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浅谈“四中精神”》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热议,《再论“四中精神”》又引起了“四中人”的反响和共鸣,有不少的同学从不同的角度写了读后感,同学们共同对“四中精神”从高度的认可发展到进一步的挖掘与践行。
一、对《再论“四中精神”》的反响和思考
(一)“四中精神”产生的时代背景
我们四中的骄子、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的胡海旺同学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他读了《再论“四中精神”》后,欣然命笔写下了《关于对"四中精神”的一些想法》:
王强同学引发的“四中精神”探讨热潮,激发起老师和同学的热议。这样的反应,应该是我们这个年龄才有的现象。处在拼生存拼发展的年龄段,大概时间不宽裕,心有旁骛,无瑕也无意回首高中母校。
四中地处明安川腹地。其周边的明安、朝阳、沙德盖,是前旗经济社会最落后的地区。在此地布局一个完全中学,是教育均衡、教育扶贫的体现。前套地区有三中,前山地区有二中,山咀镇有一中和五中,综合条件都要好于四中。但我们何曾感受其他中学?四中巍然屹立,就在眼前。
四中俨然就是明安川学子的圣地。当我们第一次走进砖瓦结构的校舍,第一次进入礼堂,第一次听老师讲课,第一次上体育课,那种惊奇感难以言表。而聚集在一起,处在青春期的同学,从群体中感受到自己的活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关于“四中精神”,老师、同学们提炼得周详而深刻,我不再赘言。我想就其来源,谈谈自己的认识。
其一,学生期望摆脱困境是内在动力。
后山地区的窘境,几代人都有感受,这一窘境在极左时代达到高峰,这种困境几乎一眼看到未来:永远只能做农民,做后山贫困的农民。户籍和身份,禁锢如铁,血统里已经注定。</h3><h3> 1977年的恢复高考,是迄今为止我们遇到的最大机遇,那就是有了冲破禁锢的渠道,哪怕它狭窄而拥挤,但依然天门洞开,光明无限。青春的我们,有了发自内心的奋斗动力。
其二,老师无差别培育是必要条件。
在农村长大的我们,沾染了些许粗鄙、偏狭的毛病。我们的老师,绝大多数秉承了孔子的“有教无类”,抛开了家庭、贫富之别,对学生一视同仁,传道授业解惑,在很低的待遇下,在贫瘠的明安川,坚守着职业操守。30多年后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看到这样的老师了。</h3><h3> 其三,同学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帮扶是情谊之根。
贫贱见真情。 后山地区朴实、厚道的人文传统,深深影响了我们。在普遍的低水平生活状态下,每一次的帮助,无论现在看来多么微小,在当时都是雪中送炭、扶危救困。我家贫困,曾受惠于同学良多,尤其生活比较好的大佘太同学的帮助,至今难以忘怀。
而在学习中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彼此启发,拉近了心灵距离,构筑了同学情谊的基础。无私总是如此感人。今天我们看到那些学生为了排名、为了升学互相封闭,乃至故意误导同学,唏嘘不已。
“四中精神”折射了时代。我们上大学、参加工作后,结识了新同学和同事,几乎所有的贫瘠地区,大体上都有一所“四中”。这里的老师,无非是各次运动打击的外地知识分子和本土成长的乡村教师;这里的学生,除却考学,再无发展路径。80年代的农村中学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成长起来。
我坚决反对歌颂苦难和贫穷,祈愿不再回到那个时代。但,我们从困苦中获得的精神滋养,一生都要汲取;获得的同学情谊,一生都要珍惜。<br></h3> <h3> (二)“四中精神”的形成过程
高占云同学在读了《再论“四中精神”》后写了以下感言,诠释了“四中精神”的形成:
“四中精神”,提的好,定位很准确,能够引起四中人的共鸣,勾起往日的回忆,激发奋进的信心。这种精神,源于四中有一批非常敬业的老师,是当时在全旗很有影响力的各科骨干,是他们撑起了四中,培养了一批四中学子。今天看来,在我们的身上,有老师的一种执着和坚韧的奋斗精神,像老师那样能吃苦,肯钻研的顽强斗志。四中,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中学记忆,那时,伙食并不好,每到改善伙食时我们无比的兴奋;操场很简陋但我们踢足球玩的很放松;我们与老师经常打篮球、打排球,师生同乐;老师教会我们刻字、印刷复习资料,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做事。可贵的是,四中的老师,培养了我们积极向上的思想,教给了我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教会了我们做事的能力。四中,我们难忘的中学时代,那里有浓浓的师生感情,有深厚的同学友谊。随着时间的延续,在四中度过的中学时光,更有品味,难以忘怀,这种感受事实上就是有一种初心、有一种精神一直蕴藏在我们的骨子里,一路陪伴着我们走到现在。<br></h3> <h3> (三)“四中精神”的内涵
我在《再论“四中精神”》中将“四中精神”概括为:
是我们师生在客观条件特别艰苦和升学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是以自强之心敢于拼搏的精神!
