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b> 行走及其它<br></b></h5><h5><b> ——游南太行山笔记</b><br><br></h5><h5>五月是温暖的,舒适的,也是选择旅行的最佳时机之一。避过五一假日出游高峰,我们一群来自六省区的发小同学相约南太行计划如约成行,在都已步入“奶奶级别”的人生期,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体验了一把潇洒走一回的“奶奶在旅途”的故事。<br>古时候,出行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往往一次旅途,四季相随再寻常不过;风餐露宿、披星戴月的车马劳顿,也属家常便饭,而没有出色的体能怕也是很难抵达目的地的。<br>感谢我们生活在科技时代。现代生活,出行已经是简单而随意的事情。在古代神话中的日行千里的渴望梦幻,以及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浪漫渴求,今天都已不足为奇。经过两个小时的时光漂移,我们西宁一行人告别高原雪山,即刻就踏足在了中原的土地上,感受到了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拂面,清爽怡人。<br>搭乘接送我们航班的车辆,经过一个多小时车程,到达了我们此行的首站,河南新乡市。其它五省区同学都已先期到达。同学们在酒店门口迎接,许多年不见,一见面就像空气被点燃了,大家互致问候,激情相拥;话语也似开闸放水般喷涌而出,热烈而难忘。<br>一<br>翌日,行走第一站,南太行著名景区八里沟。<br>这里简单普及一下南太行的地理概况。太行山是中国东部的一条重要地理界线,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山脉,也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线。位于河北省与山西省交界地区,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br>南太行位于河南省的新乡市辉县境内。新乡,名气不大,但美景不少。《国家地理》这样介绍: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河南,而河南这一段又在新乡,这是大自然对河南新乡人的恩赐。<br>我们能有幸会聚于此,领略这大自然的恩赐,一定有值得珍藏的记忆。<br>早八时许,中巴车载着我们行驶在平坦的河南境内省级公路上,新乡距景区八里沟约50公里。这里是豫晋接壤地区,广袤平原北依太行。放眼望去,四周平坦宽阔,庄稼地一片绿意,幼苗有一尺来高,沿着公路方向,山影朦胧苍翠。中巴车行驶约一小时余,我们就抵达了南太行山的山麓,开始真正一点点的进入太行山的怀抱。<br>不一会儿,就到了山的近前。车辆在蜿蜒的山路上蛇行,眼前垂直高耸的山石拔地而起,参差不齐,壁立万仞的褐色悬崖绝壁袒露着胸怀,整个山体被葱茏的绿色包裹着,耸立在峡谷之间,直插云端。<br>太行山在耳鼓回荡了几十年。记得最早听到太行山,应该是童年看的纪录片《红旗渠》,懵懂中脑海中影印下了太行山的文字底版。在以后的几十年里,太行山就像闪电划过脑海中的底版,不时闪现,却从没有亲近过。去年,一起喜欢骑摩托旅行的老友们用摩托车车辙深入了太行全境,用照片讲述了太行的全容。于是,内心的躁动抑制不住要将心中那太行的底片“洗印”出来,就成为了此次行走太行的“燃料”。<br>此时就要贴近它了,心中不免欢欣。车辆穿行于峡谷深处,不一会就到了“八里沟自然风景区”,开始我们第一站的行走。<br>进入景区,沿着步行栈道在峡谷中行进,两侧地貌峰林绝壁,壁立万仞。举头仰望,峡谷毗连,苍莽群山之上悠悠碧空之下,天空像一条清澈蜿蜒、悬于头顶的天河,此刻我们倒像是山崖的倒影。步行栈道依山就势修建,方便了游人上下行走。谷内奇石怪壁,珍花异草;两岸众山簇拥,呈现出纯自然、原生态的状貌。我想在旅游未开发之前,这里定是鲜少人来,应是亘古寂静。<br>沿峡谷蜿蜒曲进,脚下河床怪石林立,七八米见方、估摸约有十来吨重的巨石,随处可见。铁索桥横跨河床两岸,河床内溪水犹如蛇体曲曲折折穿行于河床石缝之间,流向下游。这应该属季节性特征河流。据一起陪伴游走的本地同学介绍,七八月份,这里水量充沛,河水涨起,飞流直下。望着河床中非常多型的巨石,我在想,雨季河水湍急,惊涛拍石将是怎样的一种壮观情景。