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西南丰台区永定河上。整个桥都是石体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是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也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卢沟桥共有桥墩10个,桥孔11个。每个桥墩的平面均呈船形,迎面砌成分水尖。桥南上有雕刻精美的石狮。</b></p> <h1><b>南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始建,1192年建成。此桥因跨卢沟河而得名。700多年前的《马可·波罗行记》称赞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因而欧洲人也称其为“马可波罗桥”。</b></h1> <h1><b>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卢沟桥建亭刻碑,将乾隆手书“卢沟晓月”四个字刻碑立于桥头。</b></h1> <h1><b> 古时,每当黎明斜月西沉时,明月倒映水中,更显明媚皎洁。所以“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b></h1> <h1><b>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卢沟桥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之事。(修缮中)</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桥头桥尾各竖华表两个,高4.65米,下设八角须弥座,上穿云板石,莲座圆盘之上雕有一头石狮,迎向桥外,神态自若,有如迎送行人。</b></h1> <h1><b> 卢沟桥古时是北京进出内蒙古高原、南下中原的唯一通道。宛平城因其特殊地理位置,也成为南来北往的商旅必经之地。清朝以来,宛平城西及永定河两岸商户逐渐迁建城内,相继兴建酒肆、茶楼、旅店、驿站和祭祀庙宇等,打破了单纯的军营格局。</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旧桥面遗址说明</b></h1> <h1><b> 桥面两侧设置石栏,南侧有望柱140根,栏板140块;北侧望柱141根,栏板139块。望柱和栏板石迎面雕有精美的花卉图案。</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石栏板</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边桥头大石狮</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边桥尾大石象</b></h1> <h1><b>因其桥上狮子数多,且小狮子多雕于隐蔽处,故明代即有“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的歇后语。</b></h1> <h1><b> 卢沟桥上的501个石狮子历经金、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各个时期的修补,融汇了各个时期的艺术特点,成为一座自金代以来历朝石雕艺术的博物馆。</b></h1> <h1><b> 金、元时期的石狮身躯比较瘦长,狮子脑袋大,面窄嘴上翘微张,总体上雕刻的狮嘴不掏空。前腿上还有些鳞状的盔甲纹。头上卷毛不高凸,全神贯注。颈部系带飘逸,颈前挂一个小铃。</b></h1> <h1><b> 明代的石狮身躯稍短粗,或足踏绣球,或足踏小狮,或身上有小狮。嘴方且大,舌头向上舔着,嘴中间是空的。</b></h1> <h1><b> 清代的石狮突胸张嘴,雕刻细腻,身上间有小狮,颈下有一宽大的系带,卷毛高凸。雕刻的纹路比较深,脸部表情不像以前那么凶猛,眼睛拉长,眯缝为主。雕工精细,身上的花纹包括铃铛上的花纹都刻得相当细致。</b></h1> <h1><b> 民国时期石狮雕刻较粗陋,狮子后头卷发变大了,以前都是九圈十圈,那个时期就一圈两圈。狮嘴、鼻子、眼睛不刻那么深了,明显很随意,没什么比例。所用石材颜色不一。这些雕刻变化,反应出这个时期社会处于动荡和萧条之中。</b></h1> <h1><b> 新中国成立之后,对卢沟桥的狮子进行多次大修或翻修。但是在修缮时没有按照原来的数据去翻刻。石料选择的标准也不同,有好有坏,参差不齐。</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桥南顶栏石狮</b></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桥北顶栏石狮</b></h1> <h1><b> 1937年7月7日日本对华侵略军炮轰卢沟桥、宛平城,中国驻军奋起还击,掀起了全民抗日的序幕。</b></h1><h1><b>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宛平城</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宛平城在卢沟桥东,与桥相距百余米,全城东西长640米,南北宽320米,城池总面积约20公顷。城墙高7.18米,城墙基础为六层条石,墙身内部以黄土和碎石筑实,外面以城砖包砌,城墙顶上铺砌面砖三层。城墙四周外侧有垛口、膝望孔、射眼。</b></p> <h1><b>城内初始并无一般县城的大街小巷、市场、钟楼等设施,仅设东西两座城门。东为“顺治门”,西为“永昌门”,清朝改为“威严门”。</b></h1>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明末崇祯年间,为防范农民军进攻京师,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开建,历时三年建成,称“拱北城”,清朝改称“拱极城”,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称“宛平城”。明清两代是军事专用的卫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3月4日,包含宛平城在内的卢沟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是七七事变的历史见证。现存城楼为1984年修缮时复建的,为砖木结构。</b></p>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宛平城东南角楼</b></h1>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宛平城里主干道</b></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28年6月,国民革命军攻占北京,北洋政府覆灭,国民政府下令改北京为北平。同年12月31日,原宛平县署由北平城内迁至于此,隶属河北省,改称宛平城。</b></p> <h1><b> 承载着丰厚的历史资源,如今的卢沟桥已成为宣传中华民族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纪念地。站在卢沟桥上放眼望去,周边的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纪念馆、永定河河渡码头、平汉铁路遗址、抗战雕塑园等,与卢沟桥一同构成一幅壮观的历史文化图卷。</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