是以坚韧不拨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
是以不弃之念砥砺前行焕发出“比学赶帮超”的苦学精神!
是为实现青春的梦想而超越自我的精神!
周文英同学对“四中精神”的内涵又作了如下诠释:从“浅谈四中精神”到“再论四中精神”,作者以深遂的思想,真挚的感情,将我们求学奋斗的历程,提升到思想的境界。
经历了四中校园生活,我们有了勇于面对任何困难的信心。艰苦的求学时光,我们收获了同窗之谊,收获了人生中最具正能量的精神营养,蕴育了我们现在引以自豪的“四中精神”。
“四中精神”是永不言败的精神!
“四中精神”是艰韧不拨的精神!
“四中精神”是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中精神”是不畏困苦的精神!
拥有了“四中精神”就拥有了美好快乐的人生!<br></h3> <h3> (四)“四中精神”的作用
对此郭云同学作了如下论述:
拜读了净化心灵,升华灵魂的《再论“四中精神”》,困倦无,夜不寐。
作者总结出的“四中精神”如此到位,达到了“行到水穷处,静看云起时”的境界。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人生的目标,当我们向着目标前行时,总会有阳光,也会有阴霾。人生中困难总是不可避免的,面对无法回避而又难以克服的困难时,让我们面对困难勇于前行的那就是一种精神。一种绝不颓废的,奋发向上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即使身处绝境,也会绝处逢生的。
有了这种精神,不怨天尤人,更不自暴自弃。有了这样精神,即使山穷水复,也会柳暗花明。
人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与失败是人生必尝的苦果,有了这种精神,就会拥有一颗能在水云间自由徜徉的心。行到水尽处时,心并不绝望,而是把目光投向更为辽阔的天空,那里会有新的希望!
感谢我的母校--前旗四中给我灵魂深处固化了让我永远前行的“四中精神”,拥有了“四中精神”的人,即使不能走向成功,起码可以让自己的人生走向成熟......<br></h3> <h3> (五)对“四中精神”践行的体会
<br></h3><h3> 任玉梅同学对“四中精神”的践行结合自身的经历,谈了如下体会:
一遍又一遍读着老同学王强写的《再论“四中精神”》,句句写到了我的心坎里。在我们青涩年华中,贫穷的家庭,落后的环境,困惑着我们这群想与命运抗争的少男少女,高考这座独木桥,成了我们唯一实现梦想的途径,于是我们自觉挑灯夜战,忍受饥肠辘辘,无惧破衣烂杉,不惜卧薪尝胆(我们同学中真有其人),为了我们的共同目标,在相互搀扶中产生了深厚的友谊,恩师把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灌输给我们,同学尽最大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永远忘不了各位老师在讲台上伟岸的身影,永远忘不了同学们互帮互助、同甘共苦的日子,这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这种斗志、恩情、感情,支撑着我们砥砺前行,这就是“四中精神”!当我们走向社会,碰到困难,用我们励炼出来的“四中精神”解决问题,是如此的得心应手。如今,我们的“四中精神”又潜移默化的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h3><h3> 成长的信念: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天道酬勤需努力,人生难易靠耕耘。这种理念指引我们用阳光心态面对困难。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们有的同学经历了下岗、生意受挫等坎坷履历,但是都没有被打垮,都依靠坚韧的“四中精神”,在失败的废墟上站的更高,走的更远。</h3><h3> 工作的领悟:勤于自勉荒于戏,执着隐忍不负己。有“四中精神”作魂,陈旧的老校园是诞生人才的摇篮,当时在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四中在乌拉特前旗农村的几所中学升学率第一,在全旗升学率第二,仅次于前旗一中。我们很多同学,用厚积薄发的态度,积累沉淀的耐心,成就了自己辉煌的事业。并影响了子女,使他们懂得:成功不是一蹴而就,哪有什么人生开挂,只不过是经得起打磨,耐得住寂寞。成功的背后,是咬紧牙关的坚持。风景人生,靠自己经营,美好生活,靠自己争取。</h3><h3> 生活的角色:在子女面前,我们是不怕吃苦、负重前行的长辈;在父母面前,我们是懂得感恩,孝顺老人的晚辈;在朋友面前,我们乐于奉献、像昔日校园里的温暖互助。在家庭面前,我们敢于担当,肩负责任的中坚力量。千言万语汇聚成一段话:<br></h3><h3> 感恩“四中精神”,磨练我们意志;
