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真实”学习,探索“读写”规律

 卉声卉色

<h3>读写结合在语文教学上并非新的提法,叶圣陶先生就曾说过,“<font color="#ed2308"><u>语文包括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读写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根本方法。</u></font>”参加耿春龙工作室后,慢慢了解耿校长所在的中关村三小,他们在读写结合的研究上更深入,逐渐形成了以“读中悟写、读写互促、浸润式读写、多种资源整合”为主的读写结合观,让学生能在对文章的体会和感悟中找到写作的原动力,以手写心,在写作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心悟道。<br></h3> <h3>5月14日,我们工作室一行4人受耿校长之邀参加中关村三小召开的北京市小学语文课程研讨活动暨第十五届“读写结合”研讨会。研讨会的主题是“<font color="#ed2308"><u>读写结合中的信息转化和迁移”</u></font>。<br></h3> <h3>本次研讨会共呈现了三节课例,我重点关注的是统编版三年级的课——崔超老师教的《肥皂泡》 先由李锴老师现场分享备课小组的思考。 <br></h3> <h3>李锴老师分别从“<font color="#ed2308"><u>课文的结构安排”“备课时文章的定位”“教学思路”</u></font>三个方面阐述如何针对这篇文章“<font color="#167efb"><b>在具象化的理解中转化运用文本信息”。</b></font><br></h3><h3><br></h3> <h3>崔超老师的《肥皂泡》 &nbsp; <font color="#ed2308"><b>第一环节:情境导入。</b></font> 老师吹泡泡,学生玩护送泡泡的游戏,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简单说说自己的感受。 &nbsp; &nbsp; <font color="#ed2308"><b>第二环节:感受“有趣”。</b></font> 找出书中描写吹泡泡的句子(第3自然段),读一读,回忆下自己当时是怎么吹的,吹起来后是怎么玩的,学生自由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吹泡泡的有趣过程。 &nbsp; <font color="#ed2308"><b>第三环节:感受“好看”。</b></font> 先出示冰心笔下泡泡的样子——与第4自然段文字相对应的三张不同的泡泡图片,让学生找出与三张图片对应的文字,读一读。 学生读后结合生活实际、图片、想象画面来理解这些句子【这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接着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或可爱、或调皮,或美丽。 再次进行图文对照,发现两种泡泡的不同,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特点——调皮、自由。 最后指名读这三种各具特点的泡泡,整体感受泡泡的好看。 &nbsp; <b><font color="#ed2308">第四环节:感受“好心情”。</font></b> 老师通过引读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读第5自然段,读后随即发散思维:泡泡还有可能去哪儿?你觉得泡泡还有哪些美好的去处?有趣的经历?和小伙伴进行交流。 信息迁移:请同学们拿出泡泡卡。填写关键词,表达心中的美好。 学生交流展示: 飞到宇宙,看到……;也许……;飞到月宫……;飞到外星……;渡过……来到……跟……再飞上……跟……;跑到彩虹上…… &nbsp;<br></h3> <h3><b>听课随感:</b></h3> <h3><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把学生放在真实的语文环境中学习</b></h3><h3><font color="#010101">“真实的学习”一直是中关村三小提倡的学习理念。一开始上课,老师就和学生一起玩吹泡泡、玩泡泡的游戏,一下子把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将文本与自己真实的生活建立联系,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真实地感受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孩子们带着真实的体验,借用课本上所学的知识,来述说自己吹肥皂泡的亲身感受。把学生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习得知识。在三小,真实的学习不仅仅在课堂上,如果你不走近三小,是感受不到这些的。</font><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weight: bold;"><br></font></h3><h3><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3><h3><b><font color="#ed2308">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font></b>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是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而在本课中,难懂的句子主要集中在第4自然段 <font color="#167efb">这肥皂泡,吹起来很美丽,五色的浮光,在那轻清透明的球面上乱转。若是扇得好,一个大球会分裂成两三个玲珑娇软的小球,四散分飞。有时吹得太大了,扇得太急了,这脆薄的球,会扯成长圆的形式,颤巍巍的,光影零乱。这时大家都悬着心,仰着头,停着呼吸,——不久,这光丽的薄球就无声地散裂了,肥皂水落了下来,洒到眼睛里,大家都忽然低了头,揉出了眼泪。</font> 这个语文要素是在三年级上期第二单元“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是训练的发展与提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将理解词语的方法运用到句子中,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图片和想象来理解,达成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nbsp; <font color="#ed2308"><b>三、信息的转化与迁移</b></font> 这部分的训练在本节课中有不少点:学生将生活经验与文本的对接;将文本语文转化为自己语言;包括品味语言文字之美后,学生创造性地说一说小泡泡最终去哪儿了,怎么去的,还有哪些美好的经历等,都实现了信息的转化与迁移。 &nbsp;&nbsp;&nbsp; &nbsp;古人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本节课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但还有些个人的一点思考:</h3><h3> <font color="#ed2308"><b>就信息转化这一块</b></font>,课后第一题是这样说的:<font color="#167efb">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吹肥皂泡的过程。</font>是不是只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说就行呢?我感觉不应该是这样的,课文中第3段讲了冰心制作肥皂泡和吹肥皂泡的过程,我觉得这一段还是很值得去品味的,文中的“和弄和弄、蘸、慢慢地吹、轻轻地提、轻轻地扇送”这些动词是多么生动,描写是多么细致,如果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结合书上的动词进行有序地表达,是不是更能让学生明白有序表达、准确表达的作用呢?</h3><h3> <font color="#ed2308"><b>就理解难懂的句子这一块</b></font>,学生说了谈到几处,但是感觉说得都差不多,我的感觉是课文的教学还是要放在单元教学中来进行,本单元第一课是儿童诗,学习时已经有了理解难懂句子的基础,是不是可以理解句子的方法回顾下,或是张贴或是写出来,让学生理解时更有的放矢,理解句子不仅仅是“结合上下文、结合生活、结合图片、想象画面”还可以抓住关键词,结合查阅的资料,比如“五色的浮光”中“五色指的是“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在这里泛指颜色多,再结合图片,学生理解会更透彻,“颤巍巍”一词也可以结合生活中老年人走路的样子更形象。 <font color="#ed2308"><b>就信息迁移这一块,</b></font>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话之前,学生说得不太尽人意,但写的内容过于精彩,指导痕迹有点过。课后第3题中涉及了3个句子: <font color="#167efb">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i> </i>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 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font> 读读这三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呢?是不是后面两个句子都围绕第一个句子来写的?这是我在讲课时才发现的,学生读过后也很快发现了,在这里是不是还可以将本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进行巩固性提高呢?这只是自己的一点粗浅的看法。</h3><h3> 总之,北京之行,收获颇丰,读写结合既是对阅读的反馈又是写作能力的提升。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如何在真实的语文环境中落实“读写结合”值得思考的,除了关注“从眼到心、从心到口”,还要做到“从口到手”,争取让更多孩子提升高阶思维、实现言语发展,提高写作水平。立足真实学习,探索读写规律,我们将继续带着使命前行,面向未来而教! &nbsp; &nbsp;<br></h3>

学生

句子

读写

泡泡

结合

语文

理解

肥皂泡

真实

难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