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领风骚的五大道建筑风格

我心飞翔

<h1><br></h1><h1>天津的五大道地区拥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乃至百年以上)建成的不同建筑风格小洋楼2000多所,占地面积60多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100多万平方米。</h1><h1>当时的英租界将此片地区定义为高档别墅区,以高价出售土地,并对建筑形制做出严格规定,以符合“花园式洋房”标准。如房屋所占面积不能高于土地面积的60%,其余土地用于院落或绿地;房屋成本不能低于3000两白银;要有2000英尺左右的客厅;房屋建筑不得超过三层,总体高度不得超过12米;建筑主体不能影响邻居房屋的通风与采光;不能采用相同的房屋设计图纸等等。这些硬性的规定使此地区逐渐成为富人居住区。</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该区域最具典型的300余幢风貌建筑中,英式建筑,意式建筑,法式建筑,德式建筑,西班牙建筑,还有众多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巴洛克式建筑、庭院式建筑以及中西合璧式建筑等,被公认为是“万国建筑博览会”。它们各具特色、各领风骚,成为天津五大道区域靓丽的风景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美篇将分别介绍五大道上各种不同风格的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内的英式建筑共有八十九所,是数量最多的一类。</h1><h1>英式建筑空间灵活适用、流动自然,蓝、灰、绿富有艺术的配色处理赋予建筑动态的韵律与美感。其特点是:</h1><h1>1.以红砖在外,斜顶在上,屋顶为深灰色。也有墙面涂成白色的,是那种很暗的白或者可以叫做“灰色“。房子一般是由砖、木和钢材等材料构成的建筑。</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2.英式主要建筑结构墙体为混凝土砌块,具有简洁的建筑线条,凝重的建筑色彩和独特的风格,坡屋顶、老虎窗、女儿墙、阳光室等建筑语言和符号的运用,充分诠释着英式建筑所特有的庄重、古朴。双坡陡屋面、深檐口、外露木、构架、砖砌底脚等为英式建筑的主要特征。</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新华南路的徐世昌旧居。</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徐氏在津置有多处房产,其中在英租界牛津道(今和平区新华南路与睦南道、马场道交口),购得空地一块15.3市亩,修建了九所楼房共计181间,建筑面积4347平方米。这九座楼房虽然建在一块宅基上,但自成体系,徐世昌自住一所,其余为眷属分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br></h1><h1>徐世昌自住的这所占地6.35市亩,共有楼房26间,平房4间,建筑面积1085平方米,是英式三层洋房,混合结构,红砖瓦顶。楼门前四级台阶、出平台,红缸砖砌面,一楼有客厅、休息室、更衣室、餐厅、洗澡间等;二楼为卧室、书房、办公室、内客厅;三楼为顶子间。</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睦南道11号的这座建筑,位于睦南道与香港路交口,是奉系军阀张作霖以四姨太许夫人名义购置的旧居。该建筑始建于1926年,采用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民居建筑形式,并带有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建筑的特点,是一座典型的英国乡村别墅式的高级住宅楼。</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该建筑东、南抵马场道,西临香港路,北沿睦南道,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000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师沈理源设计,为三层砖木结构英格兰庭院式楼房,外立面为清水红砖墙,外檐采用外露式人字屋架,大坡度斜坡瓦顶,错落有致,拱形门廊。建筑内部设有书房、客厅、餐厅、卧室等,装修豪华。</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这是许氏旧居的阳台。</b></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睦南道126号的徐世章(徐世昌十弟)旧居,建于1922年,为英庭院式两层(局部三层)砖木结构楼房,摩登式建筑,看起来很有现代感。