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相比英国,我对爱尔兰历史今生的了解就苍白了许多。在去爱尔兰之前,我试着搜罗一些有关爱尔兰、北爱尔兰和英国之间关系的话题,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于是,带着许多疑问、不解、好奇,我们踏上了这座神秘之岛。</h3><h3><br></h3><h3>(4个小专题:1、爱尔兰那段悲壮的历史;2、北爱之殇~爱尔兰人的心痛、英国人的心病;3、圣三一学院、王尔德;4、翡翠岛上的奇观)</h3><h1><b><br></b></h1><h1><b>1、爱尔兰那段悲壮的历史</b></h1> <h3><br></h3><h3>11世纪前的爱尔兰岛,主要居民是凯尔特人。1169年至1171年诺曼王朝的英国征服了爱尔兰并开始了长期占领。</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都柏林最繁华的商业街~奥康纳尔大街</b></h3><h3><b><br></b></h3><h3>16世纪时,英王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的老爸)进行了宗教改革,让英格兰脱离了罗马天主教会,建立了英国国教。1541年,亨利让爱尔兰国会将“爱尔兰领主”头衔改为“爱尔兰国王”。此后直到亨利八世去世,他的头衔一直是“<u><b>蒙上帝恩典,英格兰、法国和爱尔兰国王,信仰的守护者,英格兰和爱尔兰教会之首亨利八世</b></u>”。爱尔兰彻底变成英格兰国王的私产了。</h3><h3><br></h3><h1></h1> <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利菲河从市中心流过,把都柏林一分为二</b></h3></h3><h3><br></h3><h3>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后,英国人在爱尔兰的直接统治只限于东海岸~都柏林周围及南部。其它地区则由爱尔兰酋长统治。但伊丽莎白一世强制执行爱尔兰全岛改信新教,禁止弥撒,关闭天主教修道院,这当然导致了爱尔兰人无休止的反抗。虽然伊丽莎白一世建立了圣三一学院和都柏林大学,但爱尔兰人却与以前一样未开化。在她花了1000万英镑的战争费用以后,她所得到的和平是岛上一半的土地荒无人烟,以及爱尔兰人的深深积怨和仇恨。<br></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都柏林的大饥荒纪念碑。这些比真人还大的</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饥荒受害者的青铜像屹立在都柏林的码头上</b></h3><h3><br></h3><h3>到了1800年,英国将爱尔兰彻底划入了英国版图,建立了“<b><u>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u></b>”。<br></h3><h3><br></h3><h3>然而,这时候的英国和爱尔兰的差距反而越来越大,尤其是在经济和人口方面。英国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同时,爱尔兰实际上离工业化越来越远,迅速增加的人口中绝大部分越来越依赖土豆为生。19世纪40年代末,由于土豆连年大歉收,发生了一次悲惨的大饥荒:100万人饿死,另有100万人逃离了爱尔兰。1846~1856的十年之内,爱尔兰人口从800万下降到600万,减少了四分之一。</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在十九世纪,许多移民就是从这里的码头</b><b>启程前往美国寻求活路和新生活</b></h3><h3><br></h3><h3>爱尔兰人饿殍遍野,英国人则袖手旁观。走投无路的爱尔兰人被迫逃亡国外,美国成为了他们的首选目的地。当时的英国为了减少到处流窜的难民带来的压力,默许了爱尔兰人向美国移民,英国人甚至愿意为他们移民提供帮助。就这样,几乎三分之一的爱尔兰人离开了故土漂洋过海前往美国,据估算移民总人数高达250万,当然很多人病死在前往美国的路上。这可比现在的中东和非洲难民涌向欧洲的规模大多了。</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都柏林邮政大楼</b></h3><h3><br></h3><h3>1916年4月24日,帕特里克·皮尔斯在这里向大众宣读了他起草的“独立宣言”~《爱尔兰共和国临时政府告爱尔兰人民书》,宣告“爱尔兰共和国”成为“主权独立国家”,复活节起义就这样爆发了。