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即刻就启程</h3><h3>带我去远航,</h3><h3>穿过山谷草原</h3><h3>和寒冷冬天……</h3> <h3> 又是一个夏天,匆匆来到西安,只不过这次是参加培训。</h3><h3> 夜幕降临,恰时高铁一头扎进了西安城,伴随着阵阵微风的清凉,我们一行3人赶去那灯火阑珊处……</h3><h3><br></h3> <h3> </h3> <h3> 西安,古称长安。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在这里,文化底蕴的气息遍布着每一处街街巷巷,现代与历史独立着又交融着,钟鼓楼下长安街诉说着古今来往,骡马市上是消费者的天堂。当霓虹闪烁时,那个叫回民街地方开始熙熙攘攘,东西再贵也能繁华到天亮。啥贵?感觉最贵、气场最贵、文化最贵!</h3> <h3> “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明万历二十年(1592),陕西著名学者、御史冯从吾罢官归里后,与友人萧辉之、周淑远等在宝庆寺讲学多年。弟子日众,而寺院狭小。万历三十七年十月,陕西布政使汪可受、按察使李天麟、参政熊应占、闵洪学及副使陈宁、段猷显等,另择宝庆寺之东小悉园处创建关中书院,由冯从吾主持院事并亲任主讲。时人评其曰:出则真御史,直声震天下;退则名大儒,书怀一瓣香。</h3> <h3> 穿过西安古城墙南门,右手边是一座突兀而起、古韵十足的高大牌楼,牌楼上方是“书院门”三个金灿灿的颜体大字,两旁写有“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的对联熠熠生辉。步入书院门,青石铺砌的街道两旁是清一色的仿古建筑,销售笔墨纸砚的店铺林立。理学大师冯从吾的石像矗立在繁华街道的北侧,而关中书院便在石像背后。</h3> <h3> 关中书院环境优美,布局规整,整体建筑为四合院形制。冯从吾写过一副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他讲学的目的就是教人做好人、存好心、行好事。冯从吾在关中书院讲学时,始终坚持德教为先的原则,提出“讲学即讲德”,制定《书院会约》,规定了各种礼仪,着力于培养“粹然之养,卓越之识,特然之节”的真人品。他说,学者须是有一介不苟的节操,才得有万仞壁立的气象。他力倡“困而能学”、“学而能行”的习行学风,认为知识能运用于实践,才是真学问。他以学射为例,阐述学行结合的道理,说“学射者不操弓矢而谈射,非惟不能射,其所谈未必当”。关中书院很快名动四方,四川、甘肃、河南、湖北等地的学子皆负笈前来就学。每逢冯从吾开讲,“环而听者,常过千人,坛台之盛,旷绝千古”,一时从学者竟达五千多人。</h3> <h3> 辛亥革命时期,更名为陕西师范学堂的关中书院有多名学子参加了反清运动。1912年,陕西师范学堂又更名为“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后改称“陕西省立西安师范学校”。20世纪30年代,邓颖超、彭德怀在此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今,书院一侧的墙壁上仍立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全国总部遗址”的标牌,正是那段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h3><h3> 1985年,“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在关中书院校址又重新挂牌成立。2009年,西安师范学校被并入西安文理学院,成为该学院的书院校区,“关中书院”的名称依然保留。</h3><h3> 作为中国古代传道、授业、解惑场所的书院,自唐迄清,相沿不断。明清时期,西安书院众多,如鲁斋书院、正学书院、关中书院、养正书院、崇化书院等,其中,关中书院历时最久、影响最大,在全国颇负盛名。</h3> <h3> 每个人,在熟悉的环境里呆的时间太长,思维都会逐渐僵化。培训,说简单一点就是换一个环境,把过往清空一下,重新填补一些新的信息,吸收一些新的理念,再去面对明天的明天!只要用心,定有收获!</h3> <h3>(一抬头,发现西安的天空还是比较蓝的)!</h3> <h3> 520的今天,特意送上一盆鲜花,致敬所有一直以来坚持向上向善的人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