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去伊朗看看,是我十几年的心结。</h3><h3>那年,在印度的“镜厅”,遇到一对伊朗学者夫妇。聊起对眼前景致的感受,他们的微笑大有深意:我们伊朗也有镜厅,也很美,欢迎你们去看看。</h3><h3>可是,要去伊朗,谈何容易!没完没了的战争摩擦和多种制裁,复杂的宗教世界关系及矛盾,已经让伊朗在外人心中由神秘升为恐怖。</h3><h3>老美更是在签证登记程序中加入“最近五年你是否去过伊朗等国”的奇葩限制条款,愈发让我对这块土地敬而远之。</h3><h3>但还是不死心地关注着。甚至为了它,压抑住走进以色列的冲动。</h3><h3>终于,听到了伊朗发放旅游电子签证的好消息,从此障碍不再。</h3><h3>我当然闻风而动。开始进入以伊朗之行为首站的欧亚马拉松流浪谋划季。</h3><h3>似乎从来没遇过如此艰难纠结的过程,陆陆续续涌来的,都不是好消息,朋友们都为我着急:四月的伊朗西部大水灾,会不会影响到全国经济和旅游安全?五月正值伊斯兰国家“斋月”,日出不食的规矩会不会让我们无处觅食?最要命的是火药味与日俱增的美伊对抗,几乎与我们的日程同步发展。那些天,我们几乎成了最关心美伊局势的中国老百姓。</h3><h3>只能不断地给自己壮胆:美伊开战虚张声势地比划了这么多年,都说一触即发但最终都不发;外交部并没发布旅游预警,旅行社也还在组团,网上正在伊朗旅行的帖子仍源源不断 ,战争应该离游客还远;我们的行程中没有波斯湾和两伊边境,安全应该无虞。</h3><h3>就这么纠结到了出发的日子,昂首挺胸,飞向德黑兰!有些悲壮哦。</h3><h3>这是我们的伊朗签证,都说是有了它,入境时海关官员会在这张纸上盖章,出境时收回,护照上不留痕迹。</h3><h3>在德黑兰机场入境时,程序居然如此简单:没有入境卡,没看回程机票,甚至没有在签证纸上盖章!一挥手,我们就进入到了德黑兰!</h3> <h3>还在广州机场的登机口,我们就开始了“入乡随俗”的演练:穿长及过臀的长袖衣,学习包头巾的技法。那副认真劲,看得旁边的伊朗人都乐。</h3><h3>有什么办法?谁让人家规定九岁以上的女性必须如此装扮呢!就为这,我们可是下了老本准备行头的哦。</h3> <h3>我们的座驾,伊朗马汉航空飞机。可能是因为价格因素,上座率极高,好些去欧洲的旅游团都到德黑兰转机。</h3><h3>于是就看到了这样的场景:飞机刚抵达德黑兰机场,所有的女性游客都忙着做同样的事:套长衣,包头巾,机舱里嘻嘻哈哈忙乱一片。因为机场已经是伊朗的国土,不管你是入境还是过境,都得循规蹈矩。</h3> <h3>机场通道中悬挂的照片,极具诱惑力。</h3> <h3>我们是凌晨抵达德黑兰机场的,老习惯,先换钱再进城。</h3><h3>近期的伊朗货币贬值加剧,官价每天跳水,网上还说官价与黑市价的差距已经是三倍!</h3><h3>初来乍到的我们,当然不敢找黑市,天未大亮又难找银行。结果啼笑皆非:被几个里应外合的“钱贩子”忽悠着以高于官价的汇率换了一些美金。</h3><h3>这就是正在忽悠我们的钱贩子。</h3><h3>下午购物,才知道伊朗的报价习惯离奇:店家所报的金额,付款时必须加上一个“0”,也就是说 ,立涨十倍!</h3><h3>我们郁闷:为什么不报实价?是近期物价飞涨货币暴跌?还是货币面值太大,计价习惯使然?(网上也有伊朗人报价只报前面大数的说法)。</h3><h3>求解无门,只能继续郁闷。只是学会了问价时下意识地在尾数加“0”。</h3><h3>更离奇的是街上的钱庄公然按黑市价换汇!尝到甜头的我们心怀忐忑:如此混乱的汇率,能支撑多久?</h3> <h3>这是我们手头的伊朗货币里亚尔几种面值纸币。