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浇头面

小林

<h3>&nbsp; &nbsp; &nbsp; &nbsp;躲过季节的炎凉</h3><h3>&nbsp; &nbsp; &nbsp; &nbsp;泛起几多的雨</h3><h3>&nbsp; &nbsp; &nbsp; &nbsp;炎热的白天、多愁的雨</h3><h3>&nbsp; &nbsp; &nbsp; &nbsp;谁在雨雾里轻语</h3><h3>&nbsp; &nbsp; &nbsp; &nbsp;谁在天空下孤寂</h3><h3>&nbsp; &nbsp; &nbsp; &nbsp;谁悄悄想起了故乡</h3><h3>&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h3> &nbsp; &nbsp; &nbsp; &nbsp;放学后改了一堆作业, 不知不觉就到七点钟了。中午食堂的菜特别辣,胡乱扒了几口饭就吃不下去了,现在肚子饿得咕咕叫。突然想吃浇头面,于是起身去街上寻找。<br>&nbsp; &nbsp; &nbsp; 出校门,向右拐,往彩虹桥方向走去。太阳站在西边,冲着我笑。四川夏季下午很长,差不多八点左右天才会暗下来。换作故乡,现在怕早灯火阑珊了。<br>&nbsp; &nbsp; &nbsp; &nbsp;小时候,浇头面是母亲用来待客的,一般是家里请了手艺人, 或者姨丈舅舅来到时才有。面可以是米面,也可以是手切面。浇头很有讲究,要用鸡蛋、腊肉、笋衣、肉皮、金针(黄花菜)、豆腐、腐皮、姜葱等许多材料。所有材料都是自家生产制作的,在某个特定时间段种植、收获、风干、珍藏的。豆腐不能长久保存,要临时赶做。所以一旦谁家有客人要来,都会先做豆腐。 泡豆、推磨、加热、打囟、成型,工序多,窍门也多,母亲总能应付自如。一个豆腐有四大块,每块差不多两斤。把每块豆腐切成三片, 截取干稻草的中间部分,辅在一口铁锅上,放入天井中,在干稻草上辅叠豆腐片,点燃后浓烟会将白嫩的豆腐熏成金黄的豆腐干,这才是地道的浇头作料。 过年时家家户户都熏豆腐,豆腐干保存在冬水中, 可以食用一个月而不变味。如果客人临时到来,豆腐来不及做,只能退一步用贮存的已晒干的豆腐咸。这东西平时切片用来配粥,没有资格串到浇头里的,味道自然要差一截。鸡是母亲养的,兄弟们挖蚯蚓喂的。金针是姐姐们在夏季里最热的中午采收的, 采到家后立即蒸, 蒸到七分熟, 再晒干。根根金黄,故名金针。黄花菜是书名,三个字道尽了颜色种类功能,太复杂,老百姓没有一个会这么叫,很多人也许是不知道。这物什甚是折磨人,成熟在炎炎六月,上午花苞太小不能摘,下午开花后又掉形减价, 必须赶中午两点钟左右去采摘,分批采,天天如此,要忙上一个多月。因为这些好东西都是盖在面条的上面,故名“浇头面”。浇头越高,越能表示主人的热情。一口“角七碗”(一种大碗,价格一角七分)盛了平碗的面条 ,上面倒上几大勺浇头,满满的宛如一座小山。母亲勤劳又好客,总把最好的拿出来招待别人。中途乘客人不注意还会找机会给他们再加上一勺浇头。<br><br> &nbsp; &nbsp; &nbsp; 仙居老车站边上有条巷子,叫后溪路。南面第一间是三十年手切面老店,烧出的面被爱好者誉为仙居最好吃的浇头面。多年以来,店铺几度转手,现在的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妇,已连续经营15年了。这爿店我常光顾,店主和我早熟悉了。<br>&nbsp; &nbsp; &nbsp;“手切面,小碗。”我踱进店里,就像回到了老家。<br>&nbsp; &nbsp; &nbsp; “好的,先坐下。”店家一边忙碌,一边招呼着。<br>&nbsp; &nbsp; &nbsp; &nbsp;一口大铁锅支在门口,沸水翻滚 。抓一把小青菜投入锅中,再扔面条就可以了。面条早在一块木板上被均匀地分成数十份,来几个人就下几份。 下完面后,店家排出面碗,给每个碗浇上一大勺汤汁。汤汁放在一个大大的不锈钢罐中,是头天晚上彻夜熬制的,放了一些猪骨头和鸡骨头。还有一些材料, 我也不知道,店家也不肯说,算是商业机密了。据说味道好坏,全在这汤汁上。面人人会下,这汤汁绝对是仿制不了的。这边汤汁才盛好,那边立即可以捞面了。左手拿个可以渗水的漏勺,右手拿双七八十厘米长的大筷子,飞速地把面挑夹到勺里,均匀地分到碗中。每碗加上三株小青菜,最后加一勺浇头。浇头放在另一个较小不锈钢罐中,主要材料有三样:五香豆腐干、黑木耳、茭白。油用的是猪板油,所以不见一点儿肉末。还没过三分钟,一碗热气腾腾的仙居浇头面就端上桌了。<br>&nbsp; &nbsp; &nbsp; 面条不软不硬, 汤汁咸淡适中, 鲜而不腻。几株青菜把整碗面点缀得绿意盎然,特别勾人食欲。桌上还有蒜泥,随意加,不收钱。食客们大口的吃面,大口的喝汤,虎狼之相尽出。几分钟下来,面碗空了,光了,一片葱末都不留下。<br>&nbsp; &nbsp; &nbsp; 浇头面不但味道好,价钱也实惠。我从4元钱一碗开始吃的,现在小碗也要6元了。不过相对于其他面馆,这个价格依然有优势。店里还提供加料:荷包蛋2元一份;大排四元一份;猪场或猪肝8元一份;猪脚最贵,要12元钱一份。这是有钱人的享受,普通人一般是舍不得加料的 。 有一回碰见一个卖米糕的大娘,点了一个小碗后对店主发誓:假如今天能把三个米糕卖完,明天就来吃大排面。其实,三个米糕的成本才30元, 提着篮子到处叫卖,估计也是辛苦多,赚头少。小店生意特别好,高峰期常常要排队等位置。我不喜欢男店主,他嘴里老叼着一支烟,烟灰长长的,总让人疑心面中掺了灰。近一两年女店主脚似乎出了什么问题,走动起来明显不方便,心中便担心他们把店转让给别人。上学期结束从四川回到家的当天晚上,我就带侄儿去那儿吃面。还是熟悉的面孔,还是叼着烟,笑着说:“好久没见到你了?”难道他也想我了吗? &nbsp; &nbsp; &nbsp; &nbsp;我一边走,一边回味,觉得自已经吃到浇头面了。可是这里明明四川旺苍,离家可是有1800多公里!这故乡的味道,难不成也随着我来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