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分水线》

瀫水之都--战狼8

<h3>地理要素分界线对比图</h3> <p class="ql-block"><b>中国分水线</b></p><p class="ql-block">尺寸:15*11*7;</p><p class="ql-block">重量:2.2千克;</p><p class="ql-block">品种:黄蜡石。</p><p class="ql-block"> 该奇石形状酷似中国地图,地图上一条曲线宛如“胡焕庸线”,标示从东北黑龙江省黑河至西南云南省腾冲一线,很贴近、很实际,理论上可以在地图上划一直线,如最上面第一图显示,现实的“胡焕庸线”应该是奇石版本中国地图上显示出来的标示线,我认为,真实的胡焕庸线应该是如奇石上显示一样,曲线可圈可点,真实反映,不是直线,是一条苍劲幽幽宛如小桥流水一样的曲线图。</p><p class="ql-block"> 该奇石从不同角度看可以是小桥流水,可以是一条跨越南北中国龙🐲,可以是显示中国各项指标参考多与少,或者指标参考寡与众的不同!可以取中国经济、文化等《一带一路》,也可以取浙江省文化旅游《诗路文化带》!</p><p class="ql-block"><br></p> <h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红线路图)</h3> <h3>浙江诗路文化带(一)</h3> <h3>浙江诗路文化带(二)</h3> <h3>一带一路</h3> <h3><b>“胡焕庸线”是指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中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b>,即:“<b>瑷珲—腾冲一线”(或作“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b>。“瑷珲—腾冲一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b>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b>这条被称为“胡焕庸线”的人口地理分界线,同时还负载、分割着许多神奇的自然与社会的元素。在21世纪的现在,这一格局仍未被打破。</h3><h3><b>简介</b></h3><h3>胡焕庸线,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所承认和引用,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胡焕庸线”。</h3><h3>胡焕庸线主要描述了中国人口密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并由此得出中国第一张人口密度图。这张人口密度图被附在其于1935年发表在《地理学报》上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之后。胡焕庸线以西是唐代边塞诗描写的景象,那里是游牧民族粗犷、豪迈、辽远的风情;以东则是农耕文明主流的的小巧玲珑、秀美细腻和略显局促的景象。</h3><h3><b><font color="#ed2308">已故经济地理学家、人文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曾</font></b>这样回忆他的老师:“当时中国总人口估计有4.75亿,他(胡焕庸)<b>以1点表示1万人,根据掌握实际情况将2万多个点子落实到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b>。”</h3><h3>在这张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的全国各区县人口数据并手绘而成的点子密度图上,胡焕庸沿黑龙江瑷珲(即爱辉,今黑河)向西南至云南腾冲画出一条人口分布悬殊的界线。其中,全国96%的人口分布在线之东南。</h3> <h3>胡焕庸线</h3> <h3>地理分割线对比图</h3> <h3>胡焕庸,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他引进西方近代地理学理论和方法,从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中国人口问题和农业问题。提出中国人口的地域分布。以瑷珲—腾冲一线为界而划分为东南与西北两大基本差异区;并首次提出中国农业区划方案。是我国近代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的重要奠基人。他在培养地理人才,创建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学术刊物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h3> <h3>中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h3> <h3>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h3> <h3>国家级风景区分布图</h3> <h3>中国人口密度</h3> <h3>中国政区底图</h3> <h3>森林分布</h3> <h3>气候气温分布</h3> <h3>高速公路分布</h3> <h3>中国干湿状况</h3> <h3>全国降水量分布</h3> <h3>耕地资源分布</h3> <h3>高铁分布</h3> <h3>公立大学分布</h3> <h3>夜间电商物流动态</h3> <h3>全球夜间地图</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