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最适合掼蛋的地方

老陈

<p class="ql-block">  车到滇西时,一位挚友发来微信,说和顺一定要去,我不但去了,还在和顺多住了一宿。 </p><p class="ql-block">  和顺位于腾冲西南4公里处,是个古镇,曾被评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之首,因河绕村而过得名“河顺”,后取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今名。民国元老、腾冲人李根源先生赞赏和顺是“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p> <h3>  一直在下雨。车到古镇入口牌坊时,雨特别大。买好门票,停好车,所订客栈的年轻老板带着几把伞来接我们。天色已晚,雨中,古镇一片暮色。</h3> <h3>  我们订的是映古客栈,很文气的名字。</h3> <h3>  穿过短短的小巷,走过几级石阶,来到一座两层楼的四合院,便是客栈了。</h3> <h3>  客栈院子方方正正,院内有花,二楼栏杆上挂着花槽,花槽里垂下的藤蔓是真货不是塑料的。面朝天井有一圈廊檐,房门均在檐下,每间房檐下有茶几一个藤椅两把,特别是还有吊篮,很适合雨中坐这看看闲书,或干脆发呆。</h3> <h3>  晚饭后出来转转。 <br>  一向觉得青石板路和小雨是绝配。没有小雨,青石板便少了味道;没有青石板,雨中也会少了特意撑把伞出来听雨的人。小雨和青石板一配对,便有了画,有了诗,也有了遐想。不过,和顺的路不是青石板,而是火山石,既有青石板的韵味,又比青石板吸水性好,有孔,雨中踩上去一点也不会滑。好多路中间专门有一到三行用平整的石条铺成,当地称作“灯芯石路”。</h3> <h3>  古镇地势起伏,来到一高处,脚下便是陷河。看到河对面民居中的昏黄灯光,忽然想起斯蒂芬妮·梅尔的《暮光之城》。</h3> <h3>  睡过一觉,古镇也醒了。街巷没有刻意的妆扮,很有静气,原居民的生活也怡然自得。卖早餐的摊主说,现在是淡季,你们若是春节五一国庆来,街上人挤人。 <br>  十多亿人口步调一致调休合并放长假,加上国人原本就好扎堆,不挤才怪。</h3> <h3>  古镇指示牌很多,挂在一起倒也成了一景。</h3> <h3>  古镇的建筑有的呈徽派特色,有的有中原神韵,“古处同敦”这种闾门则完全中西合璧。建筑风格的兼收并蓄,与当地的先人大多是明初到云南从事军屯和民屯的四川人、江南人、中原人以及走夷方有很大的关系。</h3> <h3>  古镇有个百年菜市场,各种农产品摆满了几条小巷,还有三七天麻一类的药材。</h3> <h3>  也有咖啡馆这类时尚的去处。还有条酒吧文化街,露天的,沿着小河一溜深红色的遮阳伞,很有镜头感。</h3> <h3>  传统遭遇时尚,古镇人是困惑还是顺应,也许不是个问题。</h3> <h3>  经过一户人家,门锁着,看家的黄狗趴在门旁的台子上。朝狗拍拍手,立马跳下和我亲热起来,我说你回去吧我走了,他立马一转身又跳到台子上,还是原来的姿势趴着,很尽责地守着门。</h3> <h3>  在古镇闲逛,不多远就会遇到一个半月形的场地,这便是月台。和顺先民都系屯边而来,以宗族为纽带聚族而居便顺理成章。这种“理”集中体现在“严格有序的里巷”和“组团式的聚居”两种聚落形态上,每一族居住的地方以姓氏或籍贯命名,如尹家坡、寸家湾、刘家巷等,在路口巷头分别建有闾门。每一族群还建有公共空间,月台便是代表,不仅可供村民纳凉聊天,据说还是风水观在聚落中的体现,部分月台前还增筑弧形照壁,月台使这种聚族而居在理中又多出若干的趣。没有月台,不但建筑单调,生活也单调了许多。</h3> <h3>  还有种很有趣的建筑是洗衣亭。历史上中国有过几次大规模人口移动,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在和顺以及腾冲一带,则是走夷方(到缅甸做玉石生意)。