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

杨振东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b></h1> <p class="ql-block"><b>中国古代周朝人自称华夏,</b>形成了以中原汉族为天下中心的正统地位,把周边的区域民族称为<b>“(南)蛮、(东)夷、(西)戎、(北)狄”</b>。<b>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少“蛮、夷、戎、狄”和“华夏”错杂混居,不断融合,最终组成了秦统一后的大汉民族。</b>时至今日,中国九百多万平方公里之上,拥有五十六个民族,至少十三亿人口,过去的“<b>蛮、夷、戎、狄”</b>些称呼都是古人的称谓和今天没有任何关系,这些称谓更突显出古代人思想的狭隘,和对其他地区的排斥,这些都是我们不应该学习的,平等和交融才是我们现今社会的主体。今天我们所有人只有一个称谓,那就是中国人,五十六个民族永远都是中国人的一个组成部分。</p> <h3>那么古人所指的所谓“<b>(南)蛮、(东)夷、(西)戎、(北)狄</b>”这些地方如今是哪里呢?另外,我们的祖先来自哪个民族,我们是龙的传人吗?</h3> <h1><b><font color="#ed2308">二、“兄弟姐妹也很多,景色也不错”</font></b></h1> <h3>古时中国所谓<b>南蛮、北狄、西戎、东夷</b>这种称呼,<b>蛮指南蛮</b>,就是指战国时代以前湖北、湖南、贵州、云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这些地区的民族,所代表的意义就是野蛮未开化;<b>狄指北狄</b>,就是指战国时代以前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东北三省、外蒙古、西伯利亚这些地区的民族,所代表的意义就是偏远且迅疾;而<b>戎指西戎</b>,所指西戎就是指战国时代以前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四川北部这些地区的民族,所代表的意义就是凶险;<b>夷指东夷</b>,就是指战国时代以前的山东、安徽、江苏这个地区的民族,所代表的意义就是弓箭手,后来夷泛指为汉族以外的各族。<br></h3> <h1><b><font color="#167efb">1、南蛮</font></b></h1> <h3>南蛮一词首先出现在《礼记》当中,其中写到南方曰“蛮”。<b>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地区主要被楚国攻占,楚国也号称是占有了六国(齐,楚,燕,韩,赵,魏)总和</b><b>的国土面积的大国,这时的南方很多小国已被楚国平定,因此楚国就被称为了南蛮。</b>然而随着天下的统一,楚国被灭以后,<b>南方很多小国又开始复苏,他们建立了“百越”,因此南蛮这时成为了百越之地,就是战国时代以前今天的湖南、湖北、云南、贵州、江西、福建、浙江、广东、广西等地区的</b><b>原住民部落。</b>江浙沪一带是“吴越”。瓯越(亦称东越、东瓯)泛指古代的东瓯、闽越、南越等地,其地理位置大致在现在的浙江南部(温州、台州温岭、丽水青田)和福建、两广一带。福建一带是“闽越”,广东一带是“南越”。广西一带是“骆越”(雒越),雒越是现在京、壮、侗等现今广西及越南各族的祖先。而吴越、闽越、南越等部落则主要成为后世汉族的祖先。<b>百越主要是先秦以前的称谓,和今天并没有什么联系。</b><br></h3> <h1><b><font color="#167efb">2、北狄</font></b></h1> <h3>北狄是古代华夏部落对北方非华夏各个部族的统称。<b>北狄主要指的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主要以战国时代以前今天的陕西以北,河北的北边,内蒙古和东北等地区。</b>其中像匈奴、胡人等等都是由北狄组成的,<b>历史上北狄也是对中原侵略最多,威胁最大的地区</b>,曾经的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北狄地区的少数民族南下,最终取代汉人建立的政权。