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尊敬的家长朋友们:</h3><h3> </h3><h3> 你们好!</h3><h3> </h3><h3> 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将于5月20日至6月20日举行,这是第八个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了。</h3> <h3> 今年的活动主题为“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为此,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的这份宣传手册,从入学准备的理念、家长的困惑和问题,到入学准备的误区、家庭为孩子做入学准备的自评表,让所有人都能正确地认识到如何科学地做好入学准备,让幼小衔接的过渡更自然。</h3> <h3> 学前儿童的不同成长阶段自有其特点和价值。这份宣传内容是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送给即将步入小学的孩子及其家长的一份六一儿童节礼物。</h3> <h3> 所以,如果您正为孩子读小学而焦虑不安,请您仔细观看、阅读,相信您会明白,到底什么样的入学准备才是科学的,真正适合孩子的。</h3> <h1> <font color="#167efb"> 请您一起观看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宣传片《科学做好入学准备》:</font><b></b></h1> <h1><font color="#167efb"> 请您一起阅读2019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宣传手册《科学做好入学准备》:</font></h1> <h3> 今年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的主题是“科学做好入学准备”,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将通过专题电视节目、家长宣传册与公众微信推送精彩短文、现场和网络咨询等活动,宣传正确的入学准备理念,分析入学准备中存在的问题,解答公众的相关疑问,倡导科学的入学准备实践。</h3><h3> 宣传手册推送了一组专家关于入学准备的专题短文,旨在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介绍科学的方法和策略,总结经验和教训。力求适合公众理解,浅显易懂,生动具体,立场正确,观念明晰,案例生动。目录为:</h3> <h3><b><font color="#ed2308">一、入学准备的理念</font></b></h3><h3>1. 从幼儿园到小学要平缓过渡 </h3><h3></h3><h3>2. 感性经验越丰富,后继学习越好 </h3><h3></h3><h3>3. 学习品质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准备更重要 </h3><h3></h3><h3>4. 对待入学准备要有“孩子的心灵”</h3><h3><br></h3><h3><b><font color="#ed2308">二、家长的困惑和问题</font></b></h3><h3>1. 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该怎么办? </h3><h3></h3><h3>2. 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有什么办法? </h3><h3></h3><h3>3. 家长如何与小学老师沟通? </h3><h3></h3><h3>4. 幼儿园的作息和小学不同,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作息? </h3><h3></h3><h3>5. 孩子的握笔姿势需要纠正吗? </h3><h3></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b><font color="#ed2308">三、入学准备的误区</font></b></h3><h3>1. 用小学吓唬孩子会让孩子害怕上学 </h3><h3></h3><h3>2. 家长的焦虑心态带给孩子学习的压力 </h3><h3></h3><h3>3. 超前学习的挫败感会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愚笨” </h3><h3></h3><h3>4. 大量使用电子产品中的学习软件不如孩子的真实体验 </h3><h3></h3><h3>5. 分科准备知识不能提高孩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h3><h3></h3><h3>6. 用娱乐作为学习奖励会弱化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 </h3><h3></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四、家庭为孩子做入学准备的自评</b></font></h3><h3></h3><h3>家庭为孩子所做入学准备的自评表</h3> <h1><font color="#167efb" style=""><b>一、入学准备的理念</b></font><br></h1><h3><b><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 1. 从幼儿园到小学要平缓过渡</font></b></h3><h3> 众所周知它们在课程设置、活动内容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别。