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悔青春 (上册)

飞向蓝天

<h1><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b>前言</b></span></font></h1><h1><font color="#333333"><b>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受父辈影响,从小就有当兵的梦想。在1976年底,我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从广东一个沿海城市——湛江光荣应征入伍,走进军营,成为了一名真正的女兵。</b></font></h1><h1><font color="#333333"><b> 在部队服役期间,曾经当过话务兵、卫生兵(护理员),上过军校,在部队的大熔炉里一呆就是五个年头。也正因为有在部队那几年的历练,使自己养成了循规守矩、诚信守时的理念,并培育出自己的一身正气、宽以待人的作风,树立了乐观向上、与人为善的情怀。</b></font></h1><h1><font color="#333333"><b> “ 生命里有了当兵的经历,一辈子 都不感到后悔”。在我的这段军旅生涯中,特别是有了参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的那段经历,一生都倍感光荣和自豪! </b></font></h1><h1><b><font color="#333333"> 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战,过去四十年了,亲身经历这场战争的我,每每想起,心中总是难以平静。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奉献在绿色的军营,芳华岁月,</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书写着最引以自豪的人生篇章。 </span></b></h1><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b> 战争——这血与火的洗礼,清醒了灵魂,明亮了眼睛,更是锻炼了我坚韧的人生信念和对祖国的无限忠诚。</b></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b> 在人生旅程里,因为有了当兵的这段经历,我从内心感到无比骄傲和无尚荣光!</b></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b> 今天,我以图片加文字的形式,记述和回望那段难忘的经历,并在2019年4月参加了501医院野战一所部分当年一起参战的战友组织的重走前线路,追忆我们那无悔的青春,四十年弹指一挥间。 </b></span></h1> <h1><font color="#ed2308"><b>一、难忘参战经历</b></font></h1><h1><font color="#333333"><b> 1978年底,我当时服役的原广州军区后勤第19分部第501野战医院(驻湖南郴州)接到上级命令,根据战时需要,立即组建两个野战医疗所。野战医疗所是由指挥所、内科、外科、抗休克、医疗和后勤保障等小组组成。我被分配到第一野战医疗所抗休克小组担任卫生员。野战医疗所组建后,所有人员投入到了各项救护训练和准备工作中。我们一所共有88人(其中干部63人、战士25人),当时,我是我们一所年龄最小的一名战士。</b></font></h1><h1><font color="#333333"><b> 1979年1月29日早上7点,我随501医院野战一所全体成员一起出发到郴州火车站(二所留守郴州),准备乘火车前往广西前线。出发的那天正值农历大年初二,天下着大雪,火车站的站台上挤满了人群,郴州当地政府及我院领导专门为我们野战一所送行。与我们同行的还有来自第一军医大学颅脑手术队5人、第四军医大学胸外手术队7人,这两个手术队成员配属我们野战一所,为的是加强我所在战场上的技术力量。另外,原广州军区后勤第19分部下属的54066部队76分队(也就是大家熟知的211团),抽调了一个警卫班共12人,主要任务是负责我们所在前线时的安全警卫工作。由于友邻部队的加入,使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队伍人数增至112人,全部人员战时由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统一指挥。</b></font></h1><h1><font color="#333333"><b> 1979年1月31号早上6点,我们乘坐的军列到达了广西崇左火车站,并由崇左火车站下车转乘汽车经广西大新县吃午饭,大约于晚上10点到达靖西县城。2月1日早上8点从靖西出发,乘汽车继续前往那坡,当天下午17点到达了那坡县城。