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的课堂发生了什么 ——写在教学视导之后

彭杰

<h3>生活,不能少了仪式。而教育生活,更需要仪式的存在。这里所说的仪式不是形式,而是饱含对这份职业的敬畏,对自身使命的重视,对自身责任的担当。“相约星期三,共筑教研梦”这项视导活动,在全体教研员(包括兼职教研员)的共同努力下告一段落。</h3> <h3>从春寒料峭的2月27日到初夏来临的5月9日,跨了四个月,走遍了全县中小学校,全体教研员共听375节课,包含了中学13个学科,小学8个学科。这个过程,看似简单,无壮举,无豪言,甚至无波澜,但个中滋味,冷暖自知。我们要克服来自省市活动时间上的冲突,克服局中心工作时间上的冲突,克服来自家庭的突发状况,克服来自身体的突发状况,还要妥善安排各学科活动,诸如选拔赛、磨课、大型培训等等。一切围绕“视导”,使命与担当就是我们不宣的誓言。</h3> <h3>理想是丰满的,可现实是骨感的。当我们满怀豪情走进一所又一所学校,直面那么多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又能怎么办?我们不能对学校的管理指手画脚,说三道四。今天的学校有多不容易,置身事外的人知道吗?我们只能跳进战壕,和广大教师一起成为同一条战壕的战友。我们只能走进课堂,以比较专业而又充满温情的眼光去观察,去体悟,以寻求适切的方法去帮助教师,指导教师走上专业发展的快车道。</h3> <h3>所幸,学校的教学条件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育信息化的推动,“班班通”全覆盖,各种教学仪器的配备,学校图书馆的建设,这些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更让我们欣慰的是,近几年不断地补充年轻教师,让教师的年龄结构正逐步走向年轻化。年轻,意味着朝气,意味着活力,意味着蓬勃,意味着创新。</h3> <h3>如珠田学校三2班洪娉婷老师别开生面的音乐课。这节课“开心、有趣、扎实、高效”。注重教学的趣味性,注重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注重教学结构的完整性。</h3> <h3>珠田小学科学课饶品星执教《温度与温度计》,课堂上实验操作,直观形象,扎实有效。</h3> <h3>五小的陈细菊老师执教的品德与社会课,能真正展开课堂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懂得世界和平的意义。</h3> <h3>珠田学校二2班语文课,执教老师陈璐琦,教师甜甜的笑容,甜甜的声音,像磁铁一般吸引孩子们。整堂课生字词训练很扎实,孩子们一个字一个字认真读认真写。</h3> <h3>还有陈营镇中心小学杨媚娥老师的语文课堂充满童真童趣,“找兄弟、说方法”的活动安排让以往沉闷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了。闵婕老师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为生活和品德课堂架设了一座美丽的桥梁,先明理,再导行,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汪兰刚老师的音乐课《每当我走进老师窗前》,为清新美丽的陈营镇中心小学校园增添了浓郁的艺术氛围。黄亚铃、罗贵飞两位老师的英语课堂,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学得快乐而又颇有收获。陈佳老师的美术课《画荷花》,引导学生充分打开想象的空间。刘艳老师的数学课,逻辑严谨,思维缜密。张萍萍老师的语文课堂,为孩子们营造了一种温馨的氛围。</h3> <h3>年轻,又不免浮躁和懵懂,不免迷茫和困顿。面对这么多年轻的教师,面对这么多离“高效课堂”甚远的“问题课堂”,我们深感责任重大。</h3> <h3>“问题课堂”之一:课堂上究竟教什么</h3><h3>走进课堂之前,老师们有没有想过这节课到底教什么?或许大部分教师致力于“怎样教”,这个法那个法,上网搜索课件,五花八门,却没有想清楚“教什么”和“为什么这样教”。</h3><h3>以语文课为例,不论是散文还是小说,不论是诗歌还是寓言,不论是童话还是神话,也不论是记叙文、说明文还是议论文,很多老师们都是教同样的内容,都是学生字词,这个词什么意思那个词什么意思,都是提同样的问题,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个段落写了什么内容,课文的写作方法是什么,都是提同样的要求,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h3><h3>语文课程意识的缺乏导致老师跟着课文内容跑,围着课文内容转,语文教学就在这些极其有限的知识里来回折腾,语文教学的价值就在这种低层次的重复中损耗殆尽。探寻语文教学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必须从语文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三个层面入手,寻找适切的语文教学内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耗时低效的顽症。而语文教师唯有在深入研读教材的过程中,敏锐而准确地把握每篇课文特定的表达方式或语言结构,看到内容背后的形式、形式背后的结构,才能研制出具有语文学科特征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成为生活中的学习者。</h3> <h3>“问题课堂”之二:课堂上谁才是主人</h3><h3>理论上都知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可事实上,我们的课堂,绝大多数是教师主宰,教师跟着课文内容跑,学生被老师牵着跑。教师授课方式基本是串讲串问,师问生答,群问群答。