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走近红旗渠》

茉莉花香

<h3>人活着总要有点精神上的追求和精神上的景仰,要不就与行尸走肉一般。而能给你这种动力的不限其一,或者一件事,或者一句话,或者一个人,或者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br></h3> <h3>这次林州联社为进一步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实现以党建高质量引领改革发展高质量,以改革发展高质量检验党的建设高质量,开展了“党委书记讲党课暨弘扬新时代红旗渠精神”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党委书记讲党课、观看《走近红旗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演出,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剧情里的画面和音乐一直在脑海里盘旋。<br></h3> <h3></h3><h3></h3><h3>《走近红旗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由宏大的场面、精湛的演出技巧和艺术化的史诗表演来系统的再现了林州红旗渠的由来,再一次咏叹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br></h3><h3></h3><h3></h3> <h3>林州市位于河南最北部,与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属于太行山山麓,我家就住黄华镇最西边的小山村--止方村,好在靠山吃山,从太行山延伸下来的水脉经过村庄,于是村北有一口水井,供应着附近三里地的吃喝用水,每天爹都要凌晨起床去排队打水,迟到水位太深就会没水吃。一人一副钩担两只水桶会把井台挤满,每天清晨的辘轳吱吱扭扭搅起来的都是一家人的生命之水。吃水尚且不容易,可想而知浇地灌溉连想都不要想,都是靠天吃饭,老天爷高兴就能收点粮食,要是不高兴能旱你个一年二年。那时林县有地方吃水都困难,因为水活不了人的地方比比皆是。<br></h3> <h3></h3><h3></h3><h3></h3><h3></h3><h3>一、序幕:《水呀水》 这次《走近红旗渠》的音乐舞蹈史诗利用张弛有度的舞蹈和优美旋律的音乐美感把林县人对水的感情做了全面的诠释,正如开篇里的一句台词“水啊水,求了一辈又一辈.....挑水要翻多高的岭呀,打水要排多长的队,水啊水,比油贵,比血贵。” 林县人对水的感情,没有经历过的人是难以想象的。可当音乐响起的那一刻,全场鸦雀无声,随着起伏的旋律,相信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当时的林县人对水的期盼和渴望。</h3><h3><br></h3><h3></h3><h3></h3><h3></h3><h3></h3> <h3>林县缺水历经世世代代,旱,这个字已经深深刻在了肉里骨子里,经历过的不用多说,没有经历过的家人也肯定说过,画面自然而然在脑海里回放。 别看现在的林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重峦叠嶂的娴静山城,其实她的美丽也是经过了痛苦的蜕变。打开林县县志是一部悲惨的历史,灾害连连有,十年九不收,因为缺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逃荒讨饭十室九空。<br></h3> <h3></h3><h3>二、上篇:太行悲歌。 林县的缺水历史是苦难的,太行悲歌再现了发生在任村桑耳庄村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鞭炮声中,新年来到,一位俊俏的小媳妇身穿红色的嫁衣,在自家院子里准备煮饺子,看见公爹爬山涉水担水回来了,体贴地迎了上去,想替公爹把水担进家门,结果不下心绊了一跤,把公爹辛辛苦苦担的一担水撒了个精光,任凭用手怎样聚拢都无济于事,愧疚和心痛下,小媳妇回屋自杀身亡。</h3><h3><br></h3><h3></h3> <h3>为了一担水,毁了一条命,这不是传说,也不是演戏,而是真真切切的故事。这一段开头用喜庆的音乐表现对新年的期盼,欢快的舞蹈来表现小媳妇初到婆家羞涩喜悦的心情,舞美舒展,歌声悠扬,最后用揪心凄凉的音乐收尾,小媳妇一条白绫结束了年轻鲜活的生命,这个家庭在悲凉凄婉的音乐声中走入了逃荒的队伍,再也没有回来。<br></h3> <h3></h3><h3></h3><h3></h3><h3> 只见纱幕上打出了1960年2月21日,一个可以计入划时代意义的日期,在共产党领导下,林县人迎来了改变命运的新时代。