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8月1日,在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省南昌市。 <h3> 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代表姜学仁、江西省人民政府代表胡振鹏签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所属军需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移交江西省管理协议书》,解放军军需财专移交江西省管理,结束了为军队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服务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总后生产管理部科技教育局长李合昌大校、江西省政府副秘书长郑克強、九江市政府副市长陈晖等领导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p> 隶属于总后勤部的原解放军军需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国民教育校名: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坐落在万里长江黄金水道与京九铁路大动脉的交汇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位于庐山之麓、长江之滨、鄱湖之畔。 虽然九江军需财专实质性移交到地方已有15年了,但学校在解放军大熔炉中改革开放发展的骄人业绩,师生员工拼博进取的创业精神,永远铭刻在军需人的心底,许多点滴往事浮现在脑海之中,烙印在心里。 <p> 一、校史沿革。<br> 1980年10月,中央军委第11次全军院校会议决定,撤销解放军后勤学校企业管理系(解放军武汉后勤学校企业管理系的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柏坡以至于井冈山根据地的军需生产与军需培训),另行成立一所企业干部学校。<br> 1981年9月21日总后勤部第39次办公会议决定,利用江西省军区原独立师三团营区,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企业干部学校”,归总后工厂管理部建制领导,为中等专业学校。(1981)后司字922号批准执行师(局)级职权。</p><p><br></p> <h3> 1983年3月总后军需生产部行文将学校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企业管理学校”。<br> 1994年3月国家教委批准学校升格更名“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同年4月总后勤部授予学校军内校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财经高等专科学校”。</h3> 2002年3月5日教育部教发函【2002】23号“教育部关于同意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等四所高校合并组建九江学院的通知”。办学体制为军地共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按照“九江学院章程”,九江学院校址在九江市前进东路551号,军需财专成为新组建的九江学院主校区。 2004年4月30日,省委副书记王君、省委组织部负责同志弘强、张宝渝召集九江学院首届党政班子人选,到南昌个别谈话,他们是:万继抗、黄保强、欧阳毛荣、熊才水、石荣国、涂明华、赵文杰、李炎生、吴桃娥。 <h3> 2004年5月18日下午,中共江西省委宣布九江学院领导班子大会在九江学院主校区礼堂召开。成运琮同志因年龄关系不安排担任九江学院职务。省委宣布九江学院领导班子标志着由九江财专、九江师专、九江医专、九江教育学院四校实质性合并组建成九江学院。</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二、党政主官。</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冯理文 筹建领导小组组长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1年10月—1983年6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吴桂发 临时党委书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1年10月—1982年8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向泓 临时党委书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2年8月—1983年6月;</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奇玉 校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3年6月—1988年12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学权 政治委员</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3年6月—1987年1月;</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杨志勤 党委书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7年1月—1991年1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思非 校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8年12月—1996年7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李思非 党委书记(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1年1月—1992年9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福祥 党委书记</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2年9月—1998年11月;</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福祥 主持行政工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6年7月—1997年6月;</div>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保强 校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7年6月—2004年4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成运琮 党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98年11月—2004年4月</p> <p class="ql-block">三、上级关怀。