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文化园游记

刑天

<h3>曾巩文化园总图</h3> <p> 曾巩文化园——我的乐园</p><p><br></p><p> 南丰——我的故乡,自古素有“蜜桔之乡”、“傩舞之乡”、“曾巩故里”等美称。南丰山水秀美,风光绮丽,四周被武夷和雩山山脉环绕,阻挡了大部分南北风的冷热侵袭,使常年气侯宜人,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全县人民似个小宝宝,舒适地躺在县域摇篮内,城中一条清澈的盱江,昼夜不停由南向北缓缓蜿蜒流去。近十多年来,家乡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已在全国县级市中,拥有“宜居、宜业、宜游"的美誉。</p><p>  天气晴朗的日子,吃过晚饭,在西阳夕下或华灯初上时,我都会选个县城景致最佳处,散步健身。现在,城中适合散步健身的地方已有多处,“波光粼粼小桥流水的琴台湖"、沿盱江岸而建的千米长堤盱江花园、绿树繁花成荫的烈士陵园醒农公园、热闹繁华的桔都广场等。这些美丽的去处,常在我出门时心中闪现,本来已确定它们中的一个,但轻快的脚步却总是不由自主,向刚新建成的'“曾巩文化园"信步而去。</p><p>  曾巩文化园是我县为纪念家乡圣贤,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曾巩,今年诞辰1000周年,而兴建的一座文化旅游山水园林。在她还只是刚建出雏形时,我便来过几回,之后便喜欢上她,常去了。尤其在建成后,一天未去,便会感觉好久没到似的,第二天是一定要去的。在我心中,她似一位纯真烂漫,漂亮的邻家女孩,我是一天天看着她长大的,看着她成为新娘,从闺阁中依依不舍,缓步而出。一出来便似“出水芙蓉"艳惊全场,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谊”让人看着舒适,精致、简约大气……。更欣赏她,还是个解除劳乏,善解人意的红颜知己,每当漫步走到她身边,一天工作的劳累疲倦,也会随之逐渐消融,离开时,变得轻松舒坦,生活的烦恼忧愁,可与她沉吟倾诉,她会一一化解。随之心情也舒畅欢乐起来。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br></p><p> 曾巩文化园的建立,成家乡最大最美,唯一的文化山水园林。是弘扬宣传曾巩乡贤——文化,精神的最好基地,是中外游客到南丰观光游览的胜地,更是家乡人休闲娱乐,散步健身的理想乐园。曾巩文化园的建立,相信会有效带动我县文化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成为我县文化交流,与发展外向型经济,提供新的平台。 </p><p> </p><p> 刚开始走进园来,我象刘姥姥进大观园般,“啊!园林真大,转的晕头转向,人在画中游”,充满新奇、眼花缭乱之感。如果只是绕着园,走马观花的漫游一圈,恐怕也要一个多小时了,其中光是进出园林的大门便有五个:东西南北各一个,东另加一个。每座门进去都各有特色,都是一处美景。如你想,要先了解下曾巩的生平往事,那就从游览“曾巩纪念馆”开始吧!这是园林中最大的一个主体建筑群,从高雅气派的东一门古牌阁房进园,眼前便是个很大的“开门见山盆景"山上种着各种花草權木,山顶还种了许多青翠碧绿的铁树松树,郁郁葱葱,这座山盆景,象是在原先一座土山基础上的掘小版。盆景下右方是一条清新乌黑的柏油路,走不多远,靠右边人行道后,有一小块空地,后面一长方形白色大理石墙板。墙上有许多凹凸的小方块,上面雕刻着篆体的繁文古字。原来这是曾巩著名的“墨池记”散文,论述胜赞书圣王羲之,字写的好,并非天生,是经历了长年累月苦练而成,且随他年纪越大,用功越多,字写的更是出神入化。终凭一技之长,名垂青史。曾巩从王羲之写字成功,论到读书治学,勤奋用功,坚持执着,的重要性等。走过墨池记,不远前方是个圆形的巨大广场,广场周边,矗立九座高大的圆形景观柱,石柱上都刻有一句孔子的经典语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等语。