感恩“四中精神”,培养社会栋梁;
感恩“四中精神”,从容应对困难;
感恩“四中精神”,淡定走向暮年!<br></h3> <h3> 二、“四中精神”永远是“四中人”的魂
<br></h3><h3> “四中精神”对我们有过四中阅历的人来说,既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思想境界。当这种精神被我们“四中人”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四中精神”成为“四中人”的魂就能达到一定的境界,就可以厚德载物。思想境界也是生产力,思想境界有助于人们精神家园的重构,人不仅有物质需求,更有精神需求,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h3><h3> 目前,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等扭曲的价值观是精神境界的倒退,人们对思想道德的重构、对提升精神家园建设的诉求比任何时候都要强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有助于激发人们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四中精神”恰恰符合了这个要求,“四中精神”是四中人精神家园的重构。 </h3><h3> 鲁迅先生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它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四中是我们精神的土壤,“四中精神”是我们心灵的故乡。多次听翟明亮讲:他有很多微信群,还是最钟情于四中群,我对这番话的理解是四中永远如初恋。宋星昱将母校定义为“中国.乌拉特前旗四中”,他道出了四中在同学们心中的地位。当年高考榜上有名的同学们,走进新的校园,无论硬件还是“软件”,条件都比四中要优越很多,但是四中永远是“四中人”心中最美的圣殿,我们每次重返四中校园,都能唤醒我们沉睡的记忆。我们曾在那魂牵梦绕的明安川,相依相伴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那里有我们共同的青春,共同的理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眷恋和珍藏。</h3><h3> 蓦然回首,笑看时光。
岁月告诉我们:四中的岁月,冲洗了我们的稚气,锻炼了我们的筋骨,也成熟了我们的思想;四中的岁月,铭刻在我们人生轨迹上,在四中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个学期的经历,或许都是一段故事,每一个故事,折射出当年的时代印记。它令人回忆,引人思索,给人启迪。虽然那个难忘的时代已经久远了,但这一代人的深刻印记永远都不会淡漠。
岁月告诉我们:我们有一段共同的命运,我们用心灵编织理想的花环,用微笑面对命运的挑战,我们曾用《校园的早晨》唱响美好的期盼。那时,我们每天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听到这首心曲,聆听光阴的静静流淌,一起品尝生活的风雪雨霜;同舟共济,一同勇闯岁月的惊涛骇浪。我们共同把那段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酿成一坛三十年的陈年老酒。我们要感恩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了同学,将这一段最美的时光永久珍藏。两三年的时间虽然短暂如昙花一现,但留给了同学们是美好的记忆和永远的怀念。
岁月告诉我们:有一种青春叫高考,这段青春是一阵路过的风,当风吹过,谁不曾泪眼朦胧?我们是一串串散落的歌符,当歌声响起,是否能唤醒你当年的记忆?那是我们“四中人”集体的记忆,足以穿越时光,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经典。至于高考是否成功,不管你考得结果如何,不管你现在是经商还是务农,不管你是从事公职还是从军,有了高考这段阅历就是你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以成败论英雄。