</h3><h3>习惯于收藏各国钢镚的我,在这里见不到钢镚,问人,摇头。想想也是,这里的商品零售价动辄上万,哪里还会有钢镚的用场!</h3><h3>直到第二天买地铁票,被找回面值5000及2500的钢镚,才知道这些硬币还在流通!只是因为实在不值钱,才被商家嫌弃。</h3><h3><br></h3> <h3>霍梅尼机场外的国旗</h3> <h3>机场航站楼</h3> <h3>机场接单的司机居然不认路!只好半道上将我们“转让”给了出租车司机。司机的职业操守真不错:硬是要亲自到酒店前台确认无误后,才让我们下车。</h3> <h3>预订的酒店挂四颗星,感觉还不错。</h3><h3>找伊朗的住宿还真不容易:常用的几个平台都不做该国生意,最后终于在国内某网站找到了通道。提供的选择很少,倒也省事。</h3><h3>航空公司推荐一家最新的五星店,说是中俄首脑都曾下榻,报价也颇有吸引力。查地图,离市区太远,出入不便,只能舍弃,最后选了这家口碑不错的闹市区酒店。</h3> <h3>酒店大堂。</h3><h3>我们抵达时才是上午八点,酒店有空房就安排入住了。服务人员的彬彬有礼热情周到,顿时消除了我们的陌生感。</h3> <h3>住房层走廊</h3> <h3>放下行李就准备出发“丈量”城市,当然得再次整装。</h3><h3>隔着走廊镜子打量我们的装束,别扭得忍不住大笑。</h3> <h3>附近是一条经营修配器材的大街,街屋建筑大都老旧,没什么特色。</h3> <h3>小巷里的小楼,色彩鲜艳,在一堆灰朴朴的屋群中,亮眼。</h3> <h3>整栋楼都是“银行博物馆”(怎么也找不到正确的翻译)?</h3><h3>这是众多的楼门之一。小伙子正好端坐门前,旁边是他的摊档。我告诉他想拍漂亮的门,他赶快避到一旁,我说想请他入镜,他马上坐回原位,认真地配合。</h3> <h3>热闹的广场那端,是同样热闹的市场(地图标注是“购物中心”!后来才明白,伊朗没有我们概念中的超市和大商场,众多的“购物中心”就是各种小店铺集中经营场所。)</h3><h3>这里紧邻著名的“大巴扎”,商业气息已经由大巴扎蔓延到附近的若干条街。</h3><h3>我们就是想看看:被多年制裁而且风声越来越紧的伊朗,市面情况如何?传闻恐怖的战争乌云,对国民生活的影响究竟有多大?</h3><h3>这是一条大排档类型的市场街,商品以当地土特产食品及手工产品为主,购买者主要是市民。</h3> <h3>质朴厚重的瓷器</h3> <h3>原汁原味的草编制品</h3> <h3>膨化食品</h3> <h3>这个店铺还没开门,但是壁上为何挂了两包面包?</h3> <h3>我们无心购物,只是东张西望地“逛街”。</h3><h3>回头看,大街的尽头居然有雪山?30℃高温下的雪山?不会是山顶地表的地貌如此吧!</h3><h3>问书,原来德黑兰整座城市沿厄尔布尔士山脉而建,山顶真的常年积雪!</h3><h3>想想也有趣:炎炎夏日,这里的男人们轻装上阵,女士长衣大袍裹得严严实实,一抬头 几乎无处不在的山脉上依旧大片大片的积雪,看一眼,通体清凉。</h3><h3><br></h3> <h3>这座建筑貌似清真寺,内院却是杂乱小院而已。</h3> <h3>这位女士坐在小院外休息,笑容满面地和我们打招呼,很爽快地答应合影。</h3> <h3>她先生走过来,同样笑容满面。</h3><h3>我们才到德黑兰几小时,已经感受到这里的“微笑文化”的魅力。素不相识的人们相遇,都会微笑点头招呼。对我们这些老外,更是热情有加。只要你稍有疑虑地张望,马上会有人问“我能够帮你什么”?而且会接力赛一般地帮忙。</h3><h3>我们的英语很烂,这儿的人懂英语的也不多。但是,“微笑”是无处不在的世界语,有了它,举目无亲的陌生世界就多了许多暖意。</h3><h3>我们也迅速学会了对陌生人微笑。