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火车站

郴州大姚

<h1> 我家住火车站。郴州火车站:位于城区北部,京广线k1897+000米处,分为客站和北运转场,为全区客货运输中转的抠纽,属二等站,是郴州至韶关电气化区段的始发站。</h1><h3><br></h3><h1> 该站始建于民国25年(1936),初建时为郴县车站,有8股道。2座旅客站台,一座货物站台及1幢361平方米的站房。1956年,更名为郴州站,隶属广州铁路局衡阳分局。</h1><h3><br></h3><h1> 1986年11月车站改属長沙铁路分局。根据铁路复线建设需要,拆除3股道,恢复第二站台,并在官庄坪新建北运转场,房屋建筑面积31448平方米。</h1><h1><br></h1><h1> 1987年4月,客站旧站房全部拆除新建。1989年10月,新站房落成营业,建筑面积5575平方米,有职工713人。</h1><h3><br></h3><h3> </h3><h3><br></h3><h3><br></h3> <h3>  铁路上朋友习惯称郴州铁路地区(简称"郴铁地区),当然,这不是地方所指的某某行政地区。郴铁地区泛指沿京广铁路,北至耒阳的周家坳车站,南至白石渡的新岩下车站。正如俗话所言“铁路警察,各管一段“。</h3><h3><br></h3><h3> 原郴铁地区有多家相对独立核算经济单位:车站、机务段、车务段、电务段、衡阳生活段郴铁地区食堂、衡阳建筑段郴州建筑领工区、行车公寓、郴铁地区单身宿舍、郴铁地区办事处(隶属广州铁路局衡阳分局、铁路医院、铁中、铁小、幼儿园等单位。早期还有负责保卫铁路和桥涵安全的部队。属铁道部条块管理,基本不与地方搭界的相对独立区域。</h3><h3><br></h3><h3> 机务段的货运任务是:北线是郴州至衡阳,南线是送坡至白石渡、广州铁路分局的坪石站。</h3> <h3>  郴铁地区的背街小巷,习惯称之:自建里(又分上自建里和下自建里)、解放里等。其实,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印记,也许铁路员工大都从外地迁来,郴州也是火车拖来的城市。同郴州人习惯称之为“九街十八巷“,表达意思一样。</h3><h3><br></h3><h3> "里"意为古时居民聚居的地方。据毛传乃举《周礼》为例,古代另有五十户、一百户等说。今称在城市者为"里弄",在乡村者为"乡里",也特指故乡。(好像上海话,则称之为“弄堂”,都是一个意思)</h3> <h3>  照片中左1为蒋利钦(铁路子弟),左2为杨春林老师(原铁小老师)。从小在郴铁地区長大,对此处一砖一瓦非常熟悉。在他们俩陪同下,基本上将郴铁地区徒步走到,对该地区的过去大致了解。为写《我家住在火车站》,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由衷表示谢意!真的,有幸结识原郴铁地区的员工和子弟,为创作《我家住在火车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h3> <h3>  我们一行三人,信步来到郴铁地区食堂。该食堂由原郴州地区工程公司承建,1979年开工,1981年竣工正式投入营业,为郴铁地区职工服务。</h3><h3><br></h3><h3> 1993年铁路总公司大变动,撤消了该职工食堂。铁路好友陈志强曾经在该食堂工作数年,食堂尽管撤消了,但永远定格在他的记忆中……</h3><h3><br></h3><h3> 多年后,铁路的发小也时常相聚,陈大厨亲自下厨,做几碗家常莱,大家喝点小酒,聊聊过去,健康快乐就好。诗在远方……就让他去远方吧!</h3> <h3>  原驻守在郴铁地区的“八连"驻地,如今为幼儿园。