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坝老住宅小楼房

YGX

<h3>一百多年前,华西协合大学建校初期,随同教学楼的修建,一批供教师居住的小楼房也随之而建,它们分部在校南路、校北路、校西路、校中路、广益坝及协中路上。三个国家的教师大致是这样分布的,英国教师住在广益坝上,加拿大教师住在校南路、校西路、校中路及协中路,美国教师多住在校北路。</h3><h3><br></h3><h3>五十年代初,外籍教师离开后,这些小楼房就分配给华西的教师们居住了。</h3> <p class="ql-block">此楼是供当任校长居住的,名叫《校长居》,由于是校长住的,故为校南路一号楼(在原来的校区地图上可以看到),五十年代后改成了八号楼。历任校长毕启(Joseph Beech)、张凌高在这里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后在这里居住的有孙毅华、蒋旨昂、顾颚等家。八十年代后将这里改成外宾招待所至今。</p> <h3>校长居大门经过加宽,变得不对称了,看着很别扭。</h3> <p>2017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将“校长居”评为成都市历史建筑,并挂牌加以保护。</p> <h3>校长居,现为外宾招待所。</h3> <p>校南路原来的二号楼房,后来的七号楼。华西教育系主任饶和美(Homer G.Brown)1924-1926年在这里居住。后来就是苏继贤(Walter G. Small)家在这里住,直到五十年代离开华西坝回加拿大。</p><p><br></p><p>40年代后期,万惠容一家也住在这里,苏继贤离开华西坝的时候,很多家具、餐具都卖给了万家。</p><p><br></p><p>五十年代后,是四川医学院刘承钊院长居住。现在是一些后勤人员在这里居住。</p> <h3>2016年12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在苏继贤旧居树立上“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牌。</h3> <p class="ql-block">图中可见校南路的八座小楼房。人民南路的“路”字上的一座楼房被拆掉,这就是原来的五号楼(后来的四号楼)。</p> <p class="ql-block">校南路原来四号楼(后来的五号楼),林则家的住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校南路上的八座楼房居住的人家大概是这样的:(按照五十年代后的编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号楼:原来是卫理公会传教士能贤哲居住。</p><p class="ql-block">50年代有萧卓然、蒋佐辉入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号楼:徐国清、魏治统、王正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号楼:邹海帆、冯大然、李效基、吕为霖、罗奇芳、丁明昆、胡志高、陈日新、蒋洁𦹷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号楼:黄克维、徐福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号楼:1950年以前是林则的住宅。</p><p class="ql-block">1951年由傅宝琛一家人住在一楼,郑元英和乐以成两家住在二楼。</p><p class="ql-block">后有何伟发、盖宝璜住。1965年后曹钟梁家入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号楼:原来是华西协合大学生物系教授,加拿大传教士丁克生(Frank Dickinson)居住;</p><p class="ql-block">1950年代先作招待所,后住李资平、马俊芝。1966年以后吴和光家入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号楼:原来是饶和美/饶芳珍夫妇住,后来是苏继贤家住。</p><p class="ql-block">50年代后是刘承钊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号楼(校长居):</p><p class="ql-block">曾经是华西协合大学两任校长毕启、张凌高居住。</p><p class="ql-block">50年代后入住孙毅华、顾颚、蒋旨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傅宝琛女儿在校南路原来的4号(后来的五号)楼房前留影</p> <h3>校南路原六号楼房(后来的三号楼房),五十年代在此住家的有邹海帆、冯大然、李效基、吕为霖、罗奇芳、丁明昆等。</h3> <p class="ql-block">校南路八号楼,后来的一号楼。加拿大卫理公会传教士能贤哲(William Mark Leonard)1914——1924年在这里住了十年。他系华西协合大学早期行政事务管理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后,口腔萧卓然教授及药学系蒋佐辉教授住在这里。