现为他曾任董事长的天和医院使用。建筑面积1295平方米。楼内设有书房、舞厅、客厅、餐厅等。楼房四周原有一庭院式花园,设有假山小亭,四周为透景式花墙,是一处环境幽雅的高级私人住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昆明路117号吴颂平旧居。该建筑建于1934年,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奥地利建筑师盖苓设计,典型的英国庭院式建筑风格。该建筑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局部三层),平面呈八字形,红瓦坡顶,外檐为混水墙面,局部硫缸砖清水墙。立面构图简洁朴素,形体特点鲜明,高耸的双坡顶错落有致,建筑整体大方、端庄。</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睦南道52号建筑建于20世纪20年代,为英籍医生开办的私人诊所。该建筑群共两座楼房,为英式庭院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外檐为细卵石抹灰墙面,多坡屋顶,筒瓦屋面。</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该三座建筑格局相仿的小洋楼,东面那座独立、西面两座相连,原为徐世昌送给其女儿的嫁妆,后几易其主。该建筑属于英国乡村别墅式建筑,单座楼房建筑面积408平方米,砖木结构,白色水泥墙体,棕色门窗,人字形红色坡瓦顶,上开老虎窗及三角顶天窗,入口为高石台阶,方门厅。建筑造型小巧别致,风格鲜明。</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位于马场道的这栋建筑是原英国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的主教学楼,属于典型的英国校园建筑风格。现在与潘馥旧居一起属于天津二十中学所有。</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天津英国文法学校前身为安立甘教会学校,于1905年由英侨捐款创办。这座主楼始建於1926年,落成於1928年。由永固工程司库克和安德森设计,建筑面积約3800平方米,为二层(局部三层、设有半地下室)。</h1><h1>该建筑坐北朝南,其正面和背立面均為对称式,外檐高级装饰,首层窗戶为拱券形,二层以上的窗戶为矩形。底部为基座,採用仿青石的斬假石,显得稳重、坚实。基座之上外檐是仿花崗石的水刷石大塊分格,石头门厅上层的阅览室设有大开间、大型的拱券窗,阅览室正面还装饰有大型的柱券、山花。建筑首层沿丁字形內长廊设置,兩翼設有柱式山花的小门厅。二层中间为门厅和大厅,大厅内为高台阶,水磨石地面。</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座位于天津市和平区睦南道20号的建筑为孙殿英旧居,为英国古典式建筑风格。该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该建筑物的外型高低错落有致,别具一格,在私人别墅里是比较考究的。它共有四层楼,二楼的平台有八棵白色的立柱直顶到三楼,显得古朴典雅,三楼的中间四个房间朝南处有四个门通向平台,四楼的东西两端各有一个平台。该故居现为长芦盐务局所使用。</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这组英式公寓位于马场道。建于上世纪20年代。</b></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建筑外沿为水泥细石饰面,出口处外突,方形门厅,上筑阳台。正立面首层两侧各前凸一弧形圆窗,顶部为缓坡瓦顶,开天窗,出挑檐,是具有英国别墅风格的现代公寓群。</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常德道上的独立小洋楼,为佟兆元旧居。该旧居为英式建筑,顶层前面呈坡形,二楼上附阁楼。首层向前突出弧形,二楼设阳台,前面为院子。楼内装饰讲究,壁橱与地板均为菲律宾木,卫生间铺设比利时高级地砖。建筑整体线条简洁、明快。</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五大道上像串串珍珠一样有很多的英式联排别墅。他们风格各异:或联排、或组团、或里弄,精彩纷呈。这是位于河北路上的先农大院。</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先农大院坐落在河北路与洛阳道交口处,建于1925年,由先农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师、英国人雷德设计。占地4188平方米,建筑面积5355平方米。因该址多为先农公司职员居住,故取名为先农大院,整个大院为里弄式,外为连排式。