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走过的岁月

老陈(7323886)

<h1> 岁月的印痕</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岁月悠悠,时光荏苒,不经然间,65年的岁月就这样悄悄的走完,回想往事,感慨万千,那些走过的岁月经常会在梦里相见。</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虽然,此生一事无成,多有磨难,但也潇洒地走进了暮色的年华!</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虽然,白发、皱纹不可避免的留在了眉宇之间,但也感到青春的活力没有走完,时常会涌现出过往的豪迈,向往那坎坷的、平凡的、青春的、用激情燃烧的岁月!</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虽然,偶尔有些失落、凄凉的感觉也时有滑过心间,但骨子里长久以来的孤傲,却也挥之不去,常萦绕在心间,激力着我向人生的岁月继续奋进!</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是的,65年的岁月,在人生的历程里已过去大半,逝去的岁月已无法再复返,祝愿所有同时代的人,过好今后的每一天。</span></h1><h1><br></h1><h1><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老照片是岁月遗留的信物,老照片是时空隧道的光影,老照片是打开记忆的闸门,它让人回忆起尘封的往事,我不想遗忘,更不想主动的遗忘,我选择了记录,于是我整理了留存几十年的老照片,翻拍在手机上,上传到网络的空间,让它来记录那些年走过的岁月!</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h1><h1><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题记</span></h1><h1><br></h1> <h1>一、儿时的记忆,少年的时光</h1><h1>根据户口的记载,我于1954年4月15日出生于重庆市市中区北象街,对那里的事情已没有记忆了,能够记起来的时候,我们家已搬到市中区李子坝,但对童年已没有太多的记忆,只依稀记得一些小事,印象深刻的是,大约在我四岁的时候回过一次老家,四川省西充县,在爷爷家的院子里,有一处竹林,一只“抱鸡婆”被栓在竹子上,不让它去孵小鸡,它那着急地挣扎和无奈的表情,却深深的记在我心间,几十年过去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对这件事无法忘怀!</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1年,这时我们家随着我父亲工作的厂子搬迁,来到江北区石门新石村居住,我与许多同时代的孩童一样,背着书包,被妈妈送到了学校,就读于重庆市江北区石门小学。那时正是“国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吃饱饭都成问题,家庭对孩子的学习和培养,基本上没什么概念,我记得的是,当时我父亲在厂子里食堂工作,有时候半夜将我们子妹叫醒,一人拿上一个馒头,睡得迷迷糊糊的就开始吃,那个时候能吃上一顿饱饭都是幸福的,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小学历程。虽然这段时期,基本生活艰涩,我们还是在学校里安安稳稳地度过了四年“美好的时光”,接受了最基本的小学教育。</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65年,进入小学五年级学习,正当我对未来充满憧憬、充满希望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停课了,叫什么“停课闹革命”,学生只做了一些“批斗”、上街游行、贴标语、撒传单的事情,紧接着大规模的“派性斗争”、“武斗”开始了,社会很混乱,当时我们这届学生年龄小,还没有资格参与“文化大革命”所谓的“革命斗争”只有无奈的呆在家里,度过了三年多无聊的时光,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少年时段、最需要学习的时光,荒废在这“阶级斗争”的年代,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span></h1> <h1>二、豆蔻的年华,初中的记忆</h1><h1>1969年9月,文革进入后期,这时候提出了“复课闹革命”,在家滞留的小学66、67、68级毕业学生,统一进入初中,史称“新三届”,就这样,我们这一代人走进了初中的学堂,时年14一15岁,超过16岁的作“超龄生”对待,不进入初中学习,由街道分配工作。</h1><h1>我们就读的学校叫“石门民中”,分的班级叫“一连三排”,带有很强的时代印痕,我们入学的时候教学条件很差,教室很破烂,课桌也没有,每天自已拿一个小板凳上学,几个月后才有了课桌,能够正正规规的坐着听课了,紧接着学校盖了教学楼,我们可以在条件较好的教室里上课了,回想起来,当时的感受是美好的。</h1><h1>那个年代我们学的课程有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工业基础、农业基础,后面两门课程,可能只有我们那个年代才有,尔后的学校课程再没有这样两门课程了,应该叫物理、化学吧?社会活动主要参加军训、学工、学农,现在的学校只有军训这一项了,学工、学农早就没有了,已载入史册,可能除了我们这一代经历者,已无人知晓了!共和国的教育史上能记载吗?没有了解过,我想这么小的事情,是不可能有记载的?</h1><h1>我在初中学习,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到“红岩村”参观后,老师要求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我也按要求写了,椐老师说写得很好,还拿到全排宣读,这是我上初中得到的最高“奖励”。