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未来不是一个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向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这条路的过程既改变着走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昨天的新教育实验工作会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澳大利亚未来研究委员会主席埃利雅德博士说的这句话,随着新教育活动的深入这句话将更加深入人心。</h3><h3> 新教育行动带给了我们出乎意料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多元的——每方面的变化各有特点;是立体的——总体变化是多方位的;是有温度的——大家都投入了热情甚至是激情;是有层次的——总体变化不是同步的,在深度和广度上呈现有差异性;是思考的——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独到见解的;是融合的——把过去的教育改革成果与新教育加以融汇提升;是有创造性的——根据地域特点开发了属于自己的课程;也是异彩纷呈和继往开来的——不同的变化构筑了多元性,在融通过去与现在中开创着精彩的未来。总之,昨天各校校长的丰富多彩、各有创见的发言和两位局长善于融会贯通、善于运用辩证思维、善于引领鞭策的讲话更是这种变化的最好注解。</h3> <h3> 新教育带来的这种变化更印证了:“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但同时,变化的非同步非同等性又折射出态度端正程度、学习认真程度、行动快慢程度、思考深入程度的差异。现在是过去的未来,未来是明天的现在。也就是说,每个人每个学校几个月来的行动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未来的现在。</h3><h3> 当我们深知未来是创造出来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未来既有不确定的一面,也有可预期的一面。朱永新教授对新教育的彼岸即未来的预期是:彼岸是一群又一群长大的孩子,从他们身上能清晰地看到:政治是有理想的,财富是有汗水的,科学是有人性的,享乐是有道德的。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方针亦是国家层面对未来的一种预期。而由于人们认识的差异和在态度、行动、学习、坚持等方面的差异,使阶段性成果和预期相比具有差异性。有的是好于预期的,有的是逊于预期的。</h3><h3> 俗话说,只要伸伸手,就知有没有。一个人有没有武功,伸手较量一下,便高下立判。同样道理,我们是否有教育理想,是否在真阅读,是否在真行动,当每一次华山论剑之时,一切便立见分晓。所以,行动和坚持是创造美好未来的唯一途径。</h3> <h3> 昨天的会议还让我认识到,推进新教育需要进行阶段性总结,需要举办不同层次的阶段性总结会。总结的过程是回头看、明得失的过程;展示的过程是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过程,也是发现榜样、鞭策后进的过程。</h3><h3> 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是精彩还是黯淡,全由我们自己来决定!学习决定眼界,眼界决定高度;高度影响胸襟,胸襟决定格局。另一方面,态度决定行动,行动创造未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