因此,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也面临许多重大转变。比如,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转向以课堂学业为主。</h3><h3> 然而,从心理发展的连续性来看,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年级这两个相邻的时间段虽有差异,但基本还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儿童的脑部发育还远未成熟,却要经历两个全然不同的学段,这就会带来适应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令儿童压力过大,导致他们焦虑、退缩、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而表现出厌学等适应不良的问题。</h3><h3> 所以,帮助幼儿平缓过渡就显得极其重要。一方面要在幼儿园阶段做好入学准备,即培养幼儿的求知欲、专注力、坚持性、独立性、责任心等学习品质,而不是过早地让幼儿品尝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小学初期应在教学方式上与幼儿园衔接,在学习内容上保持所有幼儿同一起点,放慢学习进度,而不能让新生进行竞争性或追赶性的学习。目前,小学也都在尝试降低坡度,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期的学习准备,以更好地对接幼儿园教育。</h3> <h3> <b><font color="#ed2308"> 2. 感性经验越丰富,后继学习越好</font></b></h3><h3> 人与动物相比,有着更长的童年期。这意味着人具有比动物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得以应对更加复杂的生存环境。而适应未来发展的各种能力需要较长的童年期进行学习与奠基。如果人为缩短童年期,跳过幼年大量的感性经验积累,提前进入更高年龄阶段的概念符号学习,就会形成一种机械记忆式的学习,丧失变通和理解的灵活性,进而难以适应不确定的未来生存环境。</h3><h3> 我们知道,幼年期的孩子是从生活、游戏等活动中学习,以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的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这样的学习一定会过渡到书本学习、理性思考,过渡到基于间接经验的学习。但这样的过渡不能太急。拔苗助长产生的早熟的果实并不甜美,这些道理我们都懂。</h3><h3> 如果我们去看一看小学的语文、数学,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会发现其中很多学习需要生活经验。相当多的小学生不会做题,不是因为不识字、不会运算,而是因为生活经验不丰富,读不懂某道题、某句话的意思。如果能遵循孩子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就不会出现网络上家长辅导孩子作业而自己崩溃的现象。因为读不懂、听不懂,意味着孩子缺乏相应的感受、体验,他们的理性缺乏感性的基础。</h3> <h3> <b><font color="#167efb"> </font><font color="#ed2308">3. 学习品质的培养比知识技能的准备更重要</font></b></h3><h3> 学习品质不是儿童要学习的知识、技能本身,而是儿童面对这些知识技能时,即学习这些知识技能时的态度、倾向。比如,一位拥有听的能力(听力很好,能听到很细小的声音、很远的声音)的儿童,未必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一位力气不够大、动作甚至不太协调的儿童,却愿意与妈妈一起抬桌子、扫地,前一儿童有相应的知识能力却没有相应的品质,后一儿童知识技能不强,却有相应的品质。</h3><h3> 教育部颁发的《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这些学习品质,就是家长、幼儿园应该着力培养的。</h3><h3> 学习品质非常重要。知识技能没有获得可以日后逐渐获得,而好的学习品质一旦没有形成,就很难弥补。这要求家长朋友们,不要单纯追求知识技能,一定要在入学准备的过程中,关注孩子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倾向。</h3><h3> 中国有句古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什么能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认多少字、做多少数学题、读多少唐诗吗?不是。年幼时儿童表现出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也正是中小学生正在倡导的核心素养,远比知识技能本身更重要。</h3> <h3> <b><font color="#ed2308">4. 对待入学准备要有“孩子的心灵”</font></b></h3><h3> 良好的交流模式应是建立在平等关系之上的,家长不是绝对的权威,孩子也该有话语权。当家长有意识地和孩子“平起平坐”的时候,便能走进孩子的心灵,理解孩子心中对入学的担忧。</h3><h3>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种表达方式,一百种表情。若想倾听孩子对入学准备的真实想法,就要融入孩子的世界,用他们的方式交流。