</h3><h3><br></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都柏林邮政大楼的大厅墙壁上,仍然悬挂着</b><b>记录这段历史的照片和文字</b></h3><h3><br></h3><h3>遭受大饥荒煎熬的爱尔兰人到达美国后,很快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廉价劳动力,美国底层的脏活累活都包给了他们。他们的生活非常贫困,生存环境也非常差,是美国白人中的“贱民”,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0岁。尽管他们在美国不受待见,生活非常困苦,但总比留在爱尔兰国内强多了。</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半便士桥”建于1816年,是当时唯一能</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b>跨越利菲河的桥</b></h3><h3><br></h3><h3>就这样,吃苦耐劳的爱尔兰人经过两三代人的努力,逐渐改变了原来的“贱民”形象,过上了安稳的生活。爱尔兰族群中甚至崛起了诸如肯尼迪、布什、亚当斯、罗斯福等著名的大家族,并在美国各个领域崭露头角。美国很多城市都是爱尔兰人的天下,比如波士顿、芝加哥、布法罗、旧金山等。现在美国拥有超过3000万的爱尔兰人后裔(要知道,爱尔兰本土人口才480多万),占到了美国总人口的10%。也就是说,每十个美国人就有一个爱尔兰人后裔。爱尔兰人是美国总统和地方选举的重要票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连奥巴马的母亲都是爱尔兰人呢。<br></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当年行人过桥须交纳半便士的过桥费,因而得名“半便士桥”。一座普普通通的小桥,</b><b>因一个故事而成了旅游景点。</b></h3><h3><br></h3><h3>1920年英政府采取“分而治之”政策,允许爱尔兰南部二十六个郡成立爱尔兰自由邦,有自治权,北部六个邦仍置于英国统治之下。1937年通过全民公投,爱尔兰获得了一个新宪法,改名为爱尔兰共和国。1948年爱尔兰退出英联邦,英国继续保留北部六个郡,改国名为“<b><u>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b>”。</h3><h3><br></h3><h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爱尔兰保持中立。爱尔兰至今没有加入北约。</h3><h3><br></h3> <h3><br></h3><h3>丹尼尔·奥康纳尔是19世纪前期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的主要代表。1801年爱尔兰与英国合并,但占爱尔兰人口多数的天主教徒却不得参与国家的政治活动。在奥康纳尔坚决抗争下,英国国王乔治四世不得不在1829年通过"天主教解放法案",使数百万天主教徒获得平等的公民权利。奥康纳尔被爱尔兰人尊崇为民族英雄,他身后的这条繁华的大街也以他的名字命名。</h3><h3><br></h3> <h3><br></h3><h3>爱尔兰岛又称为翡翠岛,绿色是爱尔兰人最喜欢的颜色。国旗上有绿色,随处可见穿绿色运动装、戴着绿色帽子的游客,但绿帽子中国游客肯定是不买不戴的。</h3><h3><br></h3><h3>▼ 高120米被称之为“尖顶”的光明纪念碑其实就是一根不锈钢柱子,旅游资料上介绍,这也是都柏林的地标性建筑之一,打卡的旅游景点。不过实地游览时,除了累的脖子疼以外,没有什么感受。</h3><h3><br></h3> <h1><b><br></b></h1><h1><b>2、北爱之殇~爱尔兰人的心痛,英国人的心病</b></h1><h3><br></h3><h3>北爱问题的源头至少可追溯到17世纪初。1607年伯爵出逃事件之后,爱尔兰的盖尔贵族统治时代终结,随即英王詹姆士一世开始扩大对爱尔兰的殖民,爱尔兰北部的阿尔斯特省成为移民爱尔兰岛的大量苏格兰人和英格兰人的主要移居地,这些移民奠定了日后北爱尔兰新教徒人口的基础。</h3><h3><br></h3> <h3><br></h3><h3>这些新教徒移民与北爱尔兰本地的天主教徒发生了严重的冲突,最终以新教徒的胜利而告终。接下来,通过刑事法,英格兰政府确立了新教徒在爱尔兰全岛的政治统治地位。当然,这也为以后更大的冲突埋下了仇恨的种子。</h3><h3><br></h3> <h3><br></h3><h3>1920年,英国政府颁布爱尔兰仲裁法,将阿尔斯特省中新教徒占多数的六个郡组成北爱尔兰,剩下的三个郡与其他三省合并成南爱尔兰。</h3><h3><br></h3><h3>1921年,爱尔兰独立战争结束以后,根据英爱条约,爱尔兰自由邦成立。