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凌云微步

<h3>  梁衡的《晋祠》是入选了中学教材的,因了这篇文章,晋祠闻名遐迩。</h3><h3> 晋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园林,为晋国宗祠。</h3><h3> 祠内几十座古建筑,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难老泉、侍女像、圣母像被誉为“晋祠三绝”,更是非同凡响。</h3><h3> 听着导游的讲解,有许多处景点都给我留下较深印象,也有几处景点的解说觉得传奇有趣。</h3><h3> 一是水母楼的传说。水母楼在难老泉亭上方,又叫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住在晋祠附近的金胜村。但是,她嫁后遭婆婆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只要前桶且将桶底做成尖底,使柳女无法休息。骑马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一提,水即满瓮。这个秘密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趁柳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大水涌出即将淹没村庄。柳女闻讯赶来,坐在瓮上让水势变小得救了人们,水母也再没有离开水瓮。故事到此,觉得恶婆婆真是可恶,柳氏真是忍辱负重。但导游又说,当地人之所以编这么个故事,也是不得以而为之。原因是皇帝看上了这里的好水,饮用很甜,煮饭好香,常年逼着当地百姓提供泉水,车马劳顿,所费不訾,百姓不堪其扰,遂编了这么个故事,意即此水实际上是从女人的阴户部位流出的,不洁,有秽气,为的是让皇帝绝了征用的念头。</h3><h3> 二是难老泉“三七分”的故事。说是很久以前,晋水流域南北两方的村民,为争用水权常常引起纠纷,甚至发生械斗闹出人命。后来,官方出面调停,于难老泉边置一口烧沸的大油锅,锅内放铜钱10枚,约定那一方有人能从锅里捞出几枚铜钱,那一方就分得十分之几的水量。这时北河上花塔村的一位张姓青年,以舍己为人的精神,勇敢地跳进油锅,捞起7枚铜钱后壮烈牺牲。此后,晋祠水就北七分南三分分开了。感到这个故事中的官方残忍而无能,怎么不能于谈判协商温和的方式解决好此事,而非得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果然从资料中得知,北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陈知白出任平晋县令。他是四川阆中人,史志书上记载他“强干有为,识大体。”他兴办水利,深入调查,踏勘地形,并对土地面积进行了摸底,设计了科学的分水方案后开始施工。从难老泉源头出水口处,砌石为塘,中横石堰,凿10孔,每孔方圆1尺,把水分为10分。北面地势高,水流向上缓慢,所以海清北河分水7分,穿过庙墙流出祠外,从纸房村折而向北,在赤桥村又分为上下两条河,上河往北直达金胜、董茹一带,下河往东下流,灌溉小站、小站营、五府营等村的田地。南面地势低水流急,分水3分,这3分水又分为三股:鸿雁南河分水1分半,从奉圣寺山门前面南流,灌溉索村、王郭一带田地;鸳鸯中河分水1分,流到奉圣寺前就折而向东,灌溉长巷、东庄等村的田地;又新开一渠名陆堡河,从南河分水半分,穿卧云桥向东偏北而下流,灌溉塔院、大寺等村田地。此后,晋水全部被利用起来种植庄稼,水田扩展为60000余亩,“民利于是大溥”。随后,陈知白又动员人们在各条渠上兴建水磨,方便百姓加工粮食。经过陈知白的一番治理,晋水流域清流潺潺,稻浪翻涌,莲荷飘香,水磨鳞次转动,一派江南风光。老百姓享有了晋祠水利,得到了实惠,都称颂陈知白的功德,说他堪比战国时期治理漳河的西门豹。陈知白任满调离时,百姓“遮道相送”,舍不得让他走。晋水流域每年祭祀水神,也都要设他的禄位同时享受祭祀。</h3> <h3>  三是罗洪先“悬笔碑”的故事。“悬笔碑”在圣母殿右侧。罗洪先是江西吉水人,嘉靖8年(1529年)的进士第一人,即状元,被授翰林院修撰,也是因为这种出身身份,他后来和严嵩结为了儿女亲家。严嵩是奸相,而罗洪先却做官清正,不愿同流合污。严嵩将罗视为眼中钉,想谋害罗洪先,其儿媳给父亲罗洪先寄了一个包裹,包裹里只有枣子和茴香两样实物。聪明的罗明白了女儿的用心,此非久留之地,立即辞官“回乡”,免于灾祸。辞官后的一天,罗洪先游玩晋祠,行至会仙桥上,看见了一个妇人,仅一眼,罗洪先就被惊艳到了,他感慨说道:“世人都说西施美,可我看此妇人,远胜西施。”说不打紧,还要用手去拉妇人。这让妇人非常生气,竟使出功力致使桥烧了起来,差点让在桥上的罗洪先掉到渠里。站稳了身子,罗洪先这才发现原先妇人站的地方,早就不见了她的影子,四处探望,终于在悬翁山上看到了她。罗洪先自言自语的说道:“如果你真的是仙女,再让我仔细的看你一眼”。可还没有说完,悬瓮山竟然摇晃了起来,向东移动了数步,差点倒塌。罗洪先吓坏了,这才回过神来,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不能再胡闹了。想到这里,他提起了笔,信手写了一首诗:“悬瓮山中一脉清,龙蟠虎伏隐真明。水飘火劫山移步,五十年来帝母临。”此诗晦涩难懂,颇有禅意,难以参透,民间将他当成了“得道仙人”,说他:“瓜皮写字尚未干,不到湖广,即到四川”,越加神奇。面仙的故事在唐宋以前多,到明代就稀少了。稀奇的当然是这故事,但导游那种叙述口气,将罗洪先看美女移不动脚步的老不正经老流氓老色鬼的花痴样,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让游客忍俊不禁。</h3><h3> 真实的罗洪先是官员家庭出身,自幼端重,不为嬉戏,为官后,也是明哲保身、洁身自好的人,在罢官后归家务农,隐居山间,专心致志更加考究王阳明心学,闭门谢客,默坐一榻,三年足不出户,进行著书讲学。又四处游历,经过数十年苦心研究,殚精竭虑,汇成了《广舆图》一书,被誉为是与墨卡托同时代的东方最伟大的地理制图学家。这首充满禅味的所谓“预言诗”作于嘉靖37年(1558年),而根据《太原县志》上的记载:嘉靖45年(1558年),“晋祠山移,既而市楼火”。往前推,正德元年(1506年)也出现过一次所谓的“山移步”。而巧的是,两者正好相距了52年,这不就是暗指“五十年来帝母临”的“五十”吗?往后再推,这种情况的发生,还出现在万历4年(1577年)、康熙42年(1704年)等。如此看来,貌似这首诗中的“山移步”的预言,很可能是地震、或者岩石风化导致的山石崩落。</h3><h3> 历史故事,景点传说,真真假假,趣味横生,听听就好,不能全信。真要探求真相,还是要花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细致功夫。</h3><h3><br></h3><h3><br></h3><h3> 2019年5月草稿于南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