现在我们来听听孩子们的心声,看看他们的心理想法——<br></h3><h3> “上学前我要准备一个又大又漂亮的书包”,“我要准备好文具、水杯”……从孩子的话语中可见他们主要是从学习和生活角度考虑入学准备问题的,这种物质性准备也是他们心中认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透露出学习之中有生活的气息,学习使生活丰盈,生活令学习斑斓。</h3><h3> “我想去看看小学是什么样的,离家远不远”,“我担心上学后学习跟不上,老师不喜欢我”……从孩子的话语中可见对于入学准备他们关注的是经验性准备,对于新生活的到来他们内心有好奇、憧憬、惶恐,这正是儿童的天性所在。<br></h3><h3> “我想学会跳绳,这样可以和新朋友一起玩”,“要先学会整理东西,我的本子和笔总丢”,“要学会听课”……从儿童话语中可见他们能正视自己的不足,对自我有清晰的认知,看重能力准备并坚信通过努力可以获得能力上的长进,进而追求一种“可能生活”。<br></h3><h3> 科学的入学准备,只有成人是全心全意为儿童的,和儿童有一样心灵的,成人才会变成儿童,继而支持儿童的发展。</h3> <h1><font color="#167efb"><b>二、家长的困惑和问题</b></font></h1><h3><font color="#ed2308"><b> 1.孩子做事总是拖拖拉拉该怎么办</b></font></h3><h3> 提起孩子的磨蹭,每位父母都有诉不完的苦。事实上,孩子做事拖拉的原因有很多,我们建议不如通过如下方式改变:</h3><h3><b> 形成时间观念。</b>很多孩子对于时间的概念都是很模糊的,他们可能觉得五分钟是很长的时间。家长要教孩子学会看钟表,还可以买来沙漏,让孩子更了解时间的长短。这样能让孩子对时间有更直观的印象,然后自己去把握时间。</h3><h3></h3><h3><b> 制订合理计划</b>。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能力,给孩子列一个合理的时间表,要求孩子按时完成。孩子每完成一项,让他自己在任务后面打一个勾。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因为心急就包揽孩子的任务,养成他们的依赖心,以为拖拉也没关系,反正有人会帮自己完成。需要设置合理的奖惩制度,让孩子慢慢养成习惯,以后孩子的生活就会有规律了。</h3><h3></h3><h3><b> 用清晰的指令代替催促。</b>以出门穿鞋为例,与其凶狠训斥,不如换个方式跟孩子说:“先去鞋架拿那双红色的凉鞋,再坐在小凳子上自己穿。”帮助孩子梳理头绪,孩子会更容易做到。</h3><h3></h3><h3><b> 告诉孩子迟到的后果。</b>快一点和慢一点有什么区别,孩子并不知道。告诉孩子如果不能尽快完成,迟到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要承担什么结果。只有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磨蹭给他带来的烦恼,他才会重视。</h3><h3><b></b></h3><h3><b> 激发孩子的兴趣。</b>家长可以采取措施激发孩子的兴趣,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例如,和爸爸妈妈比赛穿袜子,看谁更快。让孩子有取胜的可能,他便会觉得自己能做得很快。</h3> <h3> <font color="#ed2308"><b>2. 孩子做事注意力不集中有什么办法?</b></font></h3><h3>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这一问题让很多家长感到头疼,如何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也成为家长关心的问题。首先应该明确,孩子不可能像成人一样维持注意较长时间。孩子在不同时期,其注意力一次集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盲目对孩子提出高要求,而应该根据孩子的发展特征确定孩子需要集中注意力的时间。</h3><h3></h3><h3> 那么该如何适当地促进并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呢?以下方法可供参考:</h3><h3> (1)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利用儿童感兴趣的事物与要学习对象建立关联,进行合理引导。</h3><h3> (2)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让他学会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当孩子能够做得很好时,可逐步延长一次性集中注意的时间。</h3><h3> (3)不干扰孩子,当孩子正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时,家长不要出于好意打扰孩子。</h3><h3> (4)营造有利于注意力集中的环境,比如为孩子创设一个不受干扰的游戏角落或学习区,将环境收拾得有条不紊。</h3><h3> (5)给孩子一个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的任务,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学会自己掌控时间,感受到自己是时间的主人,让他知道如果集中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做好一件事情时,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h3><h3> (6)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一个合理的时间计划并严格执行,培养孩子的时间意识和目的感。</h3><h3> <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167efb"> 切记,孩子做事分心的时候,千万不能唠叨和训斥,那样反而更不能使孩子集中注意力了。