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六十沧桑情依旧,桃李携手恩师情。</h3><h3><br></h3><h3> 夏日同学情</h3><h3>夏荷妩媚笑含羞,点水蜻蜓款款柔。</h3><h3>温暖长情莫相忘,鸡窗抒韵梦梁州。</h3><h3> </h3> <h3> 荫绿八月,桂子飘香,深情厚谊,八月风苑,吾等寻觅的嫣然,炙热的心跳;八月风语,穿越时空地域,拂于脸上,激越灵魂……火红八月,再聚宁武中学,嗟叹青春不在,流水年华,六十余载,弹指一挥间。忆往昔,亦真亦幻,恰同学少年时,壮志不言酬,昔日懵懂少年,如今白发崔颜。时光荏苒,生活纷繁而又简单,眨眼已是旭日瞬间转变山尖夕阳。久违的故事,重温岁月过往,绉纹折射当年苦难。</h3><h3> </h3> <h3> 回首过去,人生小站,匆然客旅。色彩八月,抒怀少年心,热情八月,洋溢青春气息。八月风情,带来吾等相聚喜悦,缘聚缘悉。怎忘怀,母校宁中,闻名晋西北,历史悠久,校风严谨,学风优良,育才摇篮。怎忘怀,小巧玲珑八角楼,遥相呼应古礼堂;怎忘怀,三载学习生涯,卄十三班,班主任子华吾师,和蔼待生,为生解忧,油灯微弱,耐不住各科师长,逐日轮回辅导,诲人不倦,感人至深;怎忘怀,三载初中,适逢饥荒时期,青黄不接,子华吾师,循循引导,吾等同采代食品,同患难甘苦,共学习,终得煎熬过矣,无一人退学。正曰:</h3><h3> 无题</h3><h3>细雨绵绵润物声,岚烟春晓意盈盈。<br></h3><h3>轩窗伏案抒心韵,桃李深恩几许情。</h3><h3><br></h3><h3> 感恩父母,感谢恩师,感激同学。感悟宁中卄三班三载学习生涯,成长起始,收益多哉。古曰:少不勤苦,老必艰辛。</h3><h3></h3><h3>逆境展示人才,顺境隐没英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感恩三载求学岁月,吾等同学,苦尽甘来,事业有成。</h3> <h3> 白驹隙间,六十载挥过,遥忆往昔,峥嵘岁月,心不静而无奈忘怀也。缘聚缘悉,举杯邀月,互道珍重。古稀之年,心若明镜,与子孙乐,祈福余生,微博之力,发热祖国。喜吾同学,大多健康,家庭和睦,子女争气。同门为朋,同志为友,焉何三年学友情,怀念同学,情之常理,心相映,互牵挂。师生不了情。</h3><h3><br></h3> <h3> 今日执笔,思绪万干,感慨系之,了心抒。谢陈守安、秦文星、吴陞、侯润生同学等建议,值此八月共聚一叙,把酒临风,共话深情,畅享快乐,简单生活。人生依梦,缘聚缘分,道一声珍重,抚览同学录,祈福吾等师生,八月思悠,八月虔诚,八月蓬勃……</h3><h3><br></h3><h3>2019.5.24晚</h3> <h3><b>忆往昔峥嵘岁月 话今宵师生情深</b></h3><h3>〈一〉</h3><h3><b><i><u> 逝去的风景</u></i></b></h3><h3><i><b> ——再回首曾经的宁武中学三年光辉岁月</b></i></h3><h3><i style=""><b> 文/侯润生</b></i></h3><h3>曾经那些年</h3><h3>朝气蓬勃,挥斥方遒</h3><h3>一腔孤勇舞青春<br></h3><h3><br></h3><h3>曾经那些年</h3><h3>披星戴月</h3><h3>风尘仆仆举步宁中</h3><h3>关山迢迢,跋山涉水</h3><h3>耳闻风呼不惧狼嚎</h3><h3>只为那渴求的希冀</h3><h3>惟有读书慰籍空寂的心灵</h3><h3>亦惟求知识改变空前的贫穷</h3><h3>忧伤盈盈父病绕</h3><h3>床前尽孝时刻惦恋“学堂”</h3><h3>依稀遥忆</h3><h3>宁中标志牌大门楼</h3><h3>八角楼小巧呼应古文庙</h3><h3>轱辘辘古井摄掠那些年</h3><h3>稚嫩少年摸爬滚打影</h3><h3>难忘老宿舍那土炕席</h3><h3>桔黄的火光影温暖着</h3><h3>学友们紫棠色的瘦小脸庞</h3><h3>油灯斜影</h3><h3>辉映辛勤老师的悉心教导</h3><h3>学友间苦学互助</h3><h3>感恩宁中哺育,感恩老师教诲</h3><h3>一路走来……</h3><h3>学生干部,团支书,班长</h3><h3>三载岁月的历练</h3><h3>人生成长之起始受益匪浅</h3><h3>我庆幸如鱼得水</h3><h3>踏入社会工作得心应手</h3><h3><br></h3><h3>曾经那些年</h3><h3>凄惶风雨急</h3><h3><br></h3><h3>却奈何不了</h3><h3>卄三班子华班主任</h3><h3>与诸位学科老师倾心引领</h3><h3>莘莘学子倔强的坚持</h3><h3>苦难不是什么</h3><h3>饥荒算得了什么</h3><h3><br></h3><h3>曾经那那些年</h3><h3>我们一起走过</h3><h3>如今我们欢笑今宵</h3><h3>逝去的风景</h3><h3>沧桑的过往</h3><h3>未来的年华</h3><h3>我们师生再聚浅唱低吟</h3><h3><br></h3><h3>〈二〉</h3><h3><b>任苒韶华</b></h3><h3><i><b> —— 卄三班师生八月相聚感怀</b></i></h3><h3><b>文/侯润生</b></h3><h3><br></h3><h3>七月娇羞隐退</h3><h3>八月成熟登场</h3><h3><br></h3><h3>相聚的时刻温馨甜美</h3><h3>举杯邀月浅酌小饮</h3><h3><br></h3><h3>60年前风华正茂,书声意气</h3><h3>酸涩的记忆,苦难的历程</h3><h3><br></h3><h3>60年后银霜斑鬓 ,沦桑一瞬</h3><h3>相拥而诉,如痴如醉</h3><h3><br></h3><h3>衷情的话儿犹如喷发的泉流</h3><h3>满天满地满时空飞珠滚玉般跳跃</h3><h3><br></h3><h3>又若清风拂柳窸窣的声音</h3><h3>却是沁人心脾,惬意身心</h3><h3><br></h3><h3>流水长长情谊深深<br></h3><h3>缘聚缘悉师生三载</h3><h3><br></h3><h3>时若飞梭不消情</h3><h3>桂子花开话幽香</h3><h3>2019.8.1晚</h3> <h3>宁武二十三班师生聚会感言</h3><h3>久别重逢,欢聚一堂。</h3><h3>师生友情,地久天长。</h3><h3>笑口常开,心情舒畅。</h3><h3>夕阳灿烂,幸福安康。</h3><h3> 白陞</h3><h3> 2019年8月</h3> <h3>宁武中学二十三班师生欢聚有感</h3><h3><br></h3><h3>宁武中学,</h3><h3>今生有幸,</h3><h3>我在最美好的年华遇见了你,</h3><h3>你将最珍贵的回忆留给了我。</h3><h3>欣欣向荣朝气蓬勃是对你永恒的印象。</h3><h3>勇于承担不断进取是对我谆谆的教诲。</h3><h3>你是灯塔,</h3><h3>照耀了我的青春。</h3><h3>你是北斗,</h3><h3>指引了我的前程。</h3><h3>你是雨露,</h3><h3>滋养了我的灵魂。</h3><h3>你是母亲,</h3><h3>温暖我心,</h3><h3>系着我对你无尽的感恩和思念。</h3><h3><br></h3><h3> </h3><h3> 连英</h3><h3> 2019年8月</h3> <h3><b><u>老宁中 老印象</u></b></h3><h3><i><b> 智培洲</b></i></h3><h3> 一、老校址</h3><h3> 八角楼顶耀文光</h3><h3> 文在兹殿做礼堂。</h3><h3> 月洞门里幽径曲,</h3><h3> 庭院深处槐花香。</h3><h3> (注:文庙大殿顶,全由琉璃瓦铺成,上拼有“文在兹”三个糧黄大字,水解熠熠生辉。)</h3><h3> 二、老校门</h3><h3> 好重两扇门</h3><h3> 门下安滑轮</h3><h3> 单人推不动</h3><h3> 开合靠撬棍</h3><h3> 三、水房</h3><h3> 森森一口井,</h3><h3> 辘辘转不动</h3><h3> 水硬苦且涩,</h3><h3> 专欺乍来生。</h3><h3> 四、老教室</h3><h3> 一个教室一个房,</h3><h3> 台阶高筑气轩敞。</h3><h3> 采光通风皆上乘</h3><h3> 声音互扰怕开窗</h3><h3> 五、老宿舍</h3><h3> 纸降穿月光</h3><h3> 地火生在窗合外</h3><h3> 上炕不设也不凉。</h3><h3> 纸窗窟窿穿月光