新中国建立初期,新的红色政权刚刚建立。当时的国际和国内形势不容乐观,被推翻的蒋家王朝不甘心失败。因此,就有了八连驻守郴铁地区。</h3><h3>‘</h3><h3> 按郴铁地区管辖范围,北至耒阳(耒阳在1983年以前属郴州地区),南至白石渡,约一百多公里铁路沿线,一个连的兵力也不为之过多。主要负责辖区范围的桥涵安全守卫。</h3> <h3>  守卫铁路的八连部队,大约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撤离郴铁地区。由衷感谢人民子弟兵保家卫国,守护着铁路沿线、桥梁、隧道,保卫京广铁路的安全,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您!</h3><h3><br></h3><h3> 由于年代久远,很难找到当时的老照片。在网上找到当年铁道兵战士的照片,以之纪念当年守护铁路的战士们……是的,没有战士们站岗放哨;沒有战士们奉献的青春与生命;就不会有今天如此的和平环境,向过去和现在仍在守疆卫国的战士们,致以崇高的敬礼!</h3> <h3>历史知识。 郴州火车站为解放郴州城立下汗马功劳。1949年,国民党军队的長江防线被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后,华中"剿总“白崇禧的第九十三军窜至郴城,勾结湖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谢声堂。忘图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在火车站月台货房囤积大批军火。</h3><h3><br></h3><h3> 为粉碎其阴谋和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中共郴州地下党支部遵照中共湖南省委指示,于1949年4月14日炸毁了这批军火。配合人民解放军迅速南下。于1949年10月,热烈庆贺郴州城解放。随之,郴县人民办事处在郴州城成立。</h3> <h3>  摘自《郴州志》人防设施工程建设。郴州铁路工务段青工欧咸荣,坚持6年挖防空洞,负伤不下火线,多次被评为人防建设先进工作者,光荣出席全国第三次人防工作会议。</h3><h3><br></h3><h3> 当时的历史背景,1969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当时的郴州镇革命委员会组织全市市民挖防空洞。各个企事业单位在自家单位开挖防空洞。</h3> <h3>  原郴州机务段蒸汽机机车调头转盘旧址,在原机务段旧厂房内。多亏好友蒋利钦带路,在一处废弃的厂房附近找到“转盘",只见一个直径约20米的大园盘。不过,实地一看类似一个大鱼塘,下雨的水汇集于此。</h3><h3><br></h3><h3> 铁路子弟左才潘回忆,儿时看到机车(火车头),在转盘上原地调头,感到不可思议,那么大个的“铁家伙”,就这样轻巧的"转身"也。有一次,那个转盘没有锁定好,机车开进转盘,不料机车不慎掉入园坑内。后来派救援列车,才把机车头吊上来。</h3><h3><br></h3><h3><br></h3><h3><br></h3> <h3>  原"铁路三角线",是在蒸汽机车调头转盘需要日常维修时,专为机车调头备用的铁路线,其位置在今菜市场处(如照片)。过去老式的机车(俗称火车头),都是单驾室,在机车中部。前部为燃煤锅炉,后部为盛煤的货箱。不过,现在运行的机车不需调头了,前后都可以驶向前方。</h3><h3><br></h3><h3> 住在铁路边長大的发小,都爱用一颗铁钉放在钢轨上面,待机车在"三角线"调头时,来回碾压两次,就自能形成铅笔刀。