楼房采用周边式布置,由单元组成,一层设有会客室厨房。二楼有卧室、卫生间储藏室等。现该楼保持仍然完好。</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澳门路六座连体建筑其中的一座。该建筑共三层,其中包括客厅、卧室、地下室、卫生间。另外独立空间还包括阳台、楼梯跟室外院落。</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洛阳道与新华路交口的洛华里(原积善里),是由六幢毗连英式别墅组成的里弄式别墅群。该建筑群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约5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5900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师沈理源设计。该建筑群初名红房子,后改为积善里,现叫"洛华里"。</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每个独立单元前后均设小院。外檐为硫缸砖清水墙面,首层设凸出平面的阳光房,二楼为露台。大筒瓦坡屋面,室内房间布置合理,装饰简洁。</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重庆道上的山益里。原叫“三益里”,为英式组团里弄住宅,由七栋公寓组成,建于1937年,外檐立面为琉缸砖清水墙,局部为“甩疙瘩”混水抹灰装饰。</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上还有六所法式风格的建筑。法式建筑主要特征是:具有孟莎式的双坡屋顶,屋面坡度有变化,大都屋顶上部比较平缓而面积较少,屋顶下部比较陡峭,面积较大,也有采用四坡顶的法式建筑。在陡峭的坡度上开设装有檐口的窗户,即“老虎窗”。法国式的建筑注重装饰,具有对称庄重的形式,外立面大多用石材贴面,或用仿石材,有些用碎石粉刷。部分建筑有钟表作为实用性装饰。 </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马场道117号的天津外国语大学,该址前身为工商学院,筹建于1920年,1921年由耶稣会创办,同年选定英租界马厂道(今马场道)为校址。</h1><h1>这座建筑为法国天主教会献县教区耶稣会在天津创办的中国第二所天主教大学-天津工商学院的主楼,192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h1><h1>大楼坐南朝北,正面面对马场道,建筑平面为对称形式,中间高,四周低,似“工”字形,外立面为古典构图原则模式,清水砖墙并以大块蘑菇石修饰,</h1><h1>大楼的一层为弧窗,二三层为矩形窗。室内装修讲究,门厅、大厅、内廊均采用马赛克美术图案,地面、教室、办公室为“人”字地板。建筑主门厅居于正中,正厅内悬有利玛窦、南怀仁画像,墙壁正中悬挂着南怀仁绘制的巨幅《坤舆万国全图》。</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其主楼一层至三层主要为教室、备课室和办公室。主楼西翼内部建有小教堂,并设有单独入口,为法国罗曼式建筑风格。</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该建筑顶部为曼塞尔式红瓦坡顶,屋顶内部为法国孟莎结构穹顶。屋顶前后的墙上各嵌有一座巨大的圆钟,圆钟两侧和上方分别采用巴洛克的券罩和断山花加以防护和装饰。</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马场道26号-40号为原法国教会公寓。建于1921年。该建筑的建筑面积为3477平方米,砖混结构,法式连体公寓,由七栋同样形状的连体洋楼组成。</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该建筑为砖混结构,主体二层,局部三层,首层入口处有高石阶,长方形门洞,二层有条形护栏阳台,三层平台筑四个托体封闭阳台,风格独特,一、二层原有小型升降机。</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重庆道4号是张作相旧居。张作相是张作霖的把兄弟,曾任吉林省边防副司令兼吉林省主席。</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座建筑是法国建筑师1913年设计建造的。是一座法国风格、典雅别致的花园住宅,楼房三层带半地下室,建筑面积1620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红筒瓦,坡屋顶。</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此楼墙面凹凸多变,镶有西式雕花,立面呈白色,楼两侧设有青石条阶进入正厅。