地火生在窗合外
上炕不设也不凉。
</h3><h3> 又稿
照明煤油灯
取暖烧火
觉不插门
外出不关窗
六、老学生
学习皆勤奋
行动学英雄
穿戴打补钉,
劳动最光荣
七、老打柴过冬
一根铺盖绳,
打柴进森林。
十里爬山路
荆棘背百斤。
八、老教师
说看学历,不看学历
又红又专,爱才重德
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勤的久留,慵的调离
预防报复,上级参与</h3><h3> 相互配合,大多默契。</h3><h3> 九、老社会活动</h3><h3> 不是有运动,就是接任务。</h3><h3> 搞肃反,闹反右</h3><h3> 战钢铁,修水库</h3><h3> 办夜校,扫文盲</h3><h3> 垫操场,挖黄土。</h3><h3> 灭麻雀,抢秋收。</h3><h3> 打地道,大比武</h3><h3> 斥美帝,批苏修。</h3><h3> 讲奉献,讲付出。</h3><h3> 只要党召唤,一切听吩咐。</h3><h3> </h3> <h3><b><u>宁武中学,我心中的圣地</u></b></h3><h3><b><i> 李子华</i></b></h3><h3> 宁武中学,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地方,每每回忆起在宁中的时光,那些刻骨铭心的往事就出现在我的脑际,令人浮想联,不能自已。</h3><h3> 九五九年秋,我从山西师范学院(山大前身)毕业后,分配到宁武中学任教,到一九六八年调离,先后在这里工作了十个年头。期间曾任初中二十三班班主任兼语文课,后接任三十班班主任兼语文课。一年后被选送到山西省委党校学习。一九六六年夏季返回宁中,此时文化大革命已拉开序幕,动乱日趋严重,身为教师,已再无法登台讲课了。</h3><h3> 宁武中学是一所创建于一九一三年,闻名晋西北的好学校。它历史悠久,校风严谨,历年来它为宁武及周边县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侯文正、郭运,侣银拴,王凤山等从这里考入国家名牌大学,宋达恩、王撰花等一批学子,也分别考入山大党校及各级各类大专院校,他们中间有相当一部分人踏上了工作岗位,有的成为专家学者,有的成为艺术家,有的同学还走上了领导岗位。事实充分说明,宁武中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它优良的教育传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给广大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子们感谢母校,感谢学校的好领导,感谢为他们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们。</h3><h3> 宁武中学曾有过坚强的领导,程克勤先生两上宁武山,为宁中的建立,发展贡献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汗水,第青云老成持稳,领导有方,同时,宁中还集聚了相当雄厚的师资力量,他们是解水濂、王继光、甘净、余敦礼,徐鑫祥,胡敦照、自兆莲,刘文岚、廖宪生、时启奕、李旭田、宫承彦、杨文谨、智培州、张静、王武士、谷培蔚、李海荣等。</h3><h3> 以上这些老师们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他们不图名利,不计报酬,一心扑在工作上,具有超强的敬业精神。这一批优秀的园丁,理所当然地受到学生们的尊敬和称赞。学生们每当回忆起这些老师,无不感到骄做和自豪。</h3><h3> 我当时作为一名新兵,跟随这些名师一起学习,一起备课,耳需目染,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有益的东西。</h3><h3> 那时的宁武中学校风优良,学风浓厚,师生纪律严明,团结互助,教学相长,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扶贫助弱,共同进步。课外活动异常活跃,火光报,小板报,班壁报,油印报交相映辉,诗歌,散文创作异彩纷呈,体育文艺活动时有展示。这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树立了人生的自信,既把学到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又在实践中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h3><h3> 学校的图书馆藏书量很大,古今中外名著,自然科学等图书资料一应俱全,师生借阅查找资料十分方便。遗憾的是这些珍贵的图书资在文革被造反派洗劫一空。</h3><h3> 宁武中学的学校环境也非常优美,整洁,东西两排宿舍分别坐于八角楼两侧,而排列整齐的教室则在文庙前庄严列对。八角楼魏然屹立于学校中央。“文光四照”正映证着千百学子的心声。文庙雄伟壮观,古雅幽静,屋顶上“文在兹”三大字光芒四射。文庙前后的槐浓郁朴茂,绿色参天,八角楼周围的鲜花艳丽夺目,五彩缤纷。这一切构成了宁武中学的令人难忘的景观。更令我难忘的是从这里走出校门的一批批优秀杰出的人オ。更让我赞美的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无数人才所创造出的光辉的业绩!</h3><h3> 我想,宁武中学在怀念着这些学子们,同样,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们也同样怀念着宁武中学!心中永远矗立着宁中那个高大的标志性的大门楼!</h3><h3> 宁武中学,你是我心中的一片圣地!</h3> <h3><u><b>宁武中学回忆录</b></u></h3><h3><br></h3><h3><i><b>回忆在困难时期渡过的老宁武中学二十三班</b></i></h3><h3></h3><h3><br></h3><h3> 1959年秋季,我刚从山西师范学院(山大前身)专科毕业,被分配到宁武中学任教。之前我曾在宁武城关完小任教二年。那年宁武中学共招收五个初中班,分别是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班,我任二十三班班主任兼语文课,李拴寿(已故)任数学课。其他代课老师就不一一列举了。</h3><h3> 二十三班共有五十多位同学,除少数几位学生来自县城,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是老四区和老一区的学生居多。即四区的东马坊、辉顺沟、迭台寺圪嵺、怀道等乡;一区的有下白泉、贾家窑、蒋家洼、盘道梁等乡。二、三区的同学较少。以上这些地区距县城少则五、六十里,而大多数村庄距县城都在百里之外。那时几乎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全靠徒步行走。同学们身背行李从早晨起身到傍晚才能到达学校,两头不见太阳。可想那是多么艰苦的长途跋涉啊。十四、五岁的孩子为了求学,大家克服了疲劳、饥饿的痛苦,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尽管这样艰苦,同学们还是很乐观、愉快地走进他(她)们梦寐以求的学校——宁中。</h3><h3> 五九年下半年生活还好一些,比较正常,可一到六零年五九年下半年生活还好一些,比较正常,可一到六零年困难马上袭击而来了,生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粮食、蔬菜严重匮乏,饥饿波及到全国,当然我们的学生们也概莫能外。从一九六零年直至一九六二年毕业时,大家统统在饥饿中渡过。</h3><h3> 这里我要说的是,来自农村的孩子们诚实淳朴,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以极大的毅力、忍受着饥饿的折磨,奋力学习,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同学们不叫苦不怕累,个个精神饱满地迎接挑战,无怨无悔。