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心中有 声韵腹里知

少南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平仄心中有,声韵腹里知</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初写近体诗之心得</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李本柏</h3><h3> 学写近体对我而言纯属一种生活的兴趣和业余的爱好,我热爱格律诗词有一种特有的品质,特有美感,它押韵规则严谨,韵律和谐,节奏协调。它是“真理的声音、历史的回声和时代的号角,是心灵的歌、感情的火和思想的光”。我虽没有诗人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才华,但我有一种对社会积极审美态度,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喜欢充满感情和想象的生活。</h3><h3> 在写诗的过程中,我深深感悟到写诗能够培养自己深入生活实践的作风和细心观察事物的习惯,增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增强形象思维和艺术想象力,并喜欢从真善美的探求中捕捉诗的意境和哲理。在深入生活到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有时还着一种冲动和激情去发现美、提炼美,通过学写诗增强自己文字的表达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从而丰富思想,加强修养,陶冶情操。</h3><h3> 读诗写诗能让我默默的享受它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常常被诗词的情、景、意所感动,往往也会陶醉在它和谐柔美韵律之中。读诗可以从中得到思想感情的涵润、审美意境的启迪、写作技巧的借鉴和艺术风格的熏陶。写诗对更好地读诗也有帮助,可以从艺术构思实践中知道古今诗人创作的甘苦,可以从近似的题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风格中进行学习,吸收丰富的营养,从而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我感觉写诗不应是就诗写诗,诗中求诗,而是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要着眼于诗以外的广大生活和知识领域。因为只有在生活的细心观察发现,才会有新的诗意产生;只要有生活的切身体验,才会有真情实感产生;只要有生活的扎实基础,才会有艺术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只要有生活浓郁的气息,才会有时代精神的支柱。</h3><h3> 近体诗(格律诗)作为诗歌的一种,与古体诗(古风诗)、现代诗(自由诗)有所不同,律诗与绝句均属于近体诗,在我初写格律诗时,误将古体诗是同格律诗,后来通过查阅资料才算弄清楚了近体诗与古体诗是从诗体上区分,并非时代概念。近体诗滥觞于南齐永明年间,史称“永明体”。近体诗大兴于唐,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七言)、律诗(五言、七言、排律)。它在规范篇有定句,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而且要求平仄、押韵对仗、粘对等,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正是这些规律“规矩”,构建成格律均齐美,节奏美、声韵美、对称美、简洁美等艺术“方圆”。它利用音、形、义的配合,构成了多维性的对称和变化,正如胡应麟所说:格律诗是“綦组锦绣,相鲜以为色;宫商角徵羽,互合以成声。”这些体现格律诗大美的“黄金格律”,是中华民族一千年来文人骚客和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格律诗在文学殿堂被尊为阳春白雪的音律气韵的内在表现。</h3><h3> 写格律诗一般得过三关:“欣赏关、模仿关、创作关”,包括学习写诗的基本规则,声律音韵,创作技法等方面的内容。 宋代严羽云:“学诗有三节,其初不识好恶,连篇累牍,肆笔而成;既识羞愧,始生畏缩,成之极难;及其透彻,则七纵八横,信手拈来,头头是道矣。”在我学写格律诗中体会到,首先要熟悉掌握律句的句型,句型主要有五言律句和七言律句两种。五言律句的四种句型:(1)平平仄仄平,(2仄仄仄平平,(3)仄仄平平仄,(4)平平平仄仄。七言律句也是四种句型:(1)仄仄平平仄仄平,(2)平平仄仄仄平平,(3)平平仄仄平平仄,(4)仄仄平平平仄仄。虽然只有四种句型,如果要把它学深学透,活学活用,灵活多变的使用也要付出一些功夫,特别在讲究平仄交错、平仄对立、平仄相粘、平仄两用、拗救等方面也很是讲究,往往就是在使用这些技法时,从中能获得趣味性的享受。其次要熟悉掌握平仄声调,声调对初学者很难把握的就是“入声”字,因为古代汉语音韵将汉字读音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而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新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已经没有入声字,那么入声字哪里去了呢?通常说“入派三声”,即分别到“平、上、去”三声里去了。 所以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中找不到入声字的踪迹。但写格律诗的时候,自然要在平仄格律和“平水韵”、“词林正韵”等韵书中接触到入声字,并且必须要过辩析入声字这一关。如何辩析入声字,《元和韵谱》载:“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而《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疏藏。 除此以外还可通过“肯定法、排除法、熟记法”等方面辩析入声字。</h3><h3> 格律诗无论从取材、立意,还是起、承、转、合布局上;无论是语法的运用,还是写诗手法等都有很多的讲究。只有刻苦的用心钻研学习 ,才能真正掌握它的规律性,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勤于笔耕,才能把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最后借用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夜宿山寺》作结尾语,“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