我们也要告诉岁月:当年的激情和豪迈,已凝聚成永恒的记忆;昔日的青春和热血,都浓缩为无尽的思念。历史注定会消逝我们的身形,唯留下我们的传奇。</h3><h3>
我们还要告诉岁月: 三十多年来,我们 经历了人间不平事,偿尽了尘世的酸甜苦辣。展示了我们的善与美,藏起了自己的苦与愁。我们上奉养父母尽孝,下操劳子女尽责,我们问心无愧。
请岁月记住我们,记住创造“四中精神”的“四中人”!我们曾用奋斗定义美好的未来!“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幸福需要以苦为媒,苦尽才能甘来。在奋斗的过程中,别人的掌声固然重要,就算没有,也不能阻止自己前进的步伐,活着要学会自己给自己鼓掌,用青春与苦学、艰难与拼搏凝炼在一起的“四中精神”成为每一个”四中人”独特的基因,让“四中精神”永远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历经三十多年沧桑,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每个人的人生正是正午的骄阳!不必感叹我们渐渐老去,“四中精神”的支撑会让我们更加溢彩流光。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带着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带着对未来的期望,在此,我想与同学们一道:</h3><h3> 向曾经在乌拉特前旗四中任教的、我们心目中的一代宗师致敬!</h3><h3> 向我们这一代莘莘学子已遥远但将永恒的青春致敬!</h3><h3> 向那个难忘的、如梦如幻的、永远回不去的八十年代致敬!
2019年5月23日于乌兰察布<br></h3> <h3>附件一:篇头音乐歌词:</h3><h3><br></h3><h3>梦回明安川
<br></h3><h3>作词:胡杨(王强)
作曲:孙德明(国家一级词曲作家)
演唱:赵虎
又踏上那道山梁
禁不住热泪盈眶
多少夜里梦回故乡
无数个黄昏我举头遥望
啊!明安川我的故乡
乡土沁入我的心房
乡音总在耳边回响
又踏上那道山梁
泪水打湿我的脸庞
多少夜里梦回故乡
又尝到小米饭的清香
啊!明安川我的故乡
乡情温暖我的胸膛
乡愁总在心头飘荡
啊!明安川我的故乡
你是我梦想起飞的地方
无论我身在何方
乡恋比山路还长<br></h3> <h3> 附件二:</h3><h3> 浅谈"四中精神"
德伟在中旗草原首次提出一个新概念,即"四中精神",对我触动很大,并为他叫绝。近两个月为之不断地陷入沉思,总的感触是"四中精神"需要挖掘和提炼,不管是回忆过去,还是感受现实中四中的老师和同学,大家的身上的确蕴含着一种情怀,焕发着一种精神——即"四中精神"。
什么是"四中精神"?我想是在艰苦的环境下励志学习而形成,或表现为挑灯夜战,或表现为用窝头酸菜加笔杆去抒写人生,或表现为百折不挠,越战越勇地去补习,敢于再次或多次地去冲刺高考。其结果是从四中校园走向了全旗各地,走向了全市,走向了全区,走向了全国。
"四中精神"可以概括为:是在升学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敢于拼搏的精神!是抓住了恢复高考的历史机遇"比学赶帮超"的精神!是为实现青春的梦想而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在四中重塑了自我,超越了自我,收获了友谊,再创了各自的纪录和辉煌。四中当年的老师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一代宗师;四中的同学成为了没有血缘的亲情;四中的校园氛围,闹时(如在操场上或下课时)是群情激昂,静时(如晚自习)像是沉默中在等待爆发。
"四中精神"——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你只要有这段学习和生活的阅历,它会无形地或潜在地激励着我们,同学们试想这三十多年来,不管是务农也好,商场上打拼也好,从事公职和从军也好,有什么事会比当年在四中那种艰苦的环境下备战高考更受煎熬呢?有什么事会超过高考的紧张程度呢?不管你考得结果如何,有了四中这段阅历就是你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在三十多年后,事实也雄辩地证明:同学们现在都是家庭的支柱,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栋梁。因此,今后无论你遇到什么艰难困苦,有"四中精神"的支撑就没有过不了的坎,就没有吃不了的苦,愿"四中精神"在我们这代人身上弘扬和传承,"四中精神"永远是四中人的魂。