三年困难时期全班没有一个退学的。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同学们按时上课,按时上自习。大家纪律严明、学习勤奋,整个班风很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景象。我可以自豪的说,那时的二十三班在学习、纪律、劳动等各方面都是同年级五个班中最好的班。</h3><h3> 我任二十三班班主任时,年龄还不到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精力充沛,干劲很足,而这也是同学们的优良品质感染了我。我和同学们并肩在一起,努力拼搏,尽力把学习和各项工作搞好。只要学校下达劳动和各项任务,我们班都会立即去完成。我记得学校每年都要安排各个班去岺沟抬炭,上山打柴,到火车站扛木头,这些艰苦的劳动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去完成。而且呈现出了大同学帮小同学,男同学帮女同学的团结互助的友好局面。班上的这些工作能搞得好,同班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实干带头示范作用是密不可分的。他们功不可没。</h3><h3> 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全班同学团结友爱,亲如兄弟姐妹。三年的学习生活中全班同学团结友爱,亲如兄弟姐妹。同学之间没有出现过打架斗殴的现象。我作为班主任看到这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如此听话,我也越干越顺心,越干越有劲。而且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师生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时至今日我深深怀念着那段美好的时光和在那段时光中与我同行的学生们。</h3><h3> 那三年生活虽然艰苦,但由于同学们学习勤奋,刻苦钻研,所以学到了扎实的知识,为以后参加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渡过困难时期后,随着国家发展建设的需要,二十三班有半数以上的同学参加了不同岗位的工作,据不完全的统计,有以下同学参加了工作,他们是陈守安、侯润生、马亮仁、郭荣、张富万、李毛小、韩天顺、张子瑛、杨俊、候斌祯、吴昇、连英、庄卓丽、史俊芙、江万寿、江守华、郭三好、刘秀廷、李玉堂、秦文星、毕修锋、杨撰凤、弓反斌、孙福才、赵计生、傅秀兰、张撰英、关旺旺、李煥、赵全龙等,还有些同学是否参加了工作我知之甚少。</h3><h3> 以上这些同学有做了乡镇干部,有的从事了金融工作,有的到了企事业单位任职,不少同学当了人民教师,留在农村的同学成了有文化的农业劳动者。</h3><h3> 综上所述,二十三班的全体同学初中三年,正赶上国家综上所述,二十三班的全体同学初中三年,正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困难环境锻炼了大家克服困难的意志,也鼓起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信心。年轻时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好处的,古人云:“少不勤苦,老必艰辛。”从逆境中走出来的人,比顺境中走过的人意志更坚强,力量更强大。以后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同学们虽苦犹荣,苦去甘来,事业有成。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五十六年就已过去了,每每回想起那三年的教学时光,我感慨万分,我很怀念与二十三班同学渡过的那段峥嵘岁月,大家那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精神,至今想起仍让我心情久久无法平静,难以忘怀。据我所知,二十三班的同学们绝大多数人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子女争气,过着幸福的生活,我祝福大家。有几位同学因病去世了。我们怀念他们。从不同的渠道我也了解到同学们也都惦记着我这个班主任老师,只是由于地理,以及通讯的原因,未能联系,但我们师生心心相映,互相牵挂。</h3><h3> 今年有陈守安、秦文星、吴昇、候润生等同学建议,在明年也就是我们二十三班考入宁武中学(1959年)至今整整六十周年之际,搞一次同学聚会。当年十五、六岁的年轻孩子都已进入古稀之年,健在的同学和老师能聚一聚,见见面,叙叙旧,何尝不是一件好事,但愿能如期成行。 </h3><h3><br></h3><h3><br></h3><h3> 李子华 </h3><h3> 二零一八年十一月三十日写于忻州</h3> <h3><u><b>李子华老师与宁武中学23班</b></u></h3><h3><br></h3><h3> 1959年我从宁武二马营高小考入宁武的最高学府——宁武中学,从此突破故乡南岔村有史以来没有学生考上宁武中学的先例,为此我感到很荣幸,很自豪。</h3><h3> 1962年我从宁武中学毕业,本来想参加高中考试,继续深造,但因父亲突然病故,我的愿望无法实现了。我恋恋不舍地、痛苦地离开了母校,离别了敬爱的老师和同学,至今已有57个年头了。57年来我虽然远离故乡、远离母校、远离老师和同学们,但三年的中学生活是我一生中最难忘、最受教育和锻炼的成长阶段。没有三年艰苦的校园生活,就不会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h3><h3> 时至今日,我始终深深地怀念着那段艰苦却充满了美好回忆的三年中学校园生活。我记得宁武中学23班是一个很好的班集体,当时全班50多位同学,在班主任李子华老师的辛勤教育和精心管理下,形成了一个非常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我不记得老师什么时候对同学发过脾气,也不记得同学们之间有过吵嘴或打架。每每想起的都是师生之间,同窗之间那温馨而友善的画面。记得全班选出了几位班干部,在老师的安排下分工负责,各司其职,积极组织班里的学习、文体活动、生活、劳动等各项活动,每项活动都能在同年级的五个班中名列前茅。</h3><h3> 在这个班集体里,李老师就如父母、兄长般关心着每一在这个班集体里,李老师就如父母、兄长般关心着每一在这个班集体里,李老师就如父母、兄长般关心着每一位同学,他是严师,更像慈父,他对工作非常认真,对学生关心备至,他带我们班三年里从没请过一天假。据说在三年中他慈爱的祖母下世,他没回去奔丧,爱人生孩子,他没请假回去照料,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书育人上,他的这种敬业爱岗精神很是难能可贵。还记得冬日的深夜,同学们都已进入了梦乡,而李老师还冒着严寒,检查我们宿舍的煤炉是否关好,怕同学们煤气中毒。去岑沟拾碳,去山里拾柴,李老师都是跑前跑后,帮助体弱的同学,累的汗流浃背。三年来李老师和我们同甘共苦,把全部心血倾注在我们班上。他夜夜挑灯工作,50多位同学每周的作文一大堆,李老师都是一篇一篇认真批改,还要写一大段中肯的评语。更难忘的是62年的春天,当得知我父亲病危请假回家时,李老师再三叮嘱我如果父亲的病情有所好转,一定要回来继续学习,完成最后一个学期的学业,以便领到毕业证。同学们也是依依不舍的为我送行,还为我带上了路上吃的干粮。我怀着对老师和同学们的感激之情,以及对重病中父亲的担心,泪流满面的跑了70多里路赶到了家中,见了当时已无法说话的父亲最后一面。父亲的离世让我悲痛万分,因家中无劳动力种田,我将面临辍学,在这一关键时刻,是李老师及时出面,让我带上作业、课本,边劳动边学习,通过农闲时回校参加考试,农忙时回家劳动的方式,完成了最后一个学期的学业,参加了毕业考试拿到了毕业证书。