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我们与历史相拥

风行水上

<h3>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恰逢暖阳不骄,微风不燥,酝酿了许久的研学之旅正式开启。事先就联系好的石寺车九点钟准时来接我们,一路上,载着欢声笑语,驶向我们梦中的圣地——千唐志斋。</h3> <h3>我们在千唐志斋的大门口集合,强调纪律,叮嘱再叮嘱。大家排成两列,有秩序的进入园中。</h3> <h3>园方安排有义务讲解员,是铁门中心小学的学生。女孩白衫红裙,男孩白衫黑裤,一抹俏丽,一缕英气,举手投足,彬彬淑女,谦谦君子,惹人怜爱。</h3> <h3>大家静静的听,专注的看。</h3> <h3>张钫的书房名为“听香读画之室”。</h3><h3>他亲笔书写“谁非过客,花是主人”。人生渺渺数十年,如白驹过隙一般,亦如青烟一缕,花草砂石却一往如昔,你说谁是主人呢?</h3><h3>自古至今,有谁能真正拥有这个世界,我们真正所拥有的,是骤然忽现的美,从而被我们铭记于心。</h3> <h3>听香读画之室的墙壁上,布满了爬山虎交错的绿藤,越发显现出质朴古意。</h3> <h3>1923年秋,南海康有为游陕过豫,履景生情,呼为“蛰庐”,乃濡墨挥毫,悬于林下。大字径尺,雄浑洒脱,新园遂得其名。<br></h3> <h3>依次穿天井,过窑室,入目满壁冰冷黝黑的唐志石,想像着它们在土穴中陪同墓主熬过上千年的孤独黑暗,莫名的重见天日,又在这里的砖壁上,默默站立近百年。<br></h3> <h3>孩子们虽不能完全理解碑上的文字,不清楚人物的来历,但置身其中,满眼是历史的符号,是传统文化的熏陶。</h3> <h3>后花园又是一番景致。亭台轩榭,池沼假山,花艳叶浓,生机盎然。</h3> <h3>赏碑,观花,品茗,岂不悠哉?</h3> <h3> 蛰庐另辟一处,承纳了新安县西沃乡因兴修水库而致整体搬迁的北魏石窟——西沃石窟。自谓“黄河中下游唯一的一处北魏时期的石刻”。<br></h3> <h3>蛰庐主人已去,只有花草树木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静止的东西,它们才是大地的主人。</h3> <h3>“天下为公”前的合影。</h3> <h3>从千唐志斋出来,时间尚早,简单的补充供给,我们往下一个目的地——段家沟水库进军。</h3><h3>路很远,虽然有人抱怨,但大家克服困难,跋涉在乡间小路上,打打闹闹,也颇有趣味。</h3> <h3>走了将近四十分钟,终于到达水库。因为干旱,水位下降明显,大家走的都很累,席地而坐。</h3> <h3>短暂的休憩,孩子们在大坝上撒欢,尽情释放青春的芳华。</h3> <h3>留下我们的倩影。</h3> <h3>处处彰显我们的高素质。</h3> <h3>大坝北边是热热闹闹盛开的月季园,灿烂的花亦如这蓬勃的少男少女,正是人生最美季节。</h3> <h3>返回的路很轻快,男孩们遥遥领先。涧河水也是很小,有白色的水鸟在水中觅食。</h3> <h3>遭到偷拍。</h3> <h3>这次研学之旅或许会成为我们永远最“温暖”回忆。<br></h3> <h3>到铁门老街上,吃饭,购物。石寺车按照约定的时间来接我们,大家或许是累了,少了之前的叽叽喳喳。到达学校,门口已经来了很多家长,等着他们把孩子都接走,我才敢回去。</h3> <h3> 第一次组织研学活动,虽然处处都要考虑周详,繁琐杂乱,但是这次活动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积极配合,虽累却很快乐!</h3><h3> 在初夏,我们与历史亲密接触,我们陶醉自然,把文化的种子种下,滋长出新叶与花朵,萌动成希望和梦想,让它在秋天绽放出精彩与奇迹!</h3><h3>  </h3> <h3>最好的课堂在路上,行思结合,方是悟道之根本。</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