圆形广场地面,巧妙地设计着按同心圆样,铺设着一圈圈白色的大理石瓷板,由大到小,最后缩小到最中间一个较小圆上,这是曾巩纪念馆文化广场。广场正北面便是两层结构红白相衬,飞檐斗拱古色古香,雄伟壮观的古建筑曾巩纪念馆,这是整个园林中两个最大建筑之一。另一大建筑群是座落在东南一角,也是两层构造,二进院,院内有露天大堂,这曾是曾巩青年时在临川创立,在当地名声响亮,已有800多年历史,传播儒学,培养教育无数士人的“兴鲁学院”,为怀念曾巩此更名“子固学院。走入其中,院内气派高雅,庭院深深,让人不由肃然起敬,耳中仿佛传来,一声声稚嫩,生气勃勃的朗朗读书声。&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走进曾巩纪念馆,一层大堂分前后两部分,前庭是一个三四百平米的大厅。两边并列数座景观柱,大厅靠后的位置,是曾巩站在右边一张书桌后,微弓腰低头,似乎正沉浸于文章构思中的铜雕像。左边前方是一堆假山盆景。他的背景是一面大屏风墙,写着王安石曾对曾巩文的赞论“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数字。后堂分左右两大厅及后厅,左右厅是介绍展示曾巩入仕前后,所走过的经历,功绩及一些有关实物展。 后厅是一个用橡胶做的,栩栩如生,宋时人物蜡像馆,展现当年曾巩为官坐衙,审判犯人的场景图。很有趣。二楼大厅,展示介绍曾巩一生所写的诗词文章,及治史、金石研究等学术成就,以及当时他所处时代名人,及后代学者著名人物,对他的评价褒奖等。还有一个放映曾巩影像资料的展厅等。 从纪念堂二楼后门出来,四周边留有宽阔的平台,台上砌有洁白细腻的大理石雕花栏。 二楼后面平台,紧连接着100多级,向上的大理石台阶,拾阶而上,仰面是一座,在高山顶空地,拔地而起的四层壮观楼阁——“魁星楼”古朴高大,雄伟壮观、精致。这是整个园林的致高点。“魁星楼"原称“江楼”古已有之,原址在南丰古城上水关外,它与曾氏文化有密切联系,曾致尧作《题刘居士江楼》有佳句“春风花对岸,夜月水当轩”。登高远眺,南丰县城尽收眼底,高楼林立。近看整个园林的景致一揽无余,园林内山水相连,花草树木郁郁葱葱,楼阁小桥点缀,景点错落有致,设计独特。整个园林主要建筑及景观设计,以南北一条主线为轴。东西两面,是些次要景点,楼阁、小屋等建筑附属设施。以坐北朝南的“魁星楼”为坐标。“魁星楼”楼下以东有一座梯形的毛草屋曰“南轩”,传说是曾巩青年时家贫,在家耕读十多年,一天农闲,把农田附近一块荒地,修剪翻土,伐木割草,搭建起一个小小的简易茅棚,围个篱笆,以作读书之书房,平常耕田打工赚钱养家,农闲或偷空,带领教导弟妹们在南轩读书作文,“南轩"虽四处漏风,冬冷夏热,十分简陋,但他却非常喜爱。且作文“南轩记”,并豪言“世故有处廊庙之贵,抗万乘之富。吾不愿易”,即所谓万金不换,另有“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我有志向,只不过在等待时机。可见曾巩内心的高洁,高尚的思想品德,及虽穷鄙,却不坠青云之志。离“南轩"百米处以东还有两间小草屋曰“荣亲园”是纪念曾巩祖父曾致尧,官梁州假归,衣冠朴素,仆马羸劣到家,置酒东廊给母亲祝寿。乡里人因置酒之地东廊称为“荣亲园”,可见曾巩的高洁清廉,有家族长辈的遗风和表率。</p> <p>曾巩文化园魁星楼</p> <p>  从“魁星楼”向南看,曾巩纪念馆及文化广场,之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七湖七桥,正南面第一座正对着江楼的,是襄州湖,襄州桥及桥上所建红阁亭,之后蜿蜒连绵串在一起的七个大小,高低不一的人工湖,每个湖上都建有一座精致的汉白玉栏杆石桥或木桥,它们依次是:①襄州桥②齐州桥③越州桥④洪州桥⑤福州桥⑥明州桥⑦亳州桥。附近还有些其它湖桥,多景楼等,有些湖中间有围起的一块空间地带,种有花草树木山石等,四周被湖水包围着,霎是好看。晚上站在桥上或坐于湖桥亭内,在一片万籁寂静中,只听得桥下流水潺潺,蛙声此起彼伏,远近不时有游人微光人影晃动,四面空气清新,凉风习习,还不时送来一阵阵似有若无的花香桔香。此情景,常让我止步不前,留连忘返,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欢快。七湖相连围着一座青翠的大山。从魁星楼往下看去,七湖象一块块亮晶晶,流动的水晶象链,给园林带来勃勃的青春生机,灵气。