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中同窗情——一转眼已三十年

简金荣

<h3>高中三年是在侨育中学就读的,这似乎是有点偏平淡的经历。一个十五岁的县城少年,独自到下洋一个乡镇求学,怎么也谈不上骄傲。放松倒是多少有一点,高一时读着读着便怕了物理,高二时只好选择了年段唯一的文科班。回想过去,高中三年应该是很放松很自由的三年,没有什么压力山大挑灯夜战的苦读,也没有对酒当歌快意江湖的潇洒。高二时逐渐收心,逐渐开窍,专心向学去了。和同学间的欢乐逸事便乏善可陈了。下洋三年,印象较深的就是下洋的温泉,下洋的牛肉丸还有同学们那糯软悦耳的下洋话。当然还有百龄桥下清澈的河水。日子就那样懵懵懂懂过去了。最喜欢的还是侨中的牌楼,当时觉得好有气派啊。这张照片大概是我高一时的合影,如果认不出哪个是我,那就当最帅的那个就是我吧。那时没戴眼镜,还真是个英俊少年呢。</h3> <h3>毕业三十年,猛回头才发现那时的侨中文科班还真是人才济济。往事可堪回忆。或许,我们怀念的不仅仅是往事,还有那难忘的青春。</h3> <h3>这是我在高考前两个月的留影。多么让人怀念那17岁的无畏时光,多么让人留恋那浓密的满头黑发!这张照片告诉我,原来我也不是一直戴眼镜的,原来我也不是一直留着平头的,原来那时我还是运动健将。身后的大松树是侨中大操场的一道美丽风景,烈日下常为我们提供荫蔽。可惜数年后这棵大松树竟然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有些东西我们以为会长久陪着你,可是谁又能说得准呢?消失的大松树,就如我们一去不复返的青春。</h3> <h3>与班级失联多年的初和兄突然加入了班级群,这个当年的“阿宝”以他一贯的热情和耿直,不断地招呼着“我是谁?”“谁是我?”“你是谁?”“还记得我吗?”“我还记得你呀!”初和同学就如同一条活泼的锦鲤,在沉寂已久的班级群里肆意游动,搅皱一池春水。</h3> <h3>高二时一批活跃的同学自行去彩云寨青山庵野炊,这在当年算是大胆的私下活动如今成了难忘的回忆。可怜我对此毫不知情,真是看我太乖不带我玩啊。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增进情感的秘笈之一就是拥有共同的秘密。如今他们谈起往事来可是津津有味。</h3> <h3>经反复推敲考证确认,培德同学要下结论了:前排右起:……</h3> <h3>没参加的同学暗自神伤</h3> <h3>当年的段子王开心宝我的多才多艺的帅哥同桌名芳同学又成了大家开心调侃的对象。</h3> <h3>阿东:只记得阿细和老简是体育健将,洪才树声跑起步来吼声如雷,启昌光才也有两下子,名芳除了铁嘴有名,编阿马先系列故事很神,体育没什么特牛 的印象呀</h3> <h3>名芳@李永东  你错了,名芳那是小鲜肉,文科班篮球、100米、跳远,我都是健将!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呲牙]</h3> <h3>当年政治老师马先以他的严厉和自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学们对他是敬畏交加,背后给他编了一箩筐笑话。马先是昵称,严肃点该叫徐老师。</h3> <h3>当年的小鲜肉们在百龄桥下的合影,那时去河里游泳是学校允许甚至鼓励的。当时的校长在年段集会时甚至说过这样的话:“北人骑马,南人乘船。作为一个南方人,不会游泳是耻辱的”。那时河水清澈,水流湍急,游泳是我夏天时的一大乐趣。再看看右下角的金华同学,如果放在现在,也不输那些流量明星吧。</h3> <h3>壮年时的金华成了大学老师,带着考察团队勇攀珠峰意气风发</h3> <h3>三十年过去了,曾经剑眉星目玉树临风的美少年陈金华如今已经变成笑容可掬和蔼可亲的温润中年陈教授</h3> <h3>英语老师谢仰林老师和班上“英语兴趣小组”的合影。这个小组后来也出了好几个英语老师和外贸人才呀。后排戴帽子的是江林达同学,后来在大学任教时和一个丹麦姑娘相恋,现定居丹麦去了。果然戴帽子的就比较洋气,似乎注定要出国。他大婚的时候永定新闻还特地报道,标题就是“土楼男子迎娶丹麦新娘”,可谓轰动一时。</h3> <h3>作为老文科生,免不了也谈文论墨。培德兄作为当年班上《虎啸》文学社的主编,笔耕不辍,令人感动。阿东点评文章更是妙语迭出,让人心悦诚服。</h3> <h3>随着大家深情回忆起高二时的第一次春游,我和几位“文豪”分享了我重走故地的一篇游记《永定下洋印象之箜下潭》</h3> <h3>车沿着203省道,经过中川村后拐进一条村道,这一拐弯一下唤醒了我的记忆。当年读高二的时候我们全班就是沿着这条路骑行到大山深处的百丈寨水电站郊游。原来我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曾路过沿江村的啊。彼时年少,冲劲十足。班主任黄老师也是大学刚毕业,胆子很大,任由同学们骑车你追我赶。路边一条河流水流湍急,水面几与路平,岸边绿竹随风摇曳,景色宜人。如今故地重游,路边土楼高低错落,大多外墙未经粉刷,透着黄土的厚实,偶有几座白墙黑瓦的,分外醒目,犹如烙在记忆中的点,提醒着你当年曾经到此一游。</h3><h3>——摘自简金荣游记《永定下洋印象之箜下潭》</h3> <h3>然后大家又探讨了老大哥林培德同学的几篇写土楼的大作。培德同学可是当年语文老师钦点的班级文学社主编。据说我们当年所投的稿件原件都还珍藏在他那。真让人又惊喜又害怕。惊喜的是那些堪称文物了,害怕的是当年的幼稚之作有可能曝光了,会不会无颜以对呀。</h3> <h3>名芳@李永东  不仅在撇捺之间尽显斯文,点评总结如行云流水,又如同一位化妆的美女,浓淡有度、艳丽清新,彰显文学底蕴与文字功力,总给人一种"美"与"爽"的享受!永东,听君一席评,胜读十年书,受教了[抱拳]</h3> <h3>后记:这篇文章可说是随意即兴而作,主要目的是记录一下这几天同学群难得的热闹场面,引大家开心一笑,同时也方便懒得爬楼的同学了解谈话内容,所以大量引用了同学们精彩的聊天记录。本想过后即删除,经咨询同学们的意见,决定留作难忘的纪念。从辑录的这些谈话片段中也多少能想像同学们的音容笑貌,窥见侨中老文科生的文采风流。这些对话留下了同学们青春的背影,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珍贵的记录当如老照片一样更具价值。到下一个30年,说不定也成了文物。这就是这篇小文章的意义吧。</h3> <h3>作者:简金荣 ,凤城人,1986—1989在侨中就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