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的改变源于教学目的的改变--北京学习有感

裴久红

<h3>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夏初的时节,我们迁安的同仁们在5月17日-19日来到北京参加“魅力教师 经典的课堂”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h3> <h3>  首先给大家上课的是江苏省南京师大附小的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h3><h3> 贲老师始终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前的调查--为什么叫“鸡兔同笼”?了解了学生学习思维的过程,为打通不同策略下解决问题的方法做了铺垫,让画图、枚举、假设等方法找到了共同点,沟通了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更好的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此外,贲老师更注重关注学生校内和校外知识的区别,他巧妙地让学生避免了机械性地背诵“假鸡得兔、假兔得鸡”的死板规定。课堂上,学生在贲老师的引领下,不仅能知其然,而且也能知其所以然。</h3> <h3>  第二位观摩课的执教者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的著名特级教师刘松。</h3><h3> 上课伊始, 刘老师首先问学生--对于圆周长,我们可以怎样玩呢?接着让学生板书总结出两只小动物行驶路程相同的等式。可见他也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形成过程加以体验。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发现习题图与主题图的区别与联系,在解决不同变式圆周长问题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推理能力,增强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与此同时学生还感受到了极限、转化、类比的数学思想。</h3> <h3>  5月18日下午给大家上课的是江苏江阴市辅延中心小学的杜海良老师。</h3><h3> 杜老师通过猜图形游戏,水到渠成地导入到圆的特征--“圆,一中同长也”,接着认识圆的半径、直径,进而让学生掌握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他通过如何比赛公平情境活动的设置,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实现了从原型到模型的建构,学生对圆的认识更加深刻,真正体会到了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h3> <h3>  接着给大家上课的是北京市教研中心,小数室的刘延革老师。</h3><h3> 刘老师的课同样是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通过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小数?顺理成章地引入了本节课。刘老师每个教学环节的设置无不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尤其是生活背景的铺垫让学生认识小数的过程变得更加容易。本节课她分别借助货币单位、米制系统认识了0.1元和0.1米,接着让学生探索推理一位小数表示的含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小数在生活中应用的普遍性。</h3> <h3>  19日上午第一节课是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管晓东老师的《三角形的秘密》一课。</h3><h3> 前半节课,管老师以研究第三根小棒多长才能围成三角形为活动目的,让学生动手实践去探究第三根小棒长度的范围;后半节课他又将角与边联系起来,研究在三角形中,角与边都是如何变化的,由此让学生获得了启示:“联系”会让我们发现更为美妙的数学世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h3> <h3>  第二节课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执教者是一位长相一般,甚至可以说丑一点的小老头,然而他的课却让孩子们意犹未尽,不忍离开;让在座的老师们忘记了记笔记,都凝神注视着他关注学生的每个举动。他就是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的校长,著名特级教师余正强,他给我们上的一课是《分数的初步认识》。</h3><h3> 通过这节课的聆听,我明白了《分数初步认识》这一节课还可以这样上:课堂上,俞老师始终告诉学生认识分数时,要先考虑这个分数是怎么得到的。其实这句话就是对分数意义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比强硬的让学生说分数的意义更适合孩子。我深深地记得,俞老师在出示三分之一块饼的时候,学生说成了四分之一块,可是于老师并没有及时纠错,他把更正学生错误的过程放到了后面:当连续出现1个三分之一,2个三分之一,3个三分之一时,学生二目圆睁:怎么凑成一个饼啦!啊,原来那个四分之一的饼应该用三分之一来表示啊!</h3><h3> 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有任何课件,照样能上出别样的教学风采!这一切皆因俞老师对孩子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的研究,源于对孩子们深深的那份爱,源于对一份教育职责的坚守!俞老师的课,真正体现了他所说的:教育里的幸福,如果要描述一下的话,就是你的小朋友(学生),能够围到你的身边来,你对你的小朋友(学生)具有吸引力,然后你能得到小朋友开心的笑,你能得到小朋友很多问候,他们满意,那就是幸福!你看,小朋友们依依不舍地走下课堂的情景就是师生幸福的最好见证!</h3> <h3>  正所谓大将压后阵,最后一位大家就是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著名教授、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h3><h3> 吴老师的课堂总是学生想知道什么,老师就给什么,师生聊天的进展是按照学生的需求来发生的。“你觉得应该派谁去?”整节课呈现的是学生在老师地引导下的自主学习。遇到困难时,小组交流,寻找方法。学生解决不了时,老师帮一把,引导讨论,得到方法。然后,学生继续思考着更多的问题……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对话是吴老师课堂的亮点,她始终引领学生来质疑,引发学生来思考,引导学生来解决问题。通过整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明白了好多知识,而且锻炼的思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就是吴老师给孩子们的最好吃的数学营养!</h3> <h3>  两天来,几位大家的课堂风采总在我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闪现,思维被一次次地提升,我深知:之所以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浓,参与度高,是源于他们把学习过程还给了学生,教学目的是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如何感受数学的好玩、有趣,如何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而我们的课堂只是为了讲课而讲课,为了会做题而做题,为了考试而不断重复、机械识记。思路逐渐明晰,行动迫在眉睫,我们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他们就会给我们一片精彩!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改变,改变,不断改变,完善自己。为我,更为我的同仁们,加油!</h3><h3>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