七十年代为卫生系办公用楼,八十年代修建职防院时,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校西路三号小楼房,是华西齐鲁联合医院院长胡祖遗(Edward Corrt Wilford)家的住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后为陈官玺家(1953-1961)与罗宗赉/詹淑仪夫妇居住,后来又有罗德元、廖德荣等人家陆续入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西路共有三座小楼房,从北往南是三号、四号、五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号楼是夏良才/廖蕴玉夫妇、陈钦材/江晴芬夫妇、陈文贵家、李修延家居住。1960年夏良才迁往武汉创建湖北医学院口腔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号楼是兰天鹤/张钰钿夫妇、李天权家、徐世麟/吴慧君夫妇居住。1965年吴和光搬迁过来住,但不久又迁到校南路6号去。</p> <p class="ql-block">在华西协合大学的地图(局部)上,可以看到校南路上的八座小楼房,从东往西是1至8号;校西路上三座小楼房,从南到北分别是9、10、11号,12号是加拿大学校的门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中路上的两座小楼房分别是13、14号。五十年代后就是校中路上的2号、1号楼房。我家住在1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华西后坝协中北路上有四座小楼房,从东到西分别是101、102、103、104号,隔着小溪河对应着校南路上的4、5、6、7号楼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中标为30号的楼房是“华西十景”中“孤岛天堂”所在地,它坐落在一广场,大门开在谐和路上。40年代岳松龄在这里住过。五十年代在这里住过的有吕培琨、张静茹、华达衡、华达芬、王培恩(1950-1952)等。院子里面楼房,也有平房,吕家、华家住楼房,张家住平房。这个院子里面有一条恶犬,很多人路过这里时,都是提心吊胆的。</p> <p class="ql-block">校中路一号楼房。原来是药学系米玉士的住宅。1952年杨振华/张君儒一家住在二楼,刘臣恒家住在一楼。刘家住了不久就搬迁到广益坝。之后,李清潭/黄建兰夫妇搬来住一楼,1960年李清潭支援青海医学院搬走。由叶政书迁入。此后陆续有杨光华、王顺靖等住进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中路二号楼与一号楼在一个院子里。二号楼原来是华西医院院长启真道住宅,1952年他家离开华西坝后,杨嘉良/熊璧双夫妇、曾子耀/邱德蓉夫妇入住。后来陆续有罗自强/张光玗夫妇、张怀斌/朱琳夫妇等入住。</p> <p class="ql-block">校北路七号楼房,中国口腔医学的鼻祖林则博士(Asbley Woodward Lindesay)离开成都回国之前就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3年时曹钟樑与吴和光两家搬来,分别住二楼和一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改成口腔医院办公楼,二十一世纪初拆除,另行建房作为口腔博物馆使用。</p> <p class="ql-block">校北路宿舍区的住户。图中有圆圈的号是五十年代后的房号,没有圆圈的是老房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号楼房曾经是在华西坝上工作了四十多年的,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院长戴谦和(Daniel Sheets Dye)的住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段文字说的都是圆圈号。</p><p class="ql-block">1号:张启光/邓世璞夫妇;</p><p class="ql-block"> 邓显昭/肖淑芳夫妇;</p><p class="ql-block"> 张连俊/邓嬢嬢夫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号:周岳城/高德华夫妇;</p><p class="ql-block"> 吕培琨夫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号:李明路夫妇;</p><p class="ql-block"> 徐仲吕/万朝瑜夫妇;</p><p class="ql-block"> 戴保民/胡孝素夫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号:张光武/胡素琼夫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号:工人及炊事员宿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6号:方谦逊/唐泽媛夫妇;</p><p class="ql-block"> 钟知强/杨式之夫妇;</p><p class="ql-block"> 杨经国/何毓颖夫妇;</p><p class="ql-block"> 胡连壁/丘建春夫妇;</p><p class="ql-block"> 万惠容/贾云心夫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号:曹钟樑夫妇;</p><p class="ql-block"> 吴和光/乐以纯夫妇;</p><p class="ql-block"> 王模堂/陈安玉夫妇;</p><p class="ql-block"> 龚康孙/蔡纯懿夫妇;</p><p