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林吟舫,这是一个多么富有雍容华贵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啊!林吟舫是一个伟大、坚强、平凡、操劳一生的女人,她就是我们的母亲。 </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零一九年六月十五日,是母亲的百年诞辰纪念日。我们决定用照片、文字来抒发儿女难以平复的心绪,抒发儿女对母亲的感恩和思念。妈妈——我们想念您!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出生于一九一九年六月十五日,祖籍是浙江镇海 。外祖父是个银行董事,母亲年幼时因外祖父来京创办银行,所以一家老小随外祖父迁到北京居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先后在北师大一小、北京贝满女中、北京辅仁大学女校社经系完成了自己的学业。由于所读学校均是教会学校,老师们大多数是神父或嬷嬷,授课均为英语,所以母亲英文学的非常棒!发音纯美音,笔译和口译都非常的超群。</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大学毕业后,先后就职成都公立医院做会计出纳;又在上海五华贸易公司任会计。因为英语方面表现特别出色,一九四四年在大上海影院做译意风,给外国影片现场翻译播音。</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从小家庭生活富裕,优越的生活环境造就了母亲年轻时是个性情活泼、好动、爱玩、喜欢结交朋友、还喜欢拍照片。</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让我们通过那个时代的照片简单了解母亲年青一代人的服饰和生活吧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雪下的好大啊!趴在雪中的母亲,孩子气十足笑的好开心啊!</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总说我(双宁)像极了林家人,尤其和她姑姑十分相像。姑姥姥我们没见过,但看到这张照片大家都说我和年轻时的母亲更像。</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的母亲真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太美啦!</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生时代的母亲与同学们在一起拍毕业照留念。</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民国三十一年六月,母亲在北京辅仁大学毕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辅仁大学毕业证书。</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毕业后的母亲,好个悠闲自在。</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从小喜欢听戏和穿戏装扮角唱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母亲穿戏装的照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时候的母亲更漂亮更有魅力。</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与她的好姐妹们。</span></p> <h1> </h1><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四九年母亲与父亲相识后来到北京,可以说共同语言、共同兴趣、志同道合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风雨同舟,不管是生活上还工作中遇到多少困难,他们两人都能一起去面对。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五二年他们结婚成家,夫妻俩开了长征美术社到一九五六年全国公私合营,进入北京市美术公司,他们夫妻双双以专业美术技术人员牵头,画国徽、领袖像,参与全国各地大型展览会等项目,操办各种大型展览及沙盘模型。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二年国家遭受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市政府要求缩减市属企业人员编制,美术公司对内部双职工劝其中一人自动离职,母亲被迫离职回家,从此成为家庭妇女。写到这里,我们禁不住试图用自己的心境去感悟、去体会母亲那时的心情和境遇:一个富家女、三、四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气质优雅的职场女性,一下子沦为无职业、无收入,今后将终日混迹于街道胡同里的家庭妇女,这其中的无奈、苦寂谁能体会,这其中的心理落差、精神上的落差,该是怎样的悬殊。母亲用她的睿智、达观走过了由富裕优渥到提襟见肘,由钱财无忧到困顿生活中的算计分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我们四个孩子,为了家庭和减轻父亲的负担,她去找各种工作干,只为了养老糊口。听到内蒙十年庆典办展览会,母亲抛家舍业孤身到千里之外人生地不熟的内蒙古工作挣钱。为了平日生活,七、八岁的我(双宁)学着洗衣服做饭操持家务,学着分担家庭生活重任。展览会如期举办,母亲得到参展单位的好评,还得到乌兰夫的接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她为街道残疾人办服务社,组织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这些二、三十岁的年青人,有谈恋爱受刺激患上严重的抑郁症、有腿部残疾终年靠坐轮椅生活、还有双耳聋靠助听器生活、还有.....