两年后我以初中毕业生的资格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李老师对我的关心我终身难忘。</h3><h3> 在宁武中学学习的那三年,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家家都很困难,在班里评助学金时,老师同学见我家有兄妹三人上学生活困难,评给我每月7块钱的助学金,解决了我的伙食费,正因如此,使我才能渡过那段艰苦的三年初中生活。我的心里深深的知道,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那个同学家里不困难呢!在一个班中助学金是有一定数额的,我补助多了,其他同学就补助少了,因此,是国家也是同学们资助了我,困难见真情,老师的关怀,同学们的友爱,让我至今想起,心中仍能感到那股暖流。在这里我想再对23班的老师同学们真诚的道声谢谢,并希望年迈的老师,同学们多多保重!</h3><h3> 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冬天上课教室都要生煤炭炉,为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冬天上课教室都要生煤炭炉,为了不影响全班上早自习,同学们轮班早早起来生炉子,每组派2-3人,记得当时只要自己起的晚了一点,其他同学就早已把炉子生燃了,大家总是抢着早起生炉子,打扫卫生,让其他同学们起床后,能走进一间干净清亮,而又热乎乎的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困难时期吃不饱,班里女生吃的少点,每顿饭吃的多的大个男生都受到女生的关照,而有些体力活,男生也是挺身而出帮助女生。那时因常常吃不饱得浮肿病,学校发给每个学生几个糠饼饼,不少女生和一些家庭生活稍好些的同学,都主动把自己的一份给了大一点的同学,我也受到多次帮助。星期天大多同学不回家,学校吃两顿饭,我们饥饿难忍,就到外边找野菜,回校找食堂的师傅要点盐,然后用脸盆把菜煮熟,大家高高兴兴地吃个饱,不过不顶饿,不久又饿了。当时食堂的饭大都是粗粮玉米窝窝,喝盐水,或菜汤,很少能吃到馒头,几乎每顿饭都吃不饱。有一次,学校为了解决粮食的困难,放假两天,号召学生回家找代食品,我从70里外的家中背了一堆山药蔓子到学校,解决了找代食品的任务,记得那天一进校还没喘过气来,班篮球队就找我去和其他班队打篮球,当时班级的团队精神非常强,集体活动都会积极参加,于是我二话不说就上场了。还有一件事印象也很深,全班到孟家窑搬砖劳动,在校舍种温室菜,虽知道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但全班师生都很积极,同心协力,干得热火朝天。在面对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全班师生所表现出的那种积极乐观,团结向上的精神,成为了我今后人生中一笔极大的财富。</h3><h3> 宁武中学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宁武中学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创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生能有好的学习成绩,能有艰苦奋斗、团结友爱的精神,这与班主任为首,各代课老师的严谨教学,正确的教育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当时语文老师李子华,数学老师李栓寿,俄语老师刘文岚,还有甘净、王武士、杨文瑾、宫承彦等老师都给我班带过课。回想当时的宁武中学,真是名师执教、专家治校。通过他们渊博的学识、丰富的管理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爱岗精神,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当时大部分老师都住在学校内,学生有什么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都能寻求老师的帮助给予解决,在我们上早、晚自习时,都时常有老师到教室里询问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答疑解惑,辅导学生的功课,师生之间有着良好的沟通。尤其是班主任李老师更是对班里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学生在那一门课上有欠缺,李老师都会及时联系有关老师来给予辅导,在老师们的谆谆教导下,我们班每个同学的学业都有了很大的进步。</h3><h3> 全班“比、学、赶、超”的学风很浓,人人都不甘心落后,在教室、在宿舍、在校园的树荫下、在校园周边田坎山坡上,每逢星期天或课余时间,都能看到同学们认真学习的身影,听到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即使有个别同学一开始有点贪玩,但在身边同学的耳濡目染下,也逐渐投入到了认真学习的行列中。班里同学之间互助精神很强,成绩好的会主动帮助成绩差的,当你不注意听讲,不好好复习时,有“帮对”会拉你的袖子,及时提醒你注意听讲,加紧复习。在大家的互帮互助下,我们班的整体成绩总是在同年级中名列前茅,经常有优秀的作文选出在高、初中的板报上刊登,每每此时,大家都为班集体所取得的荣誉而欢欣鼓舞。</h3><h3>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我这个宁武中学23班的学子,离校已有整整57年了,在母校的学习时光,老师同学们的音容笑貌,时常让我念起,让我牵挂。</h3><h3> 现在的我常常在想,在那个家家吃树叶、挖苦菜、吃柳毛毛、吃山药皮的艰难困苦的日子里,我们是怎样渡过那三年校园生活的,现细想起来是由于有严谨教学态度和高尚师德的老师的引导,有勤奋好学、乐观向上的同学们的激励,有团结一致、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的支撑,当然更离不开饱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火、三年自然灾害等艰难困苦,百废待兴,虽贫穷但伟大的祖国的关怀、资助,让我们这些莘莘学子能圆满的完成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h3><h3> 57年转眼就过去了,和老师同学们很少相会,对大多老师同学的记忆还停留在57年前。</h3><h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现在的你们都还好吧?甚是想念………</h3><h3><br></h3><h3> </h3><h3> 陈守安</h3><h3> 二〇一九年一月于成都</h3> <h3><b><u>困难时的母校——宁中</u></b></h3><h3><br></h3><h3> 岁月随风而逝,一转身离开母校——宁中已半个多世纪。每当看到它睹物思人,想起可敬可爱的老师同学们感慨良多………</h3><h3> 宁武中学前身是山西第五中学(民国1913年8月成立)。因宁武在晋西北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发达中心,史料记载,成化三年1467年建立宁武关;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宁武府,辖宁武、神池、五寨、偏关四县。嘉庆十九年1815年宁武设山西总兵镇,统领雁门、宁武、偏关三关军务。可见宁武发展历史之悠久。</h3><h3> 学校建制规格高,属县团编制。面向周边县市招生。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自朔州、神池、五寨、原平、宁武等各地。</h3><h3> 校园建设整洁井然,校园建设整洁井然,高大厚实的校门镶着一排排门钉像城门一样,门栏很高斜身跨越。进入大门左右两边是老那的收发室、传达室。收发室左边是井房、茶炉房。隆隆的辘辘声是刘五毛的天地。