底层六间,中央南侧为大客厅,内有雕饰精致的护墙板,厅前有大平台,其它房间作书房、接待室用。二层七间,为卧室、卫生间。阁楼为贮藏室。地下室作锅炉房及佣人住用。楼前原有花园。</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大理道3号的蔡成勋旧居。该旧居是一座法国罗曼公馆式建筑。院落宽敞,围墙高阔,朱褐色大门有一种豪华和森严的气派。</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院内的主楼为三层砖木结构的罗曼风格建筑。楼房外檐为青砖墙体,以白色窗楣为饰,楼房三层配有凸出檐的平台。主楼内装修中西特色兼具。楼内是大开间型,各居室功能不同,均为硬木地板、护墙板,楼梯也是硬木质地。其中一楼的隔断墙有红木落地透雕隔扇,月亮门造型,属精雕细刻的罕见精品。</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大理道的訾玉甫旧居。为二层带阁楼法国罗曼式公馆建筑。该建筑红砖清水墙,红色多坡瓦顶,砖木结构。白色门窗,衬以白色水泥镶边,色调明快,正面入口处有石头台阶,四根白色方柱支撑一白色带装饰护栏的半圆形阳台,形成半封闭式门厅过廊。现为天津市卫生局幼儿园。</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座楼房正面顶层配以造型曲线优美的角楼式阁楼天窗。这是典型的法式“老虎窗”。</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中有意式风格建筑41所,仅次于英式建筑。意式建筑因采用卷、拱等式样而闻名于世。主要特征为厚实的墙壁、半圆形的拱顶、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等。古典风格的意大利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的外露部分有漂亮的石雕,图案细腻柔媚,如弧线,S线,卷草舒花,缠绵盘曲,与建筑浑然一体,赏心悦目。</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马场道上具意大利建筑风格的联排别墅安乐邨。安乐邨原名为"新武官胡同",是位于马场道与桂林路交口的一处三幢联排式公寓住宅。由意大利建筑设计师鲍乃弟于1933年建造。</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安乐邨共有三幢联排式公寓住宅,呈"品"字形分布,这种形式在建筑传统上被称为"横八所"。建筑占地总面积约为76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9300平方米,其中,平行于马场道一侧的马场道98号至112号的联排式公寓住宅为南北向三层,并设有8个门,另外垂直于睦南道的安乐邨1号至19号和安乐邨2号至20号两幢联排对称式公寓住宅为东西向二层,共设有10个门。</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栋建筑为由分户单元联排组成的砖木混合结构。楼房带地下室,安乐邨住宅每户的前后设有独门的小院。建筑外立面为清水砖墙,正立面部分为混水抹灰。顶部为坡屋顶,瓦屋面。建筑每户的主入口的门和建筑二层的窗均为以半圆拱花饰装饰的拱券式设计。其中,窗间装饰有具有支撑作用的绞绳柱。建筑外部出挑下以雕花状牛腿支撑的阳台。建筑内部房间的设置齐全,暖卫设施较为完备,此外,建筑内部还设有至今保持着良好的使用功能的木楼梯、木地板和木门窗。安乐邨三幢建筑工整且流畅,总体上是一处具有意大利古典式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特征的联排式公寓住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睦南道24-26号的原国务总理颜惠庆旧居。1943年后曾成为伪满洲国领事馆。</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颜惠庆旧居是一座三层砖木混合结构的高级意式古罗马风格住宅楼,建筑面积2553平方米。该建筑红瓦坡顶,琉缸砖清水墙面,并采用疙瘩砖突出效果。局部挑出并劈凿成“疙瘩墙"。建筑外立面为对称三段式古典主义构图。立面中部半圆形联拱券中突出四联拱形外廊。方窗和拱形外廊形成鲜明的形体对比。正面立有五棵方柱。建筑外檐造型多变,凹凸结合,细节部分设有旧装饰式样。入口处设有高大的转折楼梯。建筑内部设有客厅、舞厅、餐厅和佛堂等。地板及门窗均为菲律宾木材,设有壁炉。围墙墙头设有方形日式玻璃灯,正门为铸铁大门。唐山大地震时该建筑未受影响。</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座带有罗马廊柱的意式公馆坐落在睦南道28号,是李善人家族中李赞臣的旧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李赞臣旧居砖木结构,混水墙面,一楼正立面设有三个拱形大门,二楼设有大型露台,有四棵六角形立柱,柱头为科林新式雕花。