但以英国后裔和新教为主的北部六个郡拒绝独立,选择继续留在英国,并以地区的地位加入英国,爱尔兰真的分裂了。</h3><h3><br></h3> <h3><br></h3><h3>政治壁画与和平墙是贝尔法斯特的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也是了解北爱尔兰历史、政治、宗教、艺术的一个重要窗口。北爱尔兰问题由来已久、错综复杂,既有历史原因、也有宗教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一直纷争不断,甚至发生武装冲突。政治壁画与和平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h3><h3><br></h3> <h3><br></h3><h3>它通过壁画的方式表达了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群体的政治诉求和价值观念,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因此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宗教色彩。就壁画本身而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许多壁画都出自名家之手,因而更具广泛深远的影响。</h3><h3><br></h3> <h3><br></h3><h3>那天我们到达政治壁画与和平墙所在的区域参观时,长长的大街上空无一人,街道很脏、很破旧,过往车辆的速度也很快,空气中凝聚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气氛。一堵高墙将贝尔法斯的天主教徒和新教徒割裂成两方世界。司机告诉我们这里不可久留,只给大家10分钟时间拍照。我稍微走的离大巴车远了一点,司机立刻鸣笛警告我。上车后,司机说,你走得太远,隔离墙两边的人说不定就会向你扔石头,你根本找不到扔石头的人,只能自认倒霉。</h3><h3><br></h3><h3>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谁能想到21世纪的今天,在一个英国首府城市还有如此仇恨之地?</h3><h3><br></h3> <h3><br></h3><h3>如今北爱尔兰问题已经不再那样尖锐了,但作为历史的见证,政治壁画与和平墙依旧被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并已成为贝尔法斯特甚至北爱尔兰的著名旅游观光景点之一。</h3><h3><br></h3><h3>不过,就在我们准备去爱尔兰之前的4月18日,北爱尔兰城市伦敦德里发生骚乱。期间,一名身份不明的枪手突然开枪射击,造成现场一名29岁的女记者中枪身亡。伦敦德里是北爱尔兰第二大城市,靠近英国与爱尔兰边界。</h3><h3><br></h3><h3>看来,人们担忧英国“脱欧”不确定性引起的硬边界问题,会引起本已沉寂的“新爱尔兰共和军”反弹的情况,还真的出现了。</h3><h3><br></h3> <h1><b><br></b></h1><h1><b>3、圣三一学院、王尔德</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圣三一学院的议会广场和钟楼</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我们去参观的时候,学院正在举办艺术节,钟楼左边那个人像是已故艺术家塞缪尔·贝克特。</h3><h3><br></h3><h3>都柏林圣三一学院是159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下令为“教化”爱尔兰,参照牛津、剑桥大学模式而兴建的一所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爱尔兰的历史学家政治家Lecky的雕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就屹立在校园钟楼的右侧</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草坪中这个金属抽象雕塑名叫“仙人掌”</b></h3><h3><br></h3><h3>每天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图书馆门口,世界各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排起了长队,耐心等待参观这个最著名的图书馆。