当然,机车调头时速度很慢,也无人生危险,小孩也是俏皮之举。</h3> <h3>  原机车调头转盘早已废弃,现场还保存诸多遗迹,如照片中的安全护栏,还有当年操作调头转盘的工作室等等。笔者建议,将"调头转盘"为中心题材,建一个类似郴铁地区"博物馆",以现场原址稍加恢复,像一个小游园。(现场去看过,目前近似废墟)</h3> <h3>  从原市三中大门口左拐,只见"自建里"一块道路标牌立于路旁。进入巷内,右侧为原三中的围墙(今市六中北校区),左侧为郴铁地区的几家单位和一些自建私房。</h3><h3><br></h3><h3> 再往前行,右拐有一条不宽的道路。一条道路可谓泾渭分明,道路上方的居住区为"上自建里",道路下方的居住区则为"下自建里"。</h3><h3><br></h3><h3> 道路两侧的居位区,现在统称为"自建里“。整个郴铁地区在鼎盛时期,职工、家属和子弟一起人数,保守估计达一万余众。住的都是铁路统一建的宿舍楼,外墙是全国统一的传统浅黄颜色,老远都知道到铁路辖区了。几十年过去了,朝夕相处,也许大家不讲都认识,至少面熟,亲如一家。</h3> <h3>  原郴州铁路中学(今文武学校),移交地方管理。郴铁地区同时将社会事务性单位,如铁路医院、铁路小学等单位陆续移交地方管理。</h3><h3><br></h3><h3> 不久前,在原铁中学生蒋利钦和陈志强的引见下,专程拜访原铁中袁树生老师。袁老师家住苏仙岭山下新建小区安享晚年。值得大家尊敬的袁老师年近八十,尽管满头银发,但身体状况很好。师母也是人民教师,一直从事教育事业,真可谓桃李满天下……</h3> <h3>  袁老师主要从教数学,但兴趣广泛。钢琴、手风琴、二胡等乐器都是自学成材,大合唱指挥。体育项目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骑行等,一点不亚于年青人。</h3><h3><br></h3><h3> 在无线电方面有所建树,曾经撰文发表《无线电杂志》。带领学生参加航模比赛时,人家误以为他是物理老师。带领学生参加体育比赛时,人家误以为他是体育老师。带领学生参加文艺比赛,人家又误以为他是音乐老师。退休后,还担任郴铁地区老年气排球的教练,真是多才多艺。</h3> <h3>  这张照片由杨春林老师提供,摄于1971年3月。是原郴州铁中八排的毕业照,当年的少男少女,转眼又步入退休之列。杨春林后来到铁小当老师,一代传一代从事人民教育事业。</h3><h3><br></h3><h3> 合影的背景是原铁中的教室,有着当年浓厚的政治印记。毛主席的光辉形象挂在正中,同学们胸前佩戴毛主席纪念章。同学们中学毕业后各奔东西,为建设伟大的祖国奉献青春!还值得一提是,该高中毕业班,还是铁中建校以来的首届高中毕业生。</h3> <h3>  原郴州铁路小学,地处自建里入口处,右侧为原市三中,左侧为原铁小。移交地方管理后,开始称十完小,今为湘南学院附属小学(北校区)。南校区为原郴师二附小。</h3><h3><br></h3><h3> 原郴铁地区的铁中、铁小,为铁路子弟学校。移交地方管理后,铁中已不复存在。铁小的生源来之原郴铁地区和地方,按居住区划片就近入学。</h3> <h3>  原"铁小"移交地方管理后,将学校大门和教室大以改观,教学环境唤然一新。</h3> <h3>  这张合影,是原铁小师生在学校大门口拍照,摄于1993年10月1日,原铁小68年六年级五班和铁中70年初中八排的同学师生聚会留影。由杨春林老师提供照片,几经周折在学校找到此照片。郴铁地区儿时的发小,大都是在郴州土生土長的,从幼儿园、铁小、铁中一路走来,又基本到铁路工作,也有少部分到地方工作,但对铁路有着难舍的情结……</h3><h3><br></h3><h3> 左才潘老师回忆认识一个同学,小名为潘冬子。