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是写的重庆哪个古镇,你知道吗?</h3> <h3><br></h3><h3>……巴南木洞古镇,这里曾是川东四大名镇之一,因“洞出神木”而名满天下。<br></h3><h3><br></h3><h3> 木洞古镇地处长江明月峡要津,位于巴南区东北部,东靠双河口镇、丰盛镇,南连东温泉镇、二圣镇,西与南岸广阳、迎龙毗邻,北临长江。</h3><h3><br></h3><h3> 相传因明代在此建禹王庙,所需木材从镇以西约500米的石洞中取出,而得名“木洞”。</h3> <h3> 明清以来,木洞镇成为川峡名镇之一。</h3><h3><br></h3><h3> 码头兴盛、商贸发达,木洞古镇曾为长江下游水路进出重庆的第一驿站,是南来北往商贾、名士必经之道。自古以来,以木洞为题的诗、词、歌、赋屡见不鲜。</h3><h3><br></h3><h3> 据《重庆通史》记载:唐朝大诗人王维途经巴峡(今明月峡)路过木洞时,写下“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行”的诗句,感叹其水上舟集成市的盛况。</h3><h3><br></h3><h3> 明清以来,木洞因“五方杂处,百货交通,贾舶行舟”,成为繁盛的川渝名镇之一。</h3><h3><br></h3><h3> 历史上,木洞镇曾几次更名,但最终恢复。</h3> <h3>重庆府(清)地图</h3> <h3>木洞古街风貌手绘图</h3> <h3>木洞片区公交导视图</h3> <h3>《木洞简介》石刻碑文</h3> <h3>木洞欢迎⊙ω⊙你</h3> <h3>高处俯瞰古镇风光</h3> <h3>一个必须下雨天去的古镇<br></h3> <h3>从这里开始探寻之旅……</h3> <h3>走近古镇,</h3><h3>古老的民居,</h3><h3>似曾相识。</h3> <h3>石磨</h3><h3>……</h3> <h3>约显破旧的房瓦</h3><h3>,尽显沧桑的感觉😊</h3> <h3> 人们常说开始变老的症状就是开始回忆往昔,我不知道在我这样的年纪,这样是否算变老,但最起码应该算初老症吧。<br></h3> <h3>巴縣木洞区卫生院</h3> <h3>禹王庙遗址</h3> <h3>曾经的木材经营部</h3> <h3>古巷情深</h3> <h3>曲径通幽</h3> <h3>门,</h3><h3>锁,</h3><h3>儿时回忆……</h3> <h3>曾经的税务所</h3> <h3>网红木洞@地标打卡</h3><h3> :木洞公寓</h3> <h3>勒逗是当时的木洞最霸道的酒店</h3> <h3>木洞公寓:“金碧辉煌"</h3><h3> →当年风光无限,权当是木洞镇的“万豪酒店”吧</h3> <h3>70年代,入驻公寓时的票据,</h3><h3>价格让你难以想象_</h3> <h3>古鎮的旅社</h3> <h3>高大参天的黄桷树</h3><h3>象征古镇生生不息的精神`I!</h3> <h3>新华书店 旧址</h3> <h3>丁雪松故居</h3> <h3>新中国第一个女大使:丁雪松故居。</h3><h3> 正在修缮中……</h3> <h3>修缮一新的丁雪松故居①</h3> <h3>修缮一新的丁雪松故居②</h3> <h3>修缮一新的丁雪松故居③</h3> <h3>木洞供销社 旧址</h3> <h3>"黄家大院" :</h3><h3>黄启璪故居</h3> <h3> 黄启璪,祖籍重庆巴县人,曾担任过重庆市教育局副局长、党组书记,为重庆教育做出了贡献。她还是新时期妇女运动优秀的领导者,曾经担任过第六届、第七届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1993年任全国妇联党组书记,为妇女运动的蓬勃发展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妇女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她还是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共中央委员。<br></h3> <h3>偶遇古镇的居民,一起聊聊,</h3><h3>古镇的历史,传说,故事,乡愁……</h3> <h3>古镇的遗留的教堂、</h3><h3> `福音堂`</h3> <h3>修缮后的"福音堂,变脸成勒样</h3> <h3>斑泊脱落的老墙,</h3><h3> 像一道伤疤,留下历史的烙印……</h3> <h3> ~ --~河街是木洞千年古镇复兴迈出的第一步。河街总建筑面积约2.18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人民币。结合长江木洞镇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整体打造,规划有6个风情区200余个小商铺,集吃、购、游、娱于一体。</h3> <h3>水国舟市</h3> <h3>木洞河街</h3> <h3> 木洞河街 古香古色还临江;随着经济的发展,木洞及有关部门在朩洞老街面临长江的河滩上修建起了一条仿古老街河街。河街建筑显得古香古色。今后又多了一处清闲游樂的地方。 是否又成为下一个网红打卡之地呢<br></h3> <h3> 从江边拾级而上,老街最“古老”的石阶梯呈现眼前,现在全然沒了往年的热闹,变化真大,想当年,木洞可是商贾云集的大水码头呀,毎天门下来的班船都要在此停靠,人流物资在此集散周转,那想公路兴起,水运便立马衰败了。</h3><h3> 这千年老街,再也不见人头攒动,这河滩,再也不见客船影儿了。<br></h3> <h3>洞出神木</h3> <h3> ①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孟子·公孙丑上》)。这种传递公文要件和书信的方式,概称为“驿”或“邮”,合称为“邮驿”。明代的《宛署杂记》解释说:“古,步递曰邮,马递曰驿。”《大清会典》说:“凡置邮,曰驿,曰站,曰塘,曰台,曰所,曰铺。”驿的规模最大,站次之,往下类推,渐次简陋。