</font></h3> <h3> <font color="#ed2308"><b>3. 家长如何与小学老师沟通?</b></font></h3><h3> 孩子刚升入小学,要适应许多的变化和调整。针对孩子入小学后出现的适应问题,家长主动和老师沟通,才能尽快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顺利衔接。</h3><h3> <b>利用接送时间做短暂的口头交流。</b>一般在放学后班主任会带着学生在校门口等候家长来接,家长可以抓住这个机会与老师进行短暂的口头交流,沟通孩子当天或近几日的一些情况。</h3><h3> <b>依靠现代通讯工具与老师保持沟通。</b>借助电话、微信等方式,就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沟通。要注意避开老师忙碌的时间段,除非有紧要事情。</h3><h3> <b>采用便条留言和作业本留言的方式。</b>家长可以用便条或作业本留言的方式与老师进行沟通,这种方式虽然随着智能手机出现用得越来越少了,但仍是一种较为有用的方式。</h3><h3> <b> 约定时间当面交流。</b>当沟通内容比较多时,宜采用面谈的方式,家长向老师提前预约面谈,并事先告知谈话主题。谈话内容越具体,老师越容易回答,家长也越容易获得有效信息。</h3><h3> <b>利用家长会与老师进行深入沟通。</b>通常老师会通过家长会小结学生学习情况,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本学期学习任务等,家长可以对孩子所在班级整体情况有所了解,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h3> <h3> <font color="#ed2308"><b> 4. 幼儿园的作息和小学不同,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的作息?</b></font></h3><h3> 小学和幼儿园在作息时间安排方面有较大差别,作息时间调整是孩子最先应该了解和适应的。</h3><h3> 入学准备期间,幼儿园会对大班孩子的作息做一定调整,而家庭则应有相应配合。比如为了保证孩子们在升入小学后,白天有充足的精力,能够较快适应小学学习,家长一方面应适当地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比如晚上尽可能让孩子按时入睡,以保证充分睡眠,做到早睡早起;另一方面,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议并制订一个作息时间表,标出平时和周末的作息,在暑假里,还可以制订暑期作息时间表,把这些时间表挂在墙上,让孩子随时可以看到,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不要轻易打乱时间表,让孩子逐渐养成时间观念和按时作息的习惯。根据时间表,孩子会逐步调整其生活和生物钟。开始执行的时候,孩子可能会不习惯,家长要有耐心和恒心,不能操之过急,一般一两周后就可以见到效果。</h3> <h3> <font color="#ed2308"><b> 5. 孩子的握笔姿势需要纠正吗?</b></font></h3><h3> 幼儿握笔姿势处于发展变化阶段,有效的外部支持有助于促进握笔姿势的发展,不可刻意纠正和盲目求成,而要遵循适时适度的原则进行培养。</h3><h3> 首先,握笔姿势在生理上受制于小肌肉和精细动作的发展,只有幼儿的生理发育成熟,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的执笔方式。5 岁左右是幼儿开始握笔的最佳时期。如果过早让幼儿握笔写字,其小肌肉群尚未发育完全,幼儿很容易采用近距离握笔和不正确的手指配合方式,来确保执笔的稳定性,这种不正确的习惯,一旦养成将很难纠正。简单粗暴的教训和呆板枯燥的说理,都可能导致幼儿对书写产生排斥感。</h3><h3> 其次,可以根据幼儿握笔方式的年龄发展趋势,提供相应的书写工具。对小年龄儿童应提供短、粗、容易控制的工具,如蜡笔、油画棒等;逐渐地,可以提供像记号笔这类较粗的工具;随着幼儿手部肌肉的发育、对书写兴趣的增加和握笔姿势的发展,逐步提供铅笔等较为成熟的书写工具。</h3><h3> 再次,多种锻炼小肌肉发展的方式都可以对正确的握笔姿势产生积极影响,比如,在为幼儿提供书写材料之前及练习书写的过程中,应该提供绘画、剪纸、搭积木、折纸、串珠等各种活动的材料和使用机会,为正确握笔打好基础。</h3><h3></h3><h3><br></h3> <h1><font color="#167efb"><b>三、入学准备的误区</b></font></h1><h3> <font color="#ed2308"><b>1.用小学吓唬孩子会让孩子害怕上学</b></font></h3><h3> 无论对大人还是孩子来说,兴趣和愉快的情绪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家长在关注孩子入学准备是否充足时,也要关注自己的言语和态度,千万不要用“上了小学让老师管你”之类的话吓唬孩子。</h3><h3> 对很多孩子来说,小学陌生的环境本已让他们紧张和焦虑,吓唬孩子无疑会增加孩子的恐惧感,使孩子抗拒上学。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入学适应,严重时还会刺激孩子的神经中枢,影响孩子的内分泌,甚至诱发夜间惊梦、发烧、胃疼等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h3><h3> 因此请家长务必多动脑筋,疏导孩子的入学紧张情绪,激发孩子对小学生活的向往,让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比如,可以对孩子说一些欣赏和鼓励的话:“你真的长大了”“我们家要有小学生了”。