园林七湖七桥的意思,想是象征曾巩外放为官七州之意,在地方为官12年来,所到之处,勤政爱民,打击豪强、为民平冤、抵制兼并、兴修水利、减赋救困,为当地老白姓做了很多实事好事,成效卓著,颇有政声。曾巩为官正直清廉,是那个时代少有的能臣干吏,曾巩还具有现代的“民主、民生"思想。另一部分,东边以另一座景山为界,就是“墨池记”墙的正对面,跨过一条人行道,迎面是处在花圃中,一层层的石阶,两边花草树林之中,还立有“曾氏”子弟,及他们先祖父辈们,单个栩栩如生的大理石人物雕塑,他们或沉思低吟或弹琴作文,造形各异等。在走过许多台阶,到中间一座台阶平台开阔处,立有一整块大的,椭圆扁形大石,刻有鲜红的“学道”二字,这便是学道广场。这一层层的石阶到顶,粗算一下至少八九十级,这是不是象征着人生学道行道的艰难曲折,子曰“朝闻道,夕死矣”可见孔子对道的重视,什么是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道就是追求一种,符合万事万物客观规律的事物,在自己寻找喜欢的路上,去努力拼搏进取,做自己任同,有意义的事,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一生乐此不悔。&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p><p> </p><p> 走到学道广场的顶上平台,又一块巨大的长方形巨石,它长十多米,宽约1米、高2米多,横放于一石台上——这便是曾巩非常著名,而至今流传下来的一封书信:《局事帖》景观墙——墙上形象逼真地临摹刻印下《局事帖》的全文全貌。《局事帖》是曾巩写给家乡友人求帮忙,对自己长年在外工作12年,心情郁闷,想调工作到京城,方便照看家人的想法等情况的一封吐嘈信。此信至今已近千年,原件尚存,弥足珍贵。它在2016年5月北京嘉德春拍卖会上,以2亿零7百万元价格,被传媒人王中军所拍得。</p><p> 绕过局事帖景观墙,眼前便是豁然开阔的曾巩文化园广场——广场分上下两层,中间塑有一座巨大的铜雕曾巩立像,曾巩挺身昂然而立,在一块高大黑色大理石基上。他广袖宽衣,戴着文士帽,右手稍稍抬起握着一卷书,左手下垂,手指并握在一起,炯炯有神的两眼目视前方。看似温和的眼中,带着坚定的勇气与自信。上层广场东西两面周边,各立有4根粗大,直经约一米长,高约三四米的圆柱形石雕,每根石柱代表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上面相应地,雕刻着一些他们的诗词文章,下面基座还有他们人物生平,籍贯等介绍。基座下方,花团景簇开得正盛。广场下层最南边,是一座高大雄伟,很有气势的大理石构造,雕梁画栋的南大门牌坊,上书“曾巩文化园”大小五个大门相连。大门牌坊两边,建有长方形宽大花圃石基,基上各安放7座大理石仿古宫灯,一派威严肃穆。南大门西边一组大理石群像浮雕“唐宋八大家”人物谱。每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或站或卧或谈琴或吟诗等等。下广场的东西两边还建有回廊,水中亭台、楼榭等红墙古瓦楼阁,古色古香别有趣味。</p> <h3>学道阶梯广场</h3> <p>  我最欣赏喜欢的,在园林青山绿水中,有许多曲折蜿蜒的羊肠小道,黑砖铺地,白色大理石阶梯,黑白分明,或绕山攀岩或隐于绿树花草水湖丛中,一路四通八达畅通无阻,全园哪都能到。一天发现有一条曲折的小道,从南到北蜿蜒,可连通北边的“曾巩读书岩",真让我兴奋不已。让两个相距较远,不同时代修建的园林连成一体。可见曾巩文化园的大。“读书岩”早在1983年便新建成,三十多年来,一直是我们县最早最有名的旅游景点,是我小时侯的乐园。记得是我读小学二年级时, 县里为纪念曾巩逝世900周年而建。它位于县城南门对岸,是曾巩少时读书之遗址。那时县城南门盱江索桥还未建,到读书岩,近路乘船,远路只得走南丰大桥,经化工厂,水泥厂等才能到达。星期天我们五六个邻居小伙伴,结伴绕远路走南丰大桥,一晃30多年过去,但那天第一次寻游“读书岩”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小伙伴们兴致很高,一路说笑或走或跑,踏着柔软的沙石路追打嬉闹,不久便望见读书岩就在眼前,在清澈的盱江边上,在连绵的群山之中,两座半山腰下,一亭一屋古色古香,红墙灰瓦地矗立其间,四周游人如织,许多跟我们同龄的小伙子,象猴子样灵巧地,攀爬着读书岩附近的山石。