往西拾阶而上的小院是学生的食堂,是张方方、李凤凤的工作室。大门前面一排小屋是司务长的库房办公地点。穿过园洞马背的青砖引道直通学生礼堂。左右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教室。礼堂砖木结构,屋顶琉璃瓦镶有“文在兹”三个大字耀眼夺目。高翘的出檐斗洪像大鹏展翅欲似起飞,好不雄伟。前面的门窗都是斜小方格好似“大雄宝殿”。礼堂北上院是小巧玲珑的八角楼,建得很精致。它与礼堂遥相呼应,都属于古建筑。八角楼以北是一个四合院。东西厢房是各科老师的教研室,南房是部分老师的宿舍。郭青云校长住在北屋西耳房小院。东八排是男生宿舍,西排是女生宿舍。北面还有后花园(菜地)和老师食堂。西面是图书馆和学生操场,硬件设施齐全。</h3><h3> 学校师资力量也很雄厚,除大学毕业生外还有红旗班主任。还有部分是傅作义部下投诚的旧军官,个个皆受过良好教育,知识渊博。 全校高初中共有十六个班。高二两个班(1-2班),高一两个班(3-4班),初三三个班(13-15班),初二四个班(16-19班。初一五个班(20-24班),共有学生八百余名。教职员工五六十人,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基地。 我们23班班主任是李子华老师,他和蔼可亲,非常关心学生,对工作非常负责。其他代课老师也很认真。那时宁武还未通电,晚自习两桌相对四个学生两盏煤油灯做作业。25盏灯将教室的空气熏得浑浊一团,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中,各科老师逐日轮回辅导,诲人不倦的精神真是感人……… </h3><h3> 初中三年正是国家困难时期。青黄不接时很多地方农民没有饭吃,特别是山东、安徽、河南、甘肃、贵州等省份。</h3><h3> 形成灾荒原因有以下形成灾荒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有些地方受自然灾害粮食欠收。二是大跃进中个别领导搞“浮夸风”,虚报产量,造成征购超标。三是苏联与我国关系决裂逼要外债,援助专家项目撤回。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还债。四是国际形势也不乐观,除苏联决裂外,美国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国家必须做好战争准备。</h3><h3> 为了渡过灾荒中央采取多项措施。一是给政策,六一年国家主席刘少奇到湖南调查40多天,回中央研究后发布了农村二十一条等措施。允许农民三自一包(自留地、自负盈亏、自由市场、包产到户),以及开垦小块地等开放性政策。大大缓解了农民吃饭问题。二是下调吃商品粮标准,最低的每月27斤,节省下来支援农民度荒。三是开仓放粮。高粱、玉米、红薯干源源不断运往农村。四是搞生产自救,农民自发找各种代食品。榆钱、榆叶、柳毛、甜苦菜、马齿苋、蒲公英、灰菜、桃叶、杏叶等成为人们度荒的佳品。</h3><h3> 饥荒也波及到学校,学生有浮肿的、大便不通的(游医生会掏大便),也有少数退学的。我也饥肠辘辘,但不能退学。一是国家在那样困难条件下支持我们读书。学费二元五角,上中学生活费还给补助,上大学免费。若要退学辜负党的培养。二是为了个人前程。三是每月七元伙食费国家补助五元。必须坚持就学。</h3><h3> 为了渡过灾荒,深秋为了渡过灾荒,深秋时学习组织生产自救,号召学生找代食品,八百学生上山回村到处收集。回子白老叶、萝卜茵、胡麻壳、土豆蔓堆到礼堂右耳角。约有六米长、四米宽,五米高一大堆。结果只吃了一次荞面拌胡麻壳,同学们都没法下咽,荞面也浪费了。</h3><h3> 这次活动我更是一个白痴,外出一路走来未发现能吃的东西,回村向生产队要了一捆土豆蔓,次日,背着走三十里路到阳房口坐火车。上车时,乘务员不让带草将我拦下。我很丧气,这一捆代食品怎么办?扔了吧怕学校批评没完成任务,无奈咬咬牙背着顺铁路回宁武。一路歇息蹒跚前行,坚持到恢河边,双腿打晃,连人带草跌在路旁………。喘过气来趟水过河回校交差,过称52斤。有瞬间完成任务的喜悦,扭头看到湿漉漉鞋裤,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宿舍倒头呼呼大睡…….。背着50多斤代食品,一天走56里想想是如何的感受!只能体现那个时代的人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苦难的毅力。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累。</h3><h3> 饥荒年最难忘的两件事。一是我险些被学校冤枉开除。其原因是十七班学生赵某某(此同学已故)借我名义从总务处骗领走30斤粮票,后来司务长发现我没有因病离校就追查此事,我当然申辩没有领粮票。这件事闹到校长那里,校长召开班主任会,让班主任老师辨认笔迹,还是十七班班主任认出赵某笔迹,并从赵某那里找到粮票,此事到现在我也一直在内心感谢杨老师。二是高年级学生带头罢饭,张贴大字报、漫画……,校方派人清算伙食账,清出部分粮油,事后给学生吃顿炒荞面,伙食稍有改善,同学们高兴极了。</h3><h3> 三年饥荒尽管煎熬但三年饥荒尽管煎熬但总算渡过了这道坎。在李老师领导下,我们顺利完成学业,对校方交办的任务也完成的很出色。每年上山背柴,领沟煤矿抬碳、垫操场、建女生宿舍背城砖(40立方米)等样样不落后。我还有了意外收获,结实一个穷朋友陈守安,三年来,我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采集代食品,冻土豆、霜葫芦、蒲公英度荒。毕业之后半个世纪书信来往不断,视频聊天,互相探望,风雨人生一路走来实属不易。如今我们已是古稀老人。道一声老师、同学们好吧!祝大家福寿安康,永远幸福!</h3><h3><br></h3><h3><br></h3><h3> 吴陞</h3><h3>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四日于忻州</h3> <h3><b><u>难忘的宁武中学二十三班</u></b></h3><h3><br></h3><h3> 一九四五年八月,我出生在昔阳县的一个小山村。五二年因父亲是三八年参加工作的老干部,按照国家的政策,批准携带家属从农村迁入城市即:当时父亲工作所在地孝义县。后又随父亲工作的调动到了宁武县阳方口南煤矿。我就在阳方口当地的学校继续读完小学,完小,接着考上宁武中学。</h3><h3> 接到入学通知,父母亲知道我要离开家去读书,高兴的忙活起来。当时在那个年代,虽然父亲是个国家干部,每月有几十元的工资,但因家庭人口多,同时还供我们姊妹三人上学,家里也比较困难,连个好点的被褥也拿不出来。母亲说出去怕人笑话,执意要给我做个新的。正好父亲要去北京开会,回来给我买了一块红褐颜色的人字妮花纹的布料,给我做了个新褥子。另外父亲为了奖励我还给我搞了个特殊,另买了块毛兰头巾,我姐他们没有,直到我参加工作以后还一直用着它。</h3><h3> 到学校报到,我有幸分到李老师任班主任的二十三班,开启了我在特殊时期的不寻常的三年宁武中学生活。</h3><h3> 宁武中学是闻名晋西北的好学校,建校早,历史悠久,这个学校聚集了相当雄厚的师资力量,这些老师知识渊博,教育有方,而且校风严谨,学风优良,培育出许多优秀人才。 回忆我在宁武中学二十三班这三年,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耐心启回忆我在宁武中学二十三班这三年,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耐心启蒙,提高和开发了我的文化知识水平,也使我的品性修养得到了升华。尤其是班主任李子华老师的为人师表、敬业精神、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以及对学生的关心爱护,深深的感动着我,使我受益匪浅。同学们在学习上互帮互助,生活上互信照顾、团结友爱,尤其是我们女同学亲如姐妹。回想起在艰苦条件下,虽苦犹荣的三年校园生活,真是快乐无穷。回忆我在这个学校这个班,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熏陶,为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奠定了很好的基础。