哈哈,多年不见的儿时发小,毕业后各奔东西,但郴铁地区永远是我们追梦的起点……</h3> <h3>  这是1985年以前的铁路道口,那时还没有行人天桥和飞虹桥。京广线两侧的行人都要通过道口去上下班和上街办事。每当火车进出站,立即关闭铁路道口,确保火车和行人安全。一旦道闸打开放行,人流和自行车蜂涌而过。</h3><h3><br></h3><h3> 说到铁路道口,不得不说"道口狗肉",在郴州城远近闻名,那狗肉漂香至今难以忘怀。其实,道口的狗肉馆,环境比较简单,利用原铁路平房老宿舍。再说道口处面积太小,不方便停车,生意大不如从前。</h3> <h3>  郴铁地区原工人俱乐部,一般称铁路俱乐部。主要为铁路职工家属服务,目前为危房待拆。其实,现在的铁路俱乐部,还是拆除重建的。最初的铁路俱乐部大门,是面朝铁路方向开门,重建的大门面对解放路。</h3><h3><br></h3><h3>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铁路俱乐部在职工心中向往之处,看一场电影仅5分钱,吃一根冰棒3分钱。每逢夏季还经常在篮球场免费放电影,至今回想,还充满儿时幸福的回忆。</h3><h3><br></h3><h3> 在俱乐部还有露天灯光球场,铁路职工业余篮球队赫赫有名,记得篮球中峰外号称“乡巴老",还经常代表原郴州地区业余篮球队参加比赛。</h3> <h3>郴铁地区老年活动中心,设在小巷内。旁边还有一座室内的老年门球场,退休的大哥、大姐们,闲着没事去门球场打打门球,或者去棋牌室娱乐娱乐,也是老年人的一件开心之事。</h3><h3><br></h3> <h3>  新结识的铁路好友蒋利钦,他是铁路子弟,但他在地方的市木材公司上班。照片中的老妹是他爱妻,喜爱跳广场舞。在苏仙岭大门处的苏仙福地广场,组织一班小姐妹跳舞,且分文不收。在整个广场跳广场舞唯一不收费的队伍,难得可贵。完全是为了锻炼身体,值得点赞!</h3><h3><br></h3><h3> 郴铁地区还有下属的制衣厂,主要承担铁路职工的工作服、手套之类劳动保护用品。同时也解决一大批女职工就业。目前,该制衣厂早已改制。</h3> <h3>  进入眼帘的照片,是广铁集团郴州自闭电力工区。进工区大门的道路上,有一块很有历史陈旧感的管道井盖。井盖上有"衡铁 水电段“几个大字。这是当年衡阳铁路下属水电段管辖范围。</h3><h3><br></h3><h3> 历经多年的历史沧桑,这种特制的衡铁成品盖,依然如此毫无锈蚀,可见当年的工程质量值得信任。也许,郴铁地区原职工家属,透过这难以忘怀的几个大字,回想起当年铁路工人的创业艰辛……</h3><h3><br></h3><h3><br></h3> <h3>  步入小巷深处,只见围墙内有二座水塔,先后建于不同年代。郴铁地区刚建立时,一直时采用自建的供水系统。水源就地取材,在郴江河畔取水,通过管道输送至水塔,然后再送到千家万户。</h3><h3><br></h3><h3> 随着时间推移,原来从郴州河取水难已达标,都采用市供水公司提供的东江之水。并将“一户一表“的供水系统改造到户,也是便民好事一桩。</h3> <h3>  原郴铁地区,犹如"小社会"。有附属的建筑段,并保留至今。主要担负铁路沿线的工程建设和生活区宿舍楼建设,应该还担负日常维修。</h3> <h3>  照片中的"轨道车“,如今停放在自建里的路旁,也可以说是"废物利用",摇身一变成了小买铺。轨道车用于运输铁路日常维护,运送枕木等铁路物资。其动力是汽、柴油之类,用汽车改装后,可以在铁轨上行驶。</h3><h3><br></h3><h3> 到现在,轨道车早就提质改造,很现代化了,像客运列车了,用于铁路日常维修和抢修。当然,机务段还停放专用的救援列车。</h3> <h3>  这是目前新型的铁路轨道车。外型与电力机车一样,车厢内条件更舒适,还是同样担负其铁路的日常维护,大大改善了铁路工人的工作条件。