面对这些年轻人,母亲为了他们可以说是操碎了心,倾尽自己所有的经历和爱,到处奔波托关系找门路,联系他们可做的事情,并手把手教他们生存的本事。关心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牵线搭桥,使他们娶妻生子成家立业。这些年轻人称母亲为老师,但我认为他们远远超过了师生关系,母亲是把他们这些残疾年轻人当成自己的孩子来对待。 </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文革时期,母亲为了每天能挣2元多钱,她带着徒弟做油漆工,登梯爬高写标语,海军总医院、北京第二医院、北京烤鸭店等,到处都有母亲的身影出现,那时候每天晚上母亲拖着劳累疲惫的身体回家,休息一晚上,第二天她又开始了劳累的一天。 </span></h1><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亲利用自己英语好这个特长,给出版局、杂志社翻译书籍,不管是汉译英还是英译汉,她都能抢时抢点按时完成任务;她和父亲跑图书馆找资料,编写剧本;她在街道做主任,走街串巷,奔走各家各院,努力做一个称职的街道干部。总之,能挣钱的工作她什么都去干,而且还能干的十分出色,这就是影响我们一生的母亲。 </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虽然那时我们的日子过的比较拮据,但不管是亲戚还是朋友,谁生活中有困难,母亲都会想办法帮忙解决。哪怕自己没钱再找朋友借,使生活一天天一年年就这样的过。她身为长辈,侄子侄女结婚生子,她都准备好礼物,份份既体面又实惠,还不分彼此同等对待。去年大爷家的女儿,七十多岁的姐姐还在家族群里,赞美母亲当年她结婚时送的毛毯现在还在用,好看实用有纪念意义。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一个普通的、豪爽的、伟大的、把自己的一切都付出的女人。她的言谈举止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了我们要如何做人做事。</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父亲和母亲的结婚证书。</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五三年一月,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我们的哥哥穆天宁出生。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哥哥穆天宁百天的时候和父母亲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五七年,我和妹妹庆宁先后出生。父亲和母亲带我们三个孩子,在照相馆拍照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我2岁,庆宁8个月。</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困难时期,父母亲辞掉家里的保姆,我们从此学着照顾自己,学着做饭洗衣操持家务,帮父母排忧解难安心工作。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我们一家六口在中山公园游玩时拍下的全家福照片。当时穆天宁8岁、穆双宁6岁、穆庆宁5岁、穆家宁最小只有3岁。</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六三年,妈妈去内蒙古去工作,参加内蒙古成立10周年大型展览会制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完成工作回京后,我们一家拍了全家福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照片拍摄于北京国泰照相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九七一年,哥哥天宁从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回京探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在北京欧亚(文革时期叫东方红)照相馆拍下第三张全家福照片。</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为了我们四个孩子有衣穿,她学着用缝纫机做衣服,缝缝补补,用大改小,使我们几个孩子在无忧无虑的生活中成长。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长大了、工作了、成家了、有孩子了,母亲确老啦!她做饭买菜,帮我们照顾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学,母亲为了我们,为了这个家,一直在默默的付出从来没有过索取。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为了自己所爱的人(爱人、孩子)奉献了一切,甘愿吃苦无怨无悔,并为之付出一辈子,为了我们她完全没了自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她的影响和熏陶下,成就了我们这一辈人在艰苦环境中长大。过早学会做饭照顾家人、操持家务、学会当家。家贫为我们带来勤俭持家好品质,艰苦环境培养了我们坚韧不拔的性格。细数我们兄弟姐妹,虽说没有出类拔萃,但也是各有千秋,在单位均为骨干,被领导认可,被同志美评,可以说都画出圆满的句号。</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穆双宁和母亲在一起。</span></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在家里个人拍照留影。