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是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自古就有“中华道教第一山”之美誉。西接六盘山,东望八百里秦川,南依关山,北峙萧关,泾河与胭脂河南北环抱,交汇于望驾山前,海拔高度在1456—2123.5米之间,垂直高度为667.5米,主峰海拔2123米,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总面积83.6平方千米。</h3><h3> 传说,被尊为人文始祖的轩辕黄帝曾亲临崆峒山,向智者广成子请教治国之道和养生之术;秦皇、汉武亦慕名登临;司马迁、杜甫、白居易、赵时春、林则徐、谭嗣同等文人墨客笔下多有赞誉。崆峒武术被誉为中国五大武术流派。</h3> <h3>弹筝湖!</h3> <h3> 崆峒山峰众多,有大小山峰数十个。最高峰为香山,海拔2123米;主峰是马鬃山,海拔2025米,叠居于五台之上;东、西、南、北、中五台,中台突起,诸台环列,形似莲花。中台是崆峒山的中心,海拔1894米,地势平坦宽广,视野开阔。崆峒南与仰驾山相望,中间峡谷为前峡,泾河从中流出,声若弹筝,故又名弹筝峡。北与马屯山对峙,中间峡谷为后峡,胭脂河从中流出,出山时形成胭脂川,在崆峒山前汇入泾河。</h3> <h3> 崆峒山的“三教洞”,祀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是三教共处相容的具体体现。此外,崆峒山还有“三教禅林”,也称“居士林”。三教共处一山,这有其历史渊源。简单地说,儒、释、道“三教”是长期活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三支主要思想力量,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互相矛盾、互相斗争,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最早从汉魏两晋起,是三教关系史的开始阶段。三家的基本情况是,儒家虽在西汉被捧到独尊地位,但在哀、平之际,它的主流已悦变为谶纬神学,因此要求从别的思想形式中吸收养料,以进行必要的改造。佛教初入中国,还未站稳脚跟。为了使中国人乐于接受,必须使自己的内容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信仰相协调,即必须既迁就迎合儒学,又迁就很多道教。道教刚刚建立,十分幼稚原始,为了完成创建任务,也须吸取儒学和佛教。这样,三家的矛盾冲突少,互相依赖吸取多,就成为这个时期三家关系的主要特点。</h3> <h3>角度不同弹筝湖颜色不一样!</h3> <h3>角度不同弹筝湖颜色不一样!</h3> <h3>上天梯!</h3> <h3> 崆峒山素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群七十二处石府洞天,被誉为西北的道、佛宗教圣地。据史书记载,崆峒山在隋朝统一之后获得了一个安定时期,于是唐朝便有僧人、道士先后开创寺院和宫观,其后,经宋、元、明、清直到民国,历代皆有兴建或重建。据史书记载,鼎盛时期,琳宫梵刹达42处,房屋650余间。其显要者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八台指的是东、西、南、北、中五台以及八仙台、灵龟台、赵时春读书台;九宫指的是问道宫、王母宫、紫霄宫、飞升宫、南崖宫、净乐宫、太清宫、遇真宫、子孙宫;十二院指的是舒花寺、法轮寺、宝庆寺、真乘寺、茶庵寺、舍利寺、栖云寺、香山寺、莲花寺、海觉寺、文殊庵、弥陀庵;七十二石府洞天指的是玄鹤洞、广成洞、钻羊洞、朝阳洞、老君洞、金银洞、归云洞、玉女洞、灵官洞、三教洞等。</h3> <h3>雷声峰!</h3> <h3>香山!</h3> <h3>远眺塔院!</h3> <h3>仰望……</h3> <h3>远眺塔院!</h3> <h3>远眺塔院!</h3> <h3>绿色弹筝湖!</h3> <h3>再看弹筝湖!</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