学了英语这门课,到离开学校几十年里,只记得“毛主席万岁”这句词,其余的全无记忆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大慨这也是时代的印记吧!</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这一届初中生,学制两年,可是到了毕业的时候却没有毕业证书的,这也可能是共和国教育史上唯一的一届没有毕业证书的初中毕业生吧,何况我们“支边”的还没有修完两年制初中学业,以至于十几年后在企业工作了,还必须参加“双补”文化课,才让过关,想起来,真是造化弄人啊!</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71年4月,离初中毕业还差几个月,这时候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其所在地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景洪县)来学校招收“兵团战士”到西双版纳种橡胶,其实这也是上山下乡的一种形式,但在当时,有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这块牌子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感到成为一名“兵团战土”是无上光荣的,而且招收条件十分苛刻,与参军的条件差不多,加上这之前,我看了一本小说《边疆晓歌》,描写的是,50年代末,昆明青年垦荒队到西双版纳,开荒种橡胶的故事,这本小说深深地打动了我,向往那充满神秘而美丽的西双版纳,于是,我决定报名申请去云南,但父亲坚决不同意我去,家里面只有一个儿子,不愿意我走这么远,并不拿出户口簿,让我报不了名,我在无奈的情况下求助陈建国老师,是他出面作通了父亲的工作,我才报了名,写了申请书,最后得到批准,就此中断了初中学业,着手准备去云南了。</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本书《边疆晓歌》,在我人生历程,面对第一次选择的时候,它帮助我选择了我人生中第一个去努力、去奋斗的地方,至于去了以后,那里会是什么样子,生活会怎样过,完全没有去考虑过,只凭着当时自已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认知,选择了去边疆,去西双版纳当一名“兵团战士”种橡胶。当然在当时那种大环境大背景下,我们又能有多少选择呢?</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张照片拍摄于1971年4月9日,是石门中学一连三排送别云南支边同学时的合影,大部份同学都参加了,可权当初中“毕业照”吧!感谢蹇守贤、陈建国老师,让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留念!</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陈建国老师当年的照片</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蹇守贤老师当年照片</span></h1> <h1>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1971年7月,是石门民中1971年度“五好学生”合影,本来我也应该在其中,由于支边赴云南去了,也就无法参加合影了,但学校后来把“五好学生”证书寄给我了的。</h1><h1>照片拍摄的背景就是学校的教学楼,墙上还挂着学校的招牌“重庆市江北区石门民中革命委员会”强烈地张显着那个时代的印痕。</h1> <h1>石门中学红卫兵“执勤队”军训北泉合影,按当时的状况分析,这张照片应该是1970年10月左右拍摄的,那时候学校还没有恢复共青团组织,只有“红卫兵”,所谓“执勤队”就红卫兵中的核心队伍,协助学校做一些学生管理工作。</h1> <h1>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没有被记录下来,分折下来应该是在60年代末,左边的叫邓其伟,右边是本人,从小一起长大,上小学时是邻居,其伟比我高一年级,岁数长我九个月,读初中时是一个班的同学,学校的先进队伍里都有我们的身影,初中快毕业时我们俩同时选择了去云南边疆,在一个连队、在一个农场、在西双版纳工作了八年,知青大返城时又一起回到了家乡重庆,风风雨雨60几年过去了,我们兄弟感情依然浓情深厚,清纯自然,保存着那份“衩衩裤朋友”的纯真。</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门中学红卫兵执勤队军训北泉时,我和其伟留下了这张带有儿时梦想的照片,算起来应该快50年了。</span></h1> <h1>这组照片是初中同学,1971年支边送别时,留下的身影。</h1><h1> 同学情</h1><h1>风,吹起了脸上的皱纹</h1><h1>但吹不走岁月的记忆</h1><h1>雨,冲走了历史脚印</h1><h1>但冲不掉青春的印痕</h1><h1>我们这一辈</h1><h1>忘记了生活中的很多琐事</h1><h1>记不清人生中的许多镜头</h1><h1>唯有,共同学习的日子</h1><h1>历历在目</h1><h1>更有,同窗同学的情义</h1><h1>是不会忘记</h1> <h1>三、永远难忘八年的支边生涯</h1><h1>1971年4月22日,我和35名同学及重庆市江北区各个学校的上千名支边知青一道,登上了南去的列车,向云南边疆进发,经过八天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向往已久的“西双版纳”,这块神秘的红土地,汽车停在团部(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大门口的公路上,等待分配具体单位,公路两旁的凤凰花开得特别漂亮,一眼望去,一遍通红,感到十分振奋!