class="ql-block"> 汪秉康/戴秀君夫妇;</p><p class="ql-block"> 邹肇娥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号:曹振家/邹娱年夫妇;</p><p class="ql-block"> 沈怀信/陈翠霞夫妇;</p><p class="ql-block"> 黄克维家;</p><p class="ql-block"> 蒲家琪夫妇;</p><p class="ql-block"> 张怀斌/朱琳夫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9号:罗宗赉/詹淑仪夫妇;</p><p class="ql-block"> 饶积进/艾菲夫妇;</p><p class="ql-block"> 米建书/马俊芝夫妇;</p><p class="ql-block"> 王培恩/胡德操(又名胡秀品)夫妇(1959-1960)。</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0号:魏素萱夫妇;</p><p class="ql-block"> 徐乐全夫妇;</p><p class="ql-block"> 王培恩/胡德操夫妇(1953-195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1号:李安宅夫妇;</p><p class="ql-block"> 王懋德家,1956年调到昆明医学院;</p><p class="ql-block"> 夏良才家从广益坝搬来住了短时间,又搬到校西路四号楼住。</p> <p class="ql-block">校北路6号楼房,原来是理学院院长戴谦和(Daniel Sheets Dye)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在戴谦和家门口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大学请来的成都五老七贤做文学院老师,非常尊重他们,照像的时候,毕启校长(第二排左一)请他们站在前排,自己在后面边上站着,体现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张凌高(后排右三)任校长时,与聘请的五老七贤合影,也是请这些老先生们在前排,自己在后排。</p> <p class="ql-block">校东路上有三座小楼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号楼是华西协合大学建筑部杨介眉/外文系旋蕙兰夫妇在1951年前在此居住,杨介眉是华西新礼堂的建筑工程师(广东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号楼在五十年代初,方叔轩家在这里住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63年我考入四川医学院时,这两座楼房已经是改成教材科和保卫科了,以后房产科也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号楼在1952年院系调整前,是华西协合大学文学院院长罗忠恕的家。</p><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3号楼是学校卫生科的肝炎病房,我班有同学在这里住院治疗。</p><p class="ql-block">九十年代后它又成为药学院办公楼。</p> <h3> 东西文化学社旧址</h3> <p class="ql-block">华西坝后协中路上的三号楼房,现在成都市的市政道路上编为人民南路三段14号。原来是云从龙(Leslie Earl Willmott)一家居住,五十年代后陆续有多家先后在这里住过,如陈志潜、谢成科(1952-1964)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前称协中路,1954年原来的华西协合高中与高琦初级中学合并迁移到青龙街,更名为成都市第十三中学,协中旧址办起了工农速成中学,故协中路就改称为速中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协中路原来有四座楼房,由西向东分别是2(104)、3(103)、4(102)、5(101)号楼房。其中101号楼房是“东西文化学社”社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11月19日,罗忠恕联络各大学专家、学者、社会名流成立了“东西文化学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社成员大都是时华西坝“五大学”的专家、教授,如:钱穆、蒙文通、何鲁之、姜蕴刚、何文俊、冯友兰、萧公权、冯汉骥、李安宅、闻宥、李珩、侯宝璋吕叔湘等四十多位学者。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美国联合援华会会长杭立武、张君劢、外交家顾维钧等也加入学社。社长为罗忠恕,聘请孔祥熙、张群、张嘉璈、孙哲生、顾维鈞为名誉社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罗忠恕还聘请了“五大学”校长张凌高、方叔轩、汤吉禾、陈裕光、四川大学校长黄季陆、省教育厅厅长郭有守为名誉社员。爱因斯坦、泰戈尔、蒲克兰、杜伟、罗素等国际知名学者也加入了该学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军界刘文辉出资购买华西后坝101号小楼房作为学社社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社定期召开学术座谈会,中外学者张东荪、梁漱溟、李约瑟、艾格斯顿均来次讲学。