</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八二年三月,穆双宁带女儿炘炘回家,姥姥抱着百天的外孙女留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巩炘如六个月了,母亲高兴的抱着外孙女,要求给她们祖孙两个拍张照。</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八四年的夏天,双宁、庆宁带着炘炘陪同父母亲到北海公园游玩,庆宁给母亲拍照留影。</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抱着孙子穆峰(穆家宁的儿子)在家拍照留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和母亲同孙子穆峰在一起。</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父亲的朋友来家里拜访,临走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带着孙子穆峰外孙女炘炘同客人拍下照片留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舅舅出差到北京,特意到家里探望母亲和父亲,离别时合影留念。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不慎摔伤了,由于没有公费医疗,母亲不同意做手术,只选择保守治疗。我们明白妈妈怕花钱,就提出四个孩子凑钱一起分担医药费,母亲以心脏不好婉转的拒绝了。</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宁可自己每天生活在疼痛中,用止痛药维持,也不想给我们增加经济负担。保守治疗使母亲一直卧床不起,父亲为了我们能安心工作,他承担起照顾母亲和家务事情,买菜做饭,端水喂药,床前伺候几年,履行了一个丈夫的责任。 </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摔伤后,父亲经常推母亲在府右街遛弯或带她去逛公园。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山公园郁金香盛开的季节里,父亲推母亲在中山公园赏花摄影留念。</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四个孩子只要是休息日,就都回家帮助照顾母亲,也好让父亲出去活动游玩休息一下。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是穆天宁推着母亲在街上散步,在节日的花坛前。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家里房屋修缮,父母亲来到双宁家居住几天,双宁休息推着母亲在楼区里遛弯拍照留念。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双宁家地方小,为了母亲能来家住,特意换了大沙发使她能躺下睡觉,平时还可依靠沙发的扶手坐着舒服些,父亲就天天放折叠床睡觉。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双宁家里,母亲穿着红毛衣,坐在沙发上同双宁合影。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九六年八月二日,母亲因病去世,过早的离开我们,享年77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走了,我们都很悲痛。父亲在哭诉说对不起母亲时,我们才知道,母亲当年嫁给父亲时,嫁妆竟有四十多箱子。可想之,母亲从嫁给父亲就一直在付出,她的嫁妆都补贴在家里的生意和生活中了。至今还记得我们几个孩子淘气时,她说的话仍在耳边响起,“我用德国钢琴、打字机、蔡司相机就换来你们这四块料。”言语中透着是那么嫌弃儿女们不争气不理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去世后,我们把母亲安葬在环境优美地域宽阔的八达岭人家公墓。每年的清明节和母亲的祭日,我们四个儿女都会陪着 父亲到母亲的墓地祭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母亲墓碑前,父亲将平日写的怀念母亲的诗词含泪念给母亲听感人肺腑。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有件事情到现在一想起都觉得对不起母亲。那是在母亲去世的前两天,我回家帮她洗头、洗澡、洗脚、剪指甲。我走时,她看着我说“明天你下班过来好吗?”当时幼儿园正拆迁,事较多,下班很晚。我就说“明天不过来了,等幼儿园拆迁工作结束后,我休息就接您到我家住几天”她特别高兴答应了,可谁想到两天后母亲却永远的离开我们。我后悔第二天瞎忙没回来看她,我再也没机会尽孝了。我们长大了,我们成家了,苦日子过去了,母亲却走了。她在这个家里没享受一天福,这就是为了我们辛苦一生、奉献一生的母亲。 母亲她走了,家没了,世界也随着变了,再也没有人叮嘱我们要常回家看看。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纪念母亲诞辰100年,我们制作了这个相册,通过照片和文字纪念和缅怀母亲的一生,也使我们想起了许多小时候的事情。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庆宁回忆到:母亲到内蒙去办展览会。家里是父亲上班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姐姐虽然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但自己马上帮助父亲承担起了照顾家和洗衣做饭做家务。母亲完成工作回来时。父亲高兴地对母亲汇报说“女儿洗了几绳的衣服” 母亲一边哭着夸姐姐懂事乖巧,一边抱怨父亲不知心疼这么小的孩子。 </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七一年底,我和姐姐同时初中毕业,毕业后我分配到西单商场。