</h1><h1>我同20名同学分到二营八连,先到营部短暂体息后,八连来了一位黄排长用牛车把我们接回了八连,到连队时没有想象中的欢迎仪式,连好奇来观看的人都没有,我们看到的是,连队处在一个山谷中,有一条小河沟从连队穿过,四周有几幢茅草屋,最好的房子是“草顶土墙”,看到连队这样的状态,一种莫名的惆怅涌上心头,原来对“兵团战士”的美好期盼彻底打破了,没有整齐的营房,没有绿军装,没有钢枪,没有火热的军营生活,看到的是穿着各色衣服,手拿锄头的人群,跟农民没有什么区别,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强烈地刺激着我们,但木已成舟,毫无办法,只有默默的接受吧!</h1><h1>艰苦的生活开始了,八连是新建连队,刚开始种橡胶树,主要工作就是开荒、砍坝、挖梯田、种橡胶、种玉米、种花生,劳动强度大,而且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缺菜少油,几个月吃一次猪肉,国家只供应大米,其余的都要连队自行解决,再加上那个年代的政治背景,基本生活的物质条件是无法保证的,一年复一年,反复地运行着。</h1><h1>我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了6年多,连队所有的工作都干过,包括喂猪、煮饭、种菜、种花生、种包谷,开荒砍坝、挖梯田(橡胶种植带)、种橡胶、育胶苗、当生产班长。这6年辛劳的付出,还是得到认可,这期间我入了党,多次被评为营团两级的先进代表,还出席景洪农场知青先代会,还多次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增加了知识,最高兴的是1977年我被借调到西双版纳州公安局工作。这是改变我人生最重要的机遇和拐点。</h1> <h1>这是我初到八连时,在连队球场、橡胶树苗圃、连队小河边、连队小河瀑布拍的照片,距今已有48年了,在小河瀑布与我照相的那位老兄,现在我也想不起是谁了,在战友微信群问了一下,也无人认出来,这就成了永远揭不开的密。</h1> <h1>这幅画是我1971年支边时的连队,我们去的时候叫“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二营八连”,1974年兵团改制为国营农场,叫“景洪农场二分场八队”,隶属于云南省农垦总局西双版纳分局管理。</h1><h1>这幅画取名为“岁月记忆”,是我同到兵团的知青战友,女画家王之银画的,她凭着自已对连队的记忆和深邃的感情,画了这幅近50年前八连的面貌。表达了她对那片红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h1><h1> 岁月记忆</h1><p class="ql-block">(画面题词)文/王之银</p><h1>红旗漫卷赴南关,清溪环绕云盘间。</h1><h1>魂牵梦绕望边邑,风华依旧仍未闲。</h1><p class="ql-block"><br></p> <h1>这就是画“岁月记忆”的作者王之银,左面是她在云南兵团时拍的照片,右边是她的近照,照片的背景是她的获奖作品国画《冬雪》,两张照片相距近50年。</h1><h1>她是我一个学校的同学,支边时又是一个连队的战友,她也在兵团、农场度过了八年艰难的时光,返城后在重庆电瓷厂,重庆搪瓷厂工作至退休。</h1><h1>退休后上了老年大学,学绘画,几年下来小有成就,她的国画多次参加画展得奖。</h1> <h1>照片上这位叫李莉,50年前也是支边到云南西双版纳的北京知青,开始在西双版纳州猛海县的“水利兵团”修水库,1975年水利兵团解体,她被分配到我们八队,在连队时经常在一起聊天,有时也凑在一起煮饭吃,尝一下她们北方人煮面块的味道。半年过后她办病退回了北京,我送她到景洪汽车站,临上车时也没敢久留,她说怕流泪让我们看见,就这样我对她的映像就定格在那离别的瞬间!</h1><h1>在离开云南回到重庆的几十年间,根本没有条件和机会去遇见,也没有想过能够遇见,这种奇迹会出现吗?</h1><h1>没想到,时间到了2014年,京、沪、渝、滇四地知青战友通过各种渠道联系上了,并建立了战友微信群,大约是5月份的一个晚上我在微信上瞬天时,遇见了重庆战友侯庭玉,在瞬天中,她突然问我认识北京知青李莉否?你说奇怪不,这几天由于看到建立了微信,很多知青战友都恢复了联系,我也想起了李莉,想通过微信找到她。侯庭玉的信息让我感到很兴奋、很惊奇,有点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了,侯庭玉立即联系了李莉,并把我和李莉的电话互传,很快,二十分钟内,我还在考虑什么时候联系时,我的电话响了,传来了那即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就这样分别了近四十年的战友在微信的空间里相见了。</h1><h1>尔后我们分别几次在重庆、北京、版纳相见,有一种从知青战友情到姐弟亲情一样的感觉,使我们的友情,象亲情一样延续着,虽然相隔很远,但在网络的空间里,我们似乎相隔很近。</h1> <h1>50年前的同学和战友,在云南边疆一起度过了8年的艰难岁月,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这些照片是他们当年留下的身影,看到这些,就会想起他们当年奋斗的情景,不能忘记啊!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岁月!</h1> <h1> 战友情</h1><h1>屯垦戍边奔南疆,少年壮志种橡胶。</h1><h1>离别边关四十载,战友相逢情满怀。 </h1><h1>回首往事望边邑,热血沃土想当年。</h1><h1>五十年前撒热血,而今浮现在眼前。</h1> <h1> 版纳情</h1><h1>战友们,还记得吗?48前年,我们一起踏上了那遥远而陌生的红土地――西双版纳,这块撒下多少农垦人鲜血和汗水的热血沃土!豆蔻年华的我们开始了人生中最艰苦的岁月,一起在这里留下了奋斗的足迹、汗水和青春。我们也在这里第一次了解生活,第一次懂得了人生。我们苦过、乐过、哭过、笑过,青春和追求,岁月和生命,希望和憧憬,欢乐和眼泪,苦难和艰辛,汗水和鲜血,光荣与梦想伴随着我们成长,曾经有过的辉煌,曾经有过的苦难,都化成了笑容和泪水,融汇在那――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和橡胶树的林海之中!</h1><h1><br></h1> <h1>景洪农场二分场八队出席分场先代会代表合影。