本人今天冒昧地就德伟同学提出的“四中精神”谈点个人的理解和粗浅的体会,抛出了第一块砖,希望能引来第二块、第三块……第n块……,同学们可以展开“ ‘四中精神’大讨论”,大家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通过讨论完善“四中精神”。看能否用引来的砖重新构建四中的精神家园,因为留在我们青春记忆中的四中校园已面目全非并且早已迁移,留在我们心中的只有“乌拉特前旗四中”这个“番号”,我期待着用这些砖去重新构建四中记忆中的教室,记忆中的宿舍,记忆中的操场,记忆中的大礼堂,记忆中的精神家园。
</h3><h3> 2015年9月5日 于呼和浩特 <br></h3> <h3>附件三:</h3><h3> 再论"四中精神"
</h3><h3> 《浅谈"四中精神"》一文引起了众多的老师和同学们的共鸣,纷纷发表了一些感慨和认识,让我进一步意识到"四中精神"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个"四中人"身上,"四中精神"三十多年来一直潜伏在我们的生命里,使我们的内心更加丰富和充实,永远是我们精神的基石和前行的动力。
一、如何提炼"四中精神"?
乌拉特前旗四中的经历给我们人生打下了一个闪亮的印记,它锤炼了我们不怕艰难困苦的顽强意志,也培养了我们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炼就了我们在人生旅途中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工作的品质。
需要强调的是"四中精神"是所有"四中人"的精神,高考结果不是成败的唯一标准,不管你当年考得结果如何?不管你现在是务农也好,商场上打拼也好,从事公职和从军也好,有了四中这段阅历就是你人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不能以成败论英雄,重要的是在四中艰难而充满活力的求学过程中,那种使你终身难忘的一次次刻骨铭心的经历。那段学习生活在苦与乐中更迭,快乐是精华,能让我们信心十足;痛苦是良药,能让我们顽强支撑。
(一)老师和同学们对《浅谈"四中精神"》的反响,他们在热议中留言如下:
——郑永祥:
“四中精神"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曹国良:</h3><h3> 最使我受益终身的就是适应能力,无论到了哪儿,条件多么艰苦,有了四中经历,我们就没有过不了的坎。
</h3><h3>
——高淑婷:</h3><h3> "四中精神"的总结仿佛置身于三十多年前……当年是这种精神支撑通过苦学,冲刺高考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正是“四中精神”在我们三十多年工作和生活的历程中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们。
<br></h3><h3>——苗根栓:
四中时期那种不屈不挠的意志,那种团结互助的氛围,那种孜孜不倦的劲头,那种乐观向上的态度是众多同学在各行各业中三十多年打拼而成就事业,造福家庭的基础,也是同学们不管身处何地、志在何方都非常愿意互相交流情感的原因所在。愿大家共同珍惜这种深厚的友谊,传承发扬我们曾经拥有的"四中精神”。
——王凤枝:
感恩四中恩师给了我们终身受益的学识;感恩四中同学给我们留下了青春的美好记忆;感恩四中这片土地孕育了我们坚强的性格。无论多么艰难困苦我们都能战胜自我,突破自我、走出自己精彩的人生,无愧于心。
<br></h3><h3>——郝明曦:
《浅谈四中精神》,勾起了我曾经的回忆,曾经的心酸,一生难以忘掉的记忆!我理解"四中精神"是因无奈成就了我们,无奈中历练了我们,让我们能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我们无奈的三更灯火挑灯夜战,不这样就没有出路;我们无奈的饥寒交迫,国家穷、自家穷;我们无奈的相濡以沫,报团取暖。很多的无奈造就了我们一种不服输的劲——即"四中精神”!