</p><p class="ql-block">学校发展壮大的23年历程,凝聚了总部首长、机关及地方领导的关怀,他们莅临视察与指导,都给学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弥足珍贵。</p> <h3> 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军委委员、副秘书长、总后勤部部长、政委洪学智上将,亲自选定校址、亲笔题写校名、亲临现场视察,对全校师生员工是巨大鼓舞与鞭策。</h3> <h3> 洪部长勉励教职工要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的军需精神,</h3> <h3> 培养合格人才,不仅在学业上要合格,更重要的是要在政治上合格,要做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要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爱国心,只有这样才能为四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h3> <h3> 时任总后勤部副部长刘明璞中将、总后勤部部长助理、生产管理部部长孙承军少将、工厂管理部颜青云政委、孙成如部长、于华亭副部长、朱作满副部长、生产管理部副部长张志祥、林炳湘、王广有少将等先后来校视察。</h3> <h3> 校址确定后颜政委、于副部长、朱副部长先后亲自带领部机关有关局长、参谋、助理、干事,千里迢迢从北京在三团营区的荒山上勘踏、设计、规划建设校园的蓝图。</h3> <p class="ql-block"> 我们清晣的记得,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部首长的指示。在学校升格的时候,孙成如部长强调,不要急功近利,关键要练好内功,重在内涵建设,升格才会水到渠成。在学校急剧发展时,孙承军部长指示,发展要有计划按比例,要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注意面多了和水、水多了和面的问题。</p> <h3> 时任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发展规划司司长纪宝成(先后三次来校)视察,指导学校的升本工作,与总后、省政府共同协商,创造性地提出了“军地共建、省市共建”的办学体制。</h3> <h3> 时任江西省委书记舒惠国、副书记钟起煌、副省长胡振鹏、九江市委书记刘上洋、市长刘积福(后任市委书记)来校视察。</h3> <h3> 2002年2月5日,中共江西省委书记孟建柱来校视察,省市有关领导陪同。孟书记叮嘱学校领导:“一定要把这所学校建成教育质量一流、管理水平一流、教学设施一流的大学。”</h3> <h3> 一年一度的部直属单位工作会议、部属院校招生、毕业生分配会议以及常规教学检查,是学校遵循总部工作部署,执行首长指示,发现、解决存在的问题,贯彻落实在各项工作之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促进了学校生机勃勃的改革发展。</h3> 四、改革发展。 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早在1993年初,总后生产管理部颁发了《关于部属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办学自主权的意见》(简称16条),《意见》对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职务聘任、分配制度、人事编制、招生、联合办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和扩权,作了明确规定。 要求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解放思想,大胆实践,逐步建立有军队特色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在总部坚强领导、省市大力支持下,改革激活了酝酿已久的内部发展潜力。 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一班人更新观念,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教职员工改革的积极性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特别是1997年以后,顺应国家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战略,新班子黄保强校长、成运琮书记党政一班人抢抓机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以教学改革为中心、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以后勤改革为突破口,以改革促发展,带领大家励精图治,发愤图强,创造了一流的业绩,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短短的十年来,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h3> 1、在校生规模。<br> 全日制在校生由八五期末的1407人,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增加至24000余人。<br></h3>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2、办学层次。</span><br></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以大专为主,与江西理工大学联合办学兼招本科,同时被确定为升格后的本科大学九江学院本部。</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3、学科、专业数。</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由单一文科类经济、管理二大学科13个专科专业,发展为理、工、经、管、文、法六大学科15个本科专业、60个专科、高职专业。</p> 4、师资数量与结构。<br> 师资数量由1997年期末的129人增至2003年末的1205人,通过引进与送培相结合,教师中学历、学位、学缘、职称结构有显著变化。<br> 5、学校占地面积。<br> 由八五期末497亩增加至1580亩。<br> 6、校舍建筑面积。由八五期末的70000平方米增加至450000平方米,教学楼、实验楼、信息网络楼、图书馆、医院、食堂、学生宿舍、体育场馆、学生活动中心等校舍建筑设施成龙配套。其中校园信息化建设和现代化图书馆建设已跨入江西省高校前列。 <h3> 7、学校固定资产总值由1997年不足2000万元增加到4亿元。