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9年5月19日 周日 晴 </h3><h3> 今天早上,读到一篇微信文章:《当妈十年才明白,养娃不是驯兽,是种树》,很有感触。我也想结合实际谈点自己的看法。</h3><h3> 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把教育当成了行为训练,包括父母和老师。</h3><h3> 当婴儿哭闹时,家中老人会教育年轻的父母说,别惯他,让他哭,哭够了就不哭了。一哭就抱,他就会总让人抱着,再也不愿意躺着了。</h3><h3> 孩子不爱学习,不爱写作业,那就在一旁盯着,监督他把作业完成 ,再给他把错误检查出来,让他改正。</h3><h3> 孩子爱玩手机,不爱读书,那就严防死守,没收手机、拔掉网线,强迫孩子每天读半个小时的书。</h3><h3> 学生考试成绩好,老师就喜笑颜开,给予学生表扬; 学生考得不好,老师就表情严肃,抱怨、批评、指责学生不听话、不努力。</h3><h3> 我们关注的只是孩子的行为和结果,并不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和内在动机。</h3><h3> “哭声免疫法”曾经在美国风靡一时,在中国,也有古老的传统。事实早已证明,这样的做法忽视了婴儿的心理需求,经过哭声免疫法训练的孩子们,长大后很多都出现了精神问题。行为心理学家华生,就是用这套理论,把自己的三个孩子全培养成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一直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h3><h3> 婴儿哭闹的背后,表达的是情感的需求。刚刚出生的婴儿,他认为:他和世界是一体的,他一哭,妈妈就来抱他哄他,他就会感到安心。如果他的哭声得不到回应,他就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是不能信任的。他会感觉自己被抛弃了,而这意味着死亡。不回应,即绝境!</h3><h3>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书中, 讲到了“训练”和“教育”的区别。</h3><h3> 训练,是通过外部环境的刺激,让人的行为发生变化,就像训练老鼠走迷宫、狗熊作揖一样。训练只关注行为,而不去管行为背后的心理和情感。</h3><h3> 教育,则是通过引导,让孩子认同做事的共同目标,从而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主动自觉地去做事。</h3><h3> 关于这一点,不只是很多父母不明白,就是我们很多老师,也不是很清楚。他们看到学生成绩不好,很是着急和焦虑。有的认为是时间上不够,想方设法增加上课和学习的时间;有的认为学生不懂事、不努力,就不停地说教,希望学生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有的说教不行,就抱怨、指责、惩罚学生,给他们布置更多的作业,逼迫他们用功学习。</h3><h3> 可这一切,似乎并不管用。老师感到更大的压力和焦虑。学生非但不领情,还对老师有意见,弄得师生关系更加僵化和对立。</h3><h3> “关系先于教育,关系大于教育。”“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没有好的关系,教育不可能发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都是如此。 没有好的亲子关系,日渐长大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说教,只是迫于父母的权威,口服心不服。到了青春期,孩子要么强烈的反叛或对抗,要么干脆不理你,你说你的,我行我素。</h3><h3> 师生关系亦是如此。我们都知道“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师生之间缺乏彼此的信任和喜欢,老师说的句句是真理,学生也会当成废话;相反,师生之间建立起彼此信任、尊重、友好的关系,学生更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和引领。</h3><h3> 真正的教育,是看到孩子。是透过孩子的行为,“看到”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和动机,是懂得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尊重和接纳,是给到孩子需要的帮助和支持。</h3><h3> 其实,教育更像种树。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土壤和水分,它内在的生命力就会驱动它破土发芽,舒展枝条,长成它可以成为的样子。</h3><h3>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郭橐驼种树的故事。</h3><h3>郭橐驼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有人问他种树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种树时,要使树根舒展,培土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结实。做完这些之后,就离开它。不要再动它,也不必忧虑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就把它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培土的时候,不是过多就是过少。种完后,又过于担心它们,早晨去看,晚上去摸。更严重的,甚至用指甲划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活着还是死了,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虽说是喜爱它,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h3><h3>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写的一则寓言故事。“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其实也是“养人”的道理。</h3><h3> 孩子就像一粒种子。教育,就是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土壤、阳光、温度、水分,还有耐心。环境适宜了,养料足够了,生命自然会发芽、成长。</h3><h3> 真正的教育,就是看到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激发他内在的兴趣和动机,给到他足够的心理营养,让他自由地发挥天性。</h3><h3> 如果它是迎春,我们就可以在初春欣赏到它花开的热烈与灿烂;如果它是菊花,我们就等到秋天再观赏它婀娜多姿的绽放;如果它是一棵树,我们就静待它的挺拔与伟岸。</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