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二班班本课程《蚯蚓的日记》

亲亲宝贝

<h1><b>一、课程由来</b></h1><h3> (一)源于孩子的兴趣需要在新学期中,在完整儿童活动课程中有《神奇的大自然》这一主题。在该主题开展前,我们投放了主题中相关书籍,其中有一本新的图书《蚯蚓的日记》,在一次区域活动时,孩子们阅读时发现了这一本书,他们凑在一起有说有笑,我过去一看,原来是周佳妮跟小朋友在讨论绘本《蚯蚓的日记》中的内容。他们对封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个扭着身体卷笔写字的是什么东西?有的说是蛇。认字的蔡昕轶告诉小伙伴们这是条蚯蚓,这书名字叫《蚯蚓的日记》。“什么?蚯蚓还会写字?日记又是什么东西?“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讨论着,区域活动时间是短暂的,在音乐的催促下孩子们依依不舍地放好书本回到座位上,并相约明天再看。</h3><h3> (二)基于绘本的自身价值这本绘本价值点很多,有学习、礼仪、健康、运动等等,但这本绘本最珍贵的点在于它的科普性,因为这是本科学味儿十足的绘本,是对孩子们进行自然科学常识普及的很好方式。</h3><h3> (三)基于幼儿的科学经验大班孩子对感兴趣的问题总喜欢刨根问底,更喜欢自己动手实践来寻找答案,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基于孩子们的兴趣,绘本本身的价值,我设想将绘本《蚯蚓的日记》定为班级微课程,并以科学探索式在班里展开。</h3><h3></h3> <h1><b>二、课程目标</b></h1><h3>1、运用科学探索的方式展开阅读、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感知蚯蚓视角里的世界。 </h3><h3>2、引导幼儿尝试用图画的形式记录对蚯蚓的探索过程和结果。 </h3><h3>3、培养幼儿仔细观察、专注实验等良好科学探索习惯。初步培养幼儿对生物的兴趣。</h3><h3></h3> <h1><b>三、课程脉络</b></h1><h3></h3> <h1><b>四、主题实施</b></h1><h3></h3> <h1><b> 版块一:蚯蚓的身体特征</b></h1><h3></h3> <h3>1、蚯蚓长什么样?</h3> <h3>亲子活动——找蚯蚓</h3> <h3>美工区</h3> <h3>2、如何分辨头和尾?</h3> <h1><b> 版块二:蚯蚓的生活习性</b></h1> <h3>1、蚯蚓真的喜欢钻地道吗?</h3> <h3>科学区</h3> <h3>2、蚯蚓喜欢吃什么?</h3> <h3>3、下雨天蚯蚓为什么会跑出来?</h3> <h3>4、蚯蚓断成两节后还能不能活?</h3><h3> 视频</h3> <h1><b> 版块三:蚯蚓的途与价值</b></h1> <h3>亲子收集图片</h3> <h1><b>五、课程反思</b></h1><h3>亮点:《蚯蚓的日记》是一本有一定阅读难度、且容量较大的图画书。我们截取其核心的价值:科普性。孩子们边阅读边探索地下居民小蚯蚓的大世界:观察能力得到了提升;科学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得到了满足。整个课程中孩子、绘本、老师三者的思想互相碰撞,在时空上给孩子充分的运用适的宜支架,让孩子去设想,去实践。 </h3><h3>不足:一是《蚯蚓的日记》整本书给人的感觉就是诙谐、幽默的,可是把重点放在科普性后,整个微课就有些严谨了。当然,大部分孩子是非常乐与参于其中的,但小部分孩子对于这位形象不佳的地下居民不是特别有兴趣。二是《蚯蚓的日记》是一本日记形式的绘本,这是它的一个很大的特点。但在微课程中,我们的记录除了我们呈现的篇章以外,孩子们自主的记录相对比较缺乏。</h3><h3></h3>

蚯蚓

绘本

日记

孩子

课程

幼儿

科普性

探索

兴趣

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