</h1><h1>前排:邹瑞莲、李秀芸(上海知青)、李秀光、周梅秀、文秀英、黄排长女儿</h1><h1>后排:刘厚禄、陈开全(重庆知青) 尹安保、陆中信、康锡明(上海知青)、萧方田</h1> <h1>这是我2017年回到“八连”拍的橡胶林照片,我们用青春和热血种植了这片橡胶树,如今已枝繁叶茂,郁郁葱葱,长大成林了!</h1> <h1>这是“八连”的小河,它还跟几十年前一样,川流不息,不知疲倦,继续流向远方,这是知青们不变的记忆,在这里知青们留下了许多欢乐的笑声和艰辛的泪水。</h1> <h1>这就是知青们当年在连队劳动的真实写照,我们在农场的每一天,就是这样过来的,特别是“挖梯田”那一张,我的感受太深刻了,这种场景我经历过无数次,站在高高的山坡上,挥舞着锄头,使劲地挖向地面,要挖出一个个种植橡胶树的梯田和穴坑。</h1> <h1>急切期盼,探亲回家,在兵团工作快两年的时候,每个知青都希望尽快得到批准“探亲假”回家看望父母,我在73年大约4月份时回到了家乡探亲。</h1><h1>上面那组照片,就是73年探亲时,相约老师同学在重庆鹅岭公园游玩时拍的照片。</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组照片应该拍摄于1975年,战友、同学回到家乡喜相逢,大家在一起留下了难忘的身影,看着照片也是一段美好的回忆!</span></h1> <h1>四、公安工作,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拐点。</h1><h1>1977年8月我由农场借调到西双版纳州公安局预审科工作,对我来说,这是一项陌生的工作,对文化程度要求很高,其工作内容是:对州属各县报来的各类案件进审核,并提出审核处理意见,如有重要异议,还要下到县公安局进行调查审理;对州直属管辖的案件进行预审,写调查报告,批捕报告,预审结案报告,对批捕的人犯进行抓捕,审讯犯人时作审讯笔录等工作,当时检察院还没有恢复工作,其工作职能也由公安局预审科代理,这一切对我有很大的挑战性,我在学校学到的那点知识和这几年在农场实践获得的能力,要胜任此项工作是非常困难的,面对这一切,我只有努力地学习,尽快熟悉业务,还好,虽然书读得少了点,头脑还不算太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总算能胜任工作了,而且得心应手,得到上下的好评。</h1><h1>我在州公安局工作到78年底的时候,州委组织部下达了调令,正式调我到州公安局工作,就在这个时候,我又面临着人生中又一次重大选择,知青大返城开始了,农场敞开大门,只要愿意走的全部开绿灯,一时间农场所有的知青(扱个别的除外)都办手续回城,当时我也没有考虑太多,也无法考虑太多,放弃了在公安局的工作,随着知青返城的大潮回到了重庆。</h1> <h1>这组照片拍摄于1978年底,照片上都是西双版纳州公安局预审科的战友,79年分别后,现在都失去了联系,也不知道他们现在可安好!看到这些照片就会想起,我们在州公安局工作的日日夜夜,那些工作的场景,就象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重现。</h1> <h1>五、满怀希望,回归故里</h1><h1>1979年1月我和许多支边知青一样,离开了为之流血流汗、奋斗了8年的西双版纳,回到了重庆,进了我父亲工作过的“重庆电线厂”工作。</h1><h1>一切又回到了园周的始点,生活又重新开始了,激情过后全都归于平静,我又站在了人生新的起跑线上,向未来的人生之路冲刺!</h1> <h1>这是我回到电线厂第一个工作的地方,“重庆电线厂型线车间模具组”,这张照片是模具组全体同事,前排左三是我的师傅,后排右三就是本人。</h1><h1>我在这里工作了不到一年,我学会了铜排扁钱(电线产品)全套“扁模”制作技术,包括配模工艺及各类加工模具的设备操作,应知应会考试达到四级技术工人标准。</h1><h1>在此期间我到厂保卫科工作几个月,配合法院对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进行复查平反。我厂有一个68年进厂的学工,晚上在单身宿舍,因拉肚子,来不赢上厕所,误将大便,拉到主席画象上,被打成反革命,判了刑,按当时的政策,属于被复查纠正的范围,我配合重庆江北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对该案进行复查审理,结果是平反回原单位工作。这位工人回厂后,回到“型线车间”工作,后来我任型线车间支部书时,他还担任了班长。</h1> <h1>模具组工作时,拍的工作照,这是检验“拼合模”的质量</h1> <h1>这是我参加工厂武装民兵训练时的合影,三排左一是本人,我在其中也算是一个“老兵”了,不仅年龄在里边最大,时年26岁,资历最老,参加工作已10年了,枪也打得准,冲锋枪实弹考核,成绩优秀。</h1> <h1>1982年“七一”,重庆电线厂型线车间党支部全体党员合影。</h1> <h1>1982年全国打击经济犯罪运动开始,这时我调入厂纪委工作,参与打击经济犯罪运动,这张照片就是厂“经打办”全体工作人员合影,这也是对当时工作的一个记录。</h1> <h1>1983年经济体改革开始,我厂与重庆另外几家电线厂联合,组建了重庆电线总厂,这张照片是总厂第二期党员培训合影,我也参加了这期的学习,第三排左四就是本人,那时应该在纪委工作。</h1> <h1>1984年5月,我被任命为型线车间党支部书记。这张照片是我车间办公室全体人员合影。</h1> <h1>1985年春节前夕,厂里举办灯展,我与我的搭当车间主任王光孝,一起挂车间制作的灯笼,这是当时拍摄的照片,也算在企业工作的一道风景吧!</h1> <h1>六、少年的梦想也成真</h1><h1>1985年我参加了四川省成人高考,被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纪检班录取,(纪检班是重庆市纪委在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开办的纪检干部培训班)纪检班学制两年,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另根据纪检班的特点,开设“纪检概论”专业课。</h1><h1>走进大学的学堂,是我少年的梦想,可惜我生不逢时,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小学没有毕业、初中没有毕业就去到了边疆,当了一名兵团、农场知青,在共和国的教育史上,我们是唯一的一届没有任何学历证书的知青,现在已超过三十而立的我,却有了机会到大学去学习,虽然有些晚了,但我还是感到很兴奋!