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邓守云战友,1970年12月26日入伍。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时任司令部军务装备股股长,负责兵员、装备调整补充及伤员、烈士处理工作。他精忠报国,叱咤风云,指挥恰当,调度有方,不怕抛头颅、洒热血。身怀铮铮铁骨,不愧铁打硬汉,具有大男子英雄本色。</h3><h3>同时,他还刚柔相济,柔中有刚,还有温柔的一面。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孝老爱亲,讲究仁义,重视感情,好朋好友,为人称赞。多年来,他念念不忘的是战友,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二十四团丰县籍的战友。他总想找个机会,选个形式,开个见面会,和战友们见见面,倾诉离别思念之情,抒发共勉共励之意,畅谈夕阳爱国之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人人都作夕阳红。</h3><h3>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几个战友,战友们也颇有同感。他们决定召开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二十四团丰县籍战友见面会。为此,首先成立了筹备组,精心筹划,操心费力,促使这次战友见面会圆满成功。</h3> <h3> </h3> <h3>战友见面会筹备组的成员是:</h3><h3>邓守云(时任第67集团军炮兵旅军务装备科科长,转业后任丰县财政局主任科员)</h3> <h3>王金田(时任第67军胶州军队干休所政委,转业后任丰县计生委副主任、县农委副主任).</h3> <h3> </h3> <h3>邓文峰战友。</h3> <h3>张长礼(时任24团政治处保卫股副股长,转业后任县农发行办公室主任)</h3> <h3>郭公华(时任24团指挥连驾驶班班长,转业后任县财政局办公室办亊员)</h3> <h3>.</h3> <h3>.</h3> <h3>张辉勇(时任24团一连战士,转业后任丰县羽绒设备厂销售科科长)</h3> <h3>.</h3> <h3>王建宁战友(时任24团二营部侦察班长,转业后任盐城市电机有限公司质检科科长)。</h3> <h3>.</h3> <h3>靳香海(下面有介绍)</h3> <h3>.</h3> <h3>.</h3> <h3>.</h3> <h3>常修理(时任24团3营管理员,转业后任工商管理局管理所所长)</h3> <h3>.</h3> <h3>.</h3> <h3>于长水战友</h3> <h3>战友见面会建议(策划)名单:</h3><h3>邓文峰、黄维进、王明海、王胜文、于长水、靳香海、常健。</h3> <h3>2019年5月18日上午8时,江苏省丰县财鑫大酒店,迎来了一批精神高昂、红光满面、接近杖围之年的老同志。他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济南军区炮兵第十二师二十四团丰县籍1970年入伍的退役老军人。</h3><h3> 向 老兵致敬,是他们,让我们还能呼吸这没有硝烟的空气,给我们留下了一片蔚蓝的天空;向老兵致敬,是他们,让我们能够幸福地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向老兵致敬,是他们,让我们能够用我们的青春去创造未来;向老兵致敬,是他们,为我们奉献了一生。 </h3><h3> 来自4省(区)7县(市)70名丰县籍战友,聚会凤城,参加见面会活动。</h3><h3> 1970年12月26日,风华正茂的141名丰县籍小伙,怀着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投笔从戎,告别凤城、范楼、金陵可爱的家乡和亲人,他们穿上军装,来到古国善国滕县,踏进鲁寨营房6189大门,共同生活在济南军区炮兵第二十四团这个英雄群体里。</h3><h3> 在几年、二十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们的人生里有了当兵的历史,生命里有了几圈绿色的年轮。