</h3> <h1><b><font color="#167efb">3、西戎</font></b></h1> <h3><b>西戎主要指的是战国时代以前西方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区,西戎和北狄没有特别大的划分点,他们之间来往密切,都由游牧部落组成。</b>西戎曾经是周朝以前的心腹大患,经常占领中原土地,肆意烧杀抢掠,随着秦国先祖的数代努力,最终平定了西戎,在今天的陕西、甘肃等地赶走了西戎,开创秦国。</h3> <h1><b><font color="#167efb">四、东夷</font></b></h1> <h3><b>东夷主要指的是战国时代以前今天的江苏、山东、安徽等部分地区</b>,因为随着中原各国疆土的扩大,所以东夷这个称呼也一直在变化,<b>日本和朝鲜等地区,也被算入东夷当中,</b>后来随着齐国对东夷各部的融合,东夷一次也逐渐淡化了,对中原已经没有什么威胁可言。</h3> <h1><b><font color="#ed2308">三、“你从哪里来?我的朋友”</font></b></h1> <h3><b>1、河北、京津:</b>多为中原汉族与契丹、女真人混血后裔。明代朱棣曾从安徽调遣数万士兵驻守天津卫,因而天津大部分居民又糅合了安徽人血统。</h3> <h3><b>2、东北(黑吉辽):</b>多为齐鲁汉族与鲜卑、室韦、契丹、女真混血后裔。其中东北的朝鲜族人有高丽血统,满族为女真人后裔,达斡尔族为契丹族直系后裔,赫哲族为古靺羁人直系后裔。</h3> <h3><b>3、内蒙古:多为蒙古人与汉族。</b>外蒙古东部和呼伦贝尔草原为蒙古族人血统来源地,蒙古族是室韦的一支。鄂伦春族为古室韦人直系后裔。</h3> <h3><b>4、山西、河南、陕西、山东:</b>古中原汉族保留较多,也有部分为汉族与鲜卑、匈奴、女真混血后裔。据考证中原汉族文化主要起源于山西的丁村文化、河南的仰韶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h3> <h3><b>5、甘肃:</b>多为汉族与匈奴、突厥混血后裔,甘肃境内的裕固族来自于回纥。</h3> <h3><b>6、青海:</b>多为汉族与藏族,青海境内的土族来自于吐谷浑。撒拉族、东乡族均为古代西戎的后裔。</h3> <h3><b>7、宁夏:</b>多为汉族与回族。宁夏人血统较复杂,宁夏回族多为汉族与党项族、突厥族、波斯、阿拉伯、蒙古族的混血。</h3> <h3><b>9、苏沪皖:</b>多为中原汉族与江南士生汉族混血,江南土生汉族发源于河姆渡文化。</h3> <h3><b>10、浙江:</b>多为中原汉族、江南土生汉族与东越、东瓯人混血后裔。东瓯人是夏朝遗民,战国未年迁至浙江南部地区。</h3> <h3><b>11、福建:</b>多为汉族与闽越混血后裔。福建的畲族是闽越的土著居民。台湾的高山族也来源于闽越。</h3> <h3><b>12、江西、湖南、湖北:</b>多为汉族与土家人苗人。土家人来自古中原汉族。</h3> <h3><b>13、两广(广东、广西):</b>多为汉族与南越人混血后裔。两广和福建的客家人为中原汉族直系后裔。广西的壮族为古南越居民。广西的京族与越南人同源。</h3> <h3><b>14、海南:</b>为汉族与南越、闽越混血。海南黎族说闽语,黎族为闽越直系后裔。</h3> <h3><b>15、贵州:</b>多为汉族与西南诸族混血。贵州境内的侗族、布依族都是古夜郎居民。</h3> <h3><b>16、重庆、四川:</b>多为中原汉族与古巴蜀汉人,部分人有西羌人血统。据考证巴蜀文明起源于三星堆文化。</h3> <h3><b>17、云南:</b>云南人的血统极其复杂,大部分为汉族与南诏人、白蛮人等西南诸族混血。云南的白族是大理国的建立者。云南的傣族与泰国人同源。云南的纳西族来自于古羌族。</h3> <h3><b>18、西藏:</b>大部分为藏族人。藏族来自于古吐蕃人。古吐蕃人又是羌人迁到青藏高原后形成的。</h3> <h3><b>19、台湾:</b>绝大部分是中国大陆闽南人。根据族群人口分布的相关统计,当前台湾族群组成分布状况——<b>闽南人超过四分之三(77%)</b>,客家人与大陆除闽南外,其他各省市人各占一成左右,原住民不及2%。另外也有不到1%的受访者不确定其族群认同。</h3> <h3><b>20、香港:</b><b>现在居住在香港地区的人,占大多数是广东的广府人,比例超过香港地区总人口的60%,来源地主要是珠江三角洲一带,包括南番顺、东莞、四邑、香山、高明、三水、鹤山、四会等。