还可以跟孩子聊聊您上学时的趣事和遇到的老师,带孩子到小学参观等,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了解小学。这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唤起孩子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h3><h3> 在孩子入学后,也请家长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成绩和分数上,这会给孩子带来紧张的情绪和压力。可以多和孩子聊聊新学校、新老师和新朋友,听听孩子在学校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表现出对孩子新环境的兴趣和赞赏,这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引导他尽快适应和喜欢新的小学生活。</h3> <h3> <font color="#ed2308"><b> 2. 家长的焦虑心态会带给孩子学习的压力</b></font></h3><h3> 自从佳佳进入大班以后,他的妈妈就开始为孩子升小学焦虑,到处打听有哪些名校;家里人也一直在讨论并纠结进公办小学好还是进民办小学好,还时不时出一些题目来考考佳佳,以备入学面试;饭桌上、茶余间,还经常说起小学学习如何严酷,说别人家的孩子进了幼小衔接班,学识字、拼音,做算术。对佳佳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该收收心了,光知道玩,上小学就该吃苦头了”,“看人家小孩都已经认识很多字了,你怎么办呀”……</h3><h3> 佳佳妈妈的焦虑情绪无形中会影响孩子的心理,使他产生一种不安全感,当他过高估计小学学习的难度而产生学习压力时,就会对即将到来的上学忧心忡忡,甚至会导致入学适应障碍,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丧失信心。所以,家长一定要放松心情,淡定地面对孩子的入学,让孩子感到入小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成长阶段,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迎接入学。</h3> <h3> <font color="#ed2308"><b> 3. 超前学习的挫败感会导致孩子产生“习得性愚笨”</b></font></h3><h3> 浩浩刚上大班就被家长送进了奥数班,提前学习了小学生才可能接触的一些数学应用题。奥数班不是靠听力理解(大人读题),就是看图猜题,因为缺少了真实情景的体验和实物操作,浩浩经常因为不理解题意而做不出题,于是耳边经常充斥着“笨,真笨”的责骂声,以至于他偷偷地把作业本和铅笔藏起来,以为那样就可以逃避作业。但妈妈总能买来新的本子和铅笔,浩浩照旧要在责骂声中做完规定的作业。</h3><h3> 应当知道,处于直观思维阶段的幼儿,主要是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来理解知识、获取经验的。超前学习的最大问题就是,让幼儿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去学习以后轻而易举就能学会的知识。当幼儿不易理解超越他们年龄的知识时,特别是成人因孩子理解和接受很慢而发出叹息或责怪时,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笨。</h3><h3> 这种“习得性愚笨”一旦产生,非常不利于后继学业,入学以后容易对学习产生被动和依赖,遇到学习上的困难会懒得动脑,轻言放弃。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做适合他年龄特点和符合其发展规律的事,多让他们体验成功,对学习永远充满乐趣。</h3> <h3> <font color="#ed2308"><b> 4. 大量使用电子产品中的学习软件不如孩子的真实体验</b></font></h3><h3> 现在儿童学习软件层出不穷。使用这种学习软件成为许多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要方式。那么,学习软件能够替代孩子在真实生活情景中的学习吗?</h3><h3> 儿童主要通过亲身体验和探索感知、了解世界,他们积极调动自己的感官,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获取知识,积累经验。</h3><h3> 软件或许有多彩、动态的图像,或许有设定好的层层递进的精美程序,但在将实物抽象成符号的同时,也抽离了立体且丰富的感官体验——那些无法用言语、用图像来描绘的知识,那些只能在游戏和生活中传递的独特的人类经验。而这些知识和经验是孩子无法通过学习软件获取的。但这些知识和经验对于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他们借此理解周围的生活世界,掌握语言,体验人类的交往并形成自我。</h3><h3> 当与学习软件的互动取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交往时,孩子在真实关系中成长的机会被剥夺,孩子学习适应未来社会人际交往的敏感时机被错过。</h3><h3> 今天我们越来越强调学习者的主体性,但这些学习软件大多是在推着孩子向前走,孩子被动地接受大量信息却无暇进行主动的思考,无法成为积极的行动者。</h3><h3> 学习软件以“学习”为噱头,却并未真正理解何为孩子有意义的学习。不假思索、没有节制地将它们带给孩子,只会让孩子远离自然成长的轨迹,割裂他们与赖以生存的地球之间的亲密联系。从文化传承以及人与自然共生的角度看,学习软件从来都不是、也不应成为孩子真实体验的替代品。</h3> <h3> <font color="#ed2308"><b> 5. 