终于我可以拿到一个学历证书了。</h1><h1>在大学的两年学习中,我们班108人,有的岁数比我还要大,所以我们的学习异常辛苦,付出了比常规大学生更多的努力和勤奋,到毕业的时候顺利的拿到了毕业证书。</h1> <h1>这是我的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证书,拿到现在,它根本就是微不足道,可是对我来说,这是我一生中,最满意的事,它不仅仅是一纸文凭,而是满足了我人生中欠缺的梦想!</h1> <h1>这是我在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时的学习成绩单,现在我从我的挡案里找到了它,让我回想起在重师读书的朝朝暮暮,和同学们在学校操场边读书备考的身影也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这也是我人生中难忘的一段经历吧!</h1> <h1>这是1987年毕业前到西安毕业实习时拍摄的照片,我遥望着天空,深邃的眼神,我在想什么呢?我也不知道……我想这可能是我人生经历中最美好的瞬间!</h1> <h1>这组照片是毕业前在重师校园里拍摄的,照片里都是重庆市机械局下属各企业来重师学习的同学,快毕业了,在校园里照相留念,以此来作为道别,相互祝愿!</h1> <h1>这是西安毕业实习,游西岳华山时拍摄的照片。</h1> <h1>西安毕业实习时与同学拍摄的照片</h1> <h1>重庆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纪检班毕业合影</h1> <h1>1995年5月“纪检班”同学参加重庆师范学院校庆时合影</h1> <h1>七、学成回厂</h1><h1>1987年7月我完成学业回到重庆电线总厂,我被分配到厂纪委工作,我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近3年,总的感觉就是平淡、乏味,按部就班,没有太多的事可干,不具有挑战性,在基层搞纪检监察工作,最不好的是还要背上“整人”的骂名,可以说这3年我是在非常郁闷中度过的。</h1> <h1>这是在纪委工作那个时段的工作照</h1> <h1>与我厂党委书记唐明华,在办公室合影,也应该拍摄于在纪委工作那个时段。</h1> <h1>1988年度重庆电线总厂机关“职工代表小组”合影,我也是职工代表,照片中第二排左二就是本人。</h1> <h1>1988年重庆电线总厂首届政研会代表合影,我也是总厂政研会成员,照片中,第三排右二是本人。</h1> <h1>1989年7月我和宣传科长郑光奇赴沈阳电缆厂参加“全国电线电缆行业政研会”,这是在会议现场沈缆厂招待所,全体代表的合影。</h1> <h1>到沈缆厂开全国行业政研会,火车路过北戴河,我们下车到海边去玩了一下午,再乘晚上的火车到北京,我是第一次看到大海,心情特别振奋,不会游泳的我,也下到海里去感受大海的波浪,站在海边接受风浪的冲击,几十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都还记忆犹新。</h1> <h1>这是在沈阳开会期间,主办方组织会议代表到“迁山”、“沈阳故宫”等地游玩时拍的照片。</h1> <h1>这是在沈阳开完“政研会”回到北京后,在等火车票期间,在北京各个风景点拍的照片,这也是我第一次到北京,对北京的一切都很新鲜,特别是到了天安门广场、人民大礼堂、天安门城楼、故宫等地方时,心情是啥滋味,现在也想不起来了!反正不比寻常。</h1> <h1>1989年底重庆电线总厂党委第一届党代会召开,这是在党代会现场拍摄的照片。</h1> <h1>八、人生经历中的又一次转折</h1><h1>1990年我放弃了有多年工作经验,有牢固人脉根基的企业政工干部工作,申请来到了我们厂与重庆江北县鸳鸯乡联合创办的三环有色金厂工作,从筹建工作开始到建成投产全部过程我都参与了,企业建成后,我作为一般管理人员负责供应工作。就这样我从企业政工干部开始向企业管理工作转型,成为我从事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起点。</h1><h1>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1992年12月30日,我从贵州遵义运送铜材回重庆,路过娄山关,冒着风雪,找来照相的,留下了这张照片。</h1> <h1>九、下派基层到乡镇</h1><h1>1991年7月,正当我准备好好在企业从头干起,学好、干好企业管理工作的时候,重庆市委从各大企业抽调一批干部到各区、县乡镇,作为科技副乡长下基层锻炼,支援发展乡镇企业。我也作为选派干部,来到重庆市江北县鸳鸯乡掛职锻炼,巧合的是我被县人事局任命为三环有色金属厂厂长助理,又回到了三环厂,分管企业经营管理工作。通过在这里的工作和学习,自己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但企业没有很好的发展,前途堪忧!</h1><h1>上面这张照片就是离开鸳鸯乡时,乡党委和政府的主要干部和下派干部合影,第一排右一就是本人。</h1> <h1>十、“渝北”败走麦城</h1><h1>1993年7月,下派锻炼结束,但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完善结束下派干部的手续和过程,工作还是原地未动,继续在三环厂干原来的工作,但这个时候三环厂已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企业处于基本停产状态。</h1><h1>就是在这种情况下,1994年初我出任三环有色金属厂厂长,在任职期间,我拼命的工作,想把企业带出困境,但是一切努力都是无效的,其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的主要原料供应渠道无法解决,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形不成规模生产,原材料成本高达85%以上,最终企业消失在商品经济规律法则之中。