<br>大家或许有触发感应自然之物的共性,不约而同讨论起巨石的来历。有的说这石头是从山上滚下来的吧,有的说是河床亘古自有的,是被河水经年的冲击而显露出来的。我望着如刀切豆腐般的高耸垂直的褐色悬崖绝壁,以及于河床中不同的青色巨石,我的答案应该属于后者,河床自身的。河床悠长,峡谷翠绿,乱石满床,巨石纵横,我们不是搞地质的,地质的变迁复杂而难以想象,这个问题就留个同学中有学地质的去研究吧,眼前美景已令我们应接不暇了。<br>在乱石峡谷中穿行了两个多小时,沿步行栈道越过一处不高的山谷,眼前豁然开朗,一潭碧绿的池水首先“抢镜”,占据眼眶。峡谷依然到了尽头,碧潭三面环崖,崖壁直耸如云,左右山崖间约百十来米,正前方万仞绝壁之上,有一“V”型豁口,像是被斧头砍就而成,一股水流仿佛天上而来,顺势而下,如天上瀑布,形成约有至少四五十米的落差,一泻入池,仿佛是天裂的口子。不尽令人感叹,真是天公自然之神斧。此就是八里沟景区著名的“葫芦崖”,又名“太行天河”,其名不虚啊!<br>碧潭三面,绝壁之上,溪水喷涌而出,形成落差不一的环形瀑布,瀑布依山而下,形成水帘,如水晶般晶莹透亮。流水潺潺,淙淙悦耳。我忽然感觉,那水帘仿佛是绝壁上的一把巨大的竖琴,可谓乱石弹溪琴,天音绕绿潭。我不尽心中乱语:红岩峡谷曲幽深,太行险峻壮风骨;千尺跌崖涌瀑布,一池清水天上来。<br>哦,断崖幽谷,美哉!自然,伟大!伟大,自然!<br> <b>二</b><br>在南太行的行走中,对于旅行,我突然无聊地思考了一个问题,即,旅游和旅行意思是否一样。于是特意查了百度,与大家分享:旅游:释义为“外出旅行游览”;旅行:释义是“远行;去外地办事或游览”。两词意思基本相同,也有些许差异。这属于汉语专业知识范畴,在此就不讨论了。我要说的是,于我而言,似乎我更注重“旅行”而不是“旅游”。或许有人会说了,你就矫情吧。实则我感觉,旅行和旅游还是有些许的根本不同。主要不同就在于“行”和“游”。<br>跟随旅行团出游,那就是准确意义上的旅游,行程严密而紧张,感觉连“走马观花”都不及。一行数十人到一处景点,导游高声交代,此处多少多少时间,几点几分在什么什么地方集合,前往下一个景点。“团员们”小脚撵大脚就像被赶鸭子一样,如是一个景点一个景点的奔袭。有些上卫生间都得小跑,如此旅游,毫无游乐之感。<br>于我而言,我知道,我喜欢旅行,即出门行走。同样是景点,行走是一种散漫的,信马由缰,随性的游,包含有体验、体会、体悟。<br>我们一行同学在结束第一站的行走之后,转场于第二站,著名的郭亮村及被誉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挂壁公路”。据说日本人赞誉其为“世界第九奇迹”,不知果真如此否。傍晚时分我们乘车通过1250多米的绝壁长廊,十余分钟一瞬而过,毫无感受。好在夜宿村中,翌日才正式体验。<br>早饭毕,我们的行程计划是整整一天,无需匆忙,可犹如村民般悠悠行走,这是我喜欢的状态。<br>郭亮村是一个古朴的石头村,依山就势坐落于千仞壁立的绝壁山崖顶上。 在这里,感觉最富有的就是石头。在立体的空间里,山是石山,路是石路,房是石屋,一切,除了天空,都是石头,不愧为石头村。放眼环视,山青水秀,山势独特、险峻,秀峰突兀,峡谷深壑,石径崎岖。村内院落石墙下,石磨、石碾、石桌、石凳、石炕随处可见。一石到顶的农家庄院,一幢幢,一排排,分部其间。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古朴的村寨民风,也吸引了影视厂家、艺术家们的慧眼而一举成为“中华影视村”,有许多电影在此取景拍摄。<br>关于郭亮村,有资料这样介绍: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公元8——23年),农民领袖郭亮举兵反抗。兵败退南太行,据绝壁固守,后用计逃脱。后人为纪念郭亮起义,将其驻守的山崖称为郭亮崖,崖上的村庄也由此得名。<br>郭亮村地理位置在山西与河南交界的深山密林中,距新乡市辉县约70公里。在此山巅奇峰之地,环视四周,俯视断崖上惊险辉煌的挂壁公路(也叫郭亮洞),我在想,村里的人们在还没有郭亮洞之前,是怎样进出山村的。<br>在绝壁长廊山上的入口处,立有一块石碑,碑文有这样的记载:“郭亮村自古以来,交通闭塞,天梯陡险,山路崎岖。山上的特产运不出去,山下的物资难上山,全村人民过着肩背担挑步步流汗的艰难生活。”<br>通往挂壁公路观景台处,有一“郭亮老村长申明凯并十三壮士开凿绝壁长廊展览馆”,经与门前大爷交谈中得知,老人八十出头,脸上布满了如沟壑般的脸纹,祖祖辈辈居住在这里。