红旗飘扬,铿锵有力的音乐中,皑皑白雪的太行山插满了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是县委书记杨贵带领着修渠大军挺入太行山,准备开山引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奋战。</h3><h3>。 <br></h3><h3></h3><h3></h3><h3></h3> <h3>《红旗歌谣》响彻云霄。只见舞台上红旗漫卷,歌声嘹亮,映红了山川,映红了天际。其实当时正是新中国最困难的时期,物质的匮乏依然挡不住修渠的决心,炸药自己造,工具自己锻,干粮自己带,没有一个人喊苦,喊累,只为了能有一口水吃,画面上以“凤凰双展翅”为主题的打钎,女同志同样充满力量和斗志,同样也能顶起半边天。<br></h3> <h3>只见一个个舞蹈演员用刚劲有力敏捷轻盈的动作展现了开山凿石的干净利落。“打钎歌”表现了以任羊成老同志为代表的“除险队”,拦腰一根绳索游荡在悬崖峭壁间挥锤打钎,一根晃晃悠悠的绳索,一面壁立千仞的悬崖,构成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可想而知他们当时的勇气和胆量,现在看来都替他们攥了一把汗,真像歌里唱的一样:咱滴滴汗珠摔八瓣,瓣瓣都能变清泉,咱滴滴汗珠摔八瓣,穷山能变金银山<br></h3> <h3>就这样的条件,就这样的困境,一修就修了十年的时间,十年的自力更生,十年的艰苦创业,十年的团结协作,十年的无私奉献。在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红旗渠终于通水了。舞台上的渠水奔腾而下,人们欢腾雀跃,一时间恍惚回到了分水岭的现场,听到了当时的锣鼓鞭炮声。<br></h3> <h3>当红旗渠水通过分水岭时,林县人觉得就是生命有了希望。当然现在的分水岭已成了游览景点,有的游客可能觉得一个闸口有什么可看的?你错了,那不是闸口,那是林县人的魂,那是林县人的精气神,她代表了红旗渠建成的典型工程。 林县人为了水付出的是鲜血?是生命?不,是百万林县人刚强不屈、誓与老天争夺生命的意志!是每个林县人骨子里最倔强的因子。是歌里唱的那句: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山河重安排.....。 当然修渠过程是漫长而艰苦的,免不了牺牲和伤亡,期间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事迹。<br></h3> <h3>吴祖太是红旗渠工地上的技术人员,做为一个外地人,他却为了修红旗渠几年没有回家,妻子也在看望他的路途中车祸伤亡,他依然没有退却,依然坚守在施工现场,为了红旗渠的早日竣工呕心沥血,结果在维护塌方的时候被埋在了石堆下。吴祖太为了林县人有水吃,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他既不是林县人,也不在林县生活,可他依然坚持了一个信念,他的信念是共产党员的信念,是值得我们纪念一生的人,他的精神一定会永生。 <br></h3> <h3></h3><h3></h3><h3>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在合涧有个红旗渠纪念碑,上面不仅记载了红旗渠的概况,还记载了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的81位干部和群众。其中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那一个个名字都曾是鲜活的生命,这些人都是为了什么?为了一个期盼,为了林县人世世代代摆脱吃水的噩梦。他们虽然失去了生命,但他们的不屈精神、他们的无私奉献,一定会代代相传,引领林县人走进更广阔的天地。 <br></h3><h3></h3><h3></h3> <h3> 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红旗渠修建孕育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它成为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我们当谨记他们的名字:姚村卫生院院长李茂德、农民技术员路银。女将李改云,魏家庄支书魏三然,其女儿魏秀花等等......<br></h3> <h3></h3><h3></h3><h3>四、下篇:太行欢歌。 再艰难的日子总会迎来光明,林县经过十年的破茧重生幻化成蝶。只见舞台上山间白云缭绕,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太行山云蒸霞蔚,红旗渠青年洞流淌出清澈的河水,天也蓝,水也清,映衬的山体上“山碑”两字熠熠生辉。