分科准备知识不能提高孩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b></font></h3><h3> 在进行入学准备时,常看到家长忙着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学拼音识汉字,学数学练英语。但这些入学准备真的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有利吗?</h3><h3> 国内外教育界对于培养人才核心素养的论述中,无一不强调“学会学习”,即强调儿童学习兴趣、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强调儿童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乐于学习、勤于反思、善于创造,正是回归了儿童学习的本质——爱学习并不断提高积极主动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h3><h3> 遵从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特点,最为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支持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进行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主动性,提高他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通过有趣的游戏,鼓励幼儿在玩中学正是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式之一。</h3><h3> 分科准备知识尽管让幼儿短期之内获取了一些知识,但这种填鸭式的学习不足以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难以培养一个会学习的人的基本素养,反而有可能抹杀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国内外众多研究已经证实,分科准备知识对幼儿的入学准备效果不佳,还会降低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因此,家长将幼小衔接简单地等同于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各学科知识是短视的,且这种行为可能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是有害的。</h3><h3> 学前阶段的教育,家长不必操之过急,而应该关注符合孩子学习和发展特点的学习方式,重视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的学习和探究,为孩子全面、自主和可持续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h3><h3></h3><h3><br></h3> <h3> <font color="#ed2308"><b> 6. 用娱乐作为学习奖励会弱化孩子学习的内在动机</b></font></h3><h3> 当儿童表现出良好行为,或是学习上有进步时,如何表扬?表扬的方式直接影响儿童接下来的学习与行为表现。</h3><h3> 这里需要了解两个重要的心理机制:一是内在动机,即指儿童学习的目的指向学习活动本身,是学习活动本身使儿童获得情绪上的满足,从而产生成功感。内在动机是促进学习和发展的自然力量,它在没有外在奖赏和压力的情况下,可以激发行为。例如,兴趣能激发儿童产生阅读一本书的欲望,胜任感可以使儿童愿意接受挑战。二是外在动机,即由外在奖赏和报酬提供动力。</h3><h3>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激发的行为经常看上去是同样的,例如,孩子读书、画画或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等,既可以是内在动机的激发,也可以是外在动机的激发。但两者实质性的不同是,提供行为动力和导向行为的来源不同。内在激发的行为,来源是个人的好奇、需要和努力,而外部激发的行为来源是环境中发生的事件。</h3><h3> 如果儿童个体的内部动机水平较高,就会主动地提出任务,积极地关注环境的变化;即使受到外部刺激干扰,也会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冒险、敢于挑战,思维新颖、独特、流畅,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h3> <h1> <font color="#167efb"><b>四、家庭为孩子做入学准备的自评</b></font><b></b></h1> <h3><p>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font color="#167efb">“养成孩子的好习惯和学习品质;关注孩子的情感和社会适应;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孩子的表达与理解同样重要;孩子的思维比计算更重要”!</font>相信在您的支持、理解和陪伴下,孩子们定能够做好各方面的入学准备,快乐地进入小学,开启新的征程!</p><p> (本文转载自: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p></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二零一九年五月二十二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