2月2日至5日我所在那坡待命。 2月6日早上,我所继续向前开进到那坡县百合公社一个边防部队营地待命。百合距离中越边境内只需翻过一座山即可到达,属于常有越南特工出没的地段,在我们营区需要24 小时的戒备,为了防止特工偷袭,安全的工作就落在了警卫班战士们的身上。我所在百合共停留了8个昼夜等待上级命令。</b></font></h1><h1><font color="#333333"> </font></h1> <h1><b>这是我们医疗保障组部分战友在百合时的留影。</b></h1> <h1><br></h1> <h1><b> 再 见 吧,妈 妈</b></h1><h3> </h3><h1><b> 军 号 已 吹 响 </b></h1><h1><b> 钢 枪 已 擦 亮 </b></h1><h1><b> 行 装 己 背 好</b></h1><h1><b> 部 队 要 出 发</b></h1><h1><b> 你 不 要 悄 悄 地 流 泪</b></h1><h1><b> 你 不 要 把 儿 牵 挂</b></h1><h1><b> 当 我 从 战 场 上 凯 旋 归 来</b></h1><h1><b> 再 来 看 望 亲 爱 的 妈 妈</b></h1><h3><b> ……</b></h3><h1><b> 用这首歌形容我们当时奔赴前线的心情是最真实的。</b></h1> <h1><b>  2月14日上午,上级命令我所继续向前挺进,到一个叫北斗的小镇,短短十多公里的路,车队就行驶了6个多小时,终于到达了那坡县平孟北斗集结。北斗村这个地方是通往平孟和念井的三岔路口,是个边境村落,当时,所有居住在北斗村的村民已撤到了安全的地方,村里只有一些民兵及那坡县公安局的部分干警留守,整个北斗村战前到处都驻扎着我们的部队,可以说是清一色的军人。</b></h1><h1><b> 2月15、16日,我们在北斗驻地动手搭建简易的手术室,展开战地救护设施,做好战前野战医疗救护的各项准备工作。那时,在北斗这个边境小村落周围,随处可见我们前线部队的身影,我能感受到那浓浓的战火硝烟味离我们是越来越近了。在开战之际,驻地附近只见友邻部队的男兵们正紧张而有序的做着开赴前线的准备工作,他们相互剃光头,动作有序,自若淡定,一切忙而不乱。头发剃了是为了战时头部受伤时便于伤口的处理。</b></h1> <h1><b>  以下多张照片是战友们开战前在北斗留下的珍贵照片。在这一张张的照片中,从他们的脸上并没看到战争即将到来的感觉,这就是中国军人。我们不畏俱战争,但更渴望和平,保家卫国更是我们军人的责任。</b></h1> <h1><b>  下面这张照片是在开战前我抗休克组的部分战友在北斗时难得有时间放松一下自己的珍贵照片。</b></h1> <h1><br></h1> <h1><br></h1> <h1><b>   </b></h1><h1><b> 在开战前,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有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每一件事都令人记忆犹新。司机班班长魏国语,在开战前不分昼夜突击完成运输任务的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例。 2月15日晚上8点,魏班长接到任务,要从前线返回后方(南宁)运输抢救伤员时的所需物资,必须在2月17日凌晨前将所需物资运送到位。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魏班长在所领导王汉波的带领下连夜启程,克服了山路难行、劳累、困乏等各种困难。为了赶时间,连续行车33个小时,甚至没有停下车吃一餐饭、喝一口热水,终于在战斗打响之前,将所里的所需物资安全运抵前线驻地,圆满完成了所领导交给的此项任务。&nbsp;</b></h1><h1><b> </b></h1><h3> </h3><h3><br></h3> <h1><b>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所小车班班长魏国语与部分战友战前在北斗营区运送物资车辆前的合影。</b></h1> <h1><br></h1> <h1><b>   另外的这张照片是医疗二组的邓汉乔、胡亚莎、郭伯钱三位护士在战前难得偷闲的在后勤运输车辆前留下了一张永久的记忆。</b></h1> <h1><b>战前在北斗当坦克车经过我营区时,医疗保障组的护士石萍、孙国珍战友战前在坦克车上留下了自己一辈子难忘的珍贵镜头。</b></h1> <h1><b>   还有就是配属我所警卫班的战士们,他们虽然全员只有12名战士,但在北斗负责我们一所安全保障工作的只有部分人。因为,他们其中部分人员跟随医疗队的战友们奔赴到了念井,负责念井医疗救护站及随时纵深越南境内医疗小分队的安全工作。警卫班的战士不管身处何地,不分昼夜值班站岗,并能出色完成上级交给他们保护我们野战一所安全的任务,他们才是我们野战一所战时前沿阵地真正的守护者。