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这是一张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婆婆家的一张珍贵的老照片。那个时候的婆婆刚刚生下她的大儿子不久,由于当时婆婆在新疆外贸工作,没人带孩子,她的丈夫——也就是我后来的老公公只身一人前往新乡老家接他的母亲,他临行前和家里人的一张老照片。</h1><h1>后排左三是老公公——我丈夫的父亲。</h1> <h1>这是婆婆和公公结婚时的一张珍贵老照片,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影子。</h1> <h1>这是婆婆刚结婚的一张老照片。那时的婆婆年轻漂亮、温柔善良、贤惠能干。</h1><h3><br></h3><h1>婆婆,丈夫的母亲,她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1932年。当时中国的社会正处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动荡年代。婆婆一家也和当时中国社会的普通百姓一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生活所迫家里人什么都做过,丈夫的爷爷曾经给八路军到太行山送过盐,还开过磨坊。婆婆后来也回忆说,她也曾是贫苦出身,他们家还卖过花生。她母亲一共生了好几个孩子,可活下来的,就她们姐妹两个。婆婆后来回忆说,记得她那时都已经十四五岁了,可家里的日子还是紧张的很。晚上为了取暖,她就睡在炒完花生的大铁锅里。后来解放了,他们家的生活和普通百姓一样,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而她的母亲又相继给她添了两个弟弟。而她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她积极参加了解放初政府举办的短期扫盲班,励志要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出一把力。就在这时她经媒人介绍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也就是我老公的父亲。并与他结了婚。可婚后没几天她的丈夫就去兰州找到了一份工作。从此他们两地分居。可婆婆并不想待在家里吃闲饭,她天天出去打听找工作的事。也就是在这时,她打听到新疆正需要像她这样大批的有志青年去开发建设。她就毫不犹豫只身前往报名去了大西北新疆。那年她才十九岁。后来她丈夫也相继调入新疆,至此他们才得以团圆,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建设新疆开发新疆的有志青年。</h1><h3><br></h3> <h1>这是婆婆去了新疆后,留在家里的父亲母亲和正在读高小的妹妹,以及幼小的两个弟弟。</h1> <h1>这是婆婆姥姥家马小营当年的长辈们</h1> <h1>他们都穿着上世纪那个时代特有的服装,带着时代的烙印。</h1> <h1>这是公公婆婆上世纪七十年代回新探亲,与娘家人的珍贵留影。</h1> <h1>老公公,我丈夫的父亲。这是他年轻时的一张老照片。那时候的他年轻帅气充满活力。</h1><h3><br></h3><h1>他那时是一位有知识有文化有责任心敢担当的有志青年。他凭借自己的能力一路最高做到茶蓄公司的总经理。他在家是一个好丈夫,什么活都抢着干。工作中他是一位好领导,样样以身作则。</h1> <h1>这是公公把他母亲接到新疆后,奶奶怀里抱着才几个月大的,我后来的丈夫。</h1> <h1>这是公公和婆婆的第一个大儿子,也是我后来的丈夫。</h1> <h1>这是婆婆当年在新疆怀着她的第二个儿子,和家人在一起的合照。</h1> <h1>又隔了两年公公婆婆的第二个儿子也出生了,这是小兄弟俩的照片。</h1> <h1>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丈夫与他父亲母亲和他大妹在新疆的留影。</h1> <h1>这是婆婆当年的照片</h1> <h1>又隔了几年,公公和婆婆又相继生了两个女孩。他们一共兄弟姐妹四人。这是文革时期兄弟姐妹四人手里拿着红宝书,打着那个时代的烙印。</h1> <h1>这是那个年代的全家福,也带着时代的烙印,无论是大人和孩子,手里都拿着红宝书。</h1><h1>左二是公公在兰州时的同事,到新疆去看望他们一家,手里也拿着红宝书。留下了珍贵的瞬间。</h1><h1>照片正在添加中……有照片的可以发到家族群里</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