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h3>1950年青藏高原上不仅没有一公里现成的公路,甚至连一张准确的地图都没有。据《西藏始末记要》记载的一位探险家对西藏的地理描述,“山有千盘之险,路无百步之平,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h3><h3><br></h3><h3>遥想半个世纪前十八军的英雄儿女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和家人、事业,毅然决然选择了一条充满艰险和危难的征程。他们有的出师未捷洒热血,有的壮志未酬别高原,历经种种无法想象和常人难以承受的艰难险阻筑成川藏公路。</h3><h3><br></h3><h3>川藏公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全长2400公里。沿途穿越横断山脉和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才才就了她,面对川藏公路壮丽震撼的景色,抚今追昔,更应铭记英雄儿女无私无畏的奉献及他们给世界屋脊带来的瑰丽多姿的美好。</h3> 日常 <h3></h3><h3></h3><h3></h3><h3></h3><h3>昌都市八宿县:8—20摄氏度;湿度:21%;气压:668hpa;海拔:3260米,南部是横断山脉,东北是怒江。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龱型气候。</h3><h3><br></h3><h3>路况:良好,包括怒江72拐和傍山沿江山路在内。</h3><h3><br></h3><h3>左贡是川藏线上夜间温度最冷的地方。<br></h3><h3>
左贡县城全县都有限高标致,2.4米,有的限高杆被人为扭曲向上一些。
左贡县城海拔3800百多米,出发立即向海拔4120米的邦达攀升,今天行程的高峰是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
在斜库,一个女教师领着十了个个,孩子围成半圆形在集体蹲着拉屎。可爱极了。
邦达,指西藏八宿县的邦达镇(帮达乡):海拔4100米,是川藏南线和北线的交汇点。
这里曾是过去著名的“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在318国道上位于左贡县和八宿县之间,这里的214国道岔路往北可到川藏北线的昌都。
穿行于辽阔秀美的邦达草原,怒江支流玉曲河上游蜿蜒流淌其中,两岸广阔的低湿滩地上生长着茂密低矮的大蒿草、苔草之类的草甸植物,绿茵如毡,成群的牛羊在那里悠闲游荡,运气好的话偶尔也会有一些藏原羚出没于其间。
检查站发限速卡,因为中间有怒江72拐,邦达至多拉94公里不得低于2小时30分钟。
甫一出发不知道什么原因堵车,溜达到草原上和蚂蚁玩了一会儿,远看片片若隐若现的白色是贴地顽强生长的小白花。在这个有许多未知的世界,生命各得其所。
沿途修路的都是年轻的武警战士,稚嫩的脸庞已晒得黝黑,他们也是我们每个家庭心爱的孩子,穿上了军装,肩上就扛上了责任和使命,中国最长的国道318修建维护畅通是多少最可爱的人的汗水泪水鲜血生命换来的。内心热血澎湃,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br></h3><h3><br></h3><h3><br></h3><h3></h3><h3></h3><h3></h3><h3></h3> 业拉山怒江72拐 <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怒江山)没有任何防备的出现在眼前,看过了海拔5100米的东达山后依然被庄严雄伟巍峨壮观的业拉山折服。</h3><h3><br></h3><h3>业拉山是西藏境内邦达与八宿之间的一座高山,在舒缓的高原草原上惬意穿行依然沉浸在邦达草原(4100米)和缓秀美白云悠悠牛羊闲适的情境中我们只一个转弯就被带到了崎岖突兀灰白色喀斯特地貌景观之中,再向前就是川藏线上闻名于世的“怒江72拐”又名“川藏九十九道弯”。再下就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怒江大峡谷。</h3><h3><br></h3><h3>第一眼看到土黄色风化的沉积岩层顶端是衰败古老神秘的灰白色石灰岩城堡的残垣断壁,更突兀的是如洗的碧蓝天空下兀自风吹雨打倔强矗立的古堡城门,一瞬间头脑中出现的是电影《红高粱》中蓝色天幕下那个同样倔强的土墙圆门,同样安然固执坚定的坚持着自己内心的信念。</h3><h3>