<br> 8、实验室面积达30000平方米,建设复盖六大学科各类实验室64个,其中数控加工中心和工程结构实验室省内处于领先地位。获得了中央财政资助共建基础实验室、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和专项资金项目的支持。<br> 9、教职工收入。实施“斤半加四两”、“校内津贴”方案,教职工收入翻番。</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10、一批30岁左右的“四化”干部,担纲二级班子的党政领导,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磨练了意志,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才干,为高等教育发展储备了后备干部。</p> 五、学科专业建设。<br> 从专科专业建设为主转型为以本科学科建设为主兼顾专业建设。 <p class="ql-block"> 1、学科建设专门队伍在数量上增长较快,结构改善。有硕士生导师26人,省部级学科带头人5人,省部级骨干教师12人,教授副教授职称占14%、讲师占34%,博士硕士学历占28%,教师主体来源于985、211和省重点大学。同时进一歩优化学科专业队伍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为青年教工团支部组织开展游学活动,在石钟山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2、按照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和文工结合、文理渗透、综合发展的原则,建设培养重点学科、专业、课程,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以学术梯队建设为基础,组织团队攻关进行项目建设,真正使项目建设成为学科建设的载体。集中力量投入巨资建设无中生有的工学工科专业,用五年的时间初步建成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机械、材料、土木城建、电子、化工、信息化学科专业的基本框架,以及人、财、物的基本体系,强化、壮大了学校办学的潜力和发展的后劲。在多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发展中,初步凝炼了学科主攻方向,制定学科建设三年规划并适时调整。</p> 3、学科基地建设。循序渐进建设一批国家级教改专业、省级特色专业、校级特色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并重视与强化用信息网络技术对其武装。继续争取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以及各类研究所的建设,为学科建设基地创造条件。<br> 4、教科研项目取得初步成效,获省部级奖励,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1项,发表论文200余篇。鼓励高职称、高学历学位、高水平的教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项目。<br> 5、实现学士学位的授权单位,为未来申报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夯实基础。 <h3> 六、人才培养。</h3> <p class="ql-block">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摆在各项工作的中心地位,把培养学生的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p><p class="ql-block"> 人才培养的形式,以国民教育学历培养为主,兼顾军队企业管理职能岗位专业人才的培训。特别是学校开办的初期,承担了全军保障性企业管理人员计划统计、财务会计、物资管理、劳动工资等专业岗位职能人员的全员培训。培训时间灵活多样,短期(三个月)、专业证书(学制一年)、军内大专班(以中专为起点)培训相结合。培训内容,针对企业职能岗位的专业工作,结合总后勤部对企业管理的要求,深化专业基础知识,强化专业的应知应会,拓展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督促落实统一的企业管理方针、政策和制度,加强总部、军兵种、各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保障性企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交流与沟通,有力地促进了军队保障性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了大批军地两用企业管理人才。经过学校企业管理专业职能岗位培训的学员,成为企业管理的行家里手,有一大批学员在企业和中层干部岗位上担任了重要职务,为企业作出了积极贡献。</p>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市场需求为导向,针对毕业生就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工作范围与职责,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构建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的“应知”够用,专业操作的“应会”熟练,职业道德良好,工作上手快,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高,岗位针对性强。 <h3> 从而形成了学校培养方案符合时代,领导班子重视教学,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完善严谨的教学管理,经费保障投入教学,政策舆论导向教学,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践环节,重视动手能力训练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90%以上,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赞誉。</h3> 七、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建立了学工部、学员队、辅导员、班主任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实行半军事化、封闭式管理。学生从起床、早操、内务卫生、就餐、上课、课外活动、自习、出入校门到熄灯就寝都有明确要求,并检查考核操行分。 做到时时、事事、处处有规范管理。