并且,教师表现出“保姆式”的无微不至,恨不得把课文的每一词每一句都嚼碎了喂给学生,学生只有被动接受,“以学定教”成为幌子。课堂总是按照教师设想的样子按部就班地进行,学生几乎不用动脑,很少动手或动口,只要带上耳朵就行,甚至耳朵都是摆设。</h3><h3>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他们是鲜活的个体,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有差异,他们的情绪和思想会受外界环境的诸多影响产生波动,你是否会尊重他们“主人翁”的地位?我们的教室不是“真空包装”,我们的学生不是机器人,当课堂发生“小插曲”或有意外情况发生,教师仍然若无其事地按原步骤上课,他的学生会不会认为老师是一台机器?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学会机智地把“意外”变为“资源”?</h3><h3>很清楚地记得我曾经因为天气突发变化,临时把写字课改为说话课。因为雷雨发生停电,学生既兴奋又好奇(孩子普遍喜欢有突发状况而停止上课,以满足新鲜感)。我干脆让学生停下笔,合上书,一起来观察天气的变化,顺势引导“看景说话”,事过之后再引导按顺序写话,结果那次学生的习作出乎意料的好。</h3> <h3>“问题课堂”之三:课堂上有没有真正的交流</h3><h3>因为课堂被教师主宰,师生不是平等对话关系,所以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交流。所谓的“交流”无非是提问与回答,无非是“是不是”与“对不对”的附和,与情感无关,与态度无关,与思维无关。讲的尽管讲着,听的尽管听着,“讲过了”未必“听懂了”,“教过了”未必“学会了”,这讲与听之间又是多么的无奈呢!</h3><h3>我观察过一些课堂,学生个别发言不超过十人,学生的发言除了找书上的原句读一读,其他发言几乎都在几秒或几十秒内完成,也就是说,学生的发言仅限于词语或短语,而很少有长句子或一段话。长此以往,我们的学生就会变得羞于开口,不善言辞,不敢表达,不愿交流。</h3><h3>我们的教师过于在意自己“说什么”,而不会倾听学生“说什么”。孩子从呀呀学语,到学习规范用语,从自我为中心到学会与人交流,需要教师的引导、促进与推动。我们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心声,学会沟通,学会合作。</h3> <h3>“问题课堂”之四:课堂有没有真正的成长</h3><h3>日子在一节又一节课中行进,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就像春日里的竹子迅速拔节。身体的成长应伴随精神的发育,教学应该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让他们每天感受到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的跳跃和生长,获得生命拔节的喜悦。如果课堂每天只是周而复始的重复,几乎感觉不到成长的力量,那么,学生是否会心生倦意,从而厌学?</h3><h3>有一个现象有目共睹,小学生上课时“小手常举”,初中生发言“寥寥无几”,高中生课堂一片沉默。可见,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某些方面的能力逐渐减弱。一个简单的符号“O”,幼儿园的小朋友会有几十个答案,小学生会有几种答案,而中学生恐怕就只有一个答案了。这不是笑话,这说明学生在传统教学的束缚下,想象力逐步退化。</h3><h3>学科之间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的联系,教师应有高屋建瓴的眼光,去为学生构建一个比较宏大的智力背景。比如,低年级语文《我是什么》,学生初步懂得水、水蒸气、云、雨、雪之间的关系。到了中年级科学课就会进一步学习这些科学常识,四年级学习课文《雾凇》,就可以让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内容自己解释这四个事物:水汽、雾气、霜花、雾凇。这便是学科间的联系,也是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这样建构下的自主学习才会让学生获得成长感。再比如学习安徒生的童话,二年级学习《丑小鸭》,五年级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纵向之间怎么架设学习的桥梁呢?如果都是学习生字词、分析课文、概括大意,学生会有多少收获呢?假如站在人物精神世界的角度,去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感受作者怎样将自己的经历和情感寄托在笔下的人物身上,那么,学生收获的又何止是语文知识。</h3><h3>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这项活动有五个层级:愿学(学习动机),乐学(学习兴趣),好学(学习情感),勤学(学习意志),独立学习(学习品质)。这其实揭示了学生成长的秘密,只是很多老师并没有发现这个秘密。</h3> <h3>如果问你:今天,你的课堂发生了什么?可能很多老师回答不出。因为课堂天天一样,没有小插曲,没有小故事,没有小意外,更没有小惊喜。</h3><h3>那么,课堂应该发生什么?</h3><h3>课堂应该发生思维的碰撞。一堂好课,思维含量无疑是一个重要指标。思维,让问题的解决更为快捷;思维,让语言的表达更加优质。</h3><h3>课堂应该发生情感的共鸣。课堂上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要有情感的交融。不论什么学科,都是师生对话的场所,也是师生相互成全的园地,老师赋予学生愉悦感和进步感,学生回报老师价值感和幸福感。</h3><h3>来的尽管来着,去的尽管去着,这来去之间是怎样的匆匆啊!尽管跨了四个月的时间,可在时间的长河里,这是怎样匆匆的脚步啊!但匆匆走过的路程,却留给我们长长的思考,这条路还将继续延伸。</h3>