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我们经过

唐小二

<h3>徽州地处黄山与天目山脉间,东临吴越故都杭州,与浙西的金衢严三州唇齿相依,风光秀美,山水人文系之,粉墙黛瓦的江南徽派建筑与之相得益彰,素有“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之美称。</h3> <h3>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徽州府治歙县,府城为今歙县,辖境为今黄山市(除黄山区即原太平县 )、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徽州府府治在今歙县县城徽城镇。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已成为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h3> <h3>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位于江西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h3><h3>婺源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最美乡村。</h3> <h3>过了五一节,我们到婺源的时候油菜籽都快成熟了,没有了喧闹的大批花痴游客,我们反而能够静心地欣赏婺源的山水和建筑,细细品味它们的魅力了。</h3> <h3>菊径,位于婺源县大鄣山乡,始建于宋代初期。</h3><h3>村庄四周高山环绕,一条小溪环绕整个村庄,符合中国的八卦“后山前水”设计,被誉为“中国最圆的村庄”,犹如世外桃源。</h3><h3>这是我爬上村外边的小山包,高高举着自拍杆拍下的,可惜还是没有拍全外周的小溪。</h3> <h3>卧龙谷静卧在大鄣山脉中。高山峡谷里更是瀑布成群,彩池连环、相映交辉。</h3><h3>紫色的山,绿色的树,白色的瀑布,彩色的深潭构成一幅天然泼墨山水画。</h3> <h3>古樟、古桥、茶亭、鱼塘、人家、小桥流水、民间民俗文化观赏————这里是严田古樟村。</h3> <h3>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座桥取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意思取名。桥长140米,桥面宽3米多,4墩5孔,由11座廊亭组成,廊亭中有石桌石凳。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h3> <h3>月亮湾坐落于婺源至安徽休宁公路沿</h3><h3>线上。小岛夹在两岸之间,形状犹如一弯月。</h3><h3>月亮湾依山伴水,水面平静如镜。</h3> <h3>看看别人拍的月亮湾。肯定是无人机航拍的。</h3> <h3>篁岭建村于明代中叶,有500多年历史。</h3><h3>篁岭海拔约500米,地处婺源旅游东线。这里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镛的故里。</h3><h3><br></h3> <h3>篁岭是人文的杰作,数十栋古老徽派民居在百米落差的岭谷错落排布,家家凿窗采光,户户支架晒物。村民们用眺窗为画板,支架为画笔,晒匾为调色盘,春晒茶叶、蕨菜;秋晒红辣椒、稻谷黄豆……</h3> <h3>篁岭处处闪烁着民俗风情的亮点,这里有一幅村落“天街”三百多米,似玉带将精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前店后坊,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h3> <h3>篁岭现在原居民已经全部异地搬迁,古村内将原有民居修葺,打造成独具特色的超星级精品度假酒店。所以我们七点多缆车上篁岭,天街上游人不多,住酒店的大多没起床,店门还没开。</h3> <h3>我拍的山谷梯田油菜花已经成熟结籽等待收割。脑补一下,宣传画上的梯田花海。</h3> <h3>篁岭已从单一观光型向休闲度假、文化娱乐、民俗体验、旅游会展等综合配套型转变。</h3> <h3>思溪延村始建于南宋庆元五年(1199年),至今已有800余年。当时建村者俞氏以(鱼)思念清溪水而名。几百年代在 江西、浙江、上海乃至湖南广西等地经商,主要从事木材、茶叶 、盐业等商业活动。经商致富的 人多携资归故里买田置房、兴建书院,创建了大批府第楼阁、祠堂碑坊等。</h3><h3>思溪延村其实有延村和思溪村两个村子合并而成。</h3> <h3>延村村内至今较为完整地保存着56幢清代商人建造的古民居。被誉为"清代商宅群"。</h3> <h3>延村这里最早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居民。村口一个巨大的算盘,标明这里是徽州儒商第一村。现在延村已经基本全部改成高档民宿,只能在房子外面看看,不住店的话屋子里面是不让进了。