</b></h1><h1><b> &nbsp;1979年2月16日那天,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是,百多辆坦克装甲车从我们营区旁边驶过。金戈铁马,气势磅礴,如同一道钢铁洪流从眼前划过,非常的壮观,更令人震撼。</b><b>就在同一天我们所接上级命令,为了更及时地抢救伤员,需派出部分人员到平孟的念井村,接替121师师医院的工作。当时,我所共派出了45名医护人员,按上级要求在念井成立一个医疗救护站,人员中包括;前接分类组、抗休克组、后勤保障组、医疗保障组、医疗二组、第一军医大、第四军医大及警卫班的部分人员组成的一个医疗分队。我抗休克组派出了张文红、唐光玲两位护士一同奔赴念井。虽然,北斗距离念井只有十七公里的路程,但由于山路崎岖,本来就狭窄的路上挤满了各种军车,道路特别的拥堵,非常的难行, 十七公里的路程让整个医疗分队车行走了好几个小时。</b></h1> <h1><b>  终于在战前到达了上级指定的地点——念井,在新的阵地战友们立即投入到战前的准备工作中。念井是平孟公社的一个边境小村,与越南高平省河广、通农、保乐等县接壤,边境线长达数十公里,这里崇山峻岭,是通往越南高平省会的主要交通要道。相信让派去念井的部分战友最为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刚到念井时,战友们迅速展开战地所需要的医疗器械,部分医务人员本能的穿上了平时常穿的白色工作服,当大家刚刚穿上白大褂的瞬间,马上遭到附近高炮阵地指挥人员的制止。由于刚到念井,对战前阵地上的要求并不了解,更不知道某前线临时指挥所就在念井我医疗救护站附近,高炮阵地是担负着保卫前指的任务,穿上白大褂容易暴露目标,更容易引来敌方对我前沿阵地毁灭性的打击,一旦发生,后果不堪设想。此时的大家知道后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随即更换回自己的军装。在我念井医疗救护站附近的医疗单位还有来自157医院手术组、158医院手术组。我所念井医疗救护站是专门负责前接、后送任务,分工非常清晰。念井这个边境小村战前集结了成千上万的部队。大军压境让当时这个本来就人员稀少的边境小村沸腾了,一门门大炮布满在阵地上。本来就狭窄的公路上停满了战车。41军121师就在念井集结。121师是负责打穿插的,在开战前夕,121师侦察大队就己从念井深入到越南境内。(战时:我们念井医疗救护站主要接收的大部分伤员都是来自41军121师,前接组每次纵深越南境内跟随部队接收的伤员也都是与121师分不开)。我所留在北斗驻地接收的伤员主要来自平孟122师的较多。在开战时41军的122师是从平孟进入越南境内。我们整个501医院野战一所是配属41军作战的一线野战医疗所。</b></h1> <h1><b>这是部分战友在念井时的照片,这些珍贵的照片是友邻部队的战友在开战前为他(她)们拍摄的,照片永远的记录下了那一刻。</b></h1> <h1><b>   1979年2月17曰凌晨,我军万炮齐轰,地动山摇,一发发炮弹撕裂了长空,一起射向了越军的阵地。当时,整个天空都被照亮了,我们在睡梦中被炮火惊醒。此时此刻的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拉开了序幕。炮声持续了一段时间,大约早上7点左右,北斗驻地有大批的伤员从平孟方向送了下来,从此刻开始,我与战友们把我们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那没曰没夜、紧张的战地救护工作中。</b></h1><h1><b> 念井医疗救护站同时也收到了第一批伤员,当时到达念井的第一批伤员并没有北斗方向的多,在我们念井医疗救护站驻地帐篷隔壁,住扎着41军121师烈士安葬组几位战友,他们是专门负责121师战时所有牺牲烈士清理登记、转运护送、烈士安葬等工作。据我念井医疗救护站的郭燕南护士回忆,在开战的第一天早上,121师烈士安葬组也同时收到了第一批送下来的5位烈士,在5位烈士当中有位烈士特别的显眼,他因个子高大而引人注目,他身高有1.8米的样子,战友们清楚的记得他的名字叫“齐东升”,他身着军装,腰带上别着一张纸条,纸条上非常清楚的记录了他生前在哪个部队服役,津贴发至某月止,籍贯山东。由于当时刚开战,念井方向还没有大批的伤员送到,派到念井的战友们有时间观察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这五位烈士全都来自于121师的战场上。在战斗打响的第二天,整个念井由于部队第一天己全部进入越南,战前那个热闹的边境小村变得空荡荡,没有大部队的驻扎,周围的防护就更显薄弱,只剩下医务人员及121师烈士安葬组的几位人员留守,我念井医疗救护站配备的警卫力量有限,为了防止特工偷袭,我救护站把121师烈士安葬组的三名成员,编入我医疗救护站警卫班作为战时临时的警卫力量。 &nbsp;</b></h1><h1><b> 随着战争继续深入,战场上的伤亡越来越大,阵地上的我们都在各自岗位上紧张而有序的工作着。