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b04fbb"><b>走在诗意的语言文字中</b></font></h1> <h3>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读书亦如此,教学也理当如此!一直以来,段纯小学坚持每周二的教研活动,为老师们搭建学习展示的平台。在一次又一次的听课评课中,授课教师提高了自己上课的技能,听课教师也从中受益良多,看到了自己课堂中的短板,而学生们也变得越来越成为课堂的主人公,敢想敢说,敢思敢行。</h3> <h3> 5月21日,我们开展了高段语文教研活动,由宋艳玲老师和武晓洁老师授课,经过年级组的教学研讨,经过两位老师精心的准备,为我们展示了两节高质量的语文课。</h3><h3> 活动开始了!</h3> <h3> 第一节课由宋艳玲老师执教《大江保卫战》。</h3><h3> 《大江保卫战》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h3><h3> 课文脉络清晰明了,老师让孩子们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场面,很多孩子选择的是“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人民子弟兵的英勇顽强,一幅子弟兵的群体形象图,一幅是黄晓文的个体形象塑造图,每一幅都那么直观形象,让子弟兵形象跃然纸上,展现了子弟兵们的铮铮铁汉的本色。</h3><h3>在第五自然段的教学中,主要让学生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因为这一段是需要背诵的,让学生在多次反复朗读中,感受子弟兵们勇救人民群众的场面,“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的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在声声朗读中明白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人民子弟兵无处不在,他们是人民群众的“大救星”。</h3> <h3> 第二节课由武晓洁老师授课《孔子游春》</h3><h3> 《孔子游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它主要写了孔子带领他的弟子一起到泗水河边游玩,孔子借河水来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人的道理,表达了孔子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同时也说明了孔子是一个善于教育弟子的名师。</h3><h3> 用优美的语言贯穿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教师用心参考教材,把优美的过渡语和小结语记在了脑海里,用到了课堂中,使得课堂充满了语文学科浓浓的人文气息和语感。</h3><h3> 为了让君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教师没有让学生的探究脚步驻足在论水上,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师生言志中寻找君子,,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从内心体验到君子不是“轰轰烈烈”的代名词,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他就在我们身边,只要你善良、正直、富有爱心,都可以成为君子。</h3> <h3>《大江保卫战》评课:</h3><h3> 1、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子弟兵们勇救人民群众的场面,“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的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在声声朗读中明白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人民子弟兵无处不在,他们是人民群众的“大救星”。</h3><h3> 2、课堂处处充满了情感味。在品读第二节中,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课堂,口味课文的词句,珍视学生独特的读书体验,在品读黄晓文的事迹时,教师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内化文本语言,读懂课文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研读五节时,又充分引导学生熟读感悟,熟读成诵,重视学生语言积淀,使课堂充满了厚重的语文味。</h3><h3> 3、“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是本课鲜明的写作特色,学习这种表达方法,是课堂预设的学习目标,也是本课学习的难点。教学中在坚持以读为主、以讲促读、读中感悟的基础上,有机的渗透了写法的指导。</h3><h3> 建议:在结尾处,通过“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民子弟兵?”感受人民子弟兵的品质,并用“子弟兵叔叔,我想对你说?”为话题进行读写训练,使感情得到升华和迁移。</h3><h3><br></h3> <h3>《孔子游春》评课:</h3><h3> 1、关注情感积淀</h3><h3> 课文语言优美,字字含情,每一句话,每一幅图,都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因此,充分发掘课文的人文性,使学生实现情感的共鸣,实现情、文、人合一,是本节课设计的第一条线。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诗意的语言让学生了解水的优点,了解君子的为人,把水和君子巧妙的联系在一起。</h3><h3> 2、在学生自学第8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可以联系自己对水的认识、也可以联系别人对水的评价,如成语、名言、诗句等来体会。学生通过联想、推想、思考、分析,水“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的特点,在学生头脑逐渐清晰,而且具体可感。由此,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君子”。课堂上,教学第8自然段,针对水的四个特点,老师设计了仿写练习:水-------(看到的),她好像---------(想到的)。巧妙引导学生运用联想的表达方法写话。通过写话,不断丰厚学生对“水”、对“真君子”的认识、理解。</h3><h3> 建议:让学生有表达的欲望,孔子其实在要求我们每个人努力做个真君子,那么,你们愿意做真君子吗?为什么?”让学生们各抒己见,。</h3><h3> 通过阅读子路和颜回的志向,可以让学生议一议:“他们的志向好吗?”引导学生明白应“志向高远”而舍“小我”,紧接着问:“你们的志向是什么呢?能具体说说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h3><h3> </h3> <h3> 1、提高语文素养</h3><h3> 新课标指出:要特别关注语文双基训练,使语文课真正姓“语”。两节课教学,特别重视和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h3><h3> 2、阅读教学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要引导学生借助语言理解内容,同时要看看这样的内容是怎样借助语言表达的。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非常注重启发式教育。因此,他在论水时,不是先说水具有怎样的品性,而是先说水在自然中的一些生存状态,然后再说水“好像有德行”“ 好像有情义”“ 好像有志向”“ 好像善施教化”,其思想的精华、独特的教育方法在语言的运用上就表现出来了。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可以充分领悟巧用语言和精妙表达的无穷魅力。</h3> <h3> 当然教学是份残缺的艺术,每节课都有着不足之处,教研活动的目的就在于此,在研讨的过程中发现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取长补短,方能在教学的路上越走越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