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东欧之五:德累斯顿、波茨坦、柏林

野夜

<h1><b>德累斯顿(德语:Dresden;意为河边森林的人们)是德国萨克森州的首府,德国第三大城市,东部重要的文化、政治和经济中心。它位于德国的东南方,易北河谷地,南面离捷克边界仅30千米。</b></h1> <h1><b>德累斯顿剧院广场,这里有德雷斯顿最古老的森帕剧院坐落于1841年,1878年重建,是德国著名建筑之一。</b></h1> <h1><b>对面的皇家教堂</b></h1> <h1><b>这此建筑都是二战后重建的。这堆废墟是留下作纪念的。</b></h1> <h1><b>教堂内</b></h1> <h1><b>花园</b></h1> <h1><b>布鲁舍平台因其宏伟的露天台阶而闻名,非常适合散步、喝咖啡,被亲切地称作“欧洲的阳台”。</b></h1><h1><b>·从这里可以看到宫廷教堂和森帕歌剧院等主要城市建筑,还可以欣赏易北河的两岸风光。台阶两侧立有四个雕塑群,象征着一天内的四段时间。</b></h1> <h1><b>由此登上阳台</b></h1> <h1><b>在阳台上看易北河 ,可惜今天下雨。</b></h1> <h1><b>从下面看布鲁舍阳台</b></h1> <h1><b>这条长达百米的瓷砖壁画生动展现了王公贵族们骑马列队行进的情境,共刻画了1127-1876年间萨克森的35位君王,并标记有名字。<br></b><b>· 最让人称奇的是整个壁画墙由两万多片迈森瓷砖烧制、铺就而成,非常珍贵。</b></h1><h1><b>此地其他建筑二战中都毁了,唯独这长壁画却奇迹般完整保存下来了。</b></h1> <h1><b>波茨坦(Potsdam)其北部与柏林相邻(到柏林市中心约26千米)。坐落于哈韦尔河边,二战期间著名的波坦会议,就是在这里举行。</b></h1> <h1><b>1745年腓特列大帝下旨建造波茨坦的行宫。但他不想要一座雄伟的宫殿。而是一座带有洛可可风格的满足他个人需求的私密居住宫殿,一座以山为基座的一层建筑, 一座让他可以不必走很多台阶就可以到达宽敞的露台并到达花园的,和大自然无限接近的住所。1747年5月1日无忧宫举行了落成典礼。 除了战争时期,腓特列大帝每年从四月底到十月初一直都居住在无忧宫。除了他本人,只有被他选出的男宾客们才允许住在无忧宫,据说伏尔泰是他宫里的座上宾。他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冯·勃伦瑞克(Elisabeth Christine von Braunschweig-Bevern)在1733年结婚。在他1740年登基后,就长期分居。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共同出席。他赐予她一座美丽宫居住,但是长达四十年之久,不允许她踏入无忧宫。无忧宫又一度被称为“无妇宫”("sans femmes")。</b></h1> <h1><b>风车磨坊,相传造无忧宫时,当地的磨坊主不肯动迁,所以留在这里直到现今。其实是讹传,当时皇帝也是霸道的,岂容你留着。这是皇宫也需要磨坊磨面粉的。</b></h1> <h1><b>无忧宫边的“中国亭”,什么看也没有中国元素。倒象蒙古包,这就是以前西方人想像中的中国。</b></h1> <h1><b>这是种花遮阴的凉亭</b></h1> <h3></h3><h1><b>柏林,二战的战场;冷战时被一分为二。沉重的历史痕迹遍布全城。</b></h1> <h1><b style="font-size: 20px;">柏林的德国国会大厦建于1884年,由德国建筑师保罗·瓦洛特设计,采用古典主义风格,最初为德意志帝国的议会。1918年11月9日,议员菲利普·沙伊德曼通过国会大厦的窗口宣告共和国的成立。1933年2月27日大厦失火,部分建筑被毁,失火原因不明。“国会纵火案”成为纳粹统治者迫害政界反对派人士的借口。二战中,大厦遭到严重毁坏。1945年4月30日,苏联红军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屋顶,宣布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61至1971年间,大厦按保罗·鲍姆加藤的设计方案重建。重建的国会大厦对建筑进行了简化,省去了1945年被炸掉的大厦圆顶部分。这座曾位于柏林墙边界上的大厦内曾办有“德国历史问答”展览。该展览迁至德国大教堂中。两德统一之后,德国联邦议会决定重新迁入国会大厦。1990年10月3日德国人民在国会大厦前庆祝了国家的重新统一,同年12月20日,第一届全德联邦议会确定柏林为统一德国的首都,国会大厦则被定为德国联邦议院所在地。1994年至1999年,诺曼·弗斯特爵士以大厦最初的规模为蓝本设计,对国会大厦进行了重新修建,建成为一座现代化的议会办公大楼,新建的穹形圆顶供人游览。