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东木镇位于紫阳县西北角,距县城17公里,境内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林木繁茂,水田占耕地总面积40%,非川道似川道,素有“渔米之乡”之称,渚河支流小石河、田坝河纵贯东西,浇灌着良田沃土,哺育着一方百姓,绘制了一幅青山秀水的美丽画卷。镇内多有古建筑,素有“寻古燎原”之称。</h3> <h3>自东木镇沿七杨河上行至3公里的关庙村境内,一座蟒蛇型山梁自西向东蜿蜒而下,蛇头伸至河边遇水略向下游回还,在蛇顶冠处有一迄今300余年的老宅——陈家老庄子。观其地势,在此建宅的主人对风水极其讲究,房建蛇冠处,寓意升官荣耀,河水绕宅而过,寓意玉带缠腰、腰缠万贯,而宅子原先槽门正对的山坳呈升斗状汇聚四方山水,取万水归聚、集财之意。</h3> <h3>陈家老庄子最早建于明朝末年,据现在的主人81岁的陈文彬老人介绍,他家祖上属江西义门陈,北宋年间迁往湖北麻城,明朝时期,其先祖陈略为躲避战乱,挑幼儿携妻子落户紫阳王家台(现向阳镇江河村),成为最早移民紫阳的客家人,后陈略卒于明朝末年(有残存碑文可查)。长子陈元普分家,迁至东木镇关庙村安家建宅,次子陈元卿老宅现已毁。</h3> <h3>额枋上的精美木雕,廊檐下两边的横挑上各有一屏扇形的额枋,每幅双面雕饰,上面的喜鹊闹梅、松鹤延年、凤凰吉祥等图案栩栩如生。</h3> <h3>今天的陈家老庄子静静矗立在蓝天白云之下,以仅存的两处不同时期古建筑,向人们昭示着这个家族长达数百年的荣辱兴衰,也折射着这个家族不同时期理想和价值观的不同取向。</h3> <h3>看完了陈家老庄子,我再带大家看看王家院子。王家院子藏在东木镇三官堂村的深山里,鲜为人知。位于大田坝的王家院子,和紫阳其他老院子有所不同,其选址不是紫阳其他老院子常规的依山而建,而是从一片平坦的田坝里拔地而起。据考证:他们是把耐腐蚀的板栗圆木,钉捆结合,制成框架,填入水田为基础,辅之以田坎地基建造的。从泥泞的田地里修建起这片庄园,成功的避免沉陷、防止潮湿等问题,可见当时建筑工艺、建筑水平之精湛。</h3> <h3>王家院子总面积约2000平方米,四合天井式院落,清水翘首脊,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现保存原貌约500平方米。据王家后代人介绍,其祖上原籍湖北,清朝末期遭灾逃荒至陕南紫阳。当时整个家族一共六房人,先迁至紫阳安子沟,后分散至紫阳各地。其中一房人来到大田坝,凭借高明的医术四处行医,逐渐积累起巨大财富,在此修建了自己的庄园。</h3> <h3>王家祖辈人四处行医的同时,还从事商业活动,不但开办有药铺,在县城里还有自己的钱庄,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地主。王家自养马匹,专门用于商业运输。在当时兵荒马乱的年月,因王家祖上医德高尚,深得民心,加上有胡宝玉保护,周边土匪鲜有侵犯。一时之间,王家院子声名远播,风光无限。遗憾的是后人未能将祖上医术发扬光大,又不善经营钱庄,逐渐衰败。</h3> <h3>看完了东木的各色老宅子,再来看看东木镇的自然美景吧。</h3> <h3>东木镇山奇水美、钟灵毓秀。初夏时节,三几好友溯渚河一路西行,慕名前往。不为游山玩水,亦不为访亲问友,只为探寻传说中灿烂了整个季节的那一抹明艳,那将别有一番情趣。</h3> <h3>东木镇东临红椿,北接镇巴,西至上七,南连汉王,因东明里和木阳乡合二为一而得名。山道斗折蛇行,撇下一路葱翠,处处皆是美景也。</h3> <h3>山间晨起的浓雾,为秀峰披上轻纱,若隐若现的老屋,不由勾起悠远的记忆,回味中那一帧帧泛黄的照片,像叶间筛落的细碎阳光,有的化作春泥,有的渐行渐远,而老屋,依然静静地在这里矗立。</h3> <h3>紫阳少平地,多高山幽谷,然而进入狮子坝,却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古木参天,虽不甚辽阔,却静静地发酵物我两忘的悠远。</h3> <h3>山脚小溪静淌,山上杜鹃争艳,苍穹蓝天白云,这是一幅绝美精致的画卷,爱恋之余,不忍亵渎。</h3> <h3>放眼四野,东木就像一幅古画,或悠远,或灿烂。东木更是一片沃土,赠人希望,或深沉,或激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