</h1><h1>上面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1995年,当时由于江北县改为渝北区,江北县三环有色金属厂改名为渝北冶炼厂,这张照片的背景就是厂区。</h1> <h1>这张照片是1995年11月拍摄于山西沁水县中心大街上,背景一片白雪茫茫,我坐在雪地上感受着1995年山西沁水的第一场雪。</h1><h1>为了解决“渝北冶练厂”的原料问题,我来到山西沁水县,这里是山西中条山铜矿区,有“初铜”资源,如果能搞到就彻底解决我厂供应渠道,我厂就能生存发展,为了它我几个月没有回家,连我父亲过逝我都无法知道,没能为他老人家送终,成为我终身的遗憾!我前后在沁水县搞了一年多,也没有实现我在沁水建立“初铜基地”的愿望,这也是我“兵败渝北”的主要原因之一。</h1> <h1>十一、景洪农场慰问团来渝</h1><h1>1995年夏,景洪农场慰问团来到重庆慰问当年在农场工作过的知青,我参与了接待工作,很多知青都闻讯敢来,场面很热闹,会场设在重庆兰箭宾馆。</h1><h1>上面这张照片,应该拍摄于“大会”当天,是二分场部分知青与慰问团成员合影。</h1> <h1>这张照片是我陪同景洪农场慰问团到烈士墓参观,与农场党委张书记、八分场知青钟光群合影。</h1> <h1>十二、参加景洪农场成立四十周年场庆</h1><h1>1996年5月我应邀参加了景洪农场四十周年场庆活动,回到离别了17年的西双版纳,见到了一些北京、上海的知青战友,回到了二分场,回到了八队,见到了当年一起工作的湖南、云南老工人,还有留场知青,心情是很激动的,也为农场的一些变化感到高兴,但是当年的心思在事业工作上,没有象现在这样,去细细地品味那段岁月和感情,留下了许多遗憾!</h1><h1>这次场庆活动回渝后,我作为二分场重庆知青的唯一代表,由于主观和客观上的一些原因,没有为二分场的重庆知青一个交待,就让参加“场庆”这件事悄无声息的过去了,虽然这件事过去很久了,二分场的知青战友也没有过多的指责,但现在想起来还是感到很内疚,借此机会向二分场的知青战友致歉!</h1> <h1>这组照片是96年回版纳时拍的,那时的“西双版纳”比我们当知青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景洪街上除了当年的百货大楼还在外,其余的都改变了。</h1> <h1>这是农场组织来参加场庆活动的知青代表,到缅甸边境参观,与泰国人妖的合照。</h1> <h1>这组照片是与留场重庆知青余长芬夫妻,“老四川”李秀光一起拍的照片,想想这也又过了20多年了!</h1> <h1>十三、闯荡“江湖”18年</h1><h1>1998年我脱离工作了19年的国营企业,走上了闯荡“江湖”自某生路的历程,2002年以前这段时间,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出任重庆兄弟建材公司经理,该公司是新建公司,从筹备到建成投产,全部是我组织完成的,并承包经营两年,2001年离开;二是和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做“新能源”产品的公司,由于该产品技术不成熟,无法投入批量生产而失败告终。</h1><h1>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2001年4月,是我人生中最低谷的时段。</h1> <h1>我2002年6月到重庆永新齿轮有限公司工作,这是我“闯荡江湖”的最后一站,我在这家公司工作了14年,我人生中最成熟的一段工作经历是在这里度过的。这张照片拍摄于2006年,是我在永新齿轮工作期间唯一的一张工作照,它记录了我当时工作情景。此时我已出任该公司“生产副总”一年多了,我在这个岗位上做到2017年4月离开,正式退休回家享受“暮年生活的乐趣”。</h1><h1><br></h1><h1><br></h1> <h1>十五、情系版纳,不忘知青战友情</h1><h1>我们这批同学、战友从嘉陵江边最不起眼的几所中学一起来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二营,(74年改制为农场叫景洪农场二分场)分布在全营十八个连队,共112人,我们在那里开荒斩坝、种橡胶、割橡胶;我们在那里一起度过了八年艰苦的岁月;我们在那里留下了青春的足迹和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返城几十年来,大家没有忘记那段同甘共苦的情义,同学情、战友情一直延续着!并会永远地延续下去。</h1> <h1>2000年6月,留场知青余长芬从云南回到重庆,景洪农场二分场部分重庆知青相约南山聚会。</h1> <h1>2001年4月,景洪农场二分场重庆知青相聚歌乐山,纪念支边三十年周年。</h1> <h1> 纪念支边三十周年</h1><h1>在那遥远的地方,一副美妙的图画,头顶香蕉,脚踩菠萝,勾起我们无限的瑕想,囤垦戍边,保卫边疆,激励了多少热血青年。难忘1971年4月22日,重庆火车站那催人泪下的一幕幕场景,鼓乐震天,车轮滚滚,带着满身的尘土,我们来到西双版纳。</h1><h1>搭草屋,做竹床,是我们生活的第一课。面对孤灯,形影单吊,遥想家乡,潸然泪下。扎草排,打竹巴,四两米饭,几颗盐巴。这是我们工作、生活的写照。</h1><h1>难忘那,烈日当空中,我们挥汗开荒,更难忘,景洪街头,一碗米线,猪肉罐头和那苦涩的乔麦巴巴。还记得,三忠台上的第一场暴风雨的洗礼吗?还记得,上山伐木打造家具,准备安居乐业的情景吗?还记得,泼水节上嬉戏玩水变成落汤鸡的乐趣吗?版纳那3000个日日夜夜,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回忆……</h1><h1>回首往事,我们青春无悔,因为我们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融进了这广袤无垠的茫茫林海之中。</h1> <h1>上面这组照片是当年景洪农场二分场八队“知青八子姊”聚会时的留影,他们在兵团,在农场,在西双版纳结下的兄弟子姊情谊,至今延续着,下面这首歌词表达了他们的以往。