目的是通过约束与引导,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把握好方向,以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以学习为主,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p class="ql-block"> 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围绕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p> 江西省教委专家组进行学校办学水平评估时,对学生管理给予了评价:学校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学习军队院校优良的传统经验,借鉴地方院校好做法,通过多年实践,逐步形成了一整套相互配套、环环相扣、可操作的学生管理制度。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总后首长到校视察时,认为军需财专校风严谨、管理正规,很有自己的特色,是一所不穿军装的军校。学员们有理想,讲政治,听招呼,守规矩,忠诚担当,军队保障性企业欢迎这样的大学生。</p><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军需财专的毕业生大多数在军队保障性企业从事工程技术和管理工作,有的在市场经济中运筹帷幄大显身手。他们勤勤恳恳,默默耕耘,像太阳、月亮一样在发热、发光;成为单位的骨干、事业的中坚,向母校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为母校争得了荣誉。九江学院的教职员工惦记着远离学校天南海北的校友们,欢迎你们常回家看看。</p> <h3> 八、后勤保障。<br></h3><h3> 学校的后勤由总部保障。基本建设立项计划由总后营房部下达,建筑材料归南京军区南昌物资供应站调拨;汽车、油料由总后军交部管理,油料委托海军后勤部九江海军基地供应;教职员工医疗关系由总后十七分部托管,定点医疗单位为解放军171医院;人事编制等总后委托福州军区代管;参加九江驻军活动由九江军分区牵头协调。</h3> 建校初期,来自总后的部分官兵、军需保障性企事业单位的大学生、管理干部、技术工人从贵州、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五湖四海汇集在老三团营区。他们发扬光大军需人的五种精神,“6+1”、“白+黑”,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吃苦耐劳拼命干,硬是在营区的荒山荒地上,用勤劳的双手植树造林,修水泥路,逐歩将规划的蓝图付诸行动,建设成一所风景如画的美丽校园。毗邻学校的总后3525厂给予了全方位的有力支持与帮助。 <h3><br></h3> 后勤部还有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化单位,如被服厂、印刷厂、经销部等。这些单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除按规定上交国家税收外,每年还为学校创收可观的收益。<br> 为了引进高层次、高学位、高水平人才,学校专门兴建了三栋144套过渡房,让引进的人才适应商品房改革的环境,尽快定心安居乐业;九十年代末引进的一批领军人物博士,学校推出了特殊的优惠政策,在学校服务期满八年以上的,联排公寓的产权归其所有。 <h3> 现在回忆起来,那时的后勤工作红红火火,保障有力,干群关系融洽,邻里和睦,教职员工福利好,队伍稳定,人人称心如意,干工作有使不尽的力,用不完的劲,展示了军队大院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生机勃勃、兴旺发达、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h3> <h3> 学校大规模扩大招生后,二万多师生员工每天供应的大米、面粉、食油、蔬菜、瓜果、鸡、鸭、鱼、肉、蛋等数量陡增,学生宿舍、水、电、气等方面的保障也告急,后勤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压力。<br> 后勤一班人不等不靠带领职工们,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后勤职工素质,强力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他们完善竞争机制,提高服务意识,扩大服务经营范围;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积极创建标准化食堂、标准化学生公寓;在连片征地的基础上,科学做好新校区规划,在建项目严格按规范施工,杜绝发生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问题,完善竣工验收工作。短短的几年,完成了近四十万平方米的成龙配套的校舍建筑面积,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这些建筑物经受了质量的严竣考验。</h3> <h3> <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财务管理方面,十.五期间,学校资金十分困难,一方面正在从军队移交地方管理,上级资金拨付不足、不到位;另一方面,急剧扩大招生,正常运转与发展资金缺口大。面临资金短缺的严重问题,财务部门当家理财,实行预算制,充分用好用足国家政策,内部开源节流挖潜增效;外部想方设法融资,长贷、短贷相结合。努力做好资金平衡工作,为快速发展注入资金支撑,有力地保障了学校超常规跨越式发展。</span></h3><h3> 在快速跨越式发展的时期,学校的后勤保障工作向世人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h3><h3> 解放军九江军需财专从建校至移交地方,历时23年。</h3> <h3> 军需财专的教职员工团结奋斗,凝聚了“财专六种精神”:“不甘落后 开拓创新 扭住不放 一抓到底 严格要求 一丝不苟 不怕困难 敢打敢拼 严守纪律 廉洁奉公 团结一致 敢于胜利。”<br> 军需财专创造的业绩是百万军需人改革发展的缩影,军需人改革发展的浪花融入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是国家改革开放40周年的硕果之一,为隆重庆祝新中国七十周年献上了军需人的赤子之心和厚礼。</h3> 九、抗洪抢险的后勤保障。<br> 隶属于解放军总后勤部的九江军需财经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7月27日、8月9日~11日,遵照总部命令接受九江军分区安排,全力以赴为进驻学校3000余名抗洪部队官兵做好后勤保障工作。腾出招待所150间客房、培训中心全部宿舍、95个学生宿舍、54间教室供进驻部队住宿。一天时间搭建48个计1400平方米的炊事伙房。建立三人一组24小时值班的联络组,随时随地协助官兵解决学校的服务问题。组织30人的洗衣服务队,抢着为战士们洗衣装。教职员工拿出50多台家用电风扇为战士们解暑送凉。多次为临时进驻部队抢做可口的饭菜。 8月10日,受总后勤部部长助理、生产管理部部长孙承军少将的委托,部科教局局长李合昌大校一行,携30万元人民币到校慰问驻校抗洪部队,督查指导学校执行总部命令。 8月11日晩上20:00,总政治部文工团彭丽媛等20多位著名军旅艺术家,在学校灯火通明的露天篮球场,慰问驻校抗洪部队官兵,演出了短小精干的精彩节目。现场演员与官兵们互动,手拉手,心连心,场景高潮迭起,掌声雷鸣,感天动地。 记得当时宿营在教学楼教室的部队有800多人,办公地点在一楼经贸系系办,番号是南京军区第一军三师“工人旅”,旅部团长傳勇,师长姓裴(江西吉安人)。