整座楼风格简洁、古朴。楼内客厅、书房、卧室、餐厅等一应俱全,装修讲究。大楼四周有高墙相围,自成院落,是一座具有意式古典风格的高级住宅楼。  </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主入口处的三联拱券。木门上有精美的木雕,拱券之间有石雕。</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坐落在河北路上的疙瘩楼,设计者为意大利建筑设计家保罗·鲍乃弟。</h1><h1>该建筑为三层半砖木结构八门联排住宅。其中,一层在半地下,二层为圆拱形正门所在,由高台阶通达,三层设阳台, 四层设百叶窗,百叶窗上部设有绿色的遮阳棚。</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该住宅整体为砖木结构,红瓦坡顶,琉缸砖清水墙面。立面处理简洁大方,且不乏细部设计。室内装修讲究,木地板、木楼梯、菲律宾木材制作的门窗等装置保存完好。由单元联成并组合,布置较为紧凑,房间朝向和采光通风条件良好。</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疙瘩楼建筑外立面上铺有琉璃砖并镶嵌着疙瘩砖,构成建筑主体的粗糙质感外观,圆形的门楣之上设有圆拱半凹悬挑的曲尺形阳台并设有珍珠串式栏杆、窗边设有水纹花饰。是一座具有浓郁意大利风格的西洋公寓式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上有德式风格建筑4所。德式建筑风格的主要特点是:建筑平面布置不对称,而是凸凹有致,体形自由。建筑一般没有内院,底层采用砖石,楼层采用木构架,构件外露,安排疏密得当,装饰效果明显。屋顶比较陡峭,里面有阁楼,开老虎窗。以棕红、褚石为主的墙体配以白色相间的线条,构成方格立面,色彩亮丽。</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睦南道74号建筑可以说具有德国建筑风格,四所一样,由李勉之出资于1937年建成,为其兄妹四人居住。</h1><h1><b> </b></h1> <h1><br></h1><h1>该建筑院落宽敞,围墙通透。四幢总占地面积4000余平方米,每幢建筑面积984平方米,外檐为花岗石砌基,卵石混水墙,大坡度尖屋顶,设有屋顶晒台。室内护墙板、地板全为高级硬木制做,客厅为六角形,内有造型精致的壁炉,是具有德国风格的庭院式别墅住宅。建筑现状良好。</h1><h1>这是六角形的大客厅及庭院。</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主楼的内装修中西特色兼具。楼内是大开间型,各居室功能不同,均为硬木地板、护墙板,楼梯也是硬木质地。其中一楼的隔断墙有红木落地透雕隔扇,月亮门造型,属精雕细刻的罕见精品。</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再介绍两座比邻五大道的德式建筑。一座是位于新华路上的那桐旧居。</span></p><h1>那桐旧居原为一大一小两座楼房,均为德式别墅,院里建有花坛水池。大楼已于1981年拆除,小楼东临新华路,南抵南京路,西临河北路,北临烟台道,为二层欧式洋楼。建筑面积700平方米,自成院落。那桐退隐后主要在此居住。建筑现状良好。</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另一座王郅隆旧宅位于河西区浦口道22号。该建筑建于1900年,占地面积约5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砖木结构二层、局部三层楼房,设有地下室。红瓦坡顶,浅色混水墙面,主入口处用两组双柱支撑折角门廊,气势雄伟,体形错落有致。整幢建筑体现了德国民居和西洋古典建筑的混合风格。</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上还有三座西班牙式建筑。西班牙建筑风格的最大特点是融入了阳光和活力,采取更为质朴温暖的色彩,使建筑外立面明快,既醒目又不过分张扬,且采用柔和的特殊涂料,不生反射光,不会晃眼,给人以踏实的感觉。西班牙建筑无论在建筑格局方面还是铁艺、门窗及外墙工艺方面,都能体现出手工打造的典型特征。</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常德道71号是刘茀祺旧居,为砖混结构二层楼房,红瓦坡顶,外檐为淡黄色水泥抹灰饰面。很温馨小巧。</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该建筑正立面左右两侧外凸,中部有三个拱券形入口,共用一个木制雨厦,门上开小窗。左侧建露台,设木栅栏。右侧院墙顶部呈波浪形,漆成红色。整座建筑造型精美,呈现出典型的西班牙风格。