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古城十三坊

sun

<h1></h1><h3><br></h3><h1> 即墨,始载于《战国策》《史记》等典籍,春秋战国时期为齐国名邑,秦代置县,隋朝建城,即墨大夫刚直不阿、田单破燕、田横五百士、郭琇三疏等典故让即墨昭彰史册。即墨县治自公元596年迁至现址,至今已有 1400 多年历史,即墨古城的今昔成为即墨历史文化演变的重要见证。</h1> <h1></h1><h1> 即墨最早建城的地方是现在的平度市古岘镇大朱毛村一带,现只剩遗址,称为即墨故城遗址。地临墨水(源出平度市古墨山,今之猪洞河)而得名。因山、河而取名,在中国地名学中十分常见,即墨也不例外。“即”,是指临近、靠近;“墨”,便是指墨水。</h1> <h1>  即墨有太多的故事,有太厚的积淀,有太重的背负。即便是“即墨”这个名字,也引人遐思。即墨本地人都将“即墨”称为“即密”或者“即魅”(音),即便是外来朋友也常常故意学念“即密”或者“即魅”二字,以显示自己对即墨的熟悉和亲切。</h1> <h1>  公元596年,隋朝将县城从原址迁向40多公里外,建了一个新的即墨县城,即今天的即墨古城位置。据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即墨县城是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建,城墙有2000米长,高9.1米,厚6.6米,外侧的护城河有3.9米深、11米宽。</h1> <h1>  通济门,即墨古城三门之一,俗称西城门。元代至正十一年(1351),知县吕俊土筑城墙,建三门,西曰临川,又称钱晖。明万历六年(1578),知县许铤砖砌三门,万历二十八年(1600),倭寇屡警,知县刘应旗将土城墙改为砖砌。改西城门题额为通济,意为往来通达之地,题额集自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帖。</h1> <h1>  牌坊,简称坊,又名牌楼,出现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在历史长河中,牌坊作为传统建筑及造型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艺术、历史和社会价值。即墨古城根据历史老照片和文字记载,邀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阳石雕传承人刘红立团队,建造山海名邦坊、恩宠宪臣坊、总督三边坊、四世一品坊、亚魁坊、父子御史坊、世步青云坊、湖广总督坊、齐王田横坊、琅琊王氏祖脉坊等18座牌坊。</h1> <h1>亚魁坊:为明代蓝田立。始建于明弘治五年,清末已残缺不全,2016年6月重建。</h1><h1>蓝田,字玉甫,号北泉,幼能诗赋,才名远闻,山东学正赞曰:“不期即墨之乡,而产蓝田之玉”。明弘治五年乡试高中亚魁。</h1> <h1>总督三边坊:始建于明天启二年,是为表彰即墨历史名人、明兵部尚书黄嘉善镇守三边的功德而立。黄嘉善,明嘉靖二十八年出生于即墨城。万历四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曾出任河南叶县知县、山西大同府知府、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等职位。万历四十三年,黄嘉善引疾归即墨。这一年,即墨遇大灾,黄嘉善出粟百斛、银元百两赈济灾民。天启四年黄嘉善病逝,熹宗皇帝辍朝一日致哀。</h1> <h1>父子御史坊:父子御史坊为纪念诰授南京刑部右侍郎兼左佥都御史蓝章和敕授文林郎河南道监察御史蓝田父子而设立。</h1><h1>蓝章、蓝田父子为即墨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蓝章,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任婺源县和潜山县县令,皆有治声。后擢升贵州道监察御史,又巡按山西,屡迁右佥都御史,因忤刘瑾下狱,谪抚州通判。刘瑾败,蓝章复起,巡抚陕西,后升任南京刑部右侍郎,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蓝章连上七疏告退归故里,在崂山华阳山南麓筑华阳书院,占地亩余,结庐隐居,自号“大劳山人”,教儿子蓝田攻读诗书,其后世多就读于此。卒年74岁,著有《崂山遗稿》等。</h1><h1>蓝田,字玉甫,号北泉,蓝田自幼聪慧,童辈无能出其右者。幼年从父就读于华阳书院(在华楼山南麓),6岁时能日诵千言,并善诗对。8岁随父入京,父辈好友翰林孙珪以长对考之,蓝田随口答来,且用字准确、对仗工整,被誉为“小圣人”。嘉靖三年,蓝田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大礼”议中冒死强谏,并接连上疏弹劾大学士费宏、尚书杨旦及席书、陈洸等权臣10余人,直声震动京畿。</h1> <h1>恩宠宪臣坊:为明代周被立。始建于明崇祯初年,2016年6月重建。</h1><h1>周被,字永先,号春泽,明万历十三年贡生。选任直隶蓟州同知,后任广西布政司经历,升四川成都府通判,未到任而逝。</h1> <h1>山海名邦坊:始建于明万历初年,由知县许铤建造,清乾隆十年拆毁,2016年6月重建。</h1><h1>许铤,号静峰,河北武清人,进士出身。