<br></h3><h3>“怒江72拐”从最高点业拉山口海拔4651米,一路下降1551米到最低点海拔3100米长约12公里垂直下降高度1551米。坡陡弯急弯多,仿佛一张天梯悬挂在业拉山上,上可揽云入怀,下可鉴水入海。</h3><h3><br></h3><h3>站在观景台上俯瞰,恐高症患者的恐惧与冒险者的无畏交杂在一起,蠢蠢欲动兴奋不已。</h3><h3><br></h3><h3>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午饭后开始盘旋而下,胳膊肘儿弯一个一个接踵而至,紧张谨慎的缓慢行走,在四面环光秃秃崇山的脚下居然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青稞和黄灿灿的油菜花盛开炊烟袅然绿柳悠悠的江南小镇</h3><h3>同尼村和索尼村两个村子,高原梯田风光及藏民生活的气息是一路提心吊胆的赞赏,72拐也不过而而。</h3><h3><br></h3><h3>古人云轻敌是行军大忌,古人还云行百里者半九十,古人又云和己知彼方能游刃有余,高兴的太早前面还有数不清的拐扑面而来,好在四周山色或险峻或陡峭或银在或暗红或沟壑纵横或和缓起伏,举着手机乐而忘险。</h3><h3><br></h3><h3>心大原来是优点。</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h3> 怒江大桥 <h3></h3><h3></h3><h3><br></h3><h3>怒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大峡谷。最深处在贡山丙中洛一带,达3500米,被称为“东方大峡谷”。
</h3><h3><br></h3><h3>从“中国政区”图上看,怒江大峡谷恰好处在“鸡屁股”的位置上。</h3><h3><br></h3><h3>怒江大桥位于西藏昌都市八宿县,是一座飞架怒江连接两岸悬崖绝壁的军事通道,也是318川藏线上唯一一座能够通行大型机械的大桥,旧桥通车于1953年,如今已经被1973年修建的新桥取代。桥两岸是绝壁,桥身下一直在咆哮的是源自唐古拉山的怒江江水,险要之势更甚于怒江72拐。</h3><h3><br></h3><h3><br></h3><h3>“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是半个多世纪前十八军官兵修筑康藏公路的口号。 为了征服怒江,在早期修建怒江大桥(旧桥)的时候,面对悬崖峭壁不得不用人员悬空的方式打眼放炮,一旦不慎落入江中便是尸骨无存。桥边有一个旧桥留下的桥墩十分显眼,当年修桥时一位战士想查看水泥浇筑的桥墩而不慎落入水泥槽中,被发现时已经与桥墩凝固在一起。据说这个桥墩里依然包裹着这位战士的身体,为了缅怀他所以留下了这个桥墩。<br></h3><h3><br></h3><h3><br></h3><h3></h3><h3></h3> <h3>左贡县城,晨,气温1摄氏度,清洌</h3> <h3>骑行者</h3> 磕长头者,致敬<br><h3><br></h3> <h3>前方的路</h3> <h3>同路人</h3> <h3>怒江支流玉曲河一路相伴</h3> <h3>斜库</h3> <h3>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的318</h3> <h3>邦达镇通往业拉山垭口的路和缓</h3> <h3>美仑美奂梦幻般的邦达草原</h3> <h3>回首</h3> <h3>堵车了,上山上看蚂蚁玩儿</h3> <h3>紧贴地面顽强生长的小花儿</h3> <h3>小蚂蚁</h3> <h3>路况</h3> <h3>人民子弟兵,致敬</h3> <h3>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垭口</h3> <h3>沧桑颓败的城堡门</h3> <h3>再次偶遇的北京大哥热情帮各种角度的合影</h3> <h3>天堑变通途的怒江72拐</h3> <h3>休憩的人们</h3> <h3>赞</h3> <h3>走一走72拐</h3> <h3>俯瞰山脚下,轻视了</h3> <h3>签到本</h3> <h3>村子里的人们</h3> <h3>嗡嘛呢哞咪哄</h3><h3><br></h3> <h3>拐还多着呢</h3> <h3>偶尔露峥嵘的拐</h3> <h3>闻名于世的怒江大峡谷</h3> <h3>感谢小车带我们走四方</h3> <h3>天堑变通途的怒江大桥</h3> <h3>怒江大桥的另一面</h3> <h3>多姿多彩的世界和生活</h3> <h3>八宿县宿营地,难得的有水的地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