次后,学社进行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为成都打开了一扇与国际对话的窗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号楼房的西边先修建起1号楼房,五十年代末,在1号与2号之间的菜地上,修建成新2号楼房。使这条路上变成6座楼房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号楼是体育教授刘明儒/周多福夫妇、庄以信、刘昌永等居住。五大学时期金陵大学外文系主任芳威廉(W.P.Fenn)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2号楼有两个单元,左边单元住有:郑元英、钱建明、过基同、雷蓉等。右边单元住有:李海生、周金福、熊汇慈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2号(104)楼先后有张光儒、陈官玺、祝绍琪、谷家骕等人住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3号楼(103)先后有谢成科、陈志潜、李魁岸等人住过。谢家住一层楼的东侧及二层楼的西侧。一层楼的西侧为陈志潜家住,二层楼的东侧是李魁岸家住。</p><p class="ql-block">这座楼房另外后住有刘臣恒、赖云章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号楼(102)有李兴隆和姚老先生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号楼(101)住过陆振山等人。40年代钱穆住在一楼,蒋旨昂/谷韫玉夫妇住在这座楼房二楼。</p> <p class="ql-block">协中路一号楼房,在这里住过的人有:五大学金陵大学外文系主任芳威廉(W.P.Fenn),五十年代有刘明儒/周多福夫妇、庄以信、刘昌永等家庭。</p> <h3>协中路三号楼的南面。</h3> <h3>协中路三号楼房的北面,一幅破败的模样。</h3> <p class="ql-block">云从龙夫妇(Mr. & Mrs.Willmott)在协中路三号楼房院子里的留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边那座楼房就是2号楼。</p> <p class="ql-block">校中路一号(地图14)楼房,是华西药学系创始人米玉士(Edwin N.Meuser)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为杨振华/张君儒家居住,口腔刘臣恒也同时在这里短时住过,他家搬走后,由李清潭一家来住,1960年李清潭被支援青海医学院。陆续还有叶政书、杨光华、罗成仁、王顺靖等搬来住,最多时,有八家人居住在这里。</p><p class="ql-block">杨振华家在这里住得最久(1952-1997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校中路二号(地图13)楼与一号楼结构一样,只是二者方向正好相反,如同左旋体与右旋体一般。这座楼房曾经是华西医院院长启真道(Leslic Gifford Kilborn)的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二号楼居住的是杨嘉良、曾子耀、罗自强、张怀斌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号楼房在1990年代拆除,另修建起法医大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号楼房在2000年代初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广益坝上一座消失了的小楼房。</p><p class="ql-block">1927年张凌高任华西协合大学副校长时,居住在广益坝的这座楼房,它西边与副校长苏道璞家相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3年他当华西首任华人校长时,便迁到钟楼荷塘边的校长居去住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刘延龄也住在这座楼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中的五大学时期,南京金陵大学西迁到华西坝,校长陈裕光先生就住在这座楼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9年6月11日,日军空袭成都,进行大轰炸,华西坝上也被日本飞机轰炸,其中一颗炸弹击中了这座小楼房,使其毁于一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华西战时救护队队员、制药系二年级女学生黄孝逴与队友正欲赶回队上,路经此地,被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壮烈牺牲,队友亦负伤。黄孝逴的牺牲激发了华西人的愤怒,纷纷化悲痛为力量,积极投入抢救伤员的紧张工作之中。