<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span></h1><h1> &nbsp;</h1><h1> 橡胶树的年轮 </h1><h1> 记录着我们的青春</h1><h1>四十年的往惜</h1><h1>不算太久远</h1><h1>眨眼之间又回到了从前</h1><h1>橡胶林里飞出青春的欢笑</h1><h1>茶花丛中传来蜜语甜言</h1><h1>四十年的回忆</h1><h1>依稀看得见</h1><h1>一屏一幕都浮现在眼前</h1><h1>茅草屋中充满无忌的狂谈</h1><h1>咸菜下饭窃语某人好看</h1><h1>啊橡胶树的年轮</h1><h1>记录着我们的青春</h1><h1>有苦有乐</h1><h1>有酸有甜</h1><h1>用眼泪伴着磨难</h1><h1>啊橡树林的绿荫</h1><h1>见证了我们的初恋</h1><h1>有些苦涩</h1><h1>有些无奈</h1><h1>但在我心中</h1><h1>她永远那样香甜</h1> <h1>2011年4月,景洪农场二分场重庆知青在歌乐山青草坡聚会,纪念支边四十周年。这张照片是参会知青集体照。</h1> <h1>2016年4月,景洪农场二分场重庆知青在南山聚会,纪念支边四十五周年。</h1> <h1>2019年4月24日云南景洪农场二分场重庆知青纪念友支边48周年聚会合影</h1> <h1> 我们一起走</h1><h1> 一 纪念支边48周年</h1><h1>那年我和你一起走,走进这绿洲</h1><h1>西双版纳从此后就在,就在我心头</h1><h1>我们涉过冰冷的流沙河,走进深山沟</h1><h1>我们走过泥泞的小路,从春走到秋</h1><h1>我们饱尝过缺肉少油</h1><h1>我们共同饮过回城的美酒</h1><h1>千里万里我们一起走</h1><h1>如今我们还是手拉手,继续往前走</h1><h1>回忆往事艰难的岁月,我们同感受</h1><h1>我们曾用火红的青春,一路去追求</h1><h1>红土地上滚烫的热血,奉献我所有</h1><h1>虽然经过无数无数的岁月</h1><h1>幸福的回忆总在总在心头</h1><h1>干里万里我们一起走</h1> <h1>十六、我们虽然走出了这片红土地,但这片红土地却永远走不出我们的心中。</h1><h1>原景洪农场二分场有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的知青近千人,50年前我们在那片“红土地”上一起走过,一起经历了那段难忘的岁月,“1979”大返城时,大家来不及道别,匆匆地离开了这片用青春、用热血、用泪水浇灌的红土地,回到各自的家乡,将许多过往的记忆留在了农场、留在了西双版纳、留在了橡胶树的莽莽林海之中。</h1><h1>随着岁月的逝去,35年过去了,2014年4月下旬景洪农场二分场京、沪、渝、滇四地知青大聚会,首次在上海举行,开始了长达四年的知青大聚会的历程,这其中经历了2015年10月的重庆大聚会、2016年5月的北京大聚会、2017年10月的昆明大聚会、2017年11月的版纳大聚会,这些聚会将大家的“知青情结”凝固在了那些精彩的瞬间!</h1><h1>上面这张照片是上海大聚会参会知青的合影。</h1> <h1>2014年4月景洪农场二分场京、沪、渝、滇四地知青上海大聚会。上面这组照片反应了当时的情景。</h1> <h1>2015年10月景洪农场二分场京、沪、渝、滇四地知青重庆大聚会。上面这张照片是参会知青合影。</h1> <h1>重庆大聚会,大会现场照片</h1> <h1>重庆大聚会,各地知青相互拍照留念</h1> <h1>2016年5月景洪农场二分场京、沪、渝、滇四地知青北京大聚会。上面这张照片是参会知青合影。</h1> <h1>北京大聚会,各地知青在大会现场留影</h1> <h1>2017年10月景洪农场二分场京、沪、渝、滇四地知青昆明大聚会。上面这张照片是参会知青集体照。</h1> <h1>昆明大聚会现场留影</h1> <h1>昆明大聚会,游滇池留影</h1> <h1>2017年11月,情系版纳,重返故乡景洪农场聚会,这张照片是参会知青与景洪农场领导合影。</h1> <h1>景洪农场大聚会,大会现场照片。</h1> <h1>景洪农场大聚会,“知青情,版纳缘”纪念牌揭幕仪式现场照片。</h1><h1><br></h1><h1>“大聚会”的这些精彩瞬间永远留在了知青们的记忆之中,我相信这一辈子他们都无法忘却,成了他们永恒的纪念。</h1><h1><span style="font-size: 17px; line-height: 1.8;"><br></span></h1><h1><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大聚会”</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将断裂了35年的知青情搭起了交流的桥梁,使二分场的知青有了交流的平台与机会,我们珍惜这份知青战友情,将“大聚会”的精彩以不同的形式继续演绎下去。</span><br></h1> <h1>十七、同学,情未了!</h1><h1>我们这批从“石门河边”走出来的孩子,曾经是小学、初中的同学,他们在那里读书、工作、成家,现在虽然分散在重庆的各个街区,享受着暮年生活的时光,但“石门河边的岁月”已深深地印刻在他们心中,同学,情未了!不会写诗的我,写下了下面的感受,来表达我对那段同学情,深深地眷恋!</h1><h1> 寻找!石门河边的岁月</h1><h1>在石门河边</h1><h1>我走过了青涩的童年</h1><h1>在石门河边</h1><h1>我留下了少年的梦想</h1><h1>带着这一切</h1><h1>我去到那遥远的地方</h1><h1>但儿时的记忆</h1><h1>始终在心中萦绕</h1><h1>多年以后</h1><h1>我在故乡的泥土中</h1><h1>寻找儿时的知音</h1><h1>我在校园的遗址上</h1><h1>寻找青春的梦想</h1><h1>我在饱经沧桑的容颜里</h1><h1>寻找少年的豪情万丈</h1><h1>可我怎么也找不着</h1><h1>那岁月遗留下来的梦想</h1><h1>儿时的记忆</h1><h1>已成为那遥远的以往</h1><h1>少年的时光</h1><h1>已刻在无法回转的年轮之上</h1><h1>石门河边</h1><h1>我还是要去寻找</h1> <h1>2016年12月16日重庆市江北区石门民中一连三排毕业45周年同学会,在重庆南岸区广福德农家乐举行,上面这张照片是参会同学及老师的合影。</h1><h1> “一连三排”这个带着“文革”烙印的名字伴随着全排51个同学己经度过了45个春秋,而这所学校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变革,载入了史册,如今没有多少人能记住它!