走到近前看,在紧靠的一座山崖下,用长条红色石块垒起一座高3米多,约20多平米石台基,上建起一座新亭,与约6一7平米的山岩洞连成一体。亭由4块正方形红石柱子撑起,檐牙高啄,上盖灰黑色印花小巧古瓦,海蓝色曲形亭顶棚,色调高雅,风格古朴简洁大方。上有一匾,由书法家舒同提“读书岩”胖体三字,两边有楹联:“亭前树影江边月,岩下书声石上泉"。在亭子中间摆有一张圆形的小石桌,桌四边立着四个腰鼓形的小石凳,做工考究,雕刻精致细腻。亭一边靠岩,另三边围有精刻的红石栏。看去读书岩给人清新,优雅、干净舒适。走出亭子沿着一面写有“清水高山”流水的石壁小径,走二十多米便能看到,一座高大灰白色的,大理石牌坊大门矗立,上书“曾文定公祠”,后面是一座红墙古青瓦,中间有露天堂的,长方形仿古屋,分前厅,左右厢房后厅等。祠里陈列介绍一些,有关曾巩的祖父辈们生平事迹,及曾巩、曾氏兄弟们介绍,以及他们入仕为官后的经历等。从公祠大牌门出来,顺着下面长长的陡峭阶梯而下,耳中会传来哗哗的流水声,原来山脚下有一汪清澈见底的水池,池壁刻有两个鲜红草书体“墨池”。相传这是曾巩年轻时,在此读书作文,研墨洗笔用的泉水。斯人早已逝,但泉水清澈还在,可见人生在世,如匆匆过客,但曾巩的文章,精神长存。“读书岩”周围后来陆续又依山建了九曲廊,仰风亭,思贤堂、观景亭等建筑。几十年了,读书岩一直是远方来丰游客,及家乡人理想游览休闲登山之所,尤其节假日,游人如织,大人、小孩乐此不疲。在我从小到大,更是娱乐游玩,爬山跑步锻炼的理想乐园。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  常游“读书岩”,让我对家乡人曾巩的认识,从先前的陌生遥远,传奇神话般的人物形象中,到逐渐认识了解,敬佩、崇拜。但也只是很表面肤浅的认知。在今年2019年曾巩老乡,1000周岁生日之际,为纪念他的千岁生日,县委,政府、曾氏宗亲等不惜花费巨额的财力,人力物力等,在原读书岩园林后山,圈山地700多亩,规划设计,建成了曾巩文化园一二期工程。对于现当代大多数人来说,曾巩是陌生的,一知半解的,对于许多来南丰游玩的外地朋友们,我总是会带他们到读书岩走走,他们也总是会提出一些问题,让我解答。曾巩他是南丰什么人?他做了什么有意义趣事,大事?为什么你们家乡人,现在还热衷于纪念展示宣传他?他有哪些地方值得你们当代家乡人学习呢?有什么意义的呢……?说实话,那时我常常敷衍塞责,蒙混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对这位老乡,我更多也是一知半解。这回借天天观览曾巩文化园的机会,认真看了些有关曾巩的生平经历资料,及曾巩写的一些诗歌文章。也找了些有关曾巩的传记等书看,渐渐让我对曾巩有一些清晰,较深刻的认识了解。</p> <h3>曾巩“读书岩&quot;原址</h3> <p>  曾巩——作为家乡南丰最有名气声望,离我最远的古名人,通过逐渐深入地了解,感觉他似乎离我近了,甚而彼此性格还有些相似,几乎触手可感,他让我亲切,感动!他的坚强意志,勤奋、执着,他面对生活的挫折艰难,所具有健康良好的心态,他的为人处事、研究学问作文等等、他人生的成功案例,对我们大多普通人,尤其是年青人、中年人,都有很好的教育,励志,启示、借鉴意义,是我们学习的标杆榜样。可如此优秀杰出的曾巩,为何名声并不显,尤其在现当代,更是少有人知道,提起。就是在唐宋八大散文家中,几乎让人有一种“非常七加一的感觉”排行末流,许多人不知他名字,甚而都不知道有他。让他跟“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全能天才苏轼,古代著名改革家“春风又禄江南岸”王安石,“捕蛇者说“的柳宗元,“醉翁亭记”的欧阳修等,名气相比较,几乎没可比性,甚而“三苏”中的“二苏"由于苏轼名气太大,连着他的老爹小弟也借光不少,让人记得,偏偏曾巩名不扬?他真各方不如他们吗?非也!在八大家中,我经过比较分析,曾巩老乡是最为特殊艰难,特立独行的一位。 他能在当时的生活环境,自身情况等种种不利的条件下,做到那样,一生为学为官成绩斐然,名垂青史,成就实在是难人可贵了。真实的老乡曾巩是怎样的呢?