邮驿的出现和发展,在我国有着长远的历史,有文字记载的通信合伙的,始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到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兴办“大清邮政”,就已有三千余年历史。</h3><h3> </h3><h3><br></h3><h3> ②重庆水驿始于唐代,据《大唐六典》记载,唐代邮驿包括水驿、陆驿、水陆兼办等三种,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共有两万多人,唐代长江水道已十分重要。特别是夔州,“山峡雄镇,江关要冲”,更有“夔据荆蜀往来之冲,渝泸施黔疆场之郡,倚州为重”的形势,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唐代设置水驿,以传递军事消息为主,并接待官方宾客。水驿跟陆驿一样,三十里一置,驿有驿长、驿夫、船夫。根据事务繁简配备驿船,一般每驿配二、三只或者四、五只不等。县的水驿,由县令兼理;州的水驿,由州兵曹掌管;道的水驿置于节度使下,设馆驿巡官和判官负责管理。水路要冲,设置关津,关津渡人,都要持有公文,驿使验符卷,传送据递牒。</h3><h3> 重庆长江水道上的三大"水驿" :</h3><h3> 銅罐驿镇,</h3><h3>鱼洞镇,</h3><h3>木洞镇。 </h3><h3> 而木洞是进出重庆水路第一驿站。</h3><h3> </h3> <h3> 木洞山歌是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传统山歌歌种,木洞山歌系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民众传唱的山歌歌种,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渝歌舞",中经战国时代的"下里巴人"、汉代的"巴子讴歌"、唐代的"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木洞山歌。
。在春播的插秧时节和金秋水稻的收割季节,重庆市巴南区木洞镇广阔的田野上,人民会边劳动边唱起巴渝山歌。
2006年5月20日,木洞山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r></h3> <h3> 由于水陆交通便利,大批商船停泊夜宿于此,不少商人在江边搭建临时商铺和客栈。木洞江边一度形成了五里长街和一里码头的繁盛景象,木洞河街也由此形成。自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航运逐渐萎缩,木洞江边昔日的繁荣景象也不复存在。</h3> <h3> 依稀停泊江边的渡船</h3> <h3> 【木洞豆花】</h3><h3> 木洞豆花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其制作选择非转基因的大豆经过十来小时的侵泡后再磨碎,用白布过滤,通过大火将豆浆煮涨后用胆巴点豆花。点好后用小火烹煮一段时间即成。食用时配以红辣椒油绿葱花白盐蘸碟,或选择剁糍粑青椒,具有纯白细嫩、入口即化的特点。豆花不仅完整保留黄豆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而且更容易被人体消化吸收,是重庆人特别喜爱的一种传统美食。</h3><h3> 推荐这家→"木洞老三篇"</h3> <h3>网红豆花馆:</h3><h3>木洞水上漂</h3> <h3>这文案必须赞👍</h3> <h3><b>水上漂看起来像豆花漂在水上的样子,因此得名。看起来一人要吃一大盆分量有点吓人,其实压过之后豆花的分量起码少一半。吃之前必须用筷子或者漏瓢压一下,要不真的夹不起来,嫩得跟水一样</b></h3> <h3>佐料霸道</h3> <h3>干饱了饭,长江边继续打望……</h3><h3>拍拍拍……</h3> <h3>漫步在花海之中</h3><h3>忍不住拍下这宜人的景色</h3><h3>藏族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不管是谁</h3><h3>只要找到了八瓣格桑花,就找到了幸福</h3> <h3>迷醉了格桑花海:①</h3> <h3>迷醉了格桑花海:②</h3> <h3>迷醉了格桑花海:③</h3> <h3>迷醉了格桑花海:④</h3> <h3>河街广场的武术表演,</h3><h3>一招一式,有板有眼</h3><h3>象征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h3><h3>为小朋友赞一个</h3> <h3>……</h3> <h3> 古镇,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命运也许都相似,</h3><h3>面临拆迁和打造*✲゚*</h3><h3> </h3><h3><br></h3><h3> 迎面走过的‘留守老人' @ ,</h3><h3> 似乎正诉说着古镇的无奈,沧桑,历史,轶事,</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