此时的我们越来越感受到战争带来的血腥与残酷,亲眼目睹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生命倒在了战场上,虽然见此情景有点悲伤,但很快大家就自我调整了过来。战时我所的主要任务是;接收(前接)抢救、转移后送伤员的工作。我们战前动员大会提出的口号是:“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伤员”。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大家都紧张而忘我地投入到伤员的前接后送医疗救护工作中。在接下来20多天的战斗中,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不管北斗还是念井两地的工作人员,每天除了冒着随时被越南特工偷袭的危险,在我们心里都做好了随时牺牲在战场上的思想准备,大家不分昼夜地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人困、体乏,工作强度大,甚至站着都能睡着,既使这样,大家都能以昂扬的斗志,百倍的精神,一丝不苟地完成前接后送、救护转移伤员的任务。由于前方条件有限,我们所在北斗的简易手术室不具备血液的存放,需要输血的伤员很多,除了当地群众的自愿献血,我所指战员也先后有18人次为重伤员义务献血。因为,在我们战地医务人员的心里一切为了伤员,那怕是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也再所不惜。</b></h1><h1><b> 在战时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我们抗休克组组长刘福元医生,他本来在后方时属内科主治医师,战场上的伤员多属外伤,他这位内科医生也必须经常参与外伤手术,他是一位非常认真严谨的医生,并在众多从前线送来的外伤伤员中及时地发现了多例急腹症,使急腹症的伤员得到了及时的手术治疗。由于他在战时的突出表现,战后他被前指记个人三等功一次</b></h1><h1><b> 另外就是我们抗休克组的黎子如护士长,战时她带领我们抗休克组全体护理人员,在非常繁忙的工作情况下,对大家言传身教,不放过任何疑点,认真查看每位伤员的伤标,发现如需做紧急救治处理的伤员,及时通报本组的医生。当每位重伤员送到我们抗休克组后,都需要做青霉素、破伤风针剂的皮试。黎护长要求全组护理人员在各自的工作中一定要严格认真查看每位伤员皮试的反应,绝不能有半点的疏忽,让大家随时做好应急措施。在繁忙的工作中,她把凡到我抗休克组的伤员作了认真细致的登记,把重度休克、中度休克、轻度休克做了细分,她那细致的分类统计,为战后抗休克组救治伤员的数据,留下了第一手休克伤员的真实资料。 </b></h1><h1><b> 战时,在我们抗休克小组众多抢救的伤员当中,其中有一位重伤员让我最难忘。有一天,我们抗休克组从手术室刚转来一名重伤员,他因身上多处受伤,伤势非常的严重,手术后生命处在垂危状态。当时组里的医生吩咐我为他准备一套新军装,把领章帽徽也订缀好,此时此刻的我内心非常的沉重。多么年轻的生命啊!我在内心默默的为他祈祷,希望他能平安度过这危难的关头。接下来的两天里,他在我们抗休克小组的精心护理治疗下,奇迹般的苏醒了,并平安度过了危险期,被及时转送到后方医院继续接受恢复治疗。这位战士的名字叫什么?我不记不清了,只知道他姓毛,在我脑海里永远记得他那稚嫩的脸上,总是透着刚毅、坚强的神情,他只是我们组尽心护理众多重伤员中的一员。战时,在我们抗休克组救治的所有危重伤员无一例并发症,都能安全顺利的送往后方医院继续接受治疗。在那20多天救治伤员的过程中,我们抗休克全组人员吃住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所有从战场上下来的危重伤员都暂时停留在我们抗休克组的帐篷里,很多休克伤员经过手术后生命特征是非常的不稳定,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观测。帐篷里由于重伤员较多,大家需要不分昼夜地观察处理每位伤员的突发状况,全组人员基本上都没离开过抗休克组的帐篷,身体极度的疲劳,在战场上的救护工作就是这样日复一日的持续了20多个日夜。我们抗休克组正因为有了全组人员的辛勤付出,才使得重伤员一个个脱离了危险,使在抗休克组的伤员得到了百分百的高效救治率,并出色的完成了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b></h1> <h1><b>我所北斗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在帐篷里紧张的忙碌着,手术室的医务人员每天都超负荷的工作在手术台上,使从前方送来的伤员得到了及时的手术治疗,这是他们手术时的照片。</b></h1> <h1><b>这是战时我所唯一的一台发电机。电工李学志在战时一直守护着它,因为,这台发电机能否正常运行是关系到手术室的正常用电需求,更重要是关系到每位手术伤员的安危。</b></h1> <h1><b>这张照片真实的记录了战时跟随着部队前行的地方担架队员,他们是怎样把伤员转移到我们医院的。