走夷方的男人常年不归总想给在家的女人一点慰藉,于是便在家乡河上铺石修亭,为洗衣的女人遮风挡雨。一代代下来,和顺便有了在别处从未见过的众多的洗衣亭。洗衣亭与月台、照壁一道,成了和顺民居建筑中最有艺术趣味的人文景观。<br></h3> <h3> 寸氏宗祠是和顺古镇的标志性建筑。别家宗祠大门多为传统的飞檐斗拱、瓦木结构,寸氏宗祠大门从材料到外形都标新立异,典型的南亚风格。 <br>  进去看看。</h3> <h3>  正好寸家的后人在里面,聊聊,真让人惊叹。明清两朝,寸家中了223个秀才、4个举人,光绪年还出了寸开泰一个进士。故按律允许宗祠悬两斗,即在门外看到的左右两边各一高达两丈多的石柱标杆,标杆上有两层方斗。其他宗祠则无此殊荣。<br></h3> <h3>  和顺有不少牌坊,按经验,牌坊多的地方必有民谣。徽州民谣中“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广为人知。果然,和顺也有民谣:“大姐回家泪汪汪,愁眉苦脸诉爹娘。有女莫嫁和顺乡,十年守寡半月双。”</h3> <h3>  和顺图书馆当然要去。 <br>  据说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也是中国农村举世无双的第一座图书馆。图书馆系中西合璧式的建筑群,由大门、中门、花园、馆舍主楼、藏书楼等组成,牌楼式大门悬挂的“和顺图书馆”匾额是和顺清代举人张砺所书。</h3> <h3>  穿过传统的中式门楼,是一西式造型的平顶拱形中门,说这是仿苏州东吴大学校门而建。门额悬胡适题写的馆名,门额上方“文化之津”为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李石增所题,下方的“民智泉源”,则出自中国现代数学先驱、云南人熊庆来之手。</h3> <h3>  藏书楼隐于一道园林风格的门后,据说和顺图书馆有藏书七万多册,其中珍贵典籍就有一万多册。历经战火摧残和文革横扫还得以保存,很是不易。</h3> <h3>  图书馆自然少不了各种党报,报夹在桌上有序地摆放着,却未见着读者。<br>  作为边陲之地,农村有这样一座图书馆,可见和顺的文化底蕴。馆内介绍资料说,明末清初两百年间,和顺出了8个举人、3个拨贡、403个秀才。从清末到民初,又有12人留学日本,可谓人杰地灵。<br></h3> <h3>  著名哲学家艾思奇,便是和顺人士。艾思奇家的祖宅如今成了他的纪念馆。 <br>  《大众哲学》和《哲学与生活》是艾思奇最著名的两部著作,曾引导无数青年走上革命道路。1966年初艾思奇心脏病去世,毛泽东为艾思奇的悼词专门加上“中国的理论领域的忠诚战士”一语。</h3> <h3>  纪念馆有一很高很高的棕榈树,孤零零地直立着。忽然胡思乱想,假如艾思奇多活几年经历文革,文革中他会不会像这棵树一样保全着直挺挺的形象?</h3> <h3>  走得有点累了,于是,路过建于清咸丰年间的刘氏宗祠便不进去了,里边有啥看的回去上网查。</h3> <h3>  建于明崇祯年间的元龙阁隔着龙潭远远望一眼,也不过去了。说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道观,估计也就那么回事。</h3> <h3>  经过一家做腾宣的作坊。腾宣和腾编、腾药并称腾冲三宝,据说当年徐悲鸿夸这种纸不仅有正宗宣纸的优点,还有一大妙处就是作画后别人无法偷揭。不是搞书画的,既然走累了,当然也不进去了。<br></h3> <h3>  走累了,是因为一直在用腿,用腿追逐着一个个景点。而到和顺古镇,或许不应该用腿的。用腿你便永远是和顺的一个过客,不用腿,直接“瘫”在哪消磨时光,或许才能收获一点和顺原居民的生活体验,找到一份“家在和顺”的快感。否则,即使你把所有景点都跑完,也还是白来。于是我们说,不跑了,回客栈,掼蛋。</h3> <h3>  掼蛋是淮安人发明流行于江苏及安徽部分地区的一种扑克牌打法。围绕掼蛋现已有了网站,出了书,开辟了电视频道,还有了研究会,俨然成了一种文化。在客栈廊檐下掼蛋,掼着掼着,忽然觉得掼蛋与很有文化底蕴的和顺,居然在逻辑关系方面有着诸多的契合。