</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在马场道上有一座赫赫有名的达文士楼,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该建筑据说是五大道上建设最早的住宅,东临法国罗曼风格的原天津工商学院主楼(现天津外国语大学)建筑群,是一座具有典型西班牙民居风格的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该楼系砖木结构,外墙为浅黄色水泥砂浆疙瘩墙面,瓦棱铁房顶,一、二楼之间有水泥雨檐腰线,长方窗为主,部分圆窗作为点缀,方、圆对比,严谨活泼精巧。内装修为椭圆拱券甬道结构,天花板有灯光灰线。</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此楼一楼有大客厅、饭厅、备餐室、厨房和卫生间。二楼有卧室、书房和卫生间;菲律宾人字细木地板、双槽窗。</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大理道66号为孙震方旧居。这是一座典型的西班牙乡村别墅式风格的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该建筑占地面积3431平方米,建筑面积1917平方米。主楼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局部为三层,整个住宅内部院宇宽阔,房屋只占院落的四分之一。院内栽种有白杨树和院府海棠,甬道顶部设有藤萝花架。此外,院内还设有小型游泳池,游泳池位于旧居的西侧,设计精巧,镶有黑白瓷砖,出水口为兽头。在院落的西南角设有一个高台作为休息望远之地。外墙面采用水泥抹灰拉毛处理,配以大面积门窗,具有浓郁的南欧风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通向花园的楼梯。</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而五大道上因历史形成的原因,出现了不少此类的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坐落在大理道48号的陈光远旧居就是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这座建筑建于1924年,三层砖木结构楼房、平面布局不规则,立面高低错落,颇具现代建筑风格。屋顶处为露台,置中式八角凉亭,镂空轻灵,使整个建筑呈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大理道60号为两湖巡阅使王占元三位儿子的旧居。</h1><h1>这三栋楼房格局一致,为折衷主义设计。该建筑局部三层,平顶。每栋楼平面布局为非对称式,首层的前方突出部位为半圆形玻璃花厅,其二层的前部楼顶为阳台,三层屋顶上则探出混凝土制大凉棚,阳台后半部为局部三层居室。</h1><h1>这座宅子很大,院子也宽敞,里里外外好几栋楼,院子里还有一个小池塘。该故居现为天津市职工医院、第一工人疗养院。</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马场道60-62号曾为雍剑秋旧居,是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h1><h1>该建筑东沿新华路,南抵马场道,西临河北路,北临睦南道。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728平方米,三层,砖木结构。外檐通体水泥饰面,筒瓦坡顶,挑檐。首层入口为长方形洞门,二层腰线两侧各有一阳台,水泥花饰护栏。侧山左右各突出一方形角楼,下开旁门。一、二层体量较大,正立面布局对称,三层中部内收,层次感强。属于折衷主义风格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睦南道上的这座旧居为折衷主义建筑,局部三层。砖木结构,清水砖墙,四坡瓦顶,大屋檐。室内设施完善,菲律宾木地板和楼梯,有欧式壁炉,天花板有灯光灰线,三槽窗,房屋规整,现代简约,环境幽静。</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新华路上的庆云里,建于1933-1934年,由两幢相对的联排式住宅组成。建筑均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设有地下室。每户独门,前后均设小院,房间宽敞,布置合理,设施齐全,是当时较为高档的公寓式住宅。外檐首层以水泥断块抹灰为主,二层以清水硫缸砖墙面为主,女儿墙用“甩疙瘩”抹灰装饰,与清水墙面交界处用花纹装饰线条分隔。阳台由内嵌式和出挑式搭配设置,屋顶为筒瓦坡屋顶,屋面设雕花装饰的老虎窗。具有折衷主义建筑特征。</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中有一些很地道的英国庭院式建筑。