在战场上没有公路的地方全靠他们用自己的肩膀负责运送弹药及所需物资到前方,还要负责将战场上的伤员往后方运送,他们才是真正的无名英雄。</b></h1> <h1><b>  从2月17日至2月28日,我所先后出动了110人次,257副民工担架,其中前接分类组部分成员和警卫班抽调的四名战士,曾多次纵深到越南境内,共接收伤员495名,使伤员们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在每次执行任务的时候,大家都是冒着随时牺牲在战场上的危险,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每一次前接任务。</b></h1><h1><b> 据我念井医疗救护站工作的医疗二组郭燕南护士的回忆:在战斗刚打响初期的某一天,上级命令我念井医疗救护站派出一个医疗小分队,随部队进入越南境内到前方接收伤员。刚开始大家是乘坐汽车出发,当车辆行驶到越南某地方时,车队突然停了下来。由于各种原因,汽车无法继续通行,司机让座在车上小分队的成员全部下车,跟随行进中的部队徒步前进。当时,部队在前面跑,小分队的战友们紧紧地跟随着,郭护士形容这个画面就像大家熟悉的电影《英雄儿女》里王芳奔赴前线时的场景。在部队前行的过程中,突然,前面机枪响起,小分队的个别女战友顿时感觉到自己的腿在发抖,牙齿不知为什么嘎嘎作响?一点也不听自己的指挥。并不是因为当时天气冷造成肢体发抖而失控,女兵们是有点紧张和害怕,大家都未曾经历过这种场面,谁都会有个适应期,这种状态持续几分钟后就缓了过来,很快我们前接队员们恢复了平静。并迅速地投入到抢救伤员的紧张工作中。参与执行这次任务的郭燕南护士回忆:战场上她亲眼目睹了从前面下来的部分战士及担架队员们眼睛里象着了火一样,无法接受任何人在现场大声说话。小分队的战友们只能用小声和蔼的语气让他们先喝口水,平静一下心情。由于身处越南境内,每个地方处境都非常的危险,时常会受到越南特工的袭扰,在这种环境下,只要一提到有特工出没,有些极度紧张的战士就濒临崩溃的感觉。因为,人无完人,在战场上由于战争的残酷,每个人都会出现瞬间脆弱的一面。这是战争留在人心里的阴影,大家每天都要面对这种状况的发生。更亲眼目睹了牺牲在战场上的烈士们各种惨状。他们基本上在牺牲前是什么姿势,牺牲后也同样是什么姿势,仿佛生命瞬间凝固。这个画面让大家一辈子都无法忘记。而这些烈士的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青春的年龄中。因为,他们在牺牲时都是那样的年轻,在牺牲的烈士当中大多数的年龄只有二十岁左右,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瞬间在战场上倒下,用自己年轻的生命捍卫了祖国南疆几十年的安宁,他们永远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我们永远怀念他们。</b></h1><h1><b> 记得还有一次,我们前接组的部分战友在纵深越南境内执行任务时,同样是汽车在半路上遇到道路无法通行的状态,郭燕南护士也参与了这次任务,据郭护士的回忆:由于汽车无法继续行驶,随身携带的简单器材及液体药品需要自身背着。当时,每位前接组队员除了个人配置的武器外,还有就是随身携带的行军壶,及必须携带的绿皮箱(医疗箱)、和10瓶(每瓶500毫升)液体,这是前接组战友们每次出境执行任务时必须随身携带的物品。一旦车辆无法通行,这些随身携带的物品就需要队员们背着徒步前进,对于我们这些当时身体单薄的女兵来说,是相当的困难。当大家下车准备徒步时,友邻部队的战友凭着他们在战场上的经验,把他们自己随身携带的木棍给了我们小分队为数不多的几位女战友们,这可是他们自己一直随身携带在身边的物品啊!并告诉我们医疗小分队的女兵们一定要随身带着。当时,大家有些不解,当背着沉重的装备艰难行走在崎岖、坎坷山路上的时候,女兵们才深深地体会到这根木棍对她们是多么的重要啊!前接组的女兵全靠这根棍子,让自己坚持到了最后。在行军的过程中,她们真正体会到什么叫两眼发黑、眼冒金花的感觉。沉重的液体把每位队员肩膀的皮肤都磨破了,当时的疼痛可想而知。但我们在战场上的医务人员更清楚平衡液对伤员的重要性,当时的平衡液可是生命之液,是每一位重伤员必需输的救命之液。战友们宁可丢了自己的性命也决不放弃沉重的平衡液,正因为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战前配备了充足的平衡液,并把平衡液在战场上发挥到了极致,才使我所战场上伤员的救治率这么的高。战时在我们所里流传着一句口号就是:“平衡液万岁”。相信我们所很多战友都不会忘平衡液对伤员的重要性。参与执行这次前接任务的郭护士回忆,虽然路途险阻,长途跋涉让大家已精疲力尽,带在身上的饮用水又很有限,还要把自己随身携带的水尽量留给伤员们喝,每位战友都舍不得多喝一口,这场景如同电影《上甘岭》伤员被困在山洞里那严重缺水的画面。虽然当时发生的现场并不在电影里的那个山洞,但都同样发生在战场上,大家渴得历害时每人只喝一口,润一下嗓子。