论版,1977年10月28日</h3> <h1><b>为帮所用的反动哲学必须批判</b></h1><h3>一一《嫩江日报》理论版,1977年12月16日</h3> <h1><b>“创作模式论”是“世界模式论”的幽灵再现</b></h1><h3>一一《嫩江日报》理论版,1978年3月</h3><h3>30日</h3> <h1><b>否定一切是假左真右的突出表现</b></h1><h3>一一《嫩江日报》理论版,1978年4月</h3><h3>28日</h3> <h1><b>漫谈知识就是力量</b></h1><h3>一一《嫩江日报》理论版,1978年6月</h3><h3>21日</h3> <h1><b>人脑是加工厂不是制造厂</b></h1><h3>一一《嫩江日报》理论版,1978年5月</h3><h3>30日</h3> <h1><b>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纽带</b></h1><h3>一一《嫩江日报》理论版,1978年9月4日</h3> <h1>我在《嫩江日报》理论版发表的这些理论文章,有些在当时的讷河县广播站进行了播送。</h1> <h1>制作:草青青(温纯如),风清月明指导<br>图片:来源自己发表诗文的剪报,有的来自拍摄的风景<br>文字/编辑:草青青</h1><h1>完成时间:2019.6</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