</h3><h3><br></h3> <h3><br></h3><h3>天花顶宛如剖开的半个橡木酒桶,65米长的巨大空间,圣三一学院的图书馆不愧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室图书馆。初来这里参观的游客,无不发出由衷的赞叹。</h3><h3><br></h3> <h3><br></h3><h3>图书馆中最著名的“长厅”(Long Room),这里藏书超过20万册。层高将近二十米的中空大厅,由金棕色的木质壁板紧密镶嵌,雕花的廊柱分隔出两层多拱的藏书阁,密密麻麻的古老典籍挤满两壁的书架,黄色的灯光柔和的照亮了阅览室,空气中似乎散发着的历史的味道。</h3><h3><br></h3> <h3><br></h3><h3>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一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魔法学校就在此取景。</h3><h3><br></h3> <h3><br></h3><h3>长厅两侧摆放着几十位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作家、科学家、学院资助人等大理石半身雕像,包括荷马、柏拉图、培根等等,其中,以写出《格列佛游记》和《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的讽刺文学大师,作家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的雕像最为出色。</h3><h3><br></h3><h3>爱尔兰是一个文学人才辈出的国度:戏剧家萧伯纳,诗人叶芝,他们都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h3><h3><br></h3> <h3><br></h3><h3>珍藏在玻璃柜里的爱尔兰至高君主布莱恩·博鲁的竖琴(纯属传说),1782年被赠予圣三一学院收藏。该竖琴制造于十五至十六世纪,有二十三根黄铜琴弦。爱尔兰竖琴又称凯尔特竖琴,17世纪开始被用于政治,成为爱尔兰地区的象征。1945年,以布莱恩·博茹竖琴为原型的竖琴形象被用于爱尔兰国徽之上,寓宁静、和平、博爱之意。</h3><h3><br></h3><h3>爱尔兰发行的欧元硬币,背面都是竖琴图案。</h3><h3><br></h3> <h3><br></h3><h3>爱尔兰的国宝《凯尔经》(Book of Kells),这部藏于都柏林圣三一学院老图书馆的珍贵宝典,源于中世纪早期教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以拉丁文写成,是爱尔兰中世纪手抄本中最精美的一部。其中美丽的插图作品代表了中世纪爱尔兰凯尔特美术的最高成就。</h3><h3><br></h3><h3>图书馆每天翻开此书的两页供游客瞻仰,但不准拍照。我展示的书页是图书馆在外展室提供的翻拍样本。</h3><h3><br></h3> <h3><br></h3><h3>凯尔经是一部泥金装饰手抄本,约在公元800年由苏格兰西部爱欧那岛上的僧侣绘制。这个岛上曾建有修道院,在一次维京海盗的肆意掠夺中,岛上68名僧侣罹难,大难不死的则渡海逃到爱尔兰的凯尔斯镇(Kells),所以,这部圣书究竟是在哪里写就的,至今仍是一个迷。</h3><h3><br></h3> <h3><br></h3><h3>图书馆中另一个重量级的藏品就是这张1916年爱尔兰共和国的独立宣言书。1916年4月24日,派屈克·皮尔斯在都柏林邮政大楼的大厅里向民众宣读了该宣言,拉开了爱尔兰历史上著名的“复活节暴动”的序幕,最终导致爱尔兰脱离英国独立。</h3><h3><br></h3><h3>我们在这里流连了很久,圣三一学院的图书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是此次爱尔兰之行中最有价值的景点,我会想念它的。</h3><h3><br></h3> <h3><br></h3><h3>塞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著名荒诞派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兼用法语和英语写作,他之所以成名主要在于剧本创作,特别是那部《等待戈多》。</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外形有些古怪的塞缪尔·贝克特剧院</b></h3><h3><br></h3><h3>1992年,为了庆祝圣三一大学四百年校庆,塞缪尔·贝克特剧院正式开放。剧院坐落在圣三一大学的中心,如今,塞缪尔·贝克特剧院成为了最特别的课堂,戏剧专业的同学在这里上课、排练表演、以及对外演出。可以说,在这个剧院里读书学习是一种享受:借由剧院这个平台与震动文学史的大师来一次灵魂之约。