战友们嗓子都冒烟了,只能忍着,一直坚持到前接任务的完成。这是战场上最真实的情景。</b></h1><h1><b> 还有一次在执行前接任务时,据我所念井医疗救护站夏愉医生的回忆:也是在战时的某一天,当时我们的前线部队己经打到了越南的高平,上级命令我们所派出一个医疗小分队到越南高平附近的一个小镇,去接一位身负重伤的首长回国,夏愉医生参与执行了此次的前接任务。小分队的成员由医生、护士、卫生员及4名警卫班的战士组成。任务紧急,接到命令后立即乘车出发。他们的车是随着我军前线运送弹药的车队一起往高平方向开进。在车辆的行进途中,一路上到处可见遍布在公路两侧越方的尸体,尸体早已腐烂,到处都散发着尸臭味,十分的呛鼻。当车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小分队的医务人员第一时间为受伤的首长检查伤势,首长的腿和胳膊都有贯通伤,我们的医务人员马上给首长做了必要的紧急处理及移交工作。在我们小分队医务人员和首长身边的警卫人员护送下,跟随着运送伤员的车队启程回国。当时,小分队警卫班的陈辉远、焦连柱等四名战士在车队最后的一辆车上,负责车队后方突发状况的应对。整个车队大约有十三、四辆,大部分都是运送伤员的车,由坦克装甲车开道。虽然,在途中曾遭遇到越南小股火力的袭扰,一路上险情不断,但大家同心协力排除一切危险,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此项任务。事后大家才得知此次护送的首长是41军121师彭副师长,他是在带领某穿插团打穿插时受的伤。</b></h1><h3> </h3> <h1><b>  在战时的那20多个日夜里,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全体干部、战士在所领导的指挥下。在执行前接后送的任务中,不管是汽车运还是空运都安排了专人负责,做到后送的伤员,一律要经过本所医生送前检查同意。专科的伤员须经专科医生同意(如:胸外、颅脑等重伤员),在确认无生命危险后方能后送。我们抗休克小组负责的伤员基本上属于专科(危重)伤员。伤员后送时,根据伤势情况,临时抽调一些技术骨干亲自护送,以便及时处置途中出现的突发状况。有一次,我所小车班司机小詹与分类组的黄婉琳大姐一起,在执行后送任务时,因路途遥远,本来大家就严重缺乏睡眠。当时,小詹感到非常的困乏,黄婉琳大姐不顾自己困、累,强打精神用她那甜美的歌声给司机小詹鼓劲,还与小詹一起唱革命歌曲,一路上他们相互的激励着,并圆满地完成了所里交给的后送任务。&nbsp;</b></h1><h1><b> 从2月17日至3月4号日,我们野战一所共收治伤员1634名(包括了念井医疗救护站接收的739名伤员),其中重伤员312名,共给860名伤员实施了手术(其中重大手术有222例)。我们抗休克小组担负着抢救危重伤员的任务,共收治了休克重伤员268名,全组不分昼夜一直战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了零死亡率,圆满地完成了危重伤员的救护任务。由于我所在战场上的高效救治率,</b><b>3月4日一早接上级命令:“要求我501医院野战一所马上打包医疗器械、整理行装,准备出发支援凉山方向的部队”。当我们紧锣密鼓地准备行装时,再次接到上级指令,让我们所继续留在原地待命。</b></h1><h1><b> </b><b> 1979年的3月5日,新华社对世界发表了声明:“由于越南侵略者不断对我国政府武装挑衅,中国边防部队自2月17日起,被迫自卫还击,现已达到预期的目的。自1979年3月6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开始全面撤军”。当我们听到撤军的命令时,大家欢呼雀跃,此时我们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我们终于胜利了!自开战以来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放松了。在宣布撤军命令后,全部前线部队开始陆续后撤。所领导命令大家原地休整待命等待上级新的指令。</b><b>多么难得的休整啊!在整整20多天的战斗中,我们全所工作人员除了紧张的投入到前接、救治、后送伤员的繁忙工作中外,一直没有时我间认真整理过个人卫生,总算有一天属于自己的了。当时的我们每个人身上的那套军装从开战时一直穿到战争的结束,从没有时间更换过,包括自己的脸都没有认真清洗过,可以想像我们当时的忙碌程度。当工作不再忙碌时,我才感觉到身上有种难闻的味道,这种味道同时在我们全所工作人员身上都有。尤其是多次深入越南境内前接伤员的战友们,身上味道会更难闻些,他们身上的军装仿佛象用泥浆定了型,当脱下时,衣服完全可以直立着不倒,战争结束后在北斗休整的那两天。总算有时间在北斗我们营区附近的那条小河里彻底清理一下个人的卫生,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一下子把我们大家一直紧绷的神经瞬间彻底的放松了下来,终于可以让自己踏实睡上了一个安稳觉。