一个开始工作,一个在家治病待业,母亲对我们姐妹两个一样看待,绝不厚此薄彼,绝不让我因此有优越感,姐姐有丝毫失落感。添置衣裤都是一式两份,就连买雨衣雨鞋都是一人一套。同事们尤其是年岁大的师傅们都对此赞不绝口,说母亲对两个女儿教养得当。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实我被分配西单商场非常不情愿,认为没出息。母亲劝我说“西单商场好,是老字号,就冲西单这两个字,它都搬不到东单去。” 母亲真是非常满意她 儿女们都守家在地,离家近,离她近,安安稳稳,平平静静的,不要因工作环境,工作性质被迫迁出京城,迁入二三线城市,甚至迁入大山。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又如十几岁孩子正是窜长身体的时候,我的衣裤穿半年八个月就显短了,母亲就找来近似的布把衣服的下摆,裤子的裤腿接长,拼接的地方好看又整齐,让我继续接着穿。我至今记得我周围的人笑话我穿着接腿儿的裤子的情景。当时我并没有觉得不好意思,反而感觉自己特立独行,直到商场有男孩子陆续愿意接近我找我玩,我的姐妹们还笑称,他们就是从穿接腿儿裤子看上你的!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为京剧院朋友写折子戏的剧本台词,查阅历史资料 ,翻阅小说读本,编写了《梁红玉擂鼓战金山》 我们从此在家里的书桌案头上就看到了自制的韵母字本。让我们从此初识了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庆宁的回忆使双宁想起:母亲去内蒙时我们都不大,我个子小,要登着小板凳才能够切菜。母亲好友辛姨和宁姨经常来家看我们,看到我这样切菜,尤其是切胡萝卜一切一滚,她特别担心 。给母亲写信时就催着她忙完赶紧回来,“我看到丫头切胡萝卜,一切一滚我就害怕,提醒她别切到手指,孩子还说没事我切不到手”现在想起,这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对我们也是一个锻炼 。 </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该上小学了,母亲说让我去太仆寺街二小上学,因为哥哥在那所学校,我的任务就是看着哥哥,他有什么事犯错误就回家告诉家长。每次家长会,妈妈都先去我班,然后再去给哥哥开会。她说“愿意给我开会,听到的都是表扬好事。给哥哥开会就是批评和告状”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初中毕业,班主任找我说“你母亲要求先分配妹妹,说你老实可以看家。”我听了母亲的话,当时我不想上高中,又因为心脏不舒服,就一边看病一边照顾家,并练习画画。父亲看我画画,特意买来国画颜料和蝉衣娟指导我画工笔画花鸟仕女,画出成品父亲都贴到墙上不断鼓励;同时我还学着缝补做棉衣裤,母亲把掌家过日子一切交给了我。这四年我感觉过的很充实,工作后我画画的特长充分发挥,各幼儿园的环境布置(西单商场幼儿园大墙面的“飞上太空”放大九宫格做画)都出自我的手;有了孩子之后,从孩子出生到上学衣服穿戴都是自己做,包括大衣和棉鞋.....这都是那几年在家锻炼的成果。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做为病号被放到街道待分配,街道工厂我并不想去,开始我不想去幼儿园工作,我认为自己的性格不适合,我不爱说、不爱唱、不爱跳根本做不了孩子王。母亲劝我只要努力没有干不了的事,再加上邻居有两个伙伴在幼儿园工作,1975年1月我走进幼儿园一干就是30多年,这中间不管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我都努力学习钻研业务,用我的热情认真工作,与家长沟通爱孩子爱岗位,从什么都不懂到成长为高级教师、幼儿园园长,我代表幼儿园给全区青年教师做观摩课,受到全体老师们及领导好评,并把我的教案发表在学前教育专刊上。我深深体会到,是母亲的言谈举止影响了我,从小我就要求自己做好孩子不给大人添麻烦,工作后要求自己做好老师,让大人舒心安心。</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做幼儿园园长工作后,母亲怕我回家晚买不到菜,就有时拎着篮子买些菜给我送去,母亲开朗的性格老师们都喜欢,爱听她说话聊天。老师们说母亲就像刘姥姥,欢迎刘姥姥经常到幼儿园这个大观园来。1996年7月31日,幼儿园拆迁,母亲去世了,老师们难过的说大观园没了,刘姥姥也走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忆缅怀母亲一生,我们无限感慨,正如《母亲》歌中唱的“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这个人给了我生命,给了我一个家,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在干啥,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咱们的妈”妈妈,我们爱您!我们想您!您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愿您在天堂保佑我们大家平安幸福! </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相册的制作,引起了大爷家的哥哥和姐姐们对母亲的回忆,得到家族群里亲人们的赞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平哥哥写到: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爱。只有母爱是最圣洁最纯真,绵绵不断不求回报的挚爱真情。双宁为母亲编辑的相册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二婶的音容笑貌尤在眼前。</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平哥哥回忆:一九五二年开的美术社,是在西单商场后门的二楼上。