</b>其余人数较多的有潮州人、客家人以及1949年以前从福建、上海以及各地来的香港定居的人士。外国籍人士主要是英国人、印度人、尼泊尔籍“英军雇用兵”及其家眷,还有近年大批涌入香港的东南亚人士如菲律宾籍的“宾妹”等家政保姆。</h3> <h3><b>21、澳门:</b>现在居住在澳门的客家人,可分为三个部分:<b>一是澳门原居民,居住在路环九澳村和黑沙村,主要是清朝咸丰年间自广东鹤山、开平、恩平、高要一带迁徙到澳门,占大部分;</b>二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柬埔寨、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归国华侨;三是改革开放以后,由内地迁往澳门的居民。</h3> <h1><b><font color="#ed2308">附:诸葛亮论南蛮、北狄、西戎、东夷</font></b></h1> <h1><b><font color="#167efb">一、南蛮</font></b></h1> <h3><b><font color="#b04fbb">原文:</font></b></h3> <h5><b>南蛮多种,性不能教,连合朋党,失意则相攻,居洞依山,或聚或散,西至昆仑,东至洋海,海产奇货,敌人贪而勇战,春夏多疾疫,利在疾战,不可久师也。</b></h5> <h3><b><font color="#b04fbb">今译:</font></b></h3> <h5>南部有许多小的野蛮民族,他们的性情是无法教化的,这些民族常常结合成不同的利益团体,遇到大的利害就互相攻伐,他们平时住在山洞水边,有的民族聚集一处,有的民族则分散在各处,西到昆仑山、东到大海都是他们活动的范围,他们那里海产奇货,敌人个个贪婪好战,春夏两季常发生瘟疫,所以对南蛮用兵,只能速战速决,不可以久留。</h5><h3></h3> <h3><b><font color="#b04fbb">点评</font></b></h3> <h5><b><i>本篇文章明确指出,南蛮有许多民族,不易教化,爱结朋党,但稍有不满又互相攻打。而且这些民族居住分散,聚分不定,为人贪心,却很勇敢。南蛮居住区春夏常流行传染病。针对这些情况,诸葛亮指出,对南蛮应该速战速决,而不能打持久战。</i></b></h5><h3></h3> <h1><b><font color="#167efb">二、北狄</font></b></h1> <h3><b><font color="#b04fbb">原文:</font></b></h3> <h5><b>北狄居无城郭,随逐水草,势利则南侵,势失则北遁,长山广碛,足以自立,饥则捕兽饮乳,寒则寝皮服裘,奔走射猎,以杀为务,未可以道德怀之,未可以兵戎服之。汉不与战,其略有三:汉卒且耕且战,故疲而怯,虎但牧猎,故逸而勇,以疲敌逸,以怯敌勇,不相当也,此不可战一也。汉长于步,日驰百里,虏长于骑,日乃倍之,汉逐虏则赍粮负甲而随之,虏逐汉则驱疾骑而运之,运负之势已殊,走逐之形不等,此不可战二也。汉战多步,虏战多骑,争地形之势,则骑疾于步,迟疾势悬,此不可战三也。不得已,则莫若守边。守边之道,拣良将而任之,训锐士而御之,广营田而实之,设烽堠而待之,候其虚而乘之,因其衰而取之,所谓资不费而寇自除矣,人不疾而虏自宽矣。</b></h5><h3></h3> <h3><b><font color="#b04fbb">今译:</font></b></h3> <h5>北方地区的游猎民族,没有固定的处所,哪里水草丰富,他们就到哪里去居住,遇至有利的形势,他们就南下入侵中原,反之,如果他们没有充足的力量就逃避到更远的北方。他们凭借险要的阴山和广阔的沙漠,有较强的自卫能力。饿的时候,他们就捕食野兽,寒冷的时候,他们就用兽皮作成衣被,每日奔走射猎,以捕杀动物为每天必做的事情,这样的民族,既不能被道德感化,也不会因战争所臣服。汉朝不对他们用兵,理由有三点:一是汉朝的士兵一面耕作一面战斗,故十分疲惫胆怯,北方的民族以狩猎为生,过的是游牧生活,安闲而勇敢,以汉军的疲力对抗北狄的安闲,以汉军的胆怯对抗北狄的勇敢,是无法取胜的。二是汉军以步兵为主,每日只能行程百里,而北狄擅长骑马,每日的行程数倍于汉军,汉朝士兵追击北狄蛙要携带所有的粮饷和铠甲,而北狄追击汉军时用战马就运载了这些军需品,双方的运输形式不同,互相追击的速度也不相等。三是汉朝士兵徒步作战,北狄以轻骑作战,双方争夺最好的地势,总是骑兵快于步兵,速度悬殊很大。