还戏言:此行回去,面部肌肉肯定发达。只是担心,回到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教育环境,面带微笑对人,会不会被视为另类?</h3> <h3>找个路人帮忙,我们一齐微笑!</h3> <h3>看不见大型清真寺,这类迷你的倒是不少。</h3> <h3>老街上的建筑,依稀还有老样子。</h3> <h3>大巴扎外围的街巷,也已经成了许多小巴扎。</h3> <h3>这条市场街,修缮得颇有规模。</h3> <h3>亮点是屋檐上的喇叭,做祷告用的?</h3> <h3>走进号称伊朗最大室内市场的大巴扎,以总长十公里的迷宫式建筑著称。</h3><h3>各国的大巴扎大市场也看过不少,自然忍不住比较高下。眼前的巴扎相对平淡无奇,无论建筑还是商品,都少有亮点。</h3> <h3>走到大巴扎的中心地段,终于看到了亮点:伊玛目霍梅尼清真寺居然就坐落在诺大的巴扎中间!</h3><h3>一侧的建筑关闭,另三侧是人流涌动的市场通道。</h3> <h3>清真寺广场的建筑</h3> <h3>拱门穹顶装饰</h3> <h3>里面禁止拍照,赶快在外面来一张。</h3> <h3>广场同时也是逛巴扎的人们的休闲场所。</h3><h3>看看这一家三口,女子的头巾滑落了,赶快拉上去。</h3> <h3>清真寺的另一侧还是大巴扎,好不容易看见一段修葺漂亮的顶棚。</h3> <h3>这是大巴扎若干大门中的“正门”?</h3> <h3>嗬,大街上熙熙攘攘,哪有战争阴霾的气息?</h3> <h3>最常见的是这般传统打扮的女子,不论年龄。</h3> <h3>大巴扎外面还是市场,热闹程度不逊巴扎里面。</h3> <h3>同伴对这些五花八门的粮食有兴趣</h3> <h3>银器店的老板</h3> <h3>琳琅满目</h3> <h3>各种水具亮花眼</h3> <h3>这位老先生对同伴手中的自拍杆好奇,同伴就为他演示了一番。</h3> <h3>遇上一个推车卖水果的,我们想看看。</h3> <h3>又遇上报价“加0”的问题,我们怎么也弄不明白。</h3> <h3>为了不犯斋月“日落前不在公众场合吃喝”的规矩,我们躲进公园里吃干粮喝水。</h3><h3>花痴同伴看见这些花花草草就走不动了。</h3> <h3>在这样惬意的环境下午餐,想想一墙之隔的人们,要看着太阳的起起落落来决定进食,我们还是幸福的哦。</h3> <h3>抓起自拍杆,喜笑颜开地来一张!</h3> <h3>看见好看的建筑就凑过去,一不小心进到地铁站。</h3> <h3>地铁口的壁画</h3> <h3>地铁口出出进进的人流</h3> <h3>同伴对着地铁站大门外建筑爱不释手</h3> <h3>一高兴就把一堵院墙拍成了高楼大厦</h3> <h3>这个地铁站出口的花窗成了画窗,谁能想到窗外竟然是一个巨大的废墟坑!</h3> <h3>南部市区是老城区也是金融区,数不过来的银行都很有派头。</h3> <h3>这个银行博物馆够气派</h3> <h3>也是银行大楼</h3> <h3>法院大楼</h3> <h3>立体停车场</h3> <h3>到处都有这样的人行道栅栏,一问,原来是为拖车推车的人特设的。</h3> <h3>慈善捐款箱随处可见</h3> <h3>一夜静悄悄。</h3><h3>酒店早餐餐厅。<br></h3> <h3>内容丰富的早餐</h3> <h3>餐厅有几级台阶,还装有这种款式的电梯。</h3> <h3>重整装束,准备出发!</h3> <h3>越来越像了</h3> <h3>走出酒店外,明朗朗的阳光迎接着我们。</h3><h3>回头看看我们的酒店,还有些与众不同的装饰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