明万历六年任即墨知县,励精图治,开海通商,颇有政声。</h1><h1>山海名邦坊为地域标志性牌坊,三间四柱三楼式,五莲红花岗岩材质。题额“山海名邦”“为国保民”,集颜真卿碑帖经阳刻而成。抱鼓石上的浮雕,为水纹、风火纹。</h1><h1>当年,许铤初到即墨时,看到的是一片“鲜林木、罕庐舍、蒿莱极目、观之凄阻”的景象。之后,许铤跋涉全县,踏勘山海地理,决定从“海防、御患、弭盗、垦荒、通商”五方面实施新政,为即墨及金口的商贸繁荣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他励精图治,在县署前建造山海名邦坊,以唤起即墨人民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h1> <h1>四世一品坊:为明代黄嘉善及其曾祖黄昭、祖黄正、父黄作圣立。始建于明天启元年,2016年6月重建。</h1><h1>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万历五年进士,历任河南叶县知县、南直隶苏州府同知、山西大同知府、山西按察使司副使兼左卫兵备、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兵部尚书等职。泰昌元年任一品官阶的兵部尚书时,朝廷加授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并追封诰赠上三代,因此立牌坊“四世一品”。</h1> <h1>世步青云坊:为杨良臣、杨盐父子立。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明崇祯十五年毁于战乱。</h1><h1>杨良臣,字舜卿,号南庄,明弘治十一年举人,任安徽太平知县、山西黎城知县、太原府通判等。杨盐,字尔贡,号炼庵,系杨良臣第三子。明嘉靖四十年举人,任山西吉州学正、南直隶沛县知县等,为官清正耿直。</h1> <h1>湖广总督坊:也称铁面御史坊,即墨人郭琇,字瑞甫,号华野,清康熙九年进士。初授江苏吴江知县,后升任江南道御史、左都御史、湖广总督等,他敢于弹劾权贵,曾“三本震天下”,堪称铁面御史。</h1><h1>在即墨古城所有牌坊名人之中,郭琇是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既担任过左都御史(类似现在的中央纪委书记),还做过湖广总督,两省的军政“一把手”。</h1><h1>康熙朝发生了著名的“御史弹相”事件,堪称一次政治地震。时任左佥都御史的郭琇,大胆弹劾当朝大学士、权相明珠,此事件对清朝的历史走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h1><h1></h1> <h1>德光炎汉坊:也称琅琊王氏祖脉坊,琅琊王氏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名门望族,史传,王氏先祖王元避秦乱,迁至琅琊皋虞县,称琅琊王氏。其后裔闻达,汉名臣谏议大夫王吉、丞相王骏、大司空抚平侯王崇都生于皋虞。东汉,王吉后裔迁临沂,传至东晋王览,又随原晋元帝迁金陵。其后,繁衍至江浙,多有重臣及书圣王羲之。汉皋虞故城,就在今即墨市温泉街道皋虞村,至今尚存以王吉为代表的家族墓群。为追溯琅琊王氏在汉皋虞县的历史,特在古城设此坊。<br></h1> <h1><h1>齐王田横坊:田横及五百壮士的故事在即墨耳熟能详。“齐王田横”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也被列入了古城的牌坊之中。</h1><h1>田横,秦末群雄之一,原为齐国贵族,在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田横与兄田儋、田荣也反秦自立,兄弟三人先后占据齐地为王。后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田横不肯称臣于汉,率五百门客逃往海岛,刘邦派人招抚,田横被迫乘船赴洛,在途中距洛阳三十里地的首阳山自杀。海岛五百部属闻田横死,亦全部自杀。</h1></h1> <h1><h1>斯文正路坊:明嘉靖二十五年,知县许伸始建,2015年10月重建。</h1><h1>斯文正路坊为文庙诸坊之一,三间四柱三楼式,青白石材质,题额“斯文正路”,集颜真卿碑帖而成,意谓儒生须读书,乃为承孔子文脉,行儒家正统之路。</h1></h1> <h1><h1>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h1><h1>清康熙五十三年,邑总制郭琇始建,</h1><h1>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坊分别为文庙诸坊之一,单间两柱式,青白石材质。题额“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仿曲阜孔庙,系明嘉靖间山东巡抚曾铣手书。意谓孔子其德如天地之大,其道古今无人可比。</h1></h1> <h1>古城东门一潮海门,题额意为面朝大海。</h1> <h1>注:资料文字来源于青岛巿博物馆、即墨古城解说词牌、网络。图片拍摄于即墨古城,网络百度。</h1>

即墨

知县

蓝田

古城

嘉善

牌坊

御史

始建

题额

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