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的奶奶姓周,明朝吉王的后代。(清兵入关,吉王为保性命,让风水先生推卜。风水大师告诫吉王:往南有出口有活路。如是吉王便改朱姓为周姓,此乃长沙地区朱周为一姓之由来。)奶奶今天104岁,我深深的怀念我的奶奶!</h3> <h3>奶奶娘家家道显赫(出嫁时红漆大轿子八台,陪嫁多,单田地就有现宁乡九中前良田60亩),从小读的是私塾,而且是一个人的私塾,也就是如今的一对一教育,她学识渊博,如在今世,肯定为民国的大家。</h3><h3>我小的时候,家里穷,时常有缺米少油的时候。我们家向邻家借了多少升米,奶奶一定会牢牢的记在心里,到了自己家里有米去还米的时候,奶奶会叮嘱我:“伢子,(我奶奶习惯喊女孩子为“伢子”,喊男孩子为“妹子”,她说葛样叫人长得贱一些,容易带!)记得多舀一升米啊,还人家的米一定得高高的堆起还,这里面不单有借有还,还有别人的恩情啊!”每一次都这样,不论是米也好,油也好,一定要多还点!这就是“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最朴素的诠释。当然,奶奶出身于大家,对财对物都是大家子气,她说:只要有人,只要不懒,就横竖会有的!要知道,像她这样三十多岁就守寡,带大一双儿女,在那样的时代,不是她会为人会处世,一般是根本活不下去的!我们家家徒四壁,因为有奶奶在,所以人客多.奶奶爱小孩,人也非常的大方,有吃的尽是拿出来,待人热情,“上门一碗热茶,有饭则恰饭,只要能帮就要帮。”“待客之道:茶要碪,酒舀满!”奶奶的这些话深深的记在我的心间,也影响了我的人生。奶奶去世时是三十年前,我家里穷,但她老人家的丧日却特别的热闹,村子里上上下下的老老小小都来给她磕头烧纸放鞭炮!</h3> <h3>因为家里穷,小时候无从有书读,幼年我读的是无字的书!夏天的夜晚,映照着月光,奶奶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讲着许多吸引人的故事。“那田螺姑娘后来怎么样了……”“牛郎与织女后来在一起了吧?”“白骨精又活了吗?……每天晚上听得入神的我会兴趣盎然的提出一些奇异的问题,徜徉在美好的故事中进入甜蜜的梦乡。奶奶给予我的,不但有为人处事的熏陶,更有对文学的美丽启蒙。她的难得一见的魏碑书法,只有在七月半写包的时候才露一手,这时候她告诉我如何写包,如何缅怀先人!她笑着说:“伢子,不管有不有用,你还是记着这些,等我死了也烧一点喏!”奶奶对于死亡看得很透,她去世的前三年的一天,他要父亲请来裁缝师傅,自己设计自己的千年衣袜与鞋,做好后,还穿着给我们看,说“样子蛮好呢!”直到她去世的前几天,她还对我说:“伢子啊,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啊!要学会看人!”</h3> <h3>我奶奶也是一个时尚的人。年轻时深受五四思潮的影响,她硬是不裹脚了,大概裹了一半,太外公也就随她去,因为是家里的满女,虽然家教严厉,但不得不将就着她!奶奶一辈子穿衣特别精致,做事有条不紊,喜欢学习新潮的东西。比如,变着戏法给我做漂亮的布鞋子,有虎头的那种,说穿着好看;比如文革黄的书包上绣几多彩色的小花,说代表我是花啊;比如,没有油只有盐的日子就用手推磨磨粑粑恰,变着戏法做:南瓜粑粑,红薯粑粑,艾草粑粑,……贫穷的岁月里把我们喂得滚壮。八十年代初期,父亲孝敬奶奶,卖了一丘大田的早晚稻谷加两口池塘的鱼,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为的是让奶奶看上她想看的电视。记得奶奶看完了《红楼梦》之后,评价说“王扶林的这部电视剧拍的好,音乐好听。”记得那时有部中国引进的墨西哥电视连续剧《卞卡》,奶奶每晚必看,到了周末,有一些在外工作的年轻人回家来,也免不了要带点香蕉啦苹果啦到我家来,与奶奶一起进行一番电视说评!</h3> <h3>还有,奶奶的那些老规矩,也深深的烙在我心底。人穷不要表现在身,穿衣打扮不但是为自己,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不准衣不合体,言不由衷;待人一定要诚实,待客一定要大方。做人不诚,说话颠三倒四,不会有人愿意与之久交!有客来,无论亲疏远近,要热情大方,不求奢侈浪费,只求一片心意;钱财万物都是枉然,留得青山在 不怕没柴烧;家财万贯,不如人才一担,千金散尽还复来……</h3><h3>雨丝丝的下,如泣如诉,我在思念我天国的奶奶……但愿,众生安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