1994年修复工程开始之前,国会大厦曾成为全欧洲最引人注目的艺术品。德国联邦议院于1998年底迁入国会大厦,1999年在此选举下一任联邦总统。现曾让人争议一时的穹形圆顶已成为柏林城的新标志。</b></h1> <h1><b>背后是总理府 ,默克尔在这里上班。</b></h1> <h1><b>柏林的亚历山大广场,是柏林的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亚历山大广场最引人注目的是高368米的电视塔,游客可登上这座柏林最高的建筑一览全城的风景。</b></h1><h1><b>早在17世纪这里是羊毛和牲口的交易市场。后来广场被木栅栏一分为二,广场的北部继续用作交易市场。每年都在这里举行德国最大的羊毛交易市场,而南部则为阅兵场所使用。</b></h1> <h1><b>广场中雕像,是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b></h1> <h1><b>柏林电视塔</b></h1> <h1><b>马恩广场上。马克思坐着,恩格斯站着。</b></h1> <h1><b>附近雕像</b></h1> <h1><b> 勃兰登堡门(Brandenburger Tor)是位于德国首都柏林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由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于1788年至1791年间建造,以纪念普鲁士在七年战争取得的胜利。<br></b><b>  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的象征,也是德国的国家象征标志,它见证了柏林、德国、欧洲乃至世界的许多重要历史事件。<br></b><b>  勃兰登堡门位于柏林市中心,东侧是巴黎广场和菩提树下大街的尽头,西侧是三月十八日广场和六月-街的起点。</b></h1><h1><b>  勃兰登堡门东侧的巴黎广场,纪念1814年普鲁士军队在解放战争中占领巴黎而命名。菩提树下大街从勃兰登堡门向东横穿柏林市中心,一直通往柏林博物馆岛和柏林电视塔,是欧洲最华丽的大街之一。</b></h1> <h1><b>正对勃兰登堡门的菩提树下大道</b></h1> <h1><b>柏林墙又称“反法西斯防卫墙”。 横贯于柏林市中心的水泥墙。总长度为154千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柏林市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由民主德国管理,苏联派驻军,西部由联邦德国管理,美、英、法派驻军。1961年,民主德国为阻止其公民外流,在交界处筑墙隔离,只留九个过境站。1991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后,该墙被拆除,只留下一小部分供人参观。</b></h1> <h1><b>墙上各种塗鸦</b></h1> <h1><b>柏林墙西侧</b></h1> <h1><b>二个狼狈为奸的独裁者</b></h1> <h1><b>墙上弹孔累累,想必当时有人冤死墙下。</b></h1> <h1><b>已折除墙体的地上标明是“柏林墙1961-1989”的所在地。</b></h1><p><br></p> <h1><b>墙旁雕像亦悲哀</b></h1> <h1><b>贴二张以前的照片</b></h1> <h1><b>位于弗里德里希大街和Zimmerstrasse街交界处的查理检查站(Checkpoint Charlie)在冷战期间是非德国人在两个柏林之间通行的关口。查理检查站是在1961年至1990年间东西柏林间三个边境检查站之一(查理-Charlie)是英语之中字母“C”的代名词,查理检查站即“C”号检查站之意),是当时东西柏林间盟军军人唯一的出入检查站,也是所有外国人在东西柏林间唯一的一条市内通路。那里竖立的一苏联士兵和一美国士兵的肖像建于1998年10月,由弗兰克·蒂尔(Frank Thiel)设计,用以纪念1961年在经过多次最后通牒之后美苏坦克对峙事件。</b></h1> <h1><b>留下这个检查站以誌纪念。士兵是供人拍照的。</b></h1> <h1><b>从柏林乘火车去法兰克福,柏林火车站是德国最漂亮最大的车站。</b></h1> <h1><b>进站不安检,甚至不检票。根本没有检票口,直接到站台候车。途中有个老头来要求看看票。并说“谢谢,打扰了。”</b></h1> <h1><b>到站后直接出站,也不检票。这么多难民的国家,如此宽容和信任人民。</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