</h3><h3><br></h3><h3> 其实,摆在自建里的老式铁路轨道车,很有历史沧桑感,应该保护起来。也许,再过了若干年后,还是"历史文物"呢!就像原停放在“三角线"的蒸汽火车头,假如能保留一台至今,真的是"古董"了。</h3> <h3>  这栋红色的二层楼宿舍楼,是当年郴铁地区的职工宿舍,主要用于铁路员工倒班的临时休息场所。多少年过去,二层楼的楼房已为危房待拆,早就无人居住。但楼房在铁路员工心中,有永远抹不去的记忆……</h3> <h3> 我们又来到原郴铁地区机务段,只见一层的机车维修车间保存蛮好。当年的蒸汽机车沿着铁路缓缓驶入车间,待机车维修好,再从车间另一端驶出,走向熟悉的工作岗位。</h3><h3><br></h3><h3> 由于原进出车间的铁路早已拆除,两端供机车出入的大门也红砖封闭。原打算进车间里瞧一瞧,无奈不知门在何方?也许车间内的铁路早已拆除。其实,这栋维修车间得已保存,也是一件美事。</h3> <h3>  又往前行,来到一栋一层楼处。经介绍这是原铁路员工澡堂,那时三班倒,澡堂24小时提供热水。回想起过去,家里都没有热水器之类,能享受下职工澡堂,估计一般单位还没有此条件。</h3><h3><br></h3><h3> 澡堂附近,有一台经过改造的蒸汽火车头,专用于给职工澡堂提供热水。其实,改造过的蒸汽机车锅炉,还有一项职能,就是“拉位子“,即每天上下鸣笛通知上下班了。就像兵营的军号催人奋进!那長長的鸣笛声,至今不时还在耳畔回荡。</h3> <h3>  步入火车站站台内,只见一处围墙大门紧闭。但大门柱有一块门牌,书写"郴州机务段"几个大字,由于铁路集团公司内部体制改革,郴州机务段撤销,並入株州机务段。</h3> <h3>  这张照片的建筑物是铁路宿舍楼,具体是那个单位的就不清楚了。应该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建设,由原郴州镇建筑公司承建,本人那时刚参加工作时任架子工,那时全部由在职工人操作,还没有民工之说法。</h3><h3><br></h3><h3><br></h3><h3> 该建筑物采用炉渣砖,施工砌筑为空斗墙,不过现在早已禁止砌筑空斗墙,抗震要求达不到。还有屋面上的预制砼大瓦,现在也难以见到。</h3><h3><br></h3><h3> 其实,为什么要细说其呢?因为宿舍楼的西侧就是沟东街。沟东街在上世纪八十年火车站广场改造时,沟东街就在今道路下(今称北干渠),位置在郴铁大酒店西侧。</h3> <h3>  </h3><h3> 从小在火车站長大的发小,一定还记得沟东街,与火车站平行的排水明沟,两"岸"低矮的木制板房,伴随我们慢慢長大。受当时经济限制,很难找到当时的照片。感谢喜欢绘画的陈建德同学,当时在附近的五一商场做美工,画了一幅写生油画,真实的反映了沟东街的实况,从火车站广场下台阶才能到沟东街……</h3><h3><br></h3><h3> 沟东街在未改造火车站广场的北侧,在广场一段为封闭式。其实沟东街是北湖的"北干渠"沿解放路自然的排水明沟,到火车站基本为下游了,再往前行穿过火车站老货站后排入郴江。</h3><h3><br></h3><h3> ‘沟东街",顾名思义,也就是所谓的"街“在东边。住在老街上的街坊们俗称"沟“,按书面语言称为"北干渠"。"沟东街"也许長年住在此地,约定俗称为此名,在郴州“官方“的地名志可能难于找到。</h3><h3><br></h3><h3> 虽然"沟东街"随着火车站广场的改造,早已名存实亡,但对火车站的发小们,一定难以忘却……</h3><h3>沟东街的“民俗民风",大约一是语言区别,由于铁路职工来源于四面八方,以普通话和湖北话为主。二是沟东街的居民,大都是铁路职工和家属,要不是铁路“转弯摸角“的亲戚。