这些建筑注重花园设计,内有宽敞的规划整齐的树丛、草坪、花卉,有的还包括喷泉、雕塑等,属于五大道中的精品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金融实业家王锡彤之子王仲刘在天津的旧居,建于1941年,位于马场道54号。</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所宅院非常宽敞,三层砖混结构的楼房,为英式高级别墅住宅,现代摩登风格。外檐墙水泥饰面,局部清水墙,首层两侧是半圆转角造型,带铁栏杆和水泥清水墙面的圆阳台,整所建筑逐层内收。楼下有客厅、餐厅和花厅,楼上有书房和卧室。</h1><h1>当年少帅张学良曾在这里小住。原来这里的景色十分优美,有假山、凉亭、小水池,树木葱郁,花草芬芳。</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常德道2号是一座非常讲究的花园洋房。关于这个庭院的主人,一说是张福运。而据林鸿赉之子林放介绍,林鸿赉与张福运同为清华同窗,两家经常往来。张福运的夫人李国秦据称是李鸿章的孙女,这块土地据称实为李国秦出资。</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该建筑为两层英式楼房,混合结构。红砖清水墙面,占地4337平方米,建筑面积1238平方米。</h1><h1>建筑正门门厅铺彩色大理石地面,两侧有穿衣镜和衣帽龛,门厅入口有两根水刷石饰面的圆柱承托着梳形拱券井字格式筒顶,线条流畅,做工精美。南立面两侧为明廊,中间是露台。明廊上是铁栏杆装饰的阳台,屋顶是由挑梁支托的大挑檐筒瓦多坡顶,台基为水泥砂浆断块饰面。</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一楼过道及各房间为人字地板,三槽窗,镶板木门,有筒子板。有的房间顶棚梁和小肋用菲律宾木板包镶,房间各有不同式样的花饰,设有不同风格的壁炉。一楼客厅墙身由四组成双的附墙西洋古典柱式组成,双柱、双梁,周边镶嵌花饰。二楼卧室带阳台和卫生间,条形木地板,顶棚饰以线条和周边花饰。有的房间为小井字梁顶棚。二楼走廊附墙壁柱为罗马塔司干式。</h1><h1>该建筑门厅、走廊和各房间尺度合宜,比例匀称,雕刻精致。建筑周围是绿树成荫的花园,具有英国庭院式住宅建筑的风格。</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睦南道50号的张学铭旧居,建于1925年。张学铭是张学良的弟弟,解放前曾任天津市市长。</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张学铭旧居属于英国庭院式建筑风格。前面一幢是主楼,主人的饮食起居都在这里,后面的一幢是佣人住房及家庭教室等。大门坐北朝南,主楼是一幢二层带顶子间的英式洋楼。外墙采用紫红色机砖砌筑,多坡筒瓦屋顶,建筑立面稳重、和谐。</h1><h1>主楼前有花园。主楼首层设有带暖廊和花室的大厅,并与餐厅、备餐厅、卧房、厨房、卫生间、楼梯间相连。大厅采用彩色玻璃提拉通天窗采光。门窗与地板用上等木料;顶棚与柱子有装饰灰线。餐厅内木制护墙板,局部有木雕花饰,以暖色调为主。二层设有卧室、会议室和两个卫生间。木结构顶层大阁楼为贮藏室。</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睦南道70号的前开滦矿务局董事部主席兼经理纳森的旧居。</h1><h1>该楼建于1928年,由英国建筑师设计,英国庭院式建筑风格。建筑为砖木结构,主体三层,两侧2层,面积1433平方米。琉缸砖清水墙,双槽钢窗,大筒瓦四坡顶,门厅设筒瓦雨厦,大露台。一楼大厅宽敞明亮,大理石地面,有客厅、餐厅、备餐室。二楼有书房、卧房和卫生间。院落宽敞,为英式花园。</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小纳森的叔叔都司纳森则住在这座花园洋房里。这座建筑始建年代不晚于1917年。坐落于天津英租界的咪哆士道(Meadours Road)(今和平区泰安道与浙江路交口转角处的浙江路1号)。</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该建筑为砖木结构,人字木屋架,大简瓦坡顶,设有天窗。外观层次感强,具有英国庭院式的建筑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br></h1><h1>成都道60号是张自忠旧居。</h1><h1>张自忠将军在任天津市长期间,于1936年8月以庆安堂名义购得英租界伦敦道厚德堂川记空地一块,计4.356市亩,建成楼房一所(成都道60 号)。</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该旧居主楼三层,后楼二层,共16间,院内另有平房14间,建筑总面积1400余平方米。这座建筑左右对称,不失庄重协调。整体建筑看似平实简约,实则低调奢华,彰显大气庄重,细节中含有中国元素。</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该建筑主楼一楼有会议室,二楼设两座平台。