</h3> <h3>  和顺的客栈大多有院子,酒吧街还有很多伞下的桌椅,在户外掼蛋再好不过,不抽烟的人可大大减轻在室内掼蛋的二手烟之害。掼蛋是融合了炒地皮、斗地主等几种打法之后形成的一种打法,这和和顺古镇建筑风格上的兼收并蓄如出一辙。掼蛋最怕牌散,为了出牌手数最少化,必须尽量聚散成团,这又与和顺先民聚族而居的建筑思想十分吻合。掼蛋讲的是牌理,求的是牌趣,光靠一手呆子牌赢也没意思,如何通过巧妙的构思与布局把手中的牌打出不同的意义,这正好又能从和顺古镇聚落形态的理与趣中得到启迪。</h3> <h3>  和顺古镇的美感很多在于细节,别说那些指示牌和街头巷口的小摆设,连墙缝里自然生长的小草,都为和顺增色不少。掼蛋一样,一个细节就能决定整局牌的输赢,一把好牌,出错一张,优势瞬间变成劣势。掼蛋最忌机械唯“牌”主义,好牌不一定就有作为,孬牌不一定就没有作为;有时想给下家设置门槛,但往往挡了下家也挡了对家;牌不能出丢是普遍真理,但有时根据自己的牌型特点又恰恰需要战略性出丢……等等这些,全看你如何根据形势巧妙应变,掼蛋就是这样充满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在和顺掼蛋,如果不能掌握这些,可就近去趟艾思奇纪念馆抱抱佛脚,恶补一下《大众哲学》。掼蛋有个“守门人原则”,在和顺古镇遇到的狗狗,守门都是那样恪尽职守,如果掼蛋不知守门,完全可以去找这位狗狗现场取经。<br></h3> <h3>  去年和江陵先生、宗长、尧宙在庐山牯岭街一家很有文青特点的餐厅吃饭时,对墙上很多有趣的牌牌颇感兴趣,当中一个内容为“旅行就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细想这句话并不全面,因为没说到那地方是要掼蛋的。而和顺,真是最适合掼蛋的地方。坐下来,哪也不跑,掼掼蛋,一杯当地的小粒咖啡,或者一壶滇红,边掼边品,在静气中很可能就收获了一种家在和顺的感觉。</h3> <h3>  同行的蒋先生博学且擅做功课,说附近还有个西董花园值得一去。西董花园在董官村,明洪武年间,董家先人董救来和顺开屯戌边,并从南京将家眷迁居到董官村。村口门楼上“高节林立”四字石刻,指的大概就是这事。</h3> <h3>  清末民初,董家兄弟开始走夷方并创建多家跨国、跨省商号,通过马帮运输,董家的商号分号覆盖了整条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与徽商晋商一样,董氏兄弟赚了钱也回乡盖房子,西董建筑群由此形成。</h3> <h3>  西董花园的建筑很有特点,但花园不咋样,很不专业,与扬州六姐妹的乡舍没法比。然而居然也是掼蛋好去处,花园里撑着几顶遮阳伞,伞下方桌正好都配了四张方凳,虽然可喝茶可吃饭,但这明显更是为掼蛋准备的(看到这点倍感亲切)。于是我们又坐了下来,不在这掼把蛋还真对不起花园精心准备的这套桌凳。</h3> <h3>  和顺龙潭当中有一石亭,石亭中有一石桌,凑近瞧瞧,石桌旁还有四张石鼓凳,可惜我们毕竟不是古镇真正的原居民,总得离开。下次再来和顺,带副牌,便在这里开掼了。</h3> <h3>  原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来过和顺。朱镕基很少题字,但在和顺,朱镕基的题字赫然在目。朱镕基可能不会掼蛋,否则如果题个“掼蛋胜地”,该是多好。</h3> <h3>  和顺古镇边上有条河叫南底河,南底河古称安乐河。和顺是安静的,不必追逐一个个景点,就呆在古镇里,做点原居民日常做的事,寻求原居民的生活感受,让安静升华为一种心境,才是最为快乐的旅行。过去有句话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什么安乐就一定会死?其实,把社会发展的目标对准老百姓的安乐,倒是能免除许多忧患的。 </h3> <h3>  和顺,说好了,我们还要来,哪怕只是来掼蛋。</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