那低矮的木板房;那昏暗的灯光;那小沟潺潺流水,给当年的铁路人留下不尽的思恋,也许,乡愁就近在咫尺……</h3> <h3>  说了这么多郴铁地区的陈年趣事,一定要细说下郴州至白石渡的“免费火车"。该火车原为方便铁路沿线职工上下班的</h3><h3><br></h3><h3> 怀着好奇心,五一小长假期间,亲自去体会下绿皮火车。从郴州上车,途中经过郴州南(槐树下站)、坳上站、太平里站和白石渡站(终点站)。在车上晃悠一个小时到达。</h3><h3><br></h3><h3> 整列火车仅两节车厢256个座位,一个内燃机车头,被人称为是京广线的"袖珍列车。火车中午12点零5分准时出发,在白石渡休息1个小时,3点钟火车原路返回。</h3> <h3>  从车站上下站大都是挑担卖菜的铁路沿线村民,也就是自产自销的农副产品,的确大大的方便了村民。要不还有带小孩免费乘坐的城里人。当然,还有上下班的铁路员工。这趟列车被当地百姓称为"菜农专列“,是京广线上最"暖心"的一趟列车。</h3><h3><br></h3><h3> 其实,眼前的白石渡火车站,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修京广复线后修建的。由于往返的客运列车都不停车,火车站候车大厅成了小汽车停放点。时间尚早,站台附近有个铁路员工食堂,对外营业点了个十块钱的盒饭。哈哈,火车是免费的,但吃盒饭还是要付费的。</h3><h3><br></h3><h3> 其实,白石渡还有一段故事。应该是五十年前来过,父母亲那时从原郴州地区农副产品公司,派往公司驻白石渡调拨站工作。还是白石渡老火车站(今货站),车站附近有一大片仓库。这次吋间仓促,没时间去了。朋友推荐,坐摩的去老火车站,旧地重游后,再乘汽车去宜章县城,转道回郴。</h3> <h3>  笔者对铁路如此钟情,早期写了美篇巜记忆中的三都铁路》,对几十公里的三都铁路沿线每个车站走访,拙文发表后,引起沿线甚多读者的回忆和好评,并寄希望看到更多反映铁路题材的文章。</h3><h3><br></h3><h3> 是的,从1910年起,铁路被外国人引入中国,已有百余年历史。从最早的蒸汽火车,到今天的高铁时代,有着几代人的梦想。</h3><h3><br></h3><h3> 人民共和国走过七十年的历程,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尽管我能力有限,但我有一颗赤诚之心,用一份责任与热爱,懂得怎样饱含热情去表达对铁路工人和所有建设者的敬仰,去讴歌他们!也许,我们只能通过怀念记起过往;也许,从每一张老照片都在告诉我们生活不易,幸福不易。</h3> <h3>  火车站广场历经多少年风雨,从民国时期跨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最初命名“郴县火车站"到今天的"郴州火车站",它见证了郴州城市发展的进程。虽然,现在进入高铁时代,但火车站在我们心中永远有着满满的回忆……</h3><h3><br></h3><h3> 也许这篇文章,能唤起铁路儿时的发小当年美好的回忆。原来,郴州铁路地区是如此的熟悉,如此的可爱。又如此的遥远……</h3><h3> 不负韶华,传承记忆,期待我们伟大的祖国明天更美好!</h3><h3><br></h3><h3> 感谢《郴州志》、《百度知道》提供相关资料。</h3><h3> 感谢原铁中袁树生老师、原铁小杨春林老师提供相关资料。</h3><h3> 感谢左才潘、蒋利钦、陈志强、陈建德、周建生提供相关资料。</h3><h3> 感谢您的阅读,对笔者是莫大的鼓励和支持!</h3><h3> 编辑、制作、摄影:姚 宁</h3><h3> 校核:左才潘、文慕逵</h3><h3> 2019年5月21日随笔</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