<br></h3><h3>——袁永东:</h3><h3> 我们在那个物资极度平乏,生活极其困难的年代,为了我们的理想,为了我们的前途,为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努力拼搏、发奋进取,留下了无数的典型事迹,这就是"四中精神"的表现。有过四中经历的人,一生都会记得那种艰难与困苦,有这样经历的人,不管今后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也一定能够克服,这就是"四中精神"!
<br></h3><h3>——张彩霞:</h3><h3> 《浅淡"四中精神"》对四中精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提炼,让我们更能直观地去认识了这种艰苦环境下形成的精神,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一种一往无前的勇气,是一种关爱他人的情怀。我们每位同学有了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四中精神"作支撑,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就没有吃不了的苦,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我坚信,每位读过此文的同学,都会有如我般的感慨,都会把"四中精神"作为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在懦弱的时候,让它给我们勇气,在犹豫的时候,让它给我们以果决,在惶惑的时候,让它给我们以指引,它让我们的内心更加强大。愿同学们在"四中精神"的照耀和激励下,努力进取,奋力拼搏。这笔财富已伴我们走过了三十多年跋涉的岁月,相信未来的时光里,有"四中精神"的激励,我们的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
<br></h3><h3>——我们的恩师高培天老师看了《浅谈四中精神》一文后,已古稀之年的他老人家焕发出三十年前的激情,欣然命笔致信予我:
《浅谈"四中精神"》文字短小,富有启发,言简意赅而隽永。由此我想起今年夏初情景,诸位同学畅谈往事,昔日峥嵘岁月奋发向上,励精图治得以今日成就,这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四中精神"!的确是这样,同学们的成功有诸多动力和因素,其中艰苦奋斗,勤于思考总结,见贤思齐认准目标,一往无前是难能可贵的。祝你们在继续前进的道路上,发扬光大"四中精神",一帆风顺!”
</h3><h3> "四中精神"之所以引起了四中师生的共鸣,是因为"四中精神"蕴藏着丰富的心灵给养,它传递着振奋人心的力量,可以激励我们的身心,也是一碗励志奋发的心灵鸡汤。
</h3><h3> (二)对"四中精神"的提炼:"四中精神"是四中历任领导和我们心目中那一代宗师用使命、责任、意志和奉献而支撑,他们用心血和汗水浇灌了学生的心田,让学生们在"比、学、赶、帮、超"的浓厚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自我价值,并不断地超越自我,由此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学生以苦为乐,拼搏进取,正是这一段培养了我们顽强的品格,"四中精神"是四中师生共同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四中精神"可以概括为:是在客观条件特别艰苦和升学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是以自强之心敢于拼搏的精神!是以坚韧不拨的毅力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以不弃之念砥砺前行,比学赶帮超的精神!是为实现青春梦想而超越自我的精神!