但这是我们的母校,当年我们在这所学校接受了最基本的教育,同学带着这份“知识”去到了农村、去到了边疆、去到了工厂,从此踏进了人生的旅途,不管我们现在发展得如何,这都对我们走过的人生道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会因为它的落后而忘记它,它己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永运无法忘怀!</h1> <h1>这组照片是聚会时留影,老师和同学已经不是45年前的模样,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但他们依然快乐地回味着那段青春的时光!</h1> <h1>2017年3月18日,重庆市江北区石门小学5.2班毕业50周年聚会在南山举行。上面这张照片是参会同学集体照。</h1><h1>这是一张50年后的“毕业照”,50年前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他们无法修完小学6年的学业,也就成了5.2班,当时也无法留下一张毕业照,这成了我们那一代人终身的遗憾!这张“毕业照”已无法聚齐当年的同学,也同样,永远成为了遗憾!</h1> <h1>上面这组照片是同学们大会发言的情景,大家都在回味……石门河边的岁月!会后彭久全同学编写了下面这首歌词,真情地反应了久全同学对那段同学情,深刻的怀念!</h1><h1> 石门河边走</h1><h1>沿着石门河边走</h1><h1>寻找老同学</h1><h1>当年的您</h1><h1>风彩可依旧</h1><h1>我的同学呀</h1><h1>您是否白了头</h1><h1>我的同学呀</h1><h1>您杯中还有没有酒</h1><h1>啊!同学,我的好同学</h1><h1>啊!同学,我永远的同学</h1><h1>同学间的感情永远不生绣</h1><h1>沿着石门河边走</h1><h1>走到教室头</h1><h1>课棹和讲台一辈子爱不够</h1><h1>祖国腾飞呀</h1><h1>我们当先锋</h1><h1>披棘斩刺呀</h1><h1>同学们热血洒神洲</h1><h1>阿,同学、我的好同学</h1><h1>阿,同学、我永远的同学</h1><h1>同学间的友谊天长地久</h1><h1><br></h1> <h1>石门河边的岁月,同学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份同学真情将永远的继读下去。</h1> <h1>2019年4月22日重庆市江北区石门小学5.2班的同学,再次春游南山,并戴上了“红领巾”去回味那段少年的时光。</h1> <h1>十八、算命先生,算准我的姻缘</h1><h1>对算命先生说的话,原本我是不相信的,在我的一生中,主动找人算命,基本上是没有的,被动的算过几回命,也是算过后就忘了,基本上没有当真过。</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唯独有一次算命,让我记忆深刻,应该是在1989年,我们家已搬到江北县龙溪镇,电线厂家属区居住,一天下午,下班回家,路过龙溪镇街道,当时就一条街,路边还是简易棚户房,我和厂里的一群同事一同路过,这时路边有一个人,把我叫做,拉着我的手,说要给我算命,他看了一会手说,你这一辈子有三次婚姻,我当时不以为然,也没有听他细说,转身就走了,这次偶遇的算命,我也没有放在心上,认为那个人只是随便说说而已。</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然而在那以后的几十年中,我的婚姻真是被那人说准了,1997年在我人生最低谷的时候结束了我的第一次婚姻,我两手空空地走出家门,我在“江湖”上闯荡了几年,也没留住我的第二次婚姻,2001年我再次离婚,真到2006年我开始了我的第三段婚姻,虽然这段婚姻也没有那么多美丽的誓言,但在柴米油盐中有个伴在我身边,累了,有人帮你、有人想到你、有人照顾你,也就很知足了。</span>经历了两次离婚三次结婚后,我的婚姻、家庭,最终幸福的定格在重庆綦江区永新镇。现在10几年过去了,家里虽然偶尔也有磕碰,但幸福稳定,在暮年的时光有人相伴始终,知足也!</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面这组照片就是我和老婆的结婚照和生活照。</span></h1> <h1>编后语:</h1><h1>我把走过路,过去的时光,翻出来走了一遍,呈现给大家,虽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只是一些平凡的人生经历,但这些毕竟是我走过的路,经历的事,我把它客观地展现出来,也算对我65年人生路的一次总结,但不是反思,自已走过的路,不管对与错,都是自已的经历,走过了就不后悔,重要的是我明白,这一生也做过一些错事,那决对是无心之过,决不是有意为之,今后的路还有多长?谁也不知道,但我还是我,漫漫人生路很长!很长!今后会是什么样?走下去就知道了。</h1><h1>回到那年</h1><h1>那年,是哪年,</h1><h1>那年,是一张褪色的照片</h1><h1>那年,是哪年</h1><h1>那年,总是魂绕梦牵</h1><h1>那年,是哪年</h1><h1>那年,是我们共同的从前</h1><h1>那年,是哪年</h1><h1>那年,我们说过再见</h1><h1>一起疯,一起闹</h1><h1>一起哭,一起笑</h1><h1>一起看日出日落</h1><h1>一起找北斗星座</h1><h1>走的累了</h1><h1>让青春回家看看吧</h1><h1>走的久了</h1><h1>让时光倒流一次吧</h1><h1>走的倦了</h1><h1>让记忆张望从前</h1><h1>走的远了</h1><h1>让童真回驻心田</h1><h1>回到那年,回到那天</h1><h1>回到回不去的从前</h1><h1>回到那年,回到那天</h1><h1>其实从前从未走远</h1><h1>那年,是哪年</h1><h1>那年,是我们共同的从前</h1><h1>这是本篇的背景音乐《回到那年》的歌词,与我们同时代的这一辈人共勉,是的,那些年,是我们共同的从前,我们也不可能回到回不去的从前,让时光倒流一次吧!让我们在梦中回到重前。</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