红旗渠像一条长龙绕山逶迤在崇山峻岭之间。 舞台上的音乐刚劲有力,男女演员用欢快而铿锵的舞蹈塑造了林县人坚强的斗志,林县人得到了重生,精神得到了升华。 <br></h3><h3></h3><h3></h3> <h3>舞台两旁出现了推着小推车的人群,他们过陡坡走山崖,把一车车的修渠材料推到需要的地方,推到了河之畔、山之巅。小推车是代表林县人性格的一种工具,具有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的精神。就如“推车歌”里唱的那样:太行那个山高路又长,林县人那个推起小车不停地唱,山里的人呀生性犟,后面来的要往前面放,要往前面放.......<br></h3> <h3></h3><h3></h3><h3>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林县的小推车,小推车在林县是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每家都要有一辆小推车,而且男主人还会郑重其事地在小推车的平梁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其宝贵程度不亚于现在的私家车。这个小推车可不是好推的,特别是有重物更不好推,保持平衡的同时还得用力往前推,就需要在脖子上袢着车带,用有力的臂膀先撑起小推车,再前腿弓后腿蹬起步,看似简单不简单,平路推个三四百斤是常事,上坡拐弯更是技术活,当然我不会推,我也说不出其中的诀窍。 <br></h3><h3></h3><h3></h3> <h3>林州的土地上诞生出了一条红旗渠,林州的人心中也诞生了一首欢歌,让一首歌《画中是家乡》来表达林州人的心声:太行高,高如云,高如云,红旗渠,水流长,水流长,山水美如画呀,画中是家乡......若到这里走一趟留恋不思乡。<br></h3> <h3></h3><h3>五、尾声:共和国的荣光。 红旗渠的建成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更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而这些品格是这个时代需要的品格,是林州人的象征、是民族的骄傲,是共和国的荣光。习主席曾经评价说: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 <br></h3><h3></h3> <h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林县人的幸福。吃水不忘挖井人。是共产党给林县人指明了走向幸福的道路,是咱的老书记杨贵同志和林县人并肩作战才有了现在的林州市,是杨贵老书记带领林县人民摆脱了吃水难的现状,更是共产党员的精神带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有力体现。富裕起来的林州市山美水美,红旗渠精神更是家喻户晓,吸引了无数国内外游客,林州人敞开胸怀欢迎八方来客。<br></h3> <h3>林县早已撤县改市成了林州市,现在更是豫北地区一张闪亮的名片。以前外地人都说林县人穷,抠,我上学时还有外地的同学故意和我开玩笑说,“林县疙瘩头,炒菜不添油。”以前的林县人确实穷,确实抠,但穷的是吃喝,抠的是自己,那是不得已的,人穷志不穷,骨子里是傲的。你现在再来看看,林州人埋藏在筋骨里的自尊和自信终于在红旗渠精神的带领下,开天辟地,勇于创新,林州市的面貌早已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定让你瞠目结舌,富裕起来的林州人是热情大方的,对待朋友绝对是真诚友善的,永远欢迎你来林州做客。<br></h3> <h3></h3><h3>演出结束了,《走近红旗渠》的演出无疑是精彩丰盛的,是经得起回味咀嚼的,早已走出演播厅的我,还沉浸在演出中不能自拔,不得不说,整出史诗不仅音乐能绕梁三日不绝,舞蹈也张弛有致,画面更是别致有特色,不仅给人震撼的视觉享受,还讲述了一部林县人在艰难环境中如何生存如何拼搏的历史,更难得的是用音乐和舞蹈完美的呈现出林县人的精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人的精神是无限的,精神只会越来越强大,越来越深邃。 <br></h3><h3></h3> <h3>我,身为喝红旗渠水长大的林州人,出生在红旗渠畔,长在红旗渠畔,对红旗渠的爱早浸在了血脉里,她已经不是一个词汇,而是故乡,是亲人,是值得骄傲的家。 我骄傲,我是红旗渠人!我骄傲,我是林州人!<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