那时双宁还没有出生,只有他哥哥天宁还很小。每天由保姆带着。每到星期天父亲经常带着我去玩。一进西单商场的后门右手有一道折转的楼梯,走上去正对着就是美术社的大工作间。没有进门,就能闻到冲鼻子的油画颜料味。最让我开眼界的就是屋内外延墙摆放的大大的油画框,画着马、恩、列、斯的头像,每只眼睛都比我的头还大。屋内好几个工作台,摆满各种工具和材料。让我左顾右看,满眼的好奇。做的都是五一、十一天安门游行的各种道具又好看又新鲜。那时的二婶年青漂亮,又利索又干练,把工作治理的井井有条。不光是年青工人特别服从,就连几位画家师傅也对二婶十分的尊重。这里曾经是我孩体时期大开眼界,去了就不想走的地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以后,二叔一家搬到了西四丁字街路北的一家铺面房。门前就是9路无轨电车的终点站,门口西面是一条短巷,进去就是西四浴池,马路对面就是红楼电影院。那间铺面房进深很长,两边都是各种工作台,进到最里边有一个很陡的楼梯,上去就是他们住宿的地方。楼上楼下永远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艺品,让你眼睛应接不暇。二婶是这些东西的领导者,她的工作台面上,永远是最精致最细微的未完工的作品。同时还要張落着几个工人的工作和家庭琐事。虽然紧张繁重,但是二婶开朗豁达的性格和满嘴京片子的调侃,总是让气氛轻松愉快。</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六几年以后,二叔和二婶搬到了府右街中南海西边的饽饽房胡同。我也在六五年以后,上山下乡了。可是随着在工作中不断遇到各种难题,二叔家就成了我每个月公休都必须要去的地方。不管是木工、油漆、雕刻、绘画等等难题,到了二叔、二婶这里就没有了丝毫的难度,他们会用最简单的道理一一化解掉。会手把手地教我从易到难完成各种的不可能。他们的的技术和手艺,经常让我回味无穷。在二婶家里我还见识了很多他们的好友和杰作。如:宁姨巧手织的各种毛衣,还有风筝曹家的曹先生,用纸浆盔出的仿青铜“马踏飞燕”,还有装在火柴盒里的微型风筝,一个小电风扇就能放起来,照样在空中不摇不晃等等。这些高精尖的工艺品,二叔和二婶都能把其中的各种工艺和小窍门掰开揉碎地讲的一清二楚。让我受益终生,永世难忘。二婶从来不拿那么高的出身和学历做为资本吹嘘。平时我每次去看到的,她面前不是缝纫机,就是一台老式英文打字机,带着老花镜认真地干着。我也曾经在积水潭医院里多次碰到过二婶在刷油漆。门诊大厅和很多病房都是她带着工人一起完成的。她油工的手艺同样精湛绝伦。......这些回忆如翻江倒海绵绵不休。二叔和二婶他们倾囊相授的谆谆教导,帮我解决了很多工作中的难题,让我也做出了一些成就。他们传承的很多技艺,让我受用终生,他们不光是我的至亲,还是我最敬佩的严师益友。在他们身上我真正看到了那种坚毅,睿智,吃苦耐劳永不言败的大国工匠精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想到这些我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二叔啊,二婶啊...我想念你们!您们还能品尝一杯我奉献的清茶吗?您们还能倾听我无限思念的心声吗?...我无以回报你们的真情挚爱,只希望能把你们的技艺传承下去。让大国工匠精神永不退色! 敬二叔和二婶在天之灵共享齐天之福!</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和平 跪拜</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庆宁想起:只记得母亲曾多次对父亲说“我们家和大爷家两家的孩子生颠倒了,”说的就是宝哥哥那么喜欢工艺美术,每每的都是仔细看,认真问。而穆天宁到大爷家就缠着大爷要小说,要看各种书,还得抱回家去。</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知平大姐回忆到:回想起二婶的乐观,大度,且热情,开朗,二婶每次到我家,我还没进屋,就先听到二婶那具有代表性的爽朗的哈哈哈的笑声。她不管是和同辈人,还是和我们这些小辈人说话,她总是笑咪咪的,好像她从来就没有过烦恼。我看了双宁的相册,才知道二婶在生活中也遇到了那么多的苦难。可是在我的印象中,她总是给人留下了乐观向上,无惧无畏的印象。</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妈告诉我们,二婶的英语太棒了,在影院能做同声翻译。还听说二婶的表哥也是出累拔萃在联合国工作。二婶还能写剧本,有时拿来让我爸爸看。二婶真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啊。愿二婶在天堂安好。</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双宁,看了你做的相册,我才知道二婶原来是浙江人。可是在我的印象中,二婶的举止豁达劲儿和开怀大笑的开朗劲儿,和满嘴的老北京话,简直就是一个纯纯粹粹的老北京人。二婶的语言能力,融合能力,模仿能力那都是超群和首屈一指的。这和她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很高的个人素质有关,不愧是辅仁大学的高材生啊。</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婶生长的年月,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之时。凡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女性都参加了新文化运动,她们冲破黑暗,冲破枷锁,冲破籓篱,争取女性的自由解放。她们打碎了几千年来留下的束缚妇女的枷锁,她们敢于向几千年留下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观念意识和陈旧思想开炮。越是有文化有知识的高知女性,反映越是强烈,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我深有体会。