</h3><h3><br></h3> <h3><br></h3><h3>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是爱尔兰(当时还由英国统治)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他学识渊博、装束怪异、谈吐幽默,生活放荡不羁。他17岁获奖学金进入圣三一学院,毕业后又去牛津继续深造。</h3><h3><br></h3><h3>王尔德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有评论,有童话,有戏剧。但是他的长篇小说只有一部~《道林·格雷的画像》。</h3><h3><br></h3> <h3></h3><h3><br></h3><h3>《道林·格雷的画像》发表于1891 年,小说一发表即遭到批评界暴风骤雨般非议,更直接导致了王尔德以“鸡奸罪”(那时不叫同性恋)的罪名入狱。他唯一的这部长篇小说表达了他 “唯美主义”的人生哲学,也是他人生的映照。</h3><h3><br></h3> <h3><br></h3><h3>这部作品中的道林·格雷是一位伦敦的贵族少年,相貌俊美,心地善良。当他见到画家霍尔沃德为他画的像后发现了自己惊人的美,于是在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向画像许下心愿:美少年青春永葆,所有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恶都由画像承担。最终走向了一条出卖灵魂来换取美貌不朽的堕落之路。</h3><h3><br></h3> <h3><br></h3><h3>说起来也是天意,本来我们的行程中并没有参观王尔德故居的行程,当我们游览完此次行程中最后一个景点宝尔士格庄园,乘大巴车返回都柏林的路上,我无意间从车窗外看到一尊似曾相识的雕像,静静地斜靠在街边公园角落里的一块大石头上,我不由心头一阵惊喜,这不是王尔德吗?我赶紧打开百度地图开始定位计算到我们将要下车地方的距离。还好,我们有一个钟头的自由活动时间,于是,我靠百度地图导航,找到了这里。</h3><h3><br></h3> <h3><br></h3><h3>王尔德雕像位于Merrion Square Park公园的角落里,并不引人注目。像他生前的做派一样,王尔德雕像身着色彩张扬的奇装异服,左右脸部的表情迥异:一边是欢乐,一边是悲伤,眼睛看着他在街道对面的故居。</h3><h3><br></h3> <h3><br></h3><h3>王尔德雕像前面的左右两侧分别树立着两尊雕像,一边是她怀孕的妻子,表达着对新生命的期待;另一边一个男性裸体躯干是希腊酒神狄俄尼索,表达着青春和戏剧。两尊雕像下边的立柱上,有名人手书的王尔德语录。</h3><h3><br></h3> <h3><br></h3><h3>王尔德的一些惊世骇俗的语录:</h3><h3><br></h3><h3>※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h3><h3>※生活中只有两个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你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你想要的。<br></h3><h3>※每个圣人都有过去,每个罪人都有未来 。<br></h3><h3>※年轻的时候我以为钱就是一切,现在老了才知道,确实如此。</h3><h3>※只有两种人最具有吸引力,一种是无所不知的人,一种是一无所知的人。</h3><h3>※我同情一切,就是不同情疾苦。</h3><h3>※任何地方,只要你爱它,它就是你的世界。</h3><h3>※如今是这样一个时代,看得太多而没有时间欣赏,写的太多而没有时间思想。</h3><h3><br></h3><h3>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再看这些言论,仍触动人心。</h3><h3><br></h3> <h1><b><br></b></h1><h1><b>4、翡翠岛上的奇观</b></h1> <h3><br></h3><h3>巨人之路位于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西北约80公里处大西洋海岸,由数万根大小不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 被视为世界自然奇迹。它们以井然有序、美轮美奂的造型,磅礴的气势令人叹为观止。巨人之路于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自然遗产,也是北爱尔兰著名的旅游景点。<br></h3><h3><br></h3> <h3><br></h3><h3>巨人之路包括低潮区、峭壁以及通向峭壁顶端的道路和一块高地。