<br>他说:听老辈人讲,村子自古以来,几乎与世隔绝。在他的记忆中,洞子没有的时候,全村人进出山,只有一条道,就是在百丈悬崖上90度角垂直岩壁上凿出的、上下垂直落差约200米,用一块块岩石垒起的、仅容一人通过,被称为“天梯”的唯一绝壁小路。<br>还说:七十年代头上,是老村长在村里选了十三个壮劳力(年轻人),在崖上探洞子,然后带领全村人开凿了洞子后,才有了今天。我就问:大爷,你参加探洞子了没?大爷头一歪:“可不中,你进去看,都是年轻人呐,我当时年龄大了,村长不允许。”紧接着又说:“全村的劳力都参加了掘洞,我也参加了。”说完,大爷一脸自豪,像是也不能忽视他的功劳。其实,我从内心早已肯定了他的辛勤付出,因为满脸深深的脸纹已经就是答案。<br>1972年3月9日,在村长申明凯的带领下,十三壮士,英勇赴险,腰系大绳,绝壁上凌空作业,铁锤钢钎凿岩破石;全村老少,慷慨激昂,卖掉山羊、山货,买来铁锤、钢钎。手推肩扛,搬石挪渣,肩头磨成茧,手指磨出血,据说打坏了4000多个铁锤,报废了12吨钢钎,在既无电力、又无机械的状况下,全凭人力手工,历时五年,硬是在红岩绝壁中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200余米的“郭亮洞”,于1977年“五一”正式通车。老一辈郭亮村人没有向命运低头,挑战千年绝壁,做出前人想未敢想之壮举,凿出通道,为子孙后代造福。其行壮哉!其功厚哉!<br>应该说郭亮村得益于挂壁公路而名扬天下,这里游客是比较多的,因此村里因利就势开展旅游住宿的农家院很多,切收益挺好。沿着村子里的石头铺就的道路,领略石村的自然风貌,除石屋石墙等人工生活的石景,恐怕就属“挂壁公路”了。<br> <b>三</b><br>郭亮村面积不是很大,现不足百户约300左右人口,多数年轻人也都走出了大山,一个上午,我们就足迹遍村。<br>午饭后,稍事休息,我们按计划徒步行走1200多米的郭亮洞,即领略挂壁公路的奇迹。十余人沿着宽5米的石路上前呼后拥开始行走,洞高4米,四周石壁都是不规则的人工凿痕,保证凹凸基本在一个中心直面上。洞顶是嶙峋的怪石,靠悬崖一侧的崖壁上,每隔六七米左右就有一个开洞,是当年用于清理碎渣而凿开的,开口之间是开凿时留下的支撑廊顶的天然石柱,路基上有用石头砌成的安全护墙,形成了崖下的“照明窗口”,如今却巧妙的成为了观光的平台。探出头向外瞭望,开洞部位基本就位于悬崖绝壁的中部。向下看是深不可测的沟壑,令人目眩。向上看,绝壁高耸直入天际。向前远眺,就是依山顺势座落在高耸绝壁山顶上的村子。目测绝壁两峰之间空中直线距离应该有四五百米。悬崖之上,游人也再观望我们这个方向,正好可以套用卞之琳那句名言,我在洞中看风景,洞外的人再看我。<br>洞里开阔的面积足够大,游客很多,上下穿梭,叽叽喳喳,好不热闹。此刻,我想起大爷提起的十三壮士,在这绝壁之外,绳索缠腰,手握钢钎铁锤悬空作业,每一锤下去,火星迸射,这需要怎样的胆略、毅力和体力。他们可以说是绝对的英雄,是郭亮人的英雄,是中国农民的英雄。他们及老村长、及全体老一辈的村民,为了走出大山,为了子孙后代不在艰难万险的流汗,他们冒死一拼。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朴素的大众精神,一种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是极其难能可贵的。<br>我们谁都知道,十三壮士的行为,风险极高,是可能会牺牲的,但是他们依然决然视死如归,明知山有虎而不畏。十三壮士中就有一23岁的后生,在放炮时绳索被震松不幸坠落牺牲。这种朴素的大众牺牲精神多么的难能可贵,令我肃然起敬。这使我真的想起了在学生时代学习的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的句子:“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此刻,我实实在在的真切感到,这句至高无上的语录,在这里也极其适合壮士的大义。当年的郭亮村人的精神,就如这巍峨的太行山,不屈不挠、无私无畏。<br>老一辈郭亮村人,做梦都不会想到,他们为走出大山的梦想而英勇艰难的开凿,不尽结束了2000多年来郭亮村人自古闭塞,出山难,难于上青天的窘状,还为子孙们开辟了一条“靠山吃山”的辛劳致富的“幸福洞”。</h5><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