</p> <p class="ql-block">二号楼房被炸之后的现场</p> <h3>旁边的一号楼房幸免于难</h3> <p class="ql-block">示意图里:</p><p class="ql-block">1号楼是张凌高退休后住的楼;</p><p class="ql-block">2号楼是张凌高任副校长时住的楼,后来是金陵大学陈裕中校长住家,1939年6月11日被日寇炸毁;</p><p class="ql-block">3号楼是苏道璞(C.M.Stubbs)副校长住楼;</p><p class="ql-block">4号楼是徐维理(William Sewell)住的楼房;</p><p class="ql-block">5号楼是贾会督纪念堂(Joyce Memorial Building);</p><p class="ql-block">6号楼是亚克门楼(Ackerman Building);</p><p class="ql-block">7号楼是广益学舍(Friends College Building)。</p> <p class="ql-block">广益坝上的45号楼房,它的位置是在徐维理住房的西边,是一个"L"型的两层楼。40年代以前是杨少荃一家在此居住,之后杜顺德全家在这里住的。50年代吕培琨家等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五大学时期,陈寅恪家在这里居住。</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楼房是苏道璞在广益坝住家的楼房。1930年,苏道璞遇害前住在这里,5月30日遇害当晚,从这里送他到四圣祠仁济医院抢救,但因伤势严重而离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后,这座楼房有美籍牧师鹿依士(Spanser D.D. Lewis)住过;1950年夏良才回国时也在此住过短时间。后来就改成幼儿园,很多华西子弟都在这里上学。照片是1959年幼儿园毕业班以这座为背景照的毕业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楼房在八、九十年代被拆除。</p> <p>李哲士家(The Lijestrand)1933年在广益坝上的楼房,1930年以前这座楼是石恒励和苏道璞博士居住的。五十年代改成幼儿园。</p><p><br></p> <p class="ql-block">苏道璞家楼房正在修建之中</p> <p class="ql-block">广益坝的西北角上,有一栋旧小楼,现在为16号楼,门楣上方有“35.5.12.”字样,应该是这个时间修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王浴生(药理)一家在这里住过,还有薛振南(基础)、周信邦(体育)、徐福均(生物)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8年成都市修建人民南路时,拆除了校北路、校南路部分小楼房后,校北路的魏素宣、校南路的黄克维也搬进这座楼房居住。</p> <h3>张凌高从校长位置上退下来后,就住在广益坝东北角的一座小楼房里,这座楼是紧挨着被日军轰炸的那座楼房,它跟苏道璞住宅,三座楼是成一排并列的。</h3><h3><br></h3><h3>1951年冬天,我的大舅结婚就是在这里,这张照片是大舅和舅妈在这座楼房前的留影。</h3> <h3>亚克门楼(右,带有塔楼)和贾会督楼(左),一直都是学生宿舍,五十年代后期陆续有职工住进来。六十年代有吴福临、刘正刚等家庭在亚克门楼住。</h3><h3><br></h3><h3>世纪末这两座楼房被拆掉,修建新的职工宿舍。</h3> <p class="ql-block">贾会督楼,在亚克门楼的北边,也是学生宿舍,九十年代有倪宗瓚/欧可群夫妇等在这里住过。</p> <h3>这座两层楼房,曾经是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旧址,著名学者陈寅恪、吕叔湘、闻宥、韩儒林、刘咸、李方桂、杨佑之、江晴芬等,以及海外学者李约瑟、傅吾康等曾经在这里工作,生活。</h3><h3><br></h3><h3>2014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成都市历史建筑”立牌保护。</h3><h3><br></h3><h3>此楼房有东西两个单元。五十年代,东单元住有胡永骧、李斯织、邱明、谢桐等。</h3><h3><br></h3><h3>西单元住有王翰章、蔡铮等。</h3> <h3>1940年华西协合大学校董张世煜先生买下华西坝公行道上一亩多的地方,聘请华西总建筑师,号称“苏木匠”的苏继贤(Walter G. Small)设计并修建起小洋楼,其格式与华西坝上的小洋楼一致。这就是张世煜的女儿口腔张琼仙教授的家。取名为“颐庐”,由戴季陶题写。</h3> <h3>颐庐小洋楼与华西坝上的小洋楼格式一样。</h3> <h3>百岁寿星张琼仙教授(1910---2013)在颐庐度过了一生。</h3> <h3>戴季陶题写的“颐庐”红砂石字碑镶嵌在墙上。</h3> <h3>1958年修建的人民南路,从华西坝中间通过,将华西坝分为东、西两部分。在这条道路上的建筑物全部被拆除。</h3> <h3>不同版本的华西坝地图,其楼房的编号有所不同。</h3> <h3>这是校中路上的一段,在万德门楼的南边,右边围墙里面就是万德门楼,左边可以看到小河沟与一广场。随着1958人民南路(原来叫修电车路)的修建,这一段路已经消失在新修的人民南路上了,而万德门楼则将拆除的砖瓦,移建在钟楼东边现在的位置上,成为第六教学楼。</h3><h3><br></h3><h3>这是一个晴朗的冬天,学生下课回宿舍的路上。</h3> <h3>信息提供:心悦、曾经仓海、清圣、七奇、木匠、长春、假小伙子、华西钟声、腊梅等。</h3><h3><br></h3><h3>图片提供:Missionary、E.C.Wilford后人、落基山茱萸、心悦、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