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到底是怎样的一座山?

小博士博览

<h3>陕西人自称陕西为三秦大地,由北向南依次为陕北、关中、陕南,三地自然风貌,迥然不同,陕北为黄土高原,关中为渭河平原,陕南为秦巴山地。特别是雄踞于中部的秦岭,横空出世,将关中和陕南截然分开,不仅两地的植被大相径庭,气候也南北分明。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秦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h3></br><h3>秦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山?</h3></br><h3> <h3>秦岭一座国脉所系的地理山</h3></br><h3>在秦以前,秦岭也称昆仑,起源于现昆仑山,西东走向,横亘于祖国版图中部,绵延1600多公里,跨越甘、陕、鄂、豫、皖等省,有“万山之祖”之称,是中华民族两条母亲河黄河、长江水系的分水岭。其核心段是陕西关中平原南部至甘肃交界段,东西绵延400到500公里,南北宽100到150公里,也称狭义上的秦岭。此段名山云集,万木葱茏,南北方的珍稀动植物常见,如国宝级的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被称为“秦岭四宝”),化石级的植物水杉、红豆杉、独叶草、石蝴蝶等。</h3></br><h3> <h3>秦岭的最高山是太白山,主峰海拔3771.2米。最有名的山便是五岳之一的西岳华山,以险绝著称。自东向西有名的分别有华山、老君山、太华山、少华山、骊山、王顺山、翠华山、终南山、太白山……秦岭北麓山脚下,因造山运动隆起,及渭河冲积平原下沉的综合作用,形成了十几座二台形状的原面,像有名的白鹿原、少陵原、神禾塬、铜人原、乐游原,直到西边的五丈原。这每一座山、每一道原,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都孕育、活跃、成就了一些名垂青史的人物。</h3></br><h3>山高水长,山有多高,水也多高。秦岭的山顶大都有水,像翠华山的天池、太白山的大爷海,华山顶上的玉泉、青峰山上的瀑布。南北两麓大大小小的山泉、溪流、河流,各有百余条。特别是北麓,被称为秦岭七十二峪,每个峪口都流出较大的河流,如灞河、浐河、沣河、涝河、潏河、滈河等,与西东流向的渭河、泾河,共同构成了八水绕长安的盛景。秦岭为障,山水相映,一马平川,沃野千里,使得地处关中平原腹地的西安(长安)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十三朝古都。从秦岭72峪流出的水流,都汇入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渭河从潼关入黄河,而后一路向东奔向大海。孕育了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h3></br><h3>秦岭南麓的主要河流有汉江、丹江、嘉陵江、洛河、五龙河、褒河、湑河等,均属长江水系。其中,汉江是长江的最大支流。千百年来,悠悠江水不仅滋润了沿江两岸,而且发挥了重要的航运作用,将山里和山外紧紧地联系起来,并哺育了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而今汉江、丹江也作为南水北调的中线水源,将一江清水源源不断地送往我们的政治中心京津冀地区。</h3></br><h3>沿秦岭淮河一线,还是我国南北方的分界线,1月份0℃等温线经过之地。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的秦岭雄踞我国中段,挡住了南方暖湿气流的北上,也阻断了北方干燥气流的南下,使得秦岭以南属亚热带气候,而秦岭以北多为暖温带气候。秦岭南麓下的汉中盆地,便是有名的“大西北之小江南”,盛产水稻、柑橘等农作物,而北麓则主产小麦、苹果、梨等作物。古人赞秦岭,唯此有马头观桃花,马尾扫风雪之景致。</h3></br><h3>秦岭一座风起云涌的历史山</h3></br><h3> <h3>说秦岭是一座历史山,是因为在国家统一、民族兴亡、政权更迭等关键时刻,秦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h3></br><h3>周王朝兴起于秦岭北麓、渭河北岸的岐山。文王姬昌,为反商纣王的暴政,沿渭河两岸访贤,寻到太公姜尚,共同谋划兴国灭商,文王逝后,太公辅佐武王伐纣,经牧野一战,灭商兴周,定都镐京。</h3></br><h3>秦自穆公起,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出秦岭散关,并巴、蜀两国,而后又出秦岭武关灭楚,为统一六国,平定天下,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最终以秦岭北麓、渭河北岸的咸阳为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h3></br><h3>汉高祖刘邦偏居秦岭南麓的汉中一隅,在秦岭深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奇兵入关,围楚军于垓下,逼霸王自刎于乌江,建立起大汉王朝。光武帝刘秀为除窃国之王莽,行走于秦岭山间,寄宿于寒门之家,最终成就大业,复兴东汉。