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往事北留之南阙底</h3><h3> </h3><h3> 北留的南阙底是一块风水宝地。位于村东西头之间,吴角圪洞旁边。她经历着村里时代的变迁,雕刻着划时代的烙印,上演着北留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政治、文体、经济的许多往事。</h3><h3> 象我这五十多岁,在北留土生土长的人们中,那个唱大戏的舞台的修建虽不曾经历,但也知道是五六十年代建的。</h3><h3> 舞台座西朝东是很有讲究的。因为北留赶会在农历三月三和九月二十三,这时的太阳偏南,一天东出西落对演员与看戏的人眼睛来说,避免了直射。这是与其它村舞台的不同之处,也为北留村新舞台的座向求了个正解。</h3><h3> 记忆中,南阙底总面积有十亩地那么大。东门的左侧是公厕,右侧有堵墙在文革后期成了贴大字报的地方,再右边就是个大队的磨坊。每到腊月,那磨面的纸糊篮排成了长长的队伍,推磨的原师傅可忙了,起早贪黑的浑身是劲;南面也有个不是门的门,或许叫出口合适点。出口左侧是一面大队搞副业的圪圈的后墙,纯糊淇墙上经常写点宣传标语,墙角有个门面,是霍师傅的修理铺,光修自行车就培养出好几代徒弟徒孙。右侧也有个公厕,与舞台南耳房门相对,唱戏时大队派点劳力在那里盘两架老火,给演员们烧点热水,来来往往去个茅也方便;西面以舞台为主,右侧耳房为演员的宿舍,接着是供销社的大门,大门往右是早晚门市部,仅有个窗台对外,方便老百姓早晚买点日用品之类。这里也有几个厕所,这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必须的,彰显设计的人性化。也许这就是内急时的方便吧。沿这里往北,路过刘海富常在那里杀猪卖肉的“肉架上”,便是吴东存屋旁的北门,也叫北留村的南阙。</h3><h3> 北面是仓库那院的后墙,冬天暖洋洋的,洋火老婆与毛咕咕老婆常在那里坐,墙角边的石头被她俩老人家的屁股磨得黑明又光。仓库奶奶喊着河南腔叫仓库吃饭的大嗓门,仍然在耳边回响。</h3><h3> 设计者对空间的利用想得也非常周到。台下南北走向有两个蓝球场,东西面各一个:木头做的篮杆,场地没处理过。虽然设施简陋,每逢五四青年节,这里却更加热闹,公社下辖的学校师生的篮球比赛就在这里举行,北留学校的王保安老师是裁判,把体肓活动做得风生水起的。</h3><h3> 舞台是威严的。无论是公审大会还是公社或大队的批判大会,都在这里举行。广大群众通过这种法律意义上特殊预防的教育,稳定了一方治安。那时的批斗大会后,公社的干事总要带领群众举拳头喊口号,以宣扬法律,威慑不法分子。</h3><h3> 舞台是神圣的。主席台上的公社干部以及大队干部等大人物,曾是这里的主宾。老百姓也非常尊敬他们。</h3><h3> 舞台也是肃穆的。记得七六年毛主席逝世的追悼大会上,台上黑幕巾装饰的非常沉重,台边苍松翠柏中嵌着白花,两边站着荷枪的民兵很威严,最酲目的是台上那条黑布横幅,写着“沉痛悼念伟大领袖毛主席永垂不朽”,沉甸甸的。哀乐初响,胸佩白花,胳膊上带着黑袖章的人们哭声四起。人们对毛主席的思念是真挚的,感情是深厚的,无限敬仰。对他老人家的逝世,悲恸不已。</h3><h3> 舞台更是唱春秋的。赶会必唱戏,有上党捧子有河南豫剧,还有壶关秧歌与长子落子。戏腔伴乐章,在村子的上空悠扬,很有赶会的气氛。要说看戏,那时要买票的。南阚底虽门很多,但把守很严,小孩们圪钻的,爬墙进的都有,唯有东墙上郭天正与北墙仓库和老虎三家楼上晾竿旁的窗户能免费看大戏,还不圪挤,条件得天独厚,很是让人羡慕。</h3><h3> 那时的人们晚上没有娱乐,除了在月光里侃大山外,一月一次的电影宣传,是方圆几里人们最企盼的事情。不到晚上,台下便热闹起来,站地场的板凳满满的。娃们奔走相告打听片名,起初是一毛与玉春,后来是通海被围着团团转。那时候远路的人们没有座位,便把周边的煤不池与茅墙上的砖头扒了个尽光,支起来当座。第二天早起又被老四队和九队的老人拾掇回垒煤不池。北留的人们很憨厚,也没有太多的怨言。</h3><h3> 每年的元宵节,红火在这里耍得非常热闹,白天有,夜里有。人山人海,挤得要命。那时的人们哪有现在的娱乐地场多。</h3><h3> 要说南阙底是七八十年代北留的经济中心,一点不为过。不论逢五集还是赶会,这里都是商贩云集,买卖人密集之地,往北到吴角圪洞的青石板街,往南延伸到南泊池周边,往东到九队粪圪坨的牲畜市场,往西也热闹了供销社。赶集的乡民买点农具或日用品,中午点吃点肉丸配火烧,喝点糊陆汤或者藕粉什么的就很满足了,太阳亚山才回家,给出不了门的小孩或老人们喷喷耳闻目见的东西,还填油加醋的,听起来蛮有味道。</h3><h3> 红红带着一帮哥们,骑着洋车,穿着绿军装,截着绿军帽很是帅气。在这里逞逞“英豪”又一溜烟走了。八十年代的喇叭裤与三角头皮鞋比起他们来靓丽了许多。青年人穿上它在这里圪晃圪晃,拽拽时髦。惹的那些少男少女们互相传递着爱慕或羡慕的目光。</h3><h3> 不仅赶会促进了物资和信息的流通,南面的副业圪圈,更是造就了象刘龙海、霍福台丶霍福胜、打铁的霍海庆他爹、.瓷窑上志强他爸这样的能工巧匠与人才,为北留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h3><h3> 值得一提的,是南庙背后的北留澡堂与剃头铺圪节底下的南泊池,是用破四旧时西大庙拆下来的条石彻起来的,水总是满满的,一阵微风吹过,蓝圪粼粼的池水,泛起层层碧波,不时传来农家姑娘的捶衣声和琅琅的嬉闹声,交织在那片明净的天空中。</h3><h3> 不可或缺的,还有一些弱智群体,象仓库、大亮、家茂等人也曾在南阙底看看热闹、取暖暖,南阙底对他们来说,非常地温馨。</h3><h3> 时间过得飞快。这块地儿才经过小水泥广场的新面貌没几年,如今又被打造成风景如画的玉屏广场。虽然部分功能被镇里的和谐广场所取代,但也不失为北留人民休闲娱乐与侃大山的好地场。</h3><h3> 愿这里永运繁荣,愿北留人民永远幸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