所以对付北狄,不能用战争的办法,最好的方式为守卫边疆。派遣将士戍边,要选择贤能的人作将帅,训练精锐的士兵进行防御,大规模地运用种粮使仓库充实,设置烽火台探望敌情,等到北狄内部虚弱时就乘机而入,乘其势力衰竭时一举打败他。这样的话,不必动用太多的人力、物力就能使北狄自取灭亡,也不必兴师动众,因北狄入侵边境出现的紧张局势就会松缓下来。</h5><h3></h3> <h3><b><font color="#b04fbb">点评:</font></b></h3> <h5><b><i>本篇文章明确正确地分析了北方游牧民的特性,并比较了汉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优劣,从而提出了守边之道:派良将戍边,训练精兵实行屯田策略,以逸待劳,待机破敌。诸葛亮没有亲自对付过北狄,但后来历朝多实行诸葛亮提出的策略,证明这个策略是正确的。</i></b></h5><h3></h3> <h1><b><font color="#167efb">三、西戎</font></b></h1> <h3><b><font color="#b04fbb">原文:</font></b></h3> <h5><b>西戎之性,勇悍好利,或城居,或野处,米粮少,金贝多,故人勇战斗,难败。自碛石以西,诸戎种繁,地广形险,俗负强很,故人多不臣,当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则可破矣。</b></h5> <h3><b><font color="#b04fbb">今译:</font></b></h3> <h5>西部的少数民族,性情勇悍贪利,有的结城而住,有的分散居住野外,那里没有充足的粮食,但金银财宝却很丰盈,这些人个个都勇猛善战,很难使他们屈服。他们住在大漠以西,种族繁衍很快,有广阔、险峻的形势,他们习惯于逞强行凶,不愿臣服于中原,所以只有等待时机,当他们外遇他族挑战,内朋混乱时,才可以向他们进兵,彻底地击败他们。</h5> <h3><b><font color="#b04fbb">点评:</font></b></h3> <h5><b><i>本篇文章明确指出西域少数民族“勇悍好利”,并从其生活环境等条件,分析形成这种性格特点的原因。文章又进一步指出,西域“地广形险”的地理特点,因而提出对策:“候之以外衅,伺之以内乱”才能降服。</i></b></h5><h3></h3> <h1><b><font color="#167efb">四、东夷</font></b></h1> <h3><b><font color="#b04fbb">原文:</font></b></h3> <h5><b>东夷之性,薄礼少义,捍急能斗,依山堑海,凭险自固,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未可图也。若上乱下离,则可以行间,间起则隙生,隙生则修德以来之,固甲兵而击之,其势必克也。</b></h5><h3></h3> <h3><b><font color="#b04fbb">今译:</font></b></h3> <h5>东夷这样不开化的少数民族,不守礼义,勇猛强悍,凶狠善战,他们依山傍海,凭借险要的地形,有较强的自我保护、对外防御的能力。其内部上下和睦,百姓乐业安居,不可能很快地战胜他们。如果在他们内部出现了上下不合的兆头后,用离间的办法,扩大他们上层内部的矛盾,使之混乱,使百姓背弃他们,造成尖锐的冲突,然后用仁义、道德的理论安抚、招抚他们,并配合以强有力的军事进攻,就可以取得彻底的胜利。</h5><h3></h3> <h3><b><font color="#b04fbb">点评:</font></b></h3> <h5><b><i>本篇文章明确指明了东面少数民族的特征。突出了“悍急能斗”和“凭险自固”两个特征,从而提出了对策:当他们“上下和睦,百姓安乐”时,“未可图也”;待他们“上乱下离”时,可对他们分化瓦解,用德政招抚,以强兵进攻,才能收伏他们。</i></b></h5><h3></h3> <h5><b><font color="#ed2308">【源自(宋)苏洵《白话治世经典》,原文系苏引自(三国)诸葛亮著《将苑》书】</font></b></h5> <h5><b style="color:rgb(1, 1, 1);"><i>【编辑及分标题撰写/杨振东】</i></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