他在生活的艰难困苦中,他凭什么逆袭成就自己的人生呢?他跟我们普通人有何不同吗?他是得天独厚,上天特意眷顾吗?或他家势显赫既富且贵,父亲是李刚、王建林之类,或运气超好,常有贵人相助……说白了曾巩这些都没有,许多方面还不如我们普通人,甚而还更多是悲催多难!他完全凭自己发热发光,点亮自己,照耀别人。看曾巩一生命途多舛,磨难重重: </p><p><br></p><p> 一、历史上的许多名人,都有过童年不幸的经历。曾巩8岁生母病故,18岁,在外做官的父亲又被罢官回家,全家人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此断了。父亲已60多岁,身体又不好,养家的重任落在了曾巩的身上。那是一个大家庭,有一个90多岁的祖母,一个哥哥(英年早世),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一家人的吃饭,成了比读书更重要的头等大事。为了全家人的生活,曾巩只能暂时放弃了科考取士的梦想,当起了农民工,四处打工赚钱。他跑过的地方很多,足迹到过河南、安徽、山东;向东,横渡长江,越过太湖到达过东海;向南跨过洞庭湖、鄱阳湖一直到达过广东、南海。一路跋涉,十分艰辛,“在水里见过蛟龙,在山上遇见过猛兽”。曾巩在一篇文章里曾描述过那种感受,“凡是人世间难见的、吃不着的苦我全都吃过了,日夜兼程就是为了全家人的一口饭。&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br></p><p> 二、28岁的曾巩为生活所迫,感觉喘不上气来时,父亲接到朝廷让他进京的诏书,可能重用。曾巩陪父亲到京城,可万没想到,人还未到京城,父亲竟乐极生悲,撒手人寰了。曾巩在半途商丘举目无亲无依无靠,绝望惊心。父亲突然的离世,留下了孤苦的继母,全家生活更衰败悲哀,常举家食粥。为此,曾巩还在家租田耕种十多年。&nbsp; &nbsp; &nbsp; &nbsp; </p><p><br></p><p> 三、曾巩18岁、24岁、二次参加科考,落榜。又三次由于遭遇亲丧、疾病、生活困苦及婚嫁之累,一直无法进京赶考。&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p><p><br></p><p> 四、由于受家贫,生活劳苦之累,曾巩32岁才结婚生子。43岁时,女儿营养不良,夭折,第二年陪伴他12年,相濡以沫感情甚笃的妻子晁文柔离逝。人生的三大悲剧:少时失亲、中年丧妻、丧子,曾巩全占了。&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p><p> 五、忍受着科考的落榜,庸人的鄙视嘲笑,生活的艰辛,他并不气馁。他没有任何怨言,抱怨。反而,为考中进士的朋友王安石操心,不断向朝廷举荐让其受重用。对自己落榜,反省检讨自己,而回家“广其学坚其守”,矢志不渝。终于39岁考取进士,40入仕为官。按一般人来说,这样艰难的生活,倒霉境遇,不沉沦而做个普通人,了结一生已不错了,而曾巩却初心不改,毫不松懈。一心向着,仕心,学心、执着坚持到底。 由于曾巩自身的优秀勤奋,及坚韧不屈的努力,终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曾巩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相当出名的,他自小读书用功,“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20岁未到,文才已出众,天下闻名。24岁就受到当时朝廷高官文坛宗主——欧阳修的赏识收入门下。欧阳修曾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宋史·曾巩传》评论曾巩的文章说:“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这一评语切合实际。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因尔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将曾巩正式列为八大家之一,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就曾巩的学术和文章水平,在他生前已享有很高的声誉,降及南宋,元明清,盛誉不衰。