</h3><h3> 二、为什么要挖掘"四中精神"?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人活着不仅靠身体,而且要靠精神的支撑。"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不忘来路,才有出路。没有记忆,过去就死了。没有记忆,历史就毫厘不值。四中留下了我们的脚印,流传着我们的故事,那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是四中人的集体记忆,如果我们忘记过去,怎么去把握未来。
遥忆往昔,当年四中的师生承载着历史的荣耀,不断超越自我,使同学们现在成为家庭的支柱,单位的骨干和社会的栋梁,这些都饱含着"四中精神"的基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让我们铭记在校园时立下的初心,不负人生之春。今天我们把"四中精神"重新拾起、擦拭,奉还于我们的神坛。这些看似无用的文字,亦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不为声誉,只为修心。百味人生字砌之,将此立为"四中人"的一种精神图腾。
四中精神让我们回眸青春岁月,追溯难忘往事;重温了用青春演绎的奋斗历程,探究了三十多年历练中诠释的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弘扬"四中精神",以此昭示、教育、激励我们的后代靠本事竞争,树立远大理想,继承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的精神,激发后代干事创业的热情、奋力拼搏的勇气、攻坚克难的毅力、乐观向上的信心,把困难踩在脚下,把责任扛在肩上,让"四中精神"融进后代的血液中,去传承、去弘扬。让这个基因传给我们的下一代,为他们的成长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我坚信:星星点点的因,也会产生星星点点的果。
也许我们有的同学感觉已到知天命之年,无需重拾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不如一个面包更现实、更实惠。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王晓棠说:“18岁和81岁都要努力,要有一种向上的东西。不进则退,老了不进步就会退。”她说得一种向上的东西就是精神。比尔盖茨号召美国巨富,百年之后捐出大部分身价的善举,是因为这些人深切地感悟到:拥有财富的真谛,到最后是灵魂的富有,灵魂的升华,灵魂的捐出,也就是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法国作家雨果在《悲惨世界》中写过这样的一句话——“要用强大的劳动来战胜逆境”,我理解这"强大的劳动"即拼搏,拼搏必须有精神的支撑,如同女排的拼搏就是靠“女排精神"的支撑一样。
历尽艰难,偿尽百味,现在看来"四中精神"是我们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过去吃过的苦是我们现在看世界的路。人生需要沉淀,宁静才能致远;人生需要反思,常回头看看,才能在品味得失和甘苦中升华。向前看是梦想和目标;向后看是检验和修正。
在这个喧嚣而看重物质的社会,精神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四中精神"这个用文字垒砌的建筑,至少能安放我们的心。给心灵寻一份安暖,给自己觅一方晴空,心安便是归宿。当我们改变不了过去时,可以用这种精神的支撑去改变现在来证明自己,并可以更好地把握明天。
</h3><h3> 三、"四中精神"如何弘扬和传承?
"四中精神"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有现实意义,承继历史,弘扬精神,才能继往开来。"四中精神"是我们的灵魂伴侣,值得我们去品位,去传承。"四中精神"穿越了历史云烟,日久弥新;历经了时代风雨,更臻醇厚。教育就是培育人的精神长相,我们要将"四中精神"传承给后代。
"四中精神"的载体:
——四中的老校园见证了时代的轮回与变迁,同时也让四中精神有了新的象征意义,母校让我们有不尽的感悟与激情。
<br></h3><h3>——同学微信群也是"四中精神"的载体之一,是通过积极、健康、自由、快乐的聊天方式,崇尚“四中精神",弘扬正能量。是同学们友谊的纽带,也是一个放松心境,舒心开怀的栖息地,重新燃起学生时代我们还未失去的激情,在这里可以重温校园时的欢乐。
<br></h3><h3>—— 歌曲《在那遥远的小山村》承载着我们自己的故事,承载着我们2015年的记忆,这首歌中有你,有我,凝聚了同学们三十多个春秋;是将同学们的心事用一首歌来诉说,是同学们情愫的流淌,是我们生命的徜徉……是"四中精神"的载体之一。
达尔文讲"一粒种子可以改变整个世界",但愿"四中精神"能改变我们这一代人的一生,并在下一代人身上产生"裂变效应",谁敢说新女排的辉煌能离开老"女排精神"的支撑?
让"四中精神"成为四中独特的基因和闪亮的名片,在传承中发扬,因为那一段风雨同舟的情结,已经嵌进我们每一位四中人生命的年轮。
愿 "四中精神"不老,历时光而不朽。让我们重塑起四中的精神图腾,四中精神"永远是四中人的魂!<br></h3><h3><br></h3><h3> 2016年12月29日于乌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