军营里的他们,经历过天天读、天天练,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学习老三篇(毛泽东著作《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 </h3><h3> 虽然生活费每天只有0.45元,但开饭前仍要唱首歌,饭堂里能听到战友们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片断。二米饭(大米小米混合)、发糕吃着很香甜。晚上背着背包,冒着大雪看电影,也没觉着冷和寒。</h3><h3> 在姜屯、白马河农场生产时“起不完的三点半,吃不完的地头饭,打不完的突击战”是他们的决战口号,“宁愿死在稻田里,绝不躺在铺板上”,是他们的豪言壮语。</h3><h3> 为落实毛主席“深挖洞”指示,1974年他们在山东省潍坊市小黑山、昌乐县刘坤家大山进行国防施工,为确保工程进度和施工质量,他们流过血和汗。 </h3><h3> 他们坚守哨位,顶风冒雪,为国家安康、人民幸福站岗执勤,无怨无悔。 </h3><h3> 为苦练军事技术,在齐鲁大地、昌潍平原、胶东半岛、微山湖畔、沂蒙山区,他们练三九,熬酷暑,汗浸济枣山区,历练滕县大地,淌遍鲁西南所有沟壑,爬遍滕县所有山峦,他们任劳任怨。 </h3><h3> 1982年8月1日,他们参加山东荷泽地区东明县至河南兰考县黄河抗洪抢险任务,共坚守16个昼夜,圆满完成任务。</h3><h3> 1985年3月至1986年6月,时跨两个年度,计15个月,共445天,滕光、邓守云、朱士如、朱继优、张信民、张长礼、靳香海、常修理战友,听从军委命令,为保卫祖国西南大门,奔向云南老山对越自卫防御作战前线。他们经历了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受到一次刻骨铭心的磨练,向党向祖国向丰县家乡的父老乡亲,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所有参战的战友,没自因为这段骄人的经历,争要优惠照顾,也没有带着“战争幸存者”的光环争功领赏,而是毫无怨言的在各自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奉献。</h3><h3>参战战友:</h3><h3>滕光(时任团司令部副参谋长、24团阵地指挥所副指挥长)。</h3><h3>邓守云(时任司令部军务装备股股长,负责全团兵员补充调度、武器装备补充调整、伤员及烈士善后处理。协助阵地指挥所部分工作)。</h3><h3>朱士如(时任一营营长、一营前线指挥所指挥长)。</h3><h3>朱继优(时任一营政治教导员、一营阵地指挥所副指挥长)。</h3><h3>张信民(时任二营政治教导员、二营阵地指挥所副指挥长)。</h3><h3>靳香海(时任24团一营副政治教导员兼任指挥连指导员,团指挥连后方指挥所指挥长)。</h3><h3>张长礼(时任团政治处保卫股副股长,负责全团保卫工作)。</h3><h3>常修理(时任三营部管理员,负责全营后勤保障工作)。</h3><h3> 在军营,他们共同度过人生最美好最浪漫的时光。告别部队走入社会,尽管他们在人生的征途上,有着不同选择和不同的机遇,而社会雕琢出来的痕迹,至始至终没有冲淡他们之间那永恒的战友情谊,那老乡浓浓的深情。 </h3><h3> 他们有一个共同而响亮的名字,那就是军人;有一段共同的人生路,那就是军旅;有至尊圣洁的执着,那就是忠诚;有生死相依的亲密无间,那就是战友之情、乡亲兄弟之情。</h3><h3>他们是分别来自新疆的于长水战友,海南省的李其海战友,山东青岛的朱继优战友,山东滕州的滕光、张信民战友,南京市的王建宁战友,徐州的姜塖勇战友及原城区和范楼、金陵的战友,共计70名。</h3><h3><br></h3><h3><br></h3><h3>哎呀!一想起战友,我的思绪就像溜缰的野马,驰骋奔腾。情不自禁地浮想联翩,件件往事,历历在目,如数珠宝。好了,打住,拉回思路,只看眼前。你看!我们的战友来了!战友相见,互相握手,亲切拥抱。接着都到报到处签到。请看他们签到时的亲热情景吧。</h3> <h3>生死与共好战友,四十多年再聚首。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只有照片永远在一起。来来来!大家拍个照吧,让咱永远永远不分离,世世代代在一起。</h3> <h3>郭庆海老师摄影,为战友们留下精彩瞬间。</h3> <h3>邓秀云老师摄像,使战友们的音容笑貌再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