宋大儒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刘大櫆、姚鼐等将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作为楷模,从学曾入手学欧文。曾巩他也写诗,且著述颇丰很有成就,但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虽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好或名声大,传播广。却远胜于苏洵、苏辙。因,为文所掩,他的诗不受重视。曾巩活到65岁,为世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各种文章752篇、诗440多首,在茅坤编录的《唐宋八大家文抄》中,收录曾巩的文章最多。可见曾巩的勤奋用功,文章写的好,又多。曾巩40岁后入仕,不论在京城还是地方为官,都是恪尽职守,清政廉洁。&nbsp; &nbsp; &nbsp; &nbsp;&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p> <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我喜欢曾巩文化园的山水楼阁,景色如画,常徜徉在它各处风景古迹中,更喜欢在西阳夕下,园中宁静的羊肠小道中,漫步而行,在这里,我可以暂时的远离生活的喧嚣,烦恼、无奈、无聊……在这里,我可以什么都不要想,也什么都可以想,这里今夕只属于我,我似于和这些山水小道结成朋友,或溶为一体,我越走越舒适,整个身心都轻松愉悦起来了。我常想象着曾巩也曾经走在这里,吟诗作文嚼尽脑汁,或面对生活的贫困,艰难挫折,科场失落……他是怎么想的,他凭借什么,煎熬度过人生至暗时而终走向成功的。&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有人说,曾巩的成功与其说得益于他的勤奋执着,莫如说得益于他的心态,这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在他24岁那年,他满怀信心千里跋涉,到京城应试,结果却不幸名落孙山。文坛领袖欧阳修,为他打抱不平,甚至把矛头直指考试标准,“有司所操,果良法耶?”难道说我们的考试标准一定科学吗?难道不能对它进行改革吗?然而令欧阳修都没有想到的是,曾巩没有一句埋怨的话。他跟欧阳修说:“我没有被录取,主要是我的学问还欠火候。回去以后我再增进自己的学问,我还会再来的。”落第归家途中,他更是深有感悟。他写信给欧阳修说:“在回家的路上我看到很多流离失所的人,遭了灾难搬家的人,他们的生活特别苦。我就想,我的祖辈是做过官的,所以我可以不像他们一样流离失所,我虽生活很苦,但比起这些老百姓来说,我已经很满足了。”听到这样的话,欧阳修的反应是:“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原来被曾巩的文章所打动,现在更为他的志向所钦服,有这样心态的人,将来一定有出头之日。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过程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挫折、失败都是常有的事,这个时候最重要的,是坦然面对,不是从社会和他人身上,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当我们以这样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一腔怒气地抱怨命运的不公,那就表明我们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以这样的心态前行,阳光迟早会洒满我们的前程。如果总是把委屈难言,怨言向别人倾诉,抱怨。想寻得理解安慰,对不了解你的人或鄙人,可能会适得其反,给你带来伤害嘲笑,让自己变成祥林嫂样喋喋不休,最后成了笑话悲剧。