</h3><h3> 在这三年当中,我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经受着各种考验。五十多年了,回想起来,历历在目,难以忘怀。</h3><h3> 首先我经受住冷冻的考验。宁武天气非常冷,我没有做好防冻措施,穿着我二姐的一双旧暖鞋,第一年冬天就把双脚冻伤,流了黄水,一按一个坑。正好放了寒假,我回家坐在炕上,找有太阳的地方,把冻疮膏抹在伤口上,让太阳晒的融化开,到了晚上裹上厚厚的纱布,持续了一段时间,好多了,养伤中,我忍着疼痒,一直坚持学习和劳动。而在此期间,我得到了很多同学的帮助,在这里我谢谢你们——我亲爱的同学们。</h3><h3> 更主要的是经受住饥饿和家庭变化的考验。当时我们学校和全国人民更主要的是经受住饥饿和家庭变化的考验。当时我们学校和全国人民一样,粮食不够吃,大灶上除每周吃一次白面馒头,大多是代食品。主食是糠窝头,再就是山药皮胡麻壳拌烂子,生活艰苦,有时候饿的难受。我记得一个星期天,有位同学不知从哪弄了个生茴子白,掰开大家抢着吃用来充饥。就在这种情况下,校总务处个别工作人员还克扣贪污学生灶上的食油。后来经过整风运用,他们退了出来,给学生们吃了好几天很香的油炒莜面疙旦。</h3><h3> 这三年国家处在特殊的经济困难时期,波及到了每个家庭,特别是吃供应粮的市民,比较起来更加困难。我的家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我小小年纪的心里有了很大的压力。</h3><h3> 我的父亲在南煤矿一线科室负责,坑下一回踩,他就得下坑检查,每次都是带上两个菜团团作为干粮。由于工作劳累,加上营养不良,得了严重的浮肿病,脚肿的下不了地,脸浮肿的我们都认不出来是他。一家的顶梁柱倒下,家里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家人干着急没办法。放假回家,我看见家里人吃的全是玉米面,红薯面糊糊,菜团团。院里南墙底下堆满茴子白梆叶子。那就是他们的代食品。当时阳方口市民每人每月供应两斤白面。父亲病后,单位每月给配发一瓶炼乳和几个糠肤饼。可是就这两斤白面和炼乳还得给我刚满一岁的小侄儿吃。二姐想办法到村里买了几斤胡萝卜(带着叶子)给父亲补充营养。暑假放假在家时,我和我二姐每天中午到矿机关食堂捡一簸箕葫芹叶子,回来做芹菜叶子拌烂子。我们再采摘一些榆树叶、柳树叶、柳叶芽,再挖些甜苣、苦菜、凑合着能坚持到月底。当时矿上的领导还到我们家采访我母亲,让介绍经验,说别人家到二十几号就揭不开锅了,你们家是怎么安排的,能坚持到月底?父亲病倒后对我打击挺大,我很苦闷。第二年开学后我就做了一个决父亲病倒后对我打击挺大,我很苦闷。第二年开学后我就做了一个决定,把每周一个馒头(四两)省下来给病重的父亲补充营养。当时在我们寝室,除了我、卓丽、薛秀芬几个是城市市民,家里没吃的能带,其他同学都是从农村来的。所以他们饿的不行时,能从家里带些炒大豆、莜面饼、炒面、粉条、山药蛋。有空,星期天,自习后晚上就把山药蛋切成条条,放点盐,放点粉条在地炉子上煮着吃,我们几个经常沾光,吃同学们的东西。这样他们就把糠窝头剩下啦,我多吃点把馒头省下。想起来在那艰苦的时期,在同学们的接济和帮助下,我给父亲省下十二个馒头,放到窗台上晾干,有的开了裂子,买了一条白洋肚手巾,把两边缝起来,装了一袋子。同时还在宁武红旗商店买了半斤点心,一并给父亲带回去。在当时那样的情况下,这是我想出的唯一办法。这件事几十年了,让我终身难忘。回忆到这里,我衷心感谢李老师的关怀。撰英、连英、润菊、撰凤、引梅、张鱼、卓丽、秀芬(有的都想不起叫啥)等同学的资助。这三年,我在李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克服了各种困这三年,我在李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克服了各种困难,经受住了各种考验,磨练了我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入了团(奏文星团支部书记介绍),顺利完成了学业。写到这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好像又回到当年那个时代,校园里的生活像放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出现在我的眼前,想起我们上课、劳动,尤其是又想起我们下了晚自习,在寝室睡了觉还嘣大豆的声音。生命的年轮不停的旋转,似水流年的岁月把我们带进了垂暮之年。想当年我们这一代人风华正茂,现如今满头白发,忆往昔有苦有甜,有酸有辣,有说不尽的心酸事,也有道不完的师生之间的快乐情。宁武中学,三年校园生活难以忘怀,值得回忆。五十多年了,多数老师和同学没见。在这里我祝老师、同学身体健康,全家幸福。另怀念离我们而去的郑培华、李拴寿、张静 老师和几位同学。有一次我从北京回来去看李老师,才知道郑老师身体也不好,见了最后一面。八十年代末,我在街上偶尔碰到已患病的张静老师,他行动、走路已很困难。之后我请他到家里吃了几次饭,聊起他的情况和病后的生活很不如意。但愿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愉快。 </h3><h3><br></h3><h3> 史俊英</h3><h3> 二零一九年三月二日二零一九年三月二日</h3> <h3><b><u>忆三苦感三恩</u></b></h3><h3><br></h3><h3> 今年是我进入宁武中学二十三班求学的六十周年。从去年和老师同学的联系中,感到大家都非常期盼能在相识六十周年之际,于2019年再次相聚,再叙五十七年前的师生情谊,同学友情。为此根据李老师的建议,同学们都积极的开始分头准备聚会的有关资料、事项,以及撰写回忆录等。其中,李老师建议我写写我的“三苦”,即:家庭困难生活苦;上学三年自然灾害求学苦;参军赶上全军大比武训练苦!我细想这三苦确实是我经历过的,除去这三苦外真还没有吃过其它比这更苦的了。而在经历了这“三苦”后,留给我的是苦尽甘来的甜,真是知我者恩师也!</h3><h3> 在我回忆“三苦”中,情不自禁就会联想起那些,抚慰助困,为我排忧解难的恩人们,如果没有他们的出现,对我而言是很难渡过这“三苦”难关的。思及此,我想从三苦、三恩来简单谈谈我的一些经历,以供老师同学们进一步了解我,也希望对这些经历的叙述,能在我们这些同龄人中产生共鸣,勾勒出对往昔岁月的美好回忆。</h3><h3> 一回忆家庭一回忆家庭一回忆家庭困难生活苦,感恩父母恩,亲人情。是父母千辛万苦把我们四兄妹拉扯大,世间莫过父母恩!我出生在解放前一个贫困家庭,听父母讲,我出生的时候到处都兵荒马乱,为避乱,我们一家住在离本村3公里多的深山老林里,住所是用几根木头搭起来的土庵子,四处透风,空间低矮,站在炕上大人直不起腰,一家六口人挤在一个炕上,盖两条被子,不记得有褥子,炕上铺张席子就算很好了,一般睡在土炕上,我们吃的是山上开荒种的粮食,喝的是用树皮接到水缸里的雨水,隐隐约约记得四、五岁时,夏天几乎没有衣服穿,光着身子在门外山坡上玩,晚上一家人顶着门子在小屋里睡,时刻提防着深山里狼虫虎豹的伤害,记得一天晚上突然听到门外的狗狂吠,但不几声就听到狗被什么动物咬住了,接着狗凄厉的叫声越来越远……..父亲用烧燃的木头扔到外面也没能救下小狗。第二天从外边的野兽爪印判断,应该是豹子把狗叼走了!那时一到晚上,山坡上经常有野狼等野兽成群结队的经过,当时除去我们家,在一公里多的另一山坡上还有一家人居住外,便没有其他的人家了。饿了刨野菜充饥,渴了喝生虫的雨水,冬天没水就用雪化水,饥寒交迫,衣不蔽体,与野兽为邻,几乎过着原始人的生活,有一年全家均感染了伤寒病,躺在炕上动不了,只有妈妈强撑着病体,挣扎着爬到地上打点水,找点吃的喂大家,就在全家昏昏沉沉等死的关头,我在外参军当八路的叔叔正好回家探亲,他不顾别人的阻拦,冒着被传染的危险,硬是从村里一口气跑了六、七里的山路,到山上看望我们,当时我父母怕将病传染给他,不让他进屋,但兄弟情深,看着哥哥一家如此悲惨,我叔叔二话不说就留了下来,烧水做饭,寻药喂药,在叔叔的悉心照顾下,全家人竟都渐渐好了起来,几天后,叔叔因军务在身,不得不与我们依依惜别归队了,而此时的我们一家也死里逃生,奇迹般的活了过来。