</h3></br><h3>三国时期,诸葛亮从秦岭中六出祁山,誓师北伐,屡挫不折,最后病逝于秦岭北麓的五丈原,兑现了《出师表》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豪言壮志。</h3></br><h3>唐自太宗李世民登基,倚秦岭,带渭水,战夷狄,出秦岭,抚藏番,谋平和,成“贞观之治”。至玄宗李隆基,富甲天下,强比诸国,开元盛世,万邦来朝,为华夏民族的辉煌之巅。</h3></br><h3>明末,义军首领李自成在兵败潼关之后率不足百人的残兵败将,退入秦岭,在商洛山区一代,休整喘息,养精蓄锐。年余时间,便拥兵过万,突入鄂、豫,吸纳饥民,攻下洛阳,成数十万之势,拿下长安,建立大顺政权,而后率兵北上,一路势如破竹,结束明朝。</h3></br><h3>上世纪30年代初,徐海东、程子华率红二十五军鄂豫皖突围后,进入秦岭,建立根据地,军部先后驻扎洋县华阳镇、蓝田葛牌镇等地。短短几年,扩军至两万人左右,而后,按中央要求,挥师北上,与征战于陕北的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率领的红二十六军会师。共同巩固壮大了陕北苏区。</h3></br><h3>巍巍秦岭,在历史的关键时刻,撑起了一片蓝天。</h3></br><h3>汉语成语中有一句终南捷径,耳熟能详,也出自秦岭。是说隋唐等朝代,一些怀才不遇,科举无望,而又想入朝为仕的读书人,隐居于秦岭北麓的终南山里,整日吟诗作文,策论天下,交往能臣名流,以求名声显露,引起朝堂重视,或被君王微服私访,或被重臣竭力推荐,来实现愿望。以后人们把以此种途径,进入朝廷的,都叫走终南捷径。</h3></br><h3>一条终南捷径,透露出秦岭的些许微妙。</h3></br><h3>秦岭一座三教汇集的宗教山</h3></br><h3> <h3>绵绵秦岭,重峦叠嶂,沟深林密,青烟袅袅,玄意重重。山顶、山间、山下,会集了儒释道三教百余座庙宇、道观、道场。</h3></br><h3>终南山北麓,周至县的楼观台是中国道教最早的重要圣地,是中国道教楼观的发源地。</h3></br><h3>公元前516年的一天,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骑着青牛,经过秦岭北麓的函谷关,一路向西 ,来到终南山下的楼观(后因在此讲经的讲经台而称楼观台),也许是秦岭的沉默博大、山泉的滴水穿石、修竹的虚心有节、世事的纷纭变化,触发了他沉积心中多年的思想火花,在此写下5000余字的《道德经》,并亲身登台讲经,听者云集。在百家争鸣的当时,被称为道家。</h3></br><h3>他叫李耳,被世人尊称老子。这一年,他56岁。之后,他又骑着青牛,一路向西,莫知所终。</h3></br><h3>《道德经》究天人之际,明辩证之思,穷万物之理,尽在三言两语之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上善若水”“祸福相依”等流传千古,震惊宇內。被誉为辩证思想之祖。其学说因影响广泛深远,成为道教,兴盛至今。李耳,自然成为道教始祖。</h3></br><h3>到了宋代,渭水北岸的咸阳出了一位潜心修道,文武兼备的青年王重阳,在悟道得道中,创立道教全真一派,而后走进秦岭,登上华山,传道授教,弟子众多,使华山成了一座道教山。为日后金庸先生写华山论剑的武侠小说,留下了难得的基本素材。</h3></br><h3>佛教传入中国,在北魏和隋唐极为兴盛,特别在唐代,被奉为国教,“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可见当时秦岭北麓佛教场所之兴旺。据有关资料统计,佛教在我国八大宗派的祖庭寺院共有十一座,其中秦岭脚下竟占了七座。像著名的草堂寺、华严寺、兴教寺、大慈恩寺、静业寺、青龙寺等。</h3></br><h3>天竺高僧鸠摩罗什,51岁时来到长安,在秦岭脚下的草堂寺译经讲经,12年时间译经94部,400余卷。圆寂后,葬于草堂寺。</h3></br><h3>密宗祖庭青龙寺,就在秦岭北麓下的乐游原上。唐时,日本佛教真言宗的初祖空海法师,在此从师于惠果大师,得其真传,回到日本,创立真言宗。</h3></br><h3>公元627年,27岁的三藏法师玄奘,面对巍峨雄伟的秦岭,念叨着“众山之祖”,起身前往印度取经。17年青灯黄卷,融会贯通了佛法要义,又风尘仆仆回到了秦岭脚下。在长安城设坛讲经,万人空巷,在大雁塔下的慈恩寺,译经著述,完成了《大唐西域记》这部千古奇书,也为后来吴承恩创作《西游记埋下由头。三藏法师圆寂后,灵骨舍利安放在秦岭脚下的兴教寺。</h3></br><h3>儒家思想,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曾几何时也如宗教一样深入人心,其崇尚的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潜移默化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秦岭中的孔庙、关公庙、财神庙、娘娘庙,星罗棋布,随处可见。</h3></br><h3>据有关报道,而今秦岭中学佛、悟道、修行之人,数以千计,还不算在家修行,定期赴寺院、道观拜佛、理道的俗家弟子。</h3></br><h3>秦岭一座源远流长的文化山</h3></br><h3> <h3>在距今大约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秦岭北麓的王顺山下,灞河边上,就有直立行走的原始人生活,因此地属于蓝田县,考古学者将其命名为蓝田猿人。