这是我们在开战的20多天来最放松最享受的一天,也是自从开赴前线以来幸福指数最高的一天,最为奢侈的一天了。</b></h1> <h1><b>以下画面是我和我所的战友们在撤离北斗营区时留下的珍贵照片。</b></h1> <p class="ql-block">此照片医疗二组(轻伤内科组)于1979年2月拍摄于广西那坡北斗。</p> <p class="ql-block">医疗二组</p> <p class="ql-block">医疗一组(手术室)1979年2月拍摄于广西那坡北斗</p> <p class="ql-block">抗休克组1979年2月拍摄于广西那坡北斗</p> <p class="ql-block">抗休克组</p> <p class="ql-block">前接分类后送组1979年2月拍摄于广西那坡北斗</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是我们野战一所(炊事班)后勤保障组的集体合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张失而复得的老照片让当年我们野战一所警卫班的战友们在集体照中又多了一笔珍贵的记忆。</span></p> <h1><b>下面这张照片是南宁地方政府为增援我所派出的一支医疗队成员的合照。</b></h1> <h1><b>  战争结束了,当我们从凯旋门前经过时,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夹道欢迎,那份喜悦的心情都写在我们从前线凯旋归来每位战友们的脸上。在战场上我们用满腔的热血,书写出壮美的人生乐章,这就是那个时代最可爱的人。</b></h1> <h1><b>  3月8日上午,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奉命撤离北斗驻地。乘汽车经云南省富宁县,按前指的指定地点终于到达了广西白色地区田东县,在田东县防疫站休整待命,并在田东观看了中央慰问团的精彩演出。 4月24日,我们前往南宁前指参加对前线部队的授奖仪式,(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在前线参战时是由原来的广州军区第20分部指挥,在战时广州军区第20分部的兰副部长经常在我所坐镇指挥,相信大家对老首长的印象是非常的深刻)。在南宁的授奖仪式上,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荣立了集体三等功,在南宁稍作停留后,于4月26日随之从南宁乘火车返回原部队驻地湖南的郴州。</b></h1> <h1><b>以下的多张老照片是我和部分战友在田东休整待命时在当地所拍摄的。</b></h1><p><br></p> <h1><b>  高山下的花环。</b></h1><h1><b> 人世间最瑰丽的宝石,最夺目的色彩,都在这巍巍青山下集中了。</b></h1> <h1><b> 芳 华 岁 月,</b></h1><h1><b> &nbsp; 洒 在 祖 国 西 南 边 陲;</b></h1><h1><b> 无 悔 青 春,</b></h1><h1><b> 心 中 矗 立 理 想 丰 碑。</b></h1><h1><b> (这就是我们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真实的写照)</b></h1> <h1><b>  战争是残酷的,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我们的将士们不怕流血牺牲,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保卫国家领土的完整,亲眼所见多少年轻的生命牺牲在战场上。我们的战场救护,目睹了这一切,更目睹了战争的残酷性!愿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们,铭记那段岁月,缅怀那些为祖国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们。</b></h1> <h1><b>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每一张照片都反映出我们女兵当时的风采。</b></h1> <h1><b>  以上的每张黑白照片,都记载着我们那段战争经历,这都是战前、战后在前线所拍摄的珍贵照片,朴实的军装、朴素的感情,自豪的情怀、纯真的脸庞,都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脸上。岁月如梭,转眼四十年的一切恍如昨日。</b></h1> <h1><b>  2016年10月,解放军原501野战医院领导牵头,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严密细致的核实查对,对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参战人员进行了核实,形成了书面材料。 