解放后,我们全家搬回了南岔村居住,大哥、二哥都上了学,我也时常跟着到学堂玩,家里只留下年幼的妹妹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则每日上地里劳动。在我的记忆中,上小学高小时,家里仍是困难的,但和村里几十户人家生活在一起,总算相互有个照应,脱离了荒野生活,生存环境要好的多了。我上高小时,又赶上了大跃进、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吃食堂饭…………,我家的生活依然困难,尤其要供养三个兄妹上学(大哥由叔叔带走抚养上学),单吃穿,仅靠父母在农业社所得工分(劳动计分)养活是很艰难的,但所幸还是熬了出来。那时的苦难是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我从八、九岁起,春天上树砍柳毛毛,夏天上山拾杨柳树叶子,秋天可干的事最多,山里寻菜香香,刨苦菜;到莜麦垛下边挖老鼠洞找粮食;等农业社地里的山药收完后,雨后去地里找露出地面丢了的山药蛋。我是上树爬山的小能手,村里婶子大娘们都很喜欢和我一块出去寻找代食品……!现在每每和孩子们说起,他们也只觉这些事很有趣,却不知我们为了能不饿肚子的艰难。回忆童年的回忆童年的我,吃了不少苦,但在苦中我深深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没有他们为抚养我们兄妹成长,没日没夜,不辞辛劳的拼命劳动,我们是很难渡过那段艰苦日子的,父亲积劳成疾,年仅51岁就离开了我们,父亲的早逝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所幸母亲看到了我们兄妹一个个长大成人,在84岁高龄上安心的离开了。我无比怀念我的父亲、母亲,对父母的恩情我永生都无法报答完了!我还特别不能忘记我的叔叔为我们一家操心费力,在危难时刻忘我救亲人的大恩大德,困难时期我们经常穿着叔叔、婶婶资助的再生布、胶底鞋,一封封千里来信更是给了我们全家坚强度日,战胜困难的信心,这些大恩大德我将永远记在心中。此外那些在困难时期帮助过我们的乡亲父老也深刻记忆在我的脑海中。</h3><h3> 二求学苦,感恩国家的培养,感谢恩师教导、学友帮助。初中三年求学正逢三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都饱经了灾荒的苦难,又赶上国际上还苏联的外债,国家内忧外患,我的家庭,我所在的宁武中学也同样无法逃脱这段困难的时期。</h3><h3> 我是1959年从二马营高小已优异的成绩考入的宁武重点中学——宁武中学的,记得我们高小班五十多个同学,仅有四、五个考入了宁武中学,其他同学分别考入了宁武民办中学、农业中学、东寨中学、林业学校等。能考入宁武中学对当时我们那个小山村来说是极难得的,村里乡亲们都夸我有出息考到了城里重点中学。当时,村里还有一个从小与我要好的同学,叫沈元元的也考到了宁中,分到了二十班。</h3><h3> 开学的时间开学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对我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焦虑要更大于开心,当时家里已在供一个哥哥上东寨中学,如果在供我上学,且不说要做一些新一点的衣服、被子,单是每月八、九元的伙食费、学杂费,对我的家庭来说,都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家里的生活将更加的艰难,上还是不上,开学前的那段日子,父母的脸上布满了愁云,而我也不忍再增加家里的负担,有了想放弃的想法,这时有点文化的爷爷发话了:“孩子考上了不容易,我们不能耽误了孩子,没钱借钱也要上!”是爷爷的话让我的父母下定了决心,东借西凑了几块钱,让我得以如期步入了宁中的校园。</h3><h3> 从村里到城里有70多里路,那时土路上通行的只有很少的马车,根本没有通汽车,为了准时报道,天不亮我和村里沈元元就扛上行李,带了点干粮步行出发了,边走边打听路,天插黑才进了城,到了学校报了名。我被分到了23班,当时班里一个同学也不认识,记忆中第一个和我打招呼的,是一个按现在的话来说,充满温暖阳光气息的帅气老师,他指导我报了名,又亲自带我到住处住下。而这个给我留下了美好记忆的老师,就是陪伴我们渡过三年初中时光的班主任——李子华老师!(李老师谢谢您)</h3><h3> 刚报到时,刚报到时,因为穿着新布鞋走了70多里地,脚上打了很多水泡,走路一瘸一拐的,但脚上的痛我一点都没在意,心里最不安的是担心身上带的钱不够交学杂费,上不了学。现在回想起真要感谢党,感谢国家,不仅让我入了学,而且还根据我的家庭情况评了7元助学金,这大大减轻了我们家的负担,消除了我今后没钱上学的担忧,因此,我是国家资助上的学,每思及此,我的心里都充满了对党和国家的感激。</h3><h3> 没见过火车,没见过这么大的城市,对我这个从山村里出来的穷孩子,在城里读书的一切都显得那么的新奇。二十三班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农村,按我当时的看法,同学们大体分四个类别:一是像我一样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农民孩子(这占了大部分),家庭一般都较困难;二是拥有城市户口,不住校的城市孩子,他们的家庭条件相对要好一些;三是外地穿制服的同学,印象中他们说的都是外地话,穿用机器打的制服,在我的心里一直很羡慕这些从远方来的同学;四是干部子弟,主要是学校一些领导的儿女,或革命干部子女,他们的家庭条件都很好。虽然班里同学们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但在李子华老师的带领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劳动、生活,大家很快就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爱学习、爱劳动,团结友爱的班集体。如果没有记错,我们班在全年级五个班中,各方面都名列前茅。</h3><h3> 学校生活较学校生活较为困难,对我们男生来说,主要是吃不饱,穿不暖,记得我和班里最好的朋友吴昇,夏天每逢星期天,都要到学校周边找野菜等代食品,挖回来用洗脸盆煮着吃,后来,其他同学也跟着一起挖野菜加餐缓解饥饿。那时很少有白面馒头吃,我家里人更是很少吃上,所以当学校食堂有白面馒头吃时,我往往会饿着不吃,借给同学吃,等我要回家时,同学一下还了六、七个馒头,我就兴高采烈的带回家给家里人吃,那是当时的我能给家里人带的最好的礼物了!为了改善班里同学们的生活条件,班里组织勤工俭学,我们去岑沟拾煤炭,到火车站扛木头,上山打柴,当时我是班里的劳动委员,每次劳动都要协助老师组织安排有关事宜,大家的劳动积极性都很高,干得热火朝天的。</h3><h3> 在那个困难时期,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非常频繁,记得我的好朋友吴昇的父母每次给他送炒面等干粮时,总会让吴昇叫上我一块吃,其他同学每次带来吃的也会分享给大伙,特别是班里的女同学,经常在吃粗粮时会分些给我们这些大个的男同学吃(细粮她们也吃不饱)。为了防止因饥饿得浮肿病,学校医务室发给同学们糠饼饼吃,那对我们这些大个同学来说也是美味佳肴,好多次班里的女同学都伸出友谊之手,把糠饼饼让给我们充饥。为了解决学生饥饿问题,学校放假两三天,让同学们出去找代食品,大部分同学都是来回徒步奔波100多里地背些代食品回来,我背了三、四十斤山药蔓子回校,这些东西虽大部分都没法吃,但见证了当时学校的困难。</h3><h3> 三年学校生活给我走向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老师的悉心教育,无微不至的关怀,同学们同甘共苦,互帮互助的温暖,对我的成长起到了极大的助力,是三年的学习生活开阔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内涵;是老师的教导,同学的帮助,给与了我为人处世的榜样。我因父亲病故,没能和同学们一块参加高考,这是我很大的一个遗憾!