</h3></br><h3>距今大约6000年前,也是秦岭北麓的浐河两岸,有母系氏族部落生活的半坡人,他们已经能磨制石器、烧制陶罐、建造简易的草棚房屋、还会捕鱼、打猎。考古界称其为半坡母系氏族文化。</h3></br><h3>由此,你能感觉到,秦岭也是人类起源地之一,东方文化之根脉所在。</h3></br><h3>《诗经》中有许多描写秦岭的篇目,如《蒹葭》、《信南山》、《采薇》、《桃夭》、《节南山》等。特别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描写了秦岭脚下河川湿地边,一个小伙渴望追求在水一方的姑娘的复杂心情,至今编成歌曲传唱。</h3></br><h3>秦岭南麓的洋县有一小镇龙亭,汉朝时是蔡伦的封地。在此,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项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在记录历史,推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加速人类文明进程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h3></br><h3>到唐代,描写秦岭、创作于秦岭的诗文之多、之美达到顶峰。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写于仙游寺的《长恨歌》等都是传世佳作,入选教材。王维当时,僻居秦岭北麓的蓝田辋川,吟诗作画,佛心痴痴,被后世誉为“诗佛”。1500多年前,他在门前手植的银杏树,至今,有数抱粗,枝繁叶茂。特别是《辋川集》,辑录了他描写秦岭的20首诗,每首都是经典。“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金句连连。苏轼评其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诗呵、画呵,全是秦岭!韩愈一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便把自己的一生刻上了秦岭,留在了史册。</h3></br><h3>秦岭北麓的眉县有一小镇——横渠。北宋时,出了一位儒学大师张载,后世称“横渠先生”,其“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彪炳千古。他也成为关中学派的先祖,后世又有于右任、刘古愚等大家相继。</h3></br><h3>路遥,生于陕北,住在秦岭脚下,创作的《平凡的世界》,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一个缩影。秦岭北麓的白鹿原,养育了著名已故作家陈忠实,陈忠实的一部《白鹿原》,也成就了属于秦岭的白鹿原。生于秦岭,长于秦岭的当代作家贾平凹,也许是秦岭赋予了他独有的才情和灵气,使他和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举足轻重并影响海外。</h3></br><h3>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一位清秀的江南姑娘(可惜记不清名字),倾心于唐诗里的秦岭,来到西安美术学院求学,一日,游过仙游寺后,不能自已,立刻退学,移居秦岭深处,整整两年。两年里,白天一杯清茶,一部相机,游走于山山水水、寺院禅房、道观、经台,与这些“世外”之人交流叙谈。晚上笔记沉思。走出秦岭,她把这些笔记、照片集结出版,起名《雨里青山梦里人》,出版社改名为《独处,也是一种修行》,一时,颇有影响。</h3></br><h3>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驱车沿秦岭沣峪口210国道,缓缓盘旋而上,路边山花烂漫,身旁清风习习,潺潺清泉伴着阵阵鸟鸣悠然入耳,令人心旷神怡,忍不住长吸这远离尘嚣,清新自然,湿润甜爽的空气。车开到山顶分水岭牌前停了下来,我独自攀登上高高的峰顶。北望山河,气象万千,南眺诸峰,苍山如海,不禁思绪万千。</h3></br><h3>茫茫秦岭,千峰竞秀,悠悠清泉,万宗归一。恢复、保护、涵养好这绿水青山、金山银山,既造福了人民,也好交待子孙,良好的自然生态也可能带动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的改善提升。</h3></br><h3>秦岭长在,此心永恒。(来源: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h3></br>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pageType=1&isBdboxFrom=1&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594265565397498288%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from=timeline"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mbd.baidu.com,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