1979年2月,我所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参战人员名单(不包括两所军医大学手术队的同志、12名警卫班的战友)共有88人,名单如下:</b></h1> <h1><b>  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时配置的地域在那坡县北斗、念井两地。保障的方向是负责41军在平孟、念井伤员救治及前接后送的任务。501医院野战一所的技术加强力量有:第一军医大学颅脑手术队、第四军医大学胸外手术队。安保力量方面有原广州军区后勤第十九分部下属的54066部队76分队抽调的一个警卫班。除本院88名成员外加上以上三个单位人员共112人组成的一个一线野战医院,战时一直战斗在第一线上。并出色地完成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b></h1><h1><b> 战时,由于54066部队76分队抽调的警卫班是配属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的,他们同样也存在着档案里没有参战的那段经历,我院领导为了抱着对每一位参战老兵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了严密细致的核实查对,并一同将警卫班名单存放在联勤保障部队第922医院郴州分院(郴州分院属原501医院更改后的新名称)。以下是战时配属给501医院野战一所警卫班名单:</b></h1> <h1><b>  501野战医院1986年12月整编为第198医院,1997年11月整编为169医院郴州分院,2004年4月整编为169医院198临床部。2019年改名为联勤保障部队第922医院郴州分院。</b></h1> <h1><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b>二、寻找曾经记忆</b></span></font></h1><h1><span style="caret-color: rgb(237, 35, 8);"><font color="#333333"><b> 2015年10、2018年7月我分别两次,与几位曾一起参战的战友相约,重返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几十年过去了,曾经的记忆和眼前的景物有着显著的不同,但在地理位置上还是能够忆起那时的情景。白驹过隙,一切又仿佛在昨日……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带着深深的忆念,踏上了重走前线之路。</b></font></span></h1> <h1><b>  战友们面对地图,一起斟酌、研究行进的路线。地图上那熟悉的标记,毕竟过去了几十年,大家在努力的寻找已远逝硝烟弥漫下的记忆。</b></h1> <h1><b>  通过地图可以清楚地了解到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时,我们501医院野战一所所处的大概位置。地图上清楚显示出公社的地标名称及位置,虽没有村以下的位置显示,但北斗、念井都在人平孟公社地段内。</b></h1> <h1><b>  北斗——我们野战一所战时营区所在地,简易的战地帐篷、手术室、食堂及各组抢救伤员的地方就搭建在现在己盖满房屋的这片土地上。从前方送来的伤员,就是在那时的简易帐篷里,经过我们的救治奇迹般地脱离了危险,在那20多个不眠日夜,思来历历在目。</b></h1> <h1><b>  几十年后,我和当年一起参战的部分战友,与广西籍的战友们站在当年搭建凯旋门的地方拍下一张现在和平年代的场景,在广西籍战友的陪伴下,非常感谢原湛江部队田东籍战友,在百忙中给于行程引导、陪伴及热情的接待,真情化雨润心田,难忘一片战友情。(在同样的地方,同样的位置过去与现在)</b></h1> <h1><b>  念井40年前、后新旧照片的对比。老照片中是战友周建华,战时与唐光玲、张文红战友在念井时的照片。</b></h1> <h1><b>  2015年、2018年的两次重走北斗、念井,我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念井我们心中永远念念不忘的一道风景;北斗,星斗,也成为我们常常仰望的星空。</b></h1> <h1><b>  哨所、 界碑,深深留在我们这些参战老兵脑海的记忆中。战斗打响时,我们的部队从平孟、念井等多个哨所进入越南境内的。</b></h1> <h1><b>  我们站在念井我国625号界碑处俯瞰山下越南境内的羊肠小道。</b></h1><h1><u><b>(本内容连接《无悔青春》美编下册)</b></u></h1> <h1>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