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上海》第4站——边邑大利

留下飞翔的痕迹

<h3> 循~历史行迹</h3><h3> 走~卅站路线</h3><h3> 读~城间万象</h3><h3> 植~守土之心</h3> <h3>本期的主题——边邑大利</h3><h3> 这期的"走读上海"原本安排在2018年12月30日最后一天,而这一天上海迎来这个冬季最为寒冷的一天,不仅气温将至零下2度,天空还飘起了雪花。在这样的天气下,要行走3小时,对同学们来说是极大的考验和挑战。所以周姐姐临时调换时间,改为2019年的第一天进行第四站"边邑大利"的走读,是非常有意义和值得留念的。</h3> <h3>主题的意义:</h3><h3>边邑——靠海的小县城</h3><h3>大利——产生大的利益</h3> <h3>  周姐姐的米奇绒线帽既保暖又富有童趣😊</h3> <h3>舳舻相街 帆墙比栉:形容船只很多</h3><h3>舳——船尾</h3><h3>舻——船尾</h3><h3>栉——古代妇女用的栉子(一种很密的梳子)</h3><h3><br></h3><h3><br></h3> <h3>救火瞭望塔</h3> <h3>1840年之后出现的典型石库门建筑</h3> <h3>篾竹路——是专门用来制作船帆的</h3><h3>老城厢的每条路都有很深的含义</h3> <h3></h3><h3>外包桥街——上海布匹庙</h3><h3>元代"黄道婆"是中国纺织业的"鼻主"</h3><h3></h3> <h3>  南浦大桥旁边的红砖灰瓦的建筑就是"三山会馆",极具年代感,是现代桥梁与近代建筑的一种完美的融合和碰撞。当冬日一缕暖阳照耀在墙面上,仿佛看尽了历史的沧桑,也许正是一代代的传承与发展,才成就了如今繁华耀眼的魔都!</h3> <h3>  还记得城隍庙里也有个戏台,是从闸北公园以“化整为零”的方式搬迁到城隍庙的。而这个戏台和那里几乎一样,连屋顶的回音设计,都是一样的技术。这个戏台也经历过迁徙,只是用大吊车进行的整体迁移。</h3> <h3>  经常在电视剧里听到会馆和公所,通过今天的参观和讲解,才了解他们有所区别。会馆是同乡组织,公所是同业组织,都是民间组织。今天在这里找到了出处,上海有大大小小的会馆公所数百处,在这里二楼的一个地图上,有各种组织说明,这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h3> <h3>  这里供奉着"妈祖",能够保佑航运安全。外面的戏台是当时用来祭祀的。</h3> <h3>来张合影</h3> <h3>  寒风中讲解的周姐姐,内心热情的卤蛋叔,默默跟随的志愿者。在这寒冷的冬日带给我们太多的感动。</h3> <h3>  让我们踏着坚定的步伐,迈向201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