在咱们这样的一个封建的大家庭里,有些长辈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的思想,就表现的很突出。在这个家庭里二婶是敢于把新思想带进来,并我行我素的人。开始还感觉二婶思想太开放了,接受不了。随着社会的前进,觉得二婶才是个紧随潮流的人,才认可她的观点。所以我说,二婶是我们家族新时代的新女性。是敢于向封建意识挑战的先锋,是我们家族的榜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二婶就是一个具有现代新女性思想的人。二婶为什么能和比她小一辈的人,谈笑风生,没有隔阂呢?主要是因为她有和年轻人一样超前的思想。她从不用封建的思想和意识去束缚自己和别人,她说的话年轻人爱听,所以我们能够像朋友一样的和二婶交谈,我们同样还能听到她那具有代表性的笑声。所以从心里喜欢她来我家,这样又聆听到她一些超前的思想和对一些事情的高见。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笑声一片。她把她的爱和感染力强的欢乐带给了同辈人和后辈人。我们永远怀念您,胖二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谢哥哥、姐姐、妹妹们的回忆文章,他们带着无限深情描述了我们不曾知道或印象不深的事情和细节,他们的述说带我们仿佛回到了过去,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使我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母亲,也更加怀念和热爱我们的母亲。</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br></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相册的制作,在家族群中引来亲人们的热烈的反响。让熟悉不熟悉的亲人们都能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了我们的母亲。他们在群里留言,表达自己的情感。</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映雪嫂子留言:真棒,我看完后,很受感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庆宁妹妹留言:双宁姐今年的母亲相册和去年的父亲像册都感人至深。母亲这个伟大永恒的话题是我们儿女从来不会忘记的。姐姐在制作过程中,几次传过来,几次都含泪哽咽,文字配图片,背景配音乐,处处让我对母亲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感谢和平哥的回忆文章,描述了我们不曾知道的那么多事情和细节。</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李洁留言:看后很感动,从优秀晚辈看出家中有一位慈善坚强勤劳敬业又优雅的伟大母亲,好幸福啊,此相册很有教育意义。晚辈我也收藏了,留着纪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火GG留言:我仔细地看完了双宁制作的相册,向感人至深的伟大、坚强、平凡、辛苦一生的老妈妈致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Joseph Yu留言:感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安平姐留言:双宁妹妹,你写的太好了,情真意切!我从头看到尾,抑制不住的泪,愿天堂的二叔二婶永远安康!</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俊留言:双宁给母亲制作的相册很感人。什么叫做精神,精神就是藏在人们心中永远不灭的灵魂,世世代代相传。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温暖。相册文章写的太好了,真是感人至深。愿亲人们精神永存,永远激励我们后生奋发有为,不断前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叔家的穆跃留言:大姐,含泪看完相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里好多照片我都没见过,二大爷的英俊潇洒,二大妈一看就是大家闺秀。小的时候去的最多的就是二大爷二大妈家,当兵在外17年每次回来都要进城看望二老。大姐,你真是太有才了,一本相册能打动人真的不容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穆贞姐给我留言:你制作完成父母的两部相册真不错。辛苦了!你是穆氏家族我辈我一支的功臣。不仅寄托我们的哀思,也为整个家族起了表帅作用,更给后辈留下珍贵的资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双宁在此谢谢族亲们的点赞和留言。母亲相册的制作,我用了很长时间,是因为写着写着有时就写不下去了。文章中的许多内容是庆宁妹妹撰写后发给我,我再编辑进相册中。制作相册,纪念和缅怀母亲的一生,我从中也受到了教育和心灵的洗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母亲这个伟大永恒的话题是我们所有做儿女的永远都不会忘记的。母亲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留在大家的心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族亲们的点赞和留言,尤其是有的族亲们,不清楚是同辈人,还是晚辈人,我们都未曾见过面,但在纪念老一辈人的相册里面感动、点赞、留言、收藏,我特别特别的感动,感谢族亲们的支持和鼓励。谢谢族亲们!</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愿天堂的母亲安好!</span></h1><h1>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