</h3><h3><br></h3> <h3><br></h3><h3>三万七千多根大小均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成一条绵延数千米的堤道,形状很规则,看起来好像是人工凿成的,大自然真的是鬼斧神工啊!</h3><h3><br></h3> <h3><br></h3><h3>大量的玄武岩石柱排列在一起,形成壮观的玄武岩石柱林。这让我们想起了去年在冰岛黑沙滩看到的景色,两者几乎如出一辙。</h3><h3><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莫赫悬崖景区</b></h3><h3><b><br></b></h3><h3>在驱车去莫赫悬崖的路上,我们想象中的路途应当是盘山公路、不断增高的海拔,最终豁然开朗,一处悬崖。但是,一路上我们始终都在起伏不大的开阔平原上行驶,蓝天绿草,牛羊遍地,直到导游提醒大家,莫赫悬崖就要到了,我们仍想象不出来,没有山高路远,怎么会有悬崖?</h3><h3><br></h3><h3>下车后,我们看到的依旧是一片不算太陡峭的山坡。当爬到坡顶时,眼前呈现的却是如此壮观的景致……</h3><h3><br></h3> <h3><br></h3><h3>整个海岸如同是被斧劈刀削一样,高高地矗立着,大海就在脚下,悬崖最高处距海平面在200多米,原来我们一直都行走在高原上啊!</h3><h3><br></h3> <h3><br></h3><h3>莫赫悬崖是欧洲最高的悬崖,称其为爱尔兰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并不夸张。</h3><h3><br></h3> <h3><br></h3><h3>除了以惊险闻名之外,莫赫悬崖也是《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取景地,太多的人来到莫赫悬崖,总会想象当时哈利波特拍摄时候惊心动魄的场景。看看悬崖顶上游人那宛如蝼蚁般的渺小,我们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伟岸。</h3><h3><br></h3><h3>一些胆大的游人跨过安全绳索,就坐在悬崖边上,任由双腿垂下峭壁,有些恐高的我们却是万万不敢靠的这么近的。</h3><h3><br></h3> <h3><br></h3><h3>宝尔士格庄园是爱尔兰最漂亮的庄园,它坐落在威克洛的群山之中。庄园原本是诺曼英国人在12世纪后期驻扎爱尔兰的重要战略要塞。</h3><h3><br></h3> <h3><br></h3><h3>庄园经历了不断地修整变迁,18世纪著名的德国建筑师做了重新布局,到了19世纪,庄园就基本确立了今天这般花园景观了。</h3><h3><br></h3> <h3><br></h3><h3>宝尔士格庄园被著名的旅行指南“孤独星球”评为世界十大豪宅之一。我们去的时节不错,蓝天绿草,碧水繁花,空气湿润,令人难忘。</h3><h3><br></h3> <h3><br></h3><h3>1759年,一个名叫阿瑟·吉尼斯的人在都柏林的圣詹姆斯门大街建了个啤酒厂,生产一种泡沫丰富、口味醇厚、色暗如黑的啤酒,这就是健力士黑啤酒。</h3><h3><br></h3> <h3><br></h3><h3>1951年,在一次狩猎聚会上,公司的执行董事休·比弗爵士,没有命中一只金鸻,他抱怨说,这是世界上飞得最快的鸟了。可是他的同伴不同意,与他发生了争执。比佛被激怒了,他想从书中找到支持自己的论据,可是他惊奇地发现,没有一本书对鸟的速度作过这种详述。</h3><h3><br></h3><h3>1954年,就松鸡是否比金鸻快又展开了一场争论。休爵士意识到,人们在酒吧里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如果有一本书能为这类争论提供答案的话,既能帮人们找到吹牛的依据,助了酒兴,又能卖出更多的酒,酒吧肯定会受益无穷。他决定由自己的公司出版一本记录这种 “世界之最” 的书,于是,《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诞生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今天的世界上,《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的名声会远远大于他黑啤酒的名声。</h3><h3><br></h3> <h3><br></h3><h3>不过让我不解的是,明明是同一个英文单词,当初为什么要把啤酒翻译成“健力士”,而世界之最翻译成“吉尼斯”呢?如果一开始叫吉尼斯啤酒、《健力士世界纪录大全》会不会很有意思?</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