</h3><h3> 宁武中学我宁武中学我可爱的母校,二十三班我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感恩有你们的谆谆教导和快乐陪伴,让我艰苦的求学之路,变得那样开心与温暖。</h3><h3> 三当兵苦,感恩首长的培养,战友的并肩战斗。我62年初中毕业回家务农一年多,待家里生活条件稍有好转后,就在64年1月,怀揣着梦想,坚定不移的的走上了参军的道路,那时我是抱着为国献身的准备穿上军装的,当时外部环境非常紧张,蒋介石妄图反攻大陆,美帝在越南发动侵略,北方苏联大军压境,战争随时可能发生,我刚到军营就面对紧急备战,不分昼夜的开展集合拉练和大比武训练,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夏天身上的衣服就没有干过,冬天在冰天雪地里扎营住宿更是常事,千里野营,夜间行军,每日负重四五十斤行军百里,双脚打满血泡忍疼坚持,有时走着走着就能睡着。在我当班长时,要求战士站起来就要跑步收放线(我们是通信兵),坐下就要看电话学、电工学、地形学,就连上厕所都要带着书看,当时我的生活,除了睡觉就是训练、看书,一刻也不放松,最终在全军大比武时,我们各项比赛均名列前茅,获得了各种奖励。我所在的部队是北京卫戍区,执行卫戍警卫任务十分艰巨,不仅要有高度的警戒性,而且需要没日没夜的坚守岗位,在保卫毛主席、党中央、首都北京等重要任务中,我都出色完成任务,多次立功受奖,我也先后走上了班、排、连、营、团等多个领导岗位,实现了自身的良好发展。</h3><h3> 20多年的20多年的部队生涯,虽苦犹荣,是我一生工作发展的黄金时期。这其中既有自己不懈的坚持和努力,但更离不开关心我的党组织、部队首长和战友。细想起来,如果没有当年老首长的一个电话,我可能早早的就复员回了地方,失去了在部队进一步成长的机会(当时因家庭成分没有落实,安排复员的关键时刻,是老首长的一个请示电话将我留了下来);没有组织的培养教育和信任,并派专人落实我的情况,我就不会顺利的入党提干,丧失了更多发展的机遇;没有战友们的积极配合训练,各项任务不可能出色完成,也不会得到各种荣誉……..近二十二年的部队生涯,使我更加热爱我们的党,也和部队的首长、战友们建立了牢不可破的战友友谊,感恩在部队生活中所遇见的每一个人,感恩有你们的并肩同行。</h3><h3> </h3> <h3> 回想起来,在经历了上述三个最艰苦也是最快乐的阶段后,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都很顺利,现在的晚年生活也很幸福、安详。在汇报的最后,我想再次对二十三班的老师和同学们说声谢谢,在宁中二十三班的三年学习生活,是我成长的起点,所收获的东西让我终身受益,希望大家以后多联系、多见面,共叙昔日师生、同学情!最后,祝老师、同学们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h3><h3><br></h3><h3><br></h3><h3> 陈守安</h3><h3> 2019年2月24日晨于海南椰风浪琴</h3> <h3></h3><h3><b> 编后感言</b></h3><h3><b> 半个世纪才相逢</b></h3><h3> 今年我们步入宁武中学二十三班60周年,60年的风雨艰程,我们每个人都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大风吹不尽我们的回忆,大浪淘不尽我们的思绪,60年光阴雷奔电掣,如今我们已面鬓苍苍。回想我们57年前毕业之时,正值人民公社,大跃进的高潮期,大多数同学也只能随父辈重操老业———务农。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机遇的到来,有的同学走出了大山,通过自己的努为,发展得比较好,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要比长期在家务农的同学要强些。</h3><h3> 不管命运怎样安排,我们班现在健在的同学,经过人生之路的坦坦荡荡,坎坷曲折,穿过荆棘丛生,风沙滚滚的羊肠小径,生活有欢乐,幸福,更有苦涩,疼痛,艰辛。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世俗生活是生命意义的起点,也是终点。只有当我们把世俗生活认识清楚并超越时,生命的意义自然体现。</h3><h3> 同学们!回想我们毕业后各自后走过的路程,我们有过很多梦想,坚持,拼搏;人生的旅程就像自然界的长河,从空中鸟瞰似宽容不一的夹缝,曲折、蜿蜒,奔流不息;但最终得出一个结论是:“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满足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任何远离这一欲求水准的活动,都可能产生成功或失败的体验。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始,只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认清贪欲带来的后果并及时终止,才会获得长久的富足和安乐。知足常乐,就是鼓励人们降低欲求水平以减少挫折,减少压力。一生的路已走了绝大多数,现在的路将会更艰难,随着年龄的老化,衰老的增加,疾病的缠身,随时都将面临死亡的威胁。面对这一切,我们要有思想准备和物资的储备,才能更好的迎接突来困难。</h3><h3> 同学们!在世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好每一同学们!在世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活好每一天。请大家记住四句话:“天天三笑容俏,七八分饱人不老,相适莫问留青术,淡泊宁静比药好。”老年人一定要去掉老观念,要用新观念,接受新事物,享受新生活。好心态来自三个快乐:助人为乐,知足常乐,自得其乐。要顺其自然,做到内养其心,外养其形,五谷杂粮,粗茶淡饭,顺其自然。莫道人生老,风雨过后总是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h3><h3> 6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的同学有的一直是走在“直路上”前行,有的走过一段“弯路”后,再努力“前行”,有的就一直是“弯路陡坡”上艰难“攀行”;不管是“直行”绕道,还是“攀行”,每个人都在“路上”看到了“美丽的好风景"或遇到了“艰难险滩”,这次60周年初中入学纪念之时,把我们的所思所想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以表达自己的真实心情,作为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回忆和纪念。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在一部分同学的大力支持下,在相关朋友的协助下,集中反映同学们感悟的文字作品已编辑成册,现公开印出,以示同学们共同赏悉。在编写过程中,由于时间较短,加之我们文化水平有限,错误及遗漏不可避免,还望同学们多多指正和谅解。</h3><h3> 在此纪念宁武中学初中二十三班入学六十周年,师生聚会和“师生回忆"录出版之际,我们对各位老领导的感言题诗,对恩师全程参与指导;对三十班学友的祝诗贺文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敬意!尤其我们还要对祖国的繁荣富强,党的正确领导表示自豪,没有祖国的科技发达我们哪能寻找到我们五十九年分离的老师,同学!还要感谢我们的晚辈他(她)们默默地为我们老年人打印材料。手把手教我们使用手机等现代工具。为我们的聚会,编排书给予支持和帮助。</h3><h3> 以上内容有我的好友,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原副院长吴茂楠教授指点共同写成。这里表示感谢! </h3><h3><br></h3><h3> 陈守安 </h3><h3> 2O19年8月</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