甚而被他人攻击,宣传诋毁。理解爱护你的人,不要说自会给你帮助安慰。&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nbsp;我常想,人应该怎样看待和面对,我们生活中的苦难不幸和奢侈享受呢?很早以前便看过一篇报导,有点意思,说的是:有一个国家,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活在这里的人无须工作,一切费用皆由政府承担,而且每人每年还享受政府发放的35万美元零用钱;在他们家,现代家具一应俱全,外出驾豪华越野车或快艇,吃的是包装考究的西式食品,甚至家里还雇着佣人。问你,你愿意生活在这样国家吗?我想,你一定会说,谁不愿意生活在这近似天堂的国家呢?&nbsp;&nbsp;&nbsp;如果又有人对你说,有这样一个国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患高血压、心脏病、脑中风的人数居世界之最,有37%的人患糖尿病,为全球最高,全国只有1.3%的人活到6o岁,是世界上人均寿命最短的国家。如果问你,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国家吗?我想,你毫不迟疑会回答,谁愿生活在这近似地狱的国家呢?然而,事实让你无法想象,这天堂和地狱,是同一个国家,它就是南太平洋一岛国——瑙鲁,靠卖鸟粪收入让瑙鲁人过上养尊处优的生活。很明显瑙鲁人,没有生活的压力,过多的休闲享受,反而受疾病困扰甚而短命。而常年劳作,为生活奔波的人,反而享有健康长寿。在我自己身边就有很多例子: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位乡下姑夫,那时60不到,很瘦小,腿还有些跛,吃饭夹菜时手抖得利害,手中夹的菜几乎随时会掉下来,颤颤微微终于送到口中,凭这似弱不惊风的身体,却一口气活到98岁,且常年在地里劳作,种菜等,大年初一还在马路上,搬石头修路,穿着朴素,吃着自己做的粗茶淡饭,三十多年了,未听说过他生病住院的事。我的老父亲、老母亲一生劳作,总是歇不住。尤其在青年,中年时,更是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累,为我们兄弟姐妹,为家,付出了一生的精力心血,劳苦委屈。今年父亲已86岁了,母亲也81岁了,但他们还是在生活中,自己买菜做饭洗衣,粗茶淡饭从不挑食。慈祥温和的父亲母亲,很少给我们说教,他们却用一生的行动——身教,深深教导影响了我们,做人该怎么生活。老父亲母亲也曾告誡我“做人,做人,就是要劳做”。日本早迈入老年社会国家,人均寿命居世界前列82岁多,他们有句名言“活到老,做到老,从来就没有什么退休”,其时早在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亚圣~孟子便给我们做人总结了一句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欲做大事大业者,更是要吃大苦受大累,经得起考验。“天降大任,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看来,安逸,享受有时不仅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杀手,甚而让人堕落,它还是我们生命的杀手。 路遥曾说“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活得健康长寿。&nbsp;</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到曾巩文化园,每当走到曾巩的铜铸塑像前,我便会停下来注目行礼,并为曾巩老乡点燃一柱心香。好样的!曾巩。祝一千岁生日快乐!</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19年5月15日</p> <h3>曾巩铜塑像</h3> <h3>曾巩祠堂</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