</h3> <h3>在思溪延村,田园风光与徽州古建的完美融合,据说是戴望舒"雨巷"丁香姑娘原型地。</h3> <h3>房子里面到处都有的木雕,梁柱,花窗,门板…………</h3> <h3>还有墙上挂的瓷板画</h3> <h3>据说徽派建筑房子的外墙和屋顶是分开的,屋顶塌了高大的马头墙也不会倒。这里是文革时期原来知青住的,已经多年无人居住。</h3> <h3>中堂</h3> <h3>古桥</h3> <h3>小溪绕村</h3> <h3>粉墙黛瓦,背靠青山,面临清溪和稻田,四周都是绿地,村庄与秀水青山的 优雅自然风光融为一体。</h3> <h3>宏村镇,位于安徽黟县东北部。2000年11月30日,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首批12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画里乡村”之称。</h3> <h3>传说</h3><h3>公元14世纪中叶,生活在皖南黟县的汪氏家族几经搬迁,他们终于在雷冈山下,找到了一处与祖先遗言中相似的安居乐业之地:一汪永不干涸的清泉,东西两条河流环抱左右,在祖先的遗梦中,牛是富裕的象征,水是福泽子孙的保证。为此,家族的女头领胡重娘依据对祖先遗梦的解读,把新建的村庄规划为一个牛形村落:凿清泉以为池塘,引西溪水为补充,扩大为"月沼",成为想象中的"牛胃",通过二个出水口,建成纵横交织,长共1300余米的上水圳和下水圳,通向村子里的家家户户,水圳被称为"牛肠",水圳的水经过使用之后,全部汇聚到村南被称为"牛肚"的南湖。</h3><h3><br></h3> <h3>宏村的建筑主要是住宅和私家园林,也有书院和祠堂等公共设施,建筑组群比较完整。各类建筑都注重雕饰,木雕、砖雕和石雕等细腻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村内街巷大都傍水而建,民居也都围绕着月沼布局。</h3> <h3>宏村人在南湖北畔修建了六所私塾,又称“依湖六院”。又称“南湖书院”。</h3> <h3>南湖书院是座具有传统徽派风格的古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会文阁、启蒙阁、望湖楼及祗园六部分组成。一湖碧水位于书院前,连栋楼舍接着书院,书院黛瓦粉墙,与碧水蓝天交相辉映。书院远涉的志道堂是讲学的地方;文昌阁供奉孔子牌位,学生在这里对孔子瞻仰膜拜;会文阁位学生读四书五经的场所;启蒙阁是启蒙读书之处;望湖楼是闲时观景休息之地;祗园是内苑。</h3> <h3>在徽州区的西部,丰乐河畔边有一座千年古镇——西溪南镇,这座淳朴的小镇隐匿在成片的枫杨林内,绿树成荫,百鸟栖息。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欢快游玩,整个环境宛若自然的生态园林,一座石桥通往西溪南村,眺望远处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幅天然的画卷。</h3> <h3>呈坎原名龙溪,始建于东汉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早在宋朝就被著名理学家朱熹赞誉为:“呈坎双贤里、江南第一村”。</h3> <h3>呈坎是全国独一无二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古村落,至今完整保存着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历史研究价值的古建筑群体。这里的古建筑汇集了徽派不同风格的亭、台、楼、阁、桥、井、祠、社及民居,精湛的工艺及巧夺天工的石雕、砖雕、木雕,把古、大、美、雅的徽派建筑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为古徽之最。中国国画大师刘海粟曾说过“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h3> <h3>潜口镇地处徽州区前往黄山的交通要道,雏形于秦代,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镇,以潜口民宅而闻名,是安徽省旅游文化名镇、安徽省环境优美乡镇。明代古建筑荫秀桥、石牌坊、善化亭等,包括山门一套,石桥、路亭、石坊各一座,祠社三幢、宅第四幢,这些较典型的明代建筑,集中在一起共同组成了明代村落潜口民宅。</h3> <h3>徽州文化古镇——潜口,雄距黄岳、天马之间,为黄山南面万山之出口。 潜口,古称阮溪、潜川。“阮溪”指里水坑经紫霞山麓流往塘贝的小溪。溪旁有阮公泉,在紫霞山灵官殿右侧,即今潜口民宅所用之水井。此泉在《徽州志》和《歙县志》均有记载。泉名“阮公”,一为纪念轩辕大臣阮公,二为纪念“竹林七贤”阮籍叔侄。“潜”字亦有两层含义,其一为纪念陶渊明([2]名潜)在此隐居,其二指此地为众山之口,有万峰潜伏于后。是谓之潜川或潜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