部队官兵驻扎在学校40多天的日子里,与学校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別的时候互赠锦旗,学校锦旗写着:“治洪魔威武之师,为人民文明之旅”;部队锦旗写着:“无私的支前,坚强的后盾”。 <h3> 进入新时代,老军需财专人融入了九江学院大家庭中。九江学院新一届党政班子在赵伟书记、刘晓东校长带领下,以优良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召开了九江学院首届党代会,确定了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实施校区资源整合新方案,大手笔绘制了九江学院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衷心祝愿九江学院教育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办学层次芝麻开花节节高,期望九江学院的明天更加辉煌!</h3> <p class="ql-block"> 【链接:中国人民解放军九江军需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移交地方管理,成为九江四校合并组建九江学院主校区的背景材料】</p><p class="ql-block"> 1998年底,中央军委决定从1999年开始军队、武警部队不得再从事经商和有偿服务活动。与之相关的军队企事业单位逐步移交地方管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及国联席办</p><p class="ql-block"> (中办发【2000】27号)(2001)4号文件明确规定:九江军需财专,由原隶属单位总后勤部移交接受单位江西省政府。</p><p class="ql-block">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扩大高校招生,拉动内需,实施大众化高等教育战略。</p><p class="ql-block"> 2000年4月27日,解放军总后军需部致函九江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央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不再从事经商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我部所属军需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属地移交的批示,我们正在商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移交工作,但尚需时日,为不影响“九江学院”的筹建,同意市政府关于军需财经高等专科学校与九江市有关学校共建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2000年9月15日,九府字(2000)108号文件请示省府,鉴于九江军需财专移交地方,在得到总后的支持下,建议九江财专、九江师专、九江医专、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本科学院。</p><p class="ql-block"> 2000年9月19日~20日,江西省高等学校和专业设置评审委员会,以王仲才为组长、戴士根、曾昭轰、胡立新、梁必骞专家组一行五人,对九江四校合并组建九江科技学院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评估,形成了《关于组建九江科技学院的考察报告》。报告结论意见:“根据《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条例》和有关文件规定,我们认为九江四校合并组建九江科技学院符合国家规定的学院设置标准。建议省人民政府向国家教育部申报。”</p><p class="ql-block"> 2000年9月26日,赣府文【2000】95号致函教育部《关于恳请批准组建九江科技学院的函》。省府函指出:我省拟以“九江四校”组建九江科技学院,规划紧靠九江财专连片征用土地1000亩,扩大校园,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同时商请解放军总后勤部加大投入,继续予以支持。</p><p class="ql-block"> 2001年9月2日,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谢桂华为组长以及冒瑞林、魏新、刘昌亚组成的教育部专家组,在总后生产管理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到主校区考察评估。</p><p class="ql-block"> 2002年8月1日,在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江西省南昌市。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代表姜学仁、江西省人民政府代表胡振鹏签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所属军需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移交江西省管理协议书》,解放军军需财专移交江西省管理,结束了为军队企事业单位后勤保障服务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总后生产管理部科技教育局长李合昌大校、江西省政府副秘书长郑克強、九江市政府副市长陈晖等领导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p><p class="ql-block"> 由于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的精心指导,省市政府会商总后勤部,经全国高校设置评审委员会评审,教育部批准九江四校合并组建九江学院的办学体制为:“军地共建,省市共建,以市为主”。</p><p class="ql-block"> 《九江学院章程》总则明确校址: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前进东路551号。</p><p class="ql-block"> 2002年3月5日教育部教发函【2002】23号《教育部关于同意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等四所高校合并组建九江学院的通知》;2002年12月18日,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给九江市人民政府下文(赣府字[2002]91号)作出同意将九江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等四所高校合并组建九江学院的批复;2003年2月10日,九江市副市长陈晖等领导专程到校宣读了批复;2004年5月18日下午,中共江西省委宣布九江学院党政班子大会在主校区礼堂召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