三楼有屋顶平台,后楼一楼为餐厅,二楼为书房。进大门右侧平房也设有会议室,左侧平房为佣人住房及门房。</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座位于马场道2号的建筑是曾任北洋政府第32任总理潘馥(1883-1936)的旧居。已经落架重建。</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潘馥旧居占地十余亩,于1919年由法国建筑师设计并承包建造。主楼为三层砖木结构,水泥抹面,门窗地板一律用菲律宾木料,楼内设五面形阳台。主楼的东楼下为招待宾客的客厅,西楼下为接待亲友的客厅。整座住宅有117间房间,建筑面积3828平方米。院子用铁栅围墙,里面为草坪绿地,院子中间有甬道直通主楼正门,是一座典型的英国风格花园住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是位于马场道河北路口的张绍曾旧居。是属于巴洛克风格的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座小洋楼外观规整华丽,线条流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 <h1><br></h1><h1>位于成都道上的巴洛克风格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座建筑一楼大厅的外墙角使用了六根绞绳式爱奥尼亚风格石柱。</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class="ql-cursor"></span>这是位于睦南道79号的卞颖新旧居。巴洛克风格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疙瘩楼巴洛克风格的阳台。</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巴洛克风格的楼门。这是顾维钧旧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这栋孙殿英旧居二楼的露台具巴洛克风格,八根绞绳式立柱左右各一根,中间三组每组两根,柱头有科林斯式花饰,显得古朴典雅。</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颜惠庆旧居中的巴洛克风格。</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而这座旧居则使用了四根高大的六角形立柱,柱头为科林斯式雕花。</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五大道中同样由于历史原因,很多建筑揉进了中国建筑元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就是庆王府。</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重庆道55号是庆王府。这是一幢以中式风格为主、中西合璧的深宅大院。</h1><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高高的围墙里面,院落极为开阔,一、二两层大厅周围有列柱式回廊,四周为居室。后院有一个大花园,假山、石桥、凉亭一应俱全。</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主楼是二层围合式建筑,墙体由青砖砌筑,外立面用爱奥尼克柱造型围成柱廊。踏上霸氣十足的台阶进入主楼,迎面是金碧辉煌的中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h1><br></h1><h1>这座宅子占地面积4327平方米,建筑面积5922平方米。整体建筑适应当时的西化生活,更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意象,是五大道洋楼之中西风东渐的典型建筑。</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庭二楼回廊的栏杆,由蓝、绿、黄三色,196根六菱形琉璃柱合围而成,蓝、绿、黄三色皆为皇家御用。而这些琉璃柱更是当初小德张从皇宫中运载出来的,可谓根根琉璃柱都保留着皇家血统。两盏据说来自德国的葡萄造型吊灯从楼顶垂下,依然流光溢彩、魅力十足,点亮时葡萄珠晶莹透泽,鲜艳欲滴。这些精美的建筑元素在整修后得以完好保护。</